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史地概略
南京自古为帝王之都,虎踞龙蟠,山川如画,文物著六朝之长,财富擅东南之美。近且轮轨交通,绾毂南北,首都斯奠,中外具瞻。是其历史之事实与自然之现象。有足述者。兹略疏于次。
(一)南京之历史
(甲)名称之沿革南京之名,始自明代,晋、隋、唐、清皆著江宁之名,民国因之。此外楚日金陵。秦日秣陵,汉属丹阳,吴日建邺,宋日建康,其名号之因代而异也如此,即其疆域亦不尽同,上举诸名,亦称其涉及南京之地域而已。
(乙)政治上之地位南京建都始于吴,东晋南朝因之,南唐明初,亦曾都此,民国成立,孙总统即就职于南京,既而袁氏当国,国都复迁于北平,迨国民革命成功,统一全国,始遵总理遗志,复奠都焉。其为国都所在,不只一朝,其在政治上地位之重要,亦可知矣。
(丙)军事上之地位南京为用兵必争之地,周秦已然,后此战迹,不可胜纪,降及近代,洪杨据有南京,清廷为之大震,辛亥革命以还,国内兵争,多有牵及,盖其境内,幕府狮子乌龙雨花台诸山,皆为险要之地。且地当长江下流之冲,既具进展之资,亦复险固可守,固一重要地点也。
(二)南京之地理
(甲)位置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在江套之南部。东距江口约四百公里,由空中向东北行直达于海,约长二百四十公里。由铁路达上海,约三百一十公里,隔江与浦口相对,相距约一千公尺,为全国主要交通路线之中心,四面环以城垣,长共三四·二三公里。
(乙)地势南京各处地面高度,高出于吴淞最低水平之上约为五公尺至十五公尺。城内南部地多坦平,东部略有高山,西北则小山起伏,唯无高出海平八十公尺者。城外大小山陵甚多,所有山坡皆甚峻,东部之紫金山高出平地四百二十公尺,为全境最注目之处。北部八卦洲南岸有一山脉,其中最重要者为老虎山,高一百八十公尺。浦口近郊各处地多平坦而卑湿,夏季常为水没,唯其北则有高山一列,高出一百公尺之上。南部诸山皆小,最著为雨花台。紫金山东部山谷中,有石山围绕于其南,俗名青龙山及黄龙山。又扬子江之两面江岸,皆有大幅地段,江潮涨时,每被淹没。此南京地势大略也。
(丙)河湖南京河流,以长江为最著。长江从西南来,至江心洲南端分为二流,东部之支流即夹江也。夹江至江心洲北端与主流复合,又北行在距下关二公里半处又分为二,包围八卦洲于其中,主流位于八卦洲北,南亦夹江也。主流更由东而东南,至八卦洲东端,复与夹江相合,再由是而东流,以达于海。此江为南京水路交通之重要部分,轮船出入必经之。至城垣西南东三部,皆为护城河所环绕,城内南部则为秦淮河所横贯,唯内地水路运输,只资护城河而已,西北亦有一河名惠民,盖所以备船艇之避风者也。城内湖沼甚多,其著者有西部之莫愁湖,东北之玄武湖,皆具美丽之风景,为都人士游憩之所。
(丁)土壤及地层南京土壤可分二类,一为冲积之泥,一为肥土,后者见于城中各处,及西北部之斜山。泥土之泄水力甚微,每有相隔只二公尺之水池,水平即相差异。城外之山,大半为硬脆之石质所成,石灰石甚少,其成分之最著为石英、沙石、孕子石等。地层之主要方向为东西二向,而斜度则南向五十余度也。
(戊)民居南京人口,据首都警察厅二十二年七月份调查,共有十三万三千四百九十五户,六十八万一千八百五十五人,较之民元增加将及三倍,人口最稠密之部分,乃在城南,距长江最近处约六公里,距下关约九公里,城墙以内之地域,计其面积,有四○·○八。四平方公里,至省市划界后之全市面积,则为四七七·八四五平方公里。
(己)温度南京气候中和,夏不甚热,冬不甚寒,情形甚似上海。自有纪录以来,温度以摄氏表零下十三度为最低,以摄氏表三十七度为最高,超过三十二度之温度,多在七八月之间。民国十一年最热,其热度超过三十度者计有五十五日,普通自三月十九至十一月十四二百四十日中,户外多不结霜,而自有纪录以来,最早之结霜日为十一月一日,最迟为四月六日。
(庚)雨量 关于南京之雨量,每年平均约为一○八一三公厘,下雨日数约为一年百分之三十五,比之徐家汇天文台所报告之上海每年平均雨量一一四七·九公厘,略为减少。其中雨季可分二期,其一则四月一期,其一则六月至九月之期间也。
(辛)湿度南京平均之潮湿度,与美国南加路连那州之查理土顿城相类,大抵湿度不如上海之闷人,器物之发霉,亦不如上海之容易。计其平均湿度,一月至五月约为百分之七七‘八,此期间内每月大抵相同,六月至九月约为百分之八一至八三,其中以七月为最大。即达百分八十三之数,十月至十一月约为百分之七十八,十二月约为百分之七十六,而每年平均湿度,则为百分之七十九也。
(壬)风南京亦间有大风,唯暴烈之飓风则罕有,普通风向,多为东,东北,及北三向。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