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埃里希·曼施泰因编著的《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德军战略天才对失败的反思)》是作者的战争回忆录,曼施泰因在书中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在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德军战略天才对失败的反思)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德)冯·埃里希·曼施泰因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编著的《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德军战略天才对失败的反思)》是作者的战争回忆录,曼施泰因在书中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在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内容推荐 在冯·埃里希·曼施泰因编著的《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德军战略天才对失败的反思)》中,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德军战略天才对失败的反思)》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编 波兰战局 第一章 暴风雨前夕 德国总参谋部和波兰问题 是战争还是恫吓? 第二章 作战形势 德国军队的兵力和作战计划 波兰军队兵力及其作战计划 对波兰军队部署的思考 第三章 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 集团军群司令部 最初态势 第14集团军经加里西亚的开进 第lO集团军对维斯瓦河的突破以及对拉多姆的 合围 集团军群司令部有人造访 布祖拉河会战 一段往事 占领华沙 桑河和维斯瓦河以东的最后战斗 怀念 东方集团军群司令 我们的民政管理领导 终结 第二篇 1940年西方战局 第四章 陆军总司令部的失势 希特勒——冯·布劳希奇——哈尔德 第五章 围绕作战计划的斗争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反对意见 “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 “A”集团军群为作战计划的斗争 第六章 第38军军长 成为旁观者 向卢瓦尔河的突击 第七章 两次战局问 “海狮”行动 第三编 对苏战争 第八章 “装甲兵突袭” 第九章 克里木战役 接任第11集团军司令时的情况 两线的会战突破彼列科普地峡和亚速海 畔的会战 占领克里木 争夺伊顺地峡的战斗 追击 对塞瓦斯托波尔的首次攻击 斯大林攻势至占领克里木 刻赤半岛态势的发展 施彭内克伯爵将军的悲惨结局 “斯大林攻势”继续进行 “猎鸨”行动夺回刻赤半岛 “捕鲟”行动夺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在罗马尼亚休假 第十章 列宁格勒一维捷布斯克 第十一章 希特勒执掌军队最高指挥权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路 斯大林格勒城下态势的发展就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 最初印象和决断 接管指挥权时的形势 苏军对第6集团军实施攻击 奇尔河畔防线态势告急 围绕必要的决断而做的徒劳斗争 生与死的竞赛 错过拯救第6集团军的机会 第6集团军的最后战斗 第十三章 1942一1943年在南俄的冬季战局 冬季战局的战略背景 作战主导思想 第一阶段:解救第6集团军的战斗 第二阶段:为保障“A”集团军群后方通路畅通而进行的战斗 第4装甲集团军在顿河下游南岸的战斗 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战斗 第三阶段:为保障德军整个南翼后路畅通而进行的战斗 1943年1月中旬的作战态势 1月下半月的战斗 到二月末态势的发展 第四阶段:“德军反突击” 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会战 哈尔科夫会战 回顾 第十四章 “堡垒”行动 1943年春的战略形势 苏联人在作战上的几种选择 实施后发制人的打击? 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堡垒”作战的设想 灾难性的拖延 进攻 总结 第十五章 l943一l944年的防御战 指挥问题 与九头怪物的战斗 顿涅茨地区的首次会战 别尔哥罗德西部的会战和哈尔科夫周围的战斗 在南方集团军群整个防线展开激战 向第聂伯河彼岸的撤退 焦土政策 争夺第聂伯河一线的战斗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会战 基辅争夺战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第二次会战 整个防线上的会战 尼科波尔的丢失 切尔卡瑟被合围 罗夫诺 清算的时刻…… 战斗在泥泞中继续进行 附件l(节录) 附件2 附件3 附录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军事简历 试读章节 自奥地利合并人德国之后,我在一个远离军事中心的位置上亲历了波兰局势的发展。 1938年2月初,我的总参谋部生涯突然结束了:当时我已升任总参谋部首席军需长,在总参谋部内是第二号人物,相当于副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冯·弗里奇男爵大将被纳粹党的恶毒诡计赶下台之后,他的一大批亲密同事,也包括我在内,同时被逐出陆军总司令部。从那时起,我便在利格尼茨0担任第18师师长,自然就无权继续过问属于军事中心权限内的问题了。 自1938年4月初,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师长的工作中。在那几年里,这是一项十分令人满意的工作,但也需为之付出极大辛劳。陆军扩编工作远没有结束,新的部队陆续组建,包括现有部队在内的所有部队也在不断进行改编。如果要建立一支内部巩固、训练有素,从而能保障国家安全的部队,那么迅速扩充军备,以及军官团和士官团人数的随之剧增,会对各级指挥官提出极高的要求。但是这项工作的成绩十分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于我这个常年在柏林工作的人来说,现在能直接与部队打交道,实在是一件快事。因此,我十分怀念最后那一年半的和平岁月,特别是组成第18师的那些西里西亚士兵。西里西亚一直是出精兵的地方,因此训练教育新兵是一件很有益的工作。 在这期间发生了所谓的“鲜花战争”,即占领苏台德区行动。当时我任里特尔·冯·勒布大将的集团军参谋长。担任这一职务时,我还得知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与希特勒之间在捷克问题上发生的冲突,这位一直受到我崇敬的总长最终被解职,成为我最大的伤痛和遗憾。随着他的去职,我与陆军总司令部的联系被切断了,因为这种联系主要是靠过去贝克对我的信任而建立起采的。 lllOt,直到1939年夏,我才第一次获知“白色进军指令”.即根据希特勒的命令拟制的进攻波兰的行动。在1939年春天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在我们东部边境进行的所有军事准备工作,都是防御性的,或是为了防备与别国发生冲突。 在“白色”行动中,我被指定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司令是P_.il休的冯.龙德施泰特大将。计划规定,该集团军群在西里西亚、摩拉维亚东部展开,部分在斯洛伐克展开,并从此时起开始制订详细计划。 集团军群司令部在和平时期还没有组建,动员时才组建,所以为此成立了一个小型工作班子,以落实这个新指令的有关事宜。1939年8月12日,这个小组在西里西亚的诺伊哈默尔训练基地开始工作。小组由总参谋部军官布卢门特里特上校领导。动员时,他将担任集团军群作训l处长。我能与这位具有超凡能力的人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感到是一大幸事。我们的关系是在苏台德区危机中,在冯·勒布的集团军司令部一起工作时建立的。在这个时期能有这样一个可以信赖的同事,对我来说真是特别重要。有时候,一个人的某些小节可能会博得人们的好感,我就特别喜欢布卢门特里特上校打电话时那种热情奔放的姿态。他工作起来干脆利索,速度惊人,但在打电话时听着话筒里一大堆琐碎的具体问题,总是朝气十足,语调和蔼可亲。 8月中旬,南方集团军群未来的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大将来到诺伊哈默尔。我们每个人都认识他。他是一位具有战略天才的军人.能在瞬间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且也只关注本质问题。所有杂七杂八的事情他全然不予过问。龙德施泰特大将是个人们习惯称之为老派贵族的那种人。他身上的风度曾使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可惜现在已经不时兴了。但这位大将仍有一种魅力,甚至连希特勒都为之倾倒。希特勒对这位大将似乎有一种偏爱,这种偏爱已达到惊人的程度,以至于在他将这位将军两次免职以后,仍存有一丝余念。也许希特勒从龙德泰特身上感觉到了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这是他难以理解和没有经历的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的内部氛围和外部环境,他从未领会过。 正当工作小组到诺伊哈默尔集中时,我的第18师也正好在这里进行每年一度的师、团演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自1933年以来德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同时又在自问,这一切又将把我们引向何处。现在,我们的思想和朋友间的谈话都围绕着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出现的那一闪一闪的雷电。我们都知道,狂热的希特勒不屈不挠,已下定决心解决因《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带来的领土问题。我们也知道,他已于1938年秋与波兰进行谈判,以彻底解决波、德边界问题。但这个谈判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一直在进行,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英国已对波兰的安全做出保证。我可以说,我们军队中没有一个人如此自负,或如此轻率,或如此近视,居然没有认识到英国的这一担保意味着致命的严重警告。仅基于这一理由,在诺伊哈默尔的我们都认为还不会爆发战争。我们还认为,即使目前正在准备的“白色”方案付诸实施,也并不意味着战争。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密切关注着许多次危险事件的发生,使我们在锋利的刀口边磨来蹭去。我们不断地看到,希特勒在政治上有如此惊人的好运,他所有的目标,不管是明朗的还是模糊的,都兵不血刃就达到了。这个人好像拥有一种近乎万无一失的直觉。如果将这一系列最终会把我们引向崩溃的辉煌事件称为胜利的话,那可以说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所有胜利的取得都未经战争。扪心自问,这一次为什么就会两样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捷克斯洛伐克的例子。1938年,希特勒虽曾陈兵国界,但战争并没有到来。但是,德国有一句老话也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常干恶事终有恶报”。这次的事要冒更大的风险,希特勒想反复玩的把戏看来比过去更具危险性。英国的保证这次便横在了希特勒的路上。但是,我们又回忆起希特勒曾声言,他绝不会像1914年的德国政治家们那样愚蠢地去贸然发动一场两线战争。这是他说过的话,至少从中看出他还是理智的,尽管他已不具备人的情感。他用嘶哑的嗓音大声向他的军事顾问们保证说,他不是白痴,不会因但泽城或波兰走廊陷入一场世界大战。 德国总参谋部和波兰问题 波兰自从根据苛刻的《凡尔赛和约》侵占了德国领土之后,就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切骨之敌,因为这种侵占无论从历史的公正角度,还是依据民族自决权而论,都是没有根据的。除此之外,在德国衰弱的那段时间里,波兰一直是让我们军人担忧的一个关注点。每每站在地图前,眼前都会呈现一幅让人难以忍受的图景。这种边界划分毫无道理可言!它肢解了我的祖国!这条走廊切断了东普鲁士与德国的联系!每当看到被割裂的东普鲁士,我们军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这个美丽的省份感到忧虑不安。尽管如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也从未动过进攻波兰的念头,没有打算用武力改变现状。如果撇开其他不谈,其中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是:进攻波兰,德国就将不可避免地立刻陷入两线或多线战争,届时德国将无法应付。由于《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件导致德国国衰民弱,一直处在被“可恶的联盟”左右的噩梦之中。如果我们想一想怀有恶意的大多数波兰人对德国领土怀有的野心,那么这个噩梦会促使我们去干更多的事。去发动一场进攻战吗?不是!但是每当我们以不带任何偏见的目光去观察波兰人的心态时,我们也绝不希望与波兰人坐在谈判桌前.平心静气地去修正不合理的边界。但这并不排除波兰人终有一日会主动用武力来解决边界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自1918年以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德国贫弱的这段时期,估计到这种可能性是绝对正确的。一旦毕苏斯基元帅去世,民族主义势力在波兰占了上风,极有可能会像当初突袭维尔纳。那样,对东普鲁士或上西里西亚发动突然袭击。但是,这种情况已在我们军方的考虑之中。一旦波兰发动进攻,并被我们击退,那么德国就可以发动一场政治反击,达到重新修正这个不愉快边界的目的。无论如何,陆军的领导不能对此抱有过高的奢望。冯·拉贝瑙将军在其《泽克特传记》一书中引用了这位大将的观点.泽克特指出:“波兰的存在是无法忍受的,与德意志的生存条件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它自己的、内部的弱点,通过俄国……加之我们的帮助,使其消亡。这或许是一种已落后于政治和军事发展的观点。我们对苏联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有相当深刻的了解;至于法国,人们很容易被它的花招所迷惑,尽管它在一项令人费解的决议。上签了字.但可惜的是,它仍未改变对德国的敌视态度,一直在德国背后寻求同盟者。假设波兰不存在了,那么苏联比起波兰这样一个中等国家,将是德国一个更具威胁的邻国。波兰(还有立陶宛)构成了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一个中间缓冲国,一旦把它消灭,将更易于引发两个大国的冲突。修正与波兰的边界对双方都有利,但完全消灭这个国家,就当前完全变化了的形势来说,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因此不管我们现在喜欢与否,保留苏联与我们之间的波兰更为有利。尽管对我们军人而言,不公正的并随时会引发冲突的东部边界问题,是一块压在心头的巨石,但比起苏联来,毕竟是一个不大危险的邻国。当然,像所有的德国人一样,我们也希望有朝一日能修改东部边界。使主要由德国人居住的地区,依据其居民的自决权力回归德国。从军事角度看,我们决不希望波兰居民不断增加。我们一方面要求东普鲁士与德国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应顾及波兰要求一个海港的利益。对波兰问题的这种思路,在国防军时代即自20年代末对波兰问题的大辩论中,在军人中是普遍存在的。 命运的车轮又转动了。阿道夫·希特勒登上了德国的舞台。一切都变了。我们与波兰的关系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德国与东部邻国签订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和友好条约。我们终于摆脱了波兰可能对我们发动进攻的噩梦。与此同时。德国和苏联的政治感情也骤然降温,因为这位新统治者已向公众明白无误地声言,他对布尔什维克体制有切齿之恨。由于这种新的情况,波兰想必不再感到有政治上的压力了。但是,它的这种较大的活动自由对我们而言也不再具有危险性。德国的扩充军备和希特勒一系列的外交胜利,更使波兰难有机会利用其活动自由来对抗德国。波兰急于想参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这样,就存在着进行边界问题协商的可能性,而不应当关闭。 无论如何,直到1939年春,陆军总司令部从未制订过对波兰的进攻计划。迄今在东方进行的一切军事准备工作都是纯防御性的。P4-9 序言 本书作者冯·埃里希·曼施泰因(1887—1973)系德国陆军元帅,出身于军官世家。1906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参加了比利时、东普鲁士和波兰南部的战斗。战后任多种参谋职务。1935—1936年,先后在总参谋部任作训处长和首席军需长(副总参谋长)。1938年,因上层人事大变动,被贬为第18师师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1953年因病获释。战后,被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联邦国防军工作。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失去的胜利》是作者的战争回忆录,1955年出版。曼施泰因在书中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在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计划的制订过程及其经过,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波兰战局中的最大合围战;法国战局中的追击作战;苏联战局中的克里木会战、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作战、斯大林格勒解围作战、库尔斯克会战、顿河河曲地带防御作战、哈尔科夫会战等。此外,作者在介绍这些战局的过程中,还分析了成败原因,结合战例总结出许多指挥经验和作战指导原则。这不仅对军事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战争指导者和各级指挥人员提供了宝贵经验。 1936年,曼施泰因制订的对法国作战计划——“曼施泰因计划”,使他在德国军事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该计划在被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冷落之后,最终被希特勒采纳。按照这一计划,德国在1940年5月发动的西线作战中,仅用40天时间,就先后将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击败。书中对这一作战计划作了细致周详的介绍,可谓研究这一问题的最详尽的第一手资料c 曼施泰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将帅中善用头脑打仗的人,西方将他与著名的法国贝当元帅相提并论。他将拥有先进军事技术的装甲兵、航空兵等应用于作战,与古德里安的“闪击战”思想不谋而合。他重视研究敌情我情,做战前周密思考,制订详细的计划;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大胆修正预案;进攻时敢于冒险,大胆奇袭;防御中力避消极被动,主张攻势防御。 曼施泰因在德国军队服役的57年间,有近一半时间先后在师、集团军、集团军群任参谋和参谋长,最高职位达副总参谋长。因此,从他的思维方式和作战指挥中,可窥见德意志一普鲁士总参谋部传统之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不仅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德国军事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著名的普鲁士一德意志总参谋部的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曼施泰因虽与希特勒在作战指导上存在重大分歧,对希特勒的军事能力和指挥方式也颇有微词,但在对侵略战争的看法上,是一丘之貉。希望读者注意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该译本译自德文版《失去的胜利》2011年版,除少数附件外已全文译出,补全了某些中译本的删节部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