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颇为人关注的政坛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同盟会反清、辛亥革命、洪宪帝制、民国创立、中原大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国民党败亡台湾,几乎经历了所有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与军事的角度而言,阎锡山与这一时期著名的中国政坛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袁世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各方面人士,都曾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交往。可以这样说,阎锡山的人生经历,就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乃至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罗学蓬所著的《山西王阎锡山秘事》撷取了他一生中若干具有传奇色彩的片段,以文学纪实的形式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灵活现的阎锡山。
《山西王阎锡山秘事》简介:阎锡山(1883年—1960年),1911年至1949年统治山西38年,被称为“山西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独特有趣的行事方式,在招致诸多批评和讥笑的同时,既给他带来巨大的成功,也造成他无可奈何的失败。
罗学蓬所著的《山西王阎锡山秘事》并非阎锡山的传记,而是撷取了他一生中若干具有传奇色彩的片段,以文学纪实的形式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灵活现的阎锡山。
一、荒草、孤坟、忠诚不貳老侍卫
二、原馥庭:被阎锡山带到台湾的秘书
三、从河边村走向都督府
四、李蓼源:被阎锡山下令处决却蒙刽子手相助逃过一劫
五、蒋介石造访河边村阎府
六、一贯反共的阎锡山为何突然对共产党“情有独钟”
七、“通缉犯”一跃而成座上宾
八、薄一波名言:用阎锡山的口袋,装共产党的面
九、阎锡山“挥泪斩马谡”
十、从联共抗日到联日反共
十一、灰头土脸的凯旋之师
十二、阎锡山忽悠美国人
十三、失去祖国的“大日本皇军”
十四、五台老乡兵戎相见
十五、“太原五百完人”
十六、阎锡山充当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的和事佬
十七、大厦将倾,阎锡山临危受命
十八、李宗仁终于和蒋介石撕破了脸皮
十九、毛泽东的“绥远方式”让阎锡山慌了手脚
二十、江山易主的最后一刻
二十一、菁山里的一缕孤魂
一、荒草、孤坟、忠诚不贰老侍卫
张开的蜘蛛网在空中飘飘袅袅。透过几丝逾窗而入的光线,勉强能看到阎锡山死后蒋介石送的4个字:“怆怀耆勋”。房前屋后,满目疮痍,野草萋萋,更增添了几分荒凉败落的氛围。
离台北市区不远的阳明山七星岩公路旁边,有一条荒草丛生的山间小径,路的尽头,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阎锡山的墓园。与同在台北郊区泰山西坡、宏伟壮观气象万千,并竖有巨大纯铜坐像的陈诚墓园比起来,面积、规模和气派均远远不能同日而语……
阎锡山的安卧之地因久断香火而显露出的荒凉与冷寂,不免寒酸得让后人颇为感慨。
半个世纪以来,只有阎锡山昔日的贴身侍卫张日明,独自一人由青年到中年,由中年到垂垂白发翁,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孤零零的墓园。
五十一年如一日,张日明每天沿着既定的路线,在云雾缭绕满目青葱的菁山山麓阎氏故居和贴满墨绿瓷砖的圆形冢间来回巡视,沿着两旁一丈高的芒草小道拾级而上,时而眺望河口,伫立沉思,时而拭净墓碑,清理墓园。距阎氏故居数百米的圆形冢,墓碑上镌刻着“阎百川先生之墓”。
阎锡山墓地周围峰峦环抱,茂林修竹,圆冢方碑,坐北朝南,气势非凡。张日明于守墓之余,多年来还在墓园遍植桃花与樱花,更让墓园里终年四季花香飘散,益显空灵。
初出茅庐的张日明,因缘际会,在阎锡山身边当了10年侍卫。自阎氏去世迄今,目前与家人住在阳明山脚北头的张日明,每天搭乘公交车上山,打理故居环境,并在阎氏灵前上香奉果,未领取任何津贴,义务为阎锡山守墓长达半个世纪,而且还将继续站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9年,阎锡山在广州就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后,虽然配属一个连的宪兵保护,但据阎氏晚年的秘书原馥庭回忆说:“当时广东的宪兵是靠不住的,部队随时都会叛变,所以专门从山西老家调来子弟兵担任干部队,侍卫阎院长。”
张日明就是这批专门从山西紧急调来的为数不多的子弟兵之一。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是1949年12月10日到台湾的,那时候,他与14名侍卫的任务是负责阎锡山的安全警卫。
阎氏辞官后搬到阳明山中的菁山,初期筑“草庐”而居,后来仿北方窑洞,兴建兼具军事防御与防空功能的“种能洞”与红砖结构的岗哨楼。
对每一位来“种能洞”的到访者,张日明都会指着岗哨砖楼介绍说:“屋顶、外墙,都留有机枪射击口,窗户内侧还加装钢板,这是为了防止攻击。”
张日明还说,阎氏故居早期曾拥有50余支各式枪支,俨然是一座军事堡垒。
阎氏故居原是农场形态,最多时期曾聚集50多位部属,包括秘书、副官、侍卫、随员、眷属、司机、厨师等,生活开销全数由阎氏独自负责。由于阎氏曾携带大量黄金到台,晚年没有缺钱的困扰,故居运作能够自给自足,而且所有跟随阎锡山的人员,薪资全部由阎锡山个人负责。
“种能洞”是阎氏故居主体建筑,与红砖岗哨楼都已被台北市列为市定古迹。“种能洞”是阎氏亲自命名,呈现他以种能观察宇宙变化的“宇宙观”。这座碉堡式的民居,成为这位重要人物的最后归宿。
隐身在阳明山麓的“种能洞”,外墙与屋顶结构刚完成修复,阎氏庋藏近代史与抗战前后的军政要电、文献史料与图书,经原馥庭老先生协助整理后,近年已移交台“国史馆”,部分则由台北文化局现场清点封存,其余文件则散落一地。
走进客厅,让所有到访者惊叹的是,这间不及8平方米,设置着阎锡山灵堂的小屋,居然便是阎锡山晚年会见蒋介石、宋美龄、陈诚与陈纳德的人生最后舞台。
近五十年来,阎氏部属井国治、张日明等侍卫、副官,在“种能洞”设置阎氏灵堂,并经常上香祭祀。井国治于2001年间,在前往故居途中,因脑出血去世后,看守故居和墓园的“勤务”,便全部由张日明老人一人承担。
阎氏遗像前的香案,除了烛台、鲜花、素果,供桌两侧还摆放阎氏主要著作《三百年的中国》、《阎百川先生要电录》等。张日明说:“这几年有山西来的客人,或研究阎锡山的学者来过。有兴趣看看,就带几本回去。”
阎氏灵堂内高悬孙中山题赠的“博爱”横幅、蒋介石颁授的挽额“怆怀耆勋”,浸渍泛黄,弃置在弥漫着潮湿霉味的房间。
2004年2月下旬,山西旅游协会访问团拜访了台北山西同乡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客人自然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