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5
一、人口行为/5
二、传统社会/6
三、经济理性/7
四、人口过剩/7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8
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性质/9
二、历史主义和逻辑方法/13
三、理性与演化/17
四、分析框架的假说性质/21
第四节 研究价值及意义/24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26
一、研究思路/26
二、结构安排/27
第二章 产权界定与人口行为/29
第一节 产权界定与人口过剩/29
一、基本框架/30
二、另一个角度/35
第二节 制度系统的“过剩”人口/36
第三节 生产系统的过剩人口/38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人口剩余的特殊原因/40
第五节 小结/41
第三章 人口的产权分析模型/43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43
一、不考虑产权保护的子女数量/43
二、考虑产权保护的子女数量/44
第二节 理论模型:局部均衡分析/47
一、基本假设/47
二、均衡结果/49
第三节 理论模型:比较静态分析/51
第四节 动态均衡的简单描述/52
第五节 对相关学术争论的分析/54
第六节 中国传统人口行为模式/55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控制/57
第一节 房事控制/58
一、伊懋可的概率模型/58
二、节欲文化基础/62
第二节 婚内节育技术/64
一、由江浙到中国/64
二、避孕技术/66
三、堕胎技术/69
四、绝育技术/72
第三节 节育技术的传播/74
一、传播途径/74
二、“三姑六婆”/75
第四节 溺婴/76
一、溺婴行为界定/77
二、溺婴的道德约束/78
三、溺婴的法律约束/80
四、溺婴的实际状况/81
第五节 间接证据/82
一、娼妓与节育史/82
二、经济政策对人口行为的影响/86
三、“花蓝瑶”的节育行为/88
第六节 中国传统人口控制技术评价/89
第五章 中国传统社会产权界定制度及其效率/9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共同体性质/91
一、传统社会的共同体性质/91
二、共同体之争/93
三、“大共同体”的特征/97
四、两种不同性质的共同体/98
五、大共同体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10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102
一、中央司法机构/103
二、地方司法机构/106
第三节 传统司法体系的特点及效率/107
一、“息讼”原则/107
二、地方官责任制度/108
三、技术缺陷/109
四、传统司法体系的腐败/111
第四节 乡里组织及其效率/112
一、变迁过程/113
二、由“乡官”到“职役”/117
三、职役化乡里组织的产权界定功能/121
第五节 传统社会的产权界定效率/122
第六章 宗族与产权界定/123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中宗族的不均衡分布/123
一、“南盛北衰”/123
二、原因分析/129
第二节 宗族的产权界定功能/132
一、族规约束与产权界定/132
二、直接方式/133
三、间接方式/135
四、执行方式/136
第三节 产权界定效率的地区差异/139
第七章 “理性的”人口过剩/143
第一节 宏观人口的“马尔萨斯”现象/143
一、人口过剩的标准/143
二、宏观人口行为/146
三、人口迁移/149
第二节 人口宏观行为的南北差异/152
一、总体人口历史变迁/152
二、明代“南减北增”/153
三、家庭规模/156
第八章 结论/160
参考文献/164
后记/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