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0.1 研究背景
0.2 结构与内容
0.3 主要研究结论
第1章 地方公共投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1.1 相关概念界定
1.2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1.3 地方公共投资相关理论述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方公共投资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理论模型及解释
2.1 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理论解释
2.2 地方公共投资区位选择的目标、原则与影响因素
2.3 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均衡:净消费额最大化模型
2.4 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均衡: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
2.5 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均衡:消费者土地最优利用模型
2.6 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均衡:区域土地收益最大化利用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方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3.1 地方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解释与评析
3.2 地方公共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
3.3 地方公共投资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福利效应及政策涵义
3.4 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1953~2009年)
3.5 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1953~2009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演变
4.1 区域生产力布局
4.2 我国省级行政区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演变:以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为例
4.3 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演变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公共投资周期性波动
5.1 引言
5.2 地方公共投资周期性波动:一个理论模型
5.3 我国地方公共投资周期性波动实证分析:以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为例
5.4 我国地方公共投资周期性波动的财政体制因素
5.5 我国地方公共投资周期性波动的政治原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公共投资结构及演变
6.1 地方公共投资结构一
6.2 我国地方公共投资结构演进(1978~2000年)
6.3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地方公共投资分布与城乡结构特点(2001~2009年)
6.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方公共投资规模变化、空间差异及影响
7.1 地方公共投资规模变化
7.2 东中西地区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演变
7.3 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953~2009年)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方公共投资与公共投资企业改革
8.1 公共投资企业定义及理论解释
8.2 公共投资企业与地方公共投资的互动影响
8.3 地方政府与公共投资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8.4 地方公共投资企业改革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地方公共投资中的政府行为
9.1 引言
9.2 地方公共投资中地方政府层级、数量及职能
9.3 政府间税收与行政权力分配:基于分税制与行政分权的分析
9.4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划分
9.5 跨区域公共品供给的地方政府间竞争
9.6 政府问公共投资补助竞争
9.7 地方公共投资中的政府问合作与博弈
9.8 地方公共投资政策分析:以中国西部开发为例
9.9 结论及启示
9.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徐梅编著的《地方公共投资研究》在地方公共投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地方公共投资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区域生产力与地方公共投资布局演变及原因、公共投资企业改革等问题,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地方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周期性波动、规模与结构及影响效应。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基于地方公共投资的中央与地方间的博弈关系、区域开发中的公共投资政策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地方公共投资研究》共分九章,主要从微观、宏观与政府行为三个层面分析地方公共投资区位选择、影响效应、空间均衡与空间差异问题。本书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如下八个方面。
第一,本书在界定“区域”、“地方公共投资”、“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等概念的基础上,以相关文献为基础,从净消费额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消费者土地最优利用和区域土地收益最大化等角度,研究地方公共投资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问题。研究发现:公共投资区位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寻求最优区位,这一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地方公共投资区位选择存在实现地域空间均衡的可能性;在进行地方公共投资决策时,如何选择最合理的投资区位,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第二,本书构建了地方公共投资增长效应模型,研究地方公共投资的长期、短期增长效应及福利效应,并对我国地方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其特点并指出不足,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本书发现:地方公共投资具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同时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区域公共设施与服务的拥挤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地方公共投资规模扩大可以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扩大总需求,拉动区域乃至全国宏观经济增长;在经济资源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地方公共投资扩张能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从供给方面推动经济增长;我国地方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
第三,本书对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演变及原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本书发现:在制定区域生产力与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战略时,需要在对区域优势进行微观与宏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现有区域资源禀赋及其地域空间分布状况、区域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的竞争力、区域产业结构及各产业竞争力、各企业和产业的地域空间布局特点;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应着眼于区域生产力布局和资源地域空间配置优化,对区域生产力空间结构及其他地域空间目标的谋划必须使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与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资源开发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一致;需要与供给是影响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需求因素主要涉及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拓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规模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变化等,供给因素主要涉及区域经济增长和地方政府行为。
第四,本书利用统计资料对我国地方公共投资规模变化趋势、地方公共投资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书发现:周期性波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地方公共投资显示出的显著特点,如何消除地方公共投资周期性波动及其对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优化的消极影响是学术界和决策层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地方公共投资周期性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出多种特征,是政府行为、供求变化和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拓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规模的扩大、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等从需要方面影响地方公共投资周期波动,区域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自主权扩大与民间公共投资能力提高则从供给方面影响到地方公共投资的周期性波动;当地方公共投资偏离中央政府的目标并超过中央政府的容忍时,促使中央政府采取措施调控地方政府的投资活动,或者压缩其投资规模,或者调整其投资结构,使地方公共投资活动呈现出扩张和收缩的周期性波动。
第五,本书在地方公共投资结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研究地方公共投资的主要内容、项目类型及应遵循的原则,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省际截面数据对我国地方公共投资结构演进进行实证分析。本书发现:地方公共投资能否对经济发展与居民福利水平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地方公共投资范围和结构密切相关;我国地方公共品与地方公共投资的范围表现出地域空间差异性与动态性,我国地方公共投资中还有相当比例分布在盈利性领域,非盈利性的投资活动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需要不断推进地方公共投资结构优化,才能够满足民众对不同公共产品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空间分布、结构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第六,本书利用实证数据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地方公共投资规模、空间差异及经济增长效应差异。本书发现: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进区域福利,地方公共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公众的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还能为增进全社会福利水平创造条件;我国地方公共投资的重点是在继续保证公共教育投资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率,扩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并注重提高投资效率;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主要从扩大需求方面来拉动宏观经济增长,地方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地方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
第七,本书在界定公共投资企业、分析地方公共投资与公共投资企业之间互动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方法,从地方政府与公共投资企业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及产权安排角度,研究地方公共投资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据此研究改革公共投资企业、调整地方政府与公共投资企业关系的必要性,探讨公共投资企业改革方向。本书发现:公共投资企业与地方公共投资之间存在着互动影响,公共投资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目标的不完全一致性;在不同的资产控制权安排下,地方政府与公共投资企业的可实现效用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影响公共投资企业行为的关键因素;只有理顺地方政府与公共投资企业之间的资产控制权关系,才能顺利推进公共投资企业改革。
第八,本书在分析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演进特点、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研究跨区域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间博弈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补助的不对称信息博弈行为,据此分析地方公共投资中的政府行为特点。本书发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基于公共资源控制权分割而形成的分工合作与博弈关系;地方政府在投资偏好参数、投资预算支出、投资需求方面具有信息优势,而中央政府关于地方公共投资的信息则很不充分,地方政府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隐瞒辖区内公共投资的偏好、需求和支出信息来谋求中央政府对其公共投资补助的最大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地方公共投资中的分工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分税制条件下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与同一层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断优化地方公共投资活动中的政府体系结构。
总之,本书认为,地方公共投资具有内在的规模扩张激励,其结构调整应以区域公共需求为导向、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为条件;地方公共投资具有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地方政府投资活动公共性增强和规模扩张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地方公共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区域公众提供地方公共品,引导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为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持;公共投资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目标和利益存在差异,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公共投资企业改革的关键;随着我国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责权利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地方政府的投资活动将进行重大调整并日益公共化、科学化,中央政府的地方公共投资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地方公共投资政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扩大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协调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政策是区域开发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重要环节。
徐梅编著的《地方公共投资研究》在地方公共投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地方公共投资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区域生产力与地方公共投资布局演变及原因、公共投资企业改革等问题,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地方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周期性波动、规模与结构及影响效应。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基于地方公共投资的中央与地方间的博弈关系、区域开发中的公共投资政策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地方公共投资研究》共分九章,主要从微观、宏观与政府行为三个层面分析地方公共投资区位选择、影响效应、空间均衡与空间差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