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胡汉佛教论稿》由叶德荣著,介绍了西域佛教东传等问题。当下,日益高涨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呼声,既要求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也强调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我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之一,加之20世纪末欧亚大陆桥再度开通。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是责无旁贷;而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亦使得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和迫切。因此,将针对古代活动于内陆欧亚这一广泛区域的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呈现给广大的读者,不仅是实现当今该地区各国共赢的历史基础,也是这一地区各族人民共同进步与发展的需求。
《汉晋胡汉佛教论稿》由叶德荣著,由于我们采用了民族关系史的视角,故在传统的佛教经典本位叙述中被遮蔽的问题,遂凸显了出来,如佛教与汉晋时期中原国家与西域诸国之间朝贡秩序的关系,西域佛教传播汉地社会过程中的跨种族传播途径或机制,以及由此而来的汉传佛教史的分期、形态和性质等等。《汉晋胡汉佛教论稿》的内容,大体上是围绕上述诸问题展开的。全书共分3编12章,由12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专题统合而成。
前言
第一编 论汉传佛教史分期
1“致远人”与老子化胡神话
1.1 中原国家“致远人”和老子化胡神话形成
1.2 汉晋时期“胡风”影响下黄老信仰中的佛教元素
1.3 西晋时期名士社会对佛教的包容
1.4 东晋时期汉族僧团形成和老子化胡神话消解
2汉人佛教与汉明帝梦佛神话
2.1 西域梦佛神话之东传
2.2 汉明帝梦佛神话之流传
2.3 作为汉人佛教史叙述起点之汉明帝梦佛神话
3从中原国家僧籍制度论胡人佛教与汉人佛教之界限
3.1 问题的提出
3.2 出家与“避役”
3.3 从“依师(国)为姓”到“以释命氏”
第二编 胡人佛教
4侍子制度、蛮夷邸与佛寺
4.1 主客曹、大鸿胪及蛮夷邸
4.2 侍子制度和侍子生活方式
4.3 佛寺:蛮夷邸佛教化的表现形式
4.4 关于洛阳白马寺
5都邑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以东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为实例
5.1 佛教初传中原地区时的观念环境
5.2 洛阳的“市”、胡人聚落和佛寺
5.3 洛阳佛教的基本境况
6汉晋时期汉地月氏国、康居国侨居人口之地理分布
6.1 敦煌
6.2 长安
6.3 洛阳
6.4 邺城
6.5 襄阳
6.6 益州
6.7 建业
7汉晋时期汉地“阿育王像”、“阿育王塔”遗迹之地理分布
7.1 汉晋间海道交通、奉佛胡人聚落及其遗物
7.2 汉晋时期胡人佛教遗物地理分布
第三编 汉人佛教
8魏、西晋时期汉族知识僧人与名士空间之关系——以都城洛阳及周边地区为中心
8.1 胡人佛教活动区域与名士活动区域之重叠
8.2 汉族知识僧人进入、融入名士空间
9东晋时期佛教在名士家庭空间之表现——以琅邪王氏家族为实例
9.1 南渡时期。北来僧人荫附于名士集团权力空间
9.2 名士家族奉佛和家族功德寺
9.3 僧人活动空间与名士家族空间之关系
10瑞像入国——从谶纬视角看汉地社会接受佛教之过程
10.1 从“致远人”到“梦佛入国”
10.2 佛教在谶纬环境中之情境
10.3 以“丈六”瑞像的兴造、传播为实例
11汉晋时期西北地区佛教之传播——以“羌胡”群体奉佛为线索
11.1 “羌胡”辨析
11.2 “羌胡”中的奉佛胡人和奉佛羌人
11.3 “错居混杂”和编户化:关于佛教跨种族传播的尝试性解释
11.4 论十六国时期匈奴刘氏、氐人苻氏未奉佛
12十六国时期华北地区佛教之扩散——以“羯胡”群体移动为线索
12.1 说“羯胡”
12.2 “羯胡”奉佛辨析
12.3 “羯胡”的地理分布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1 “致远人”与老子化胡神话
老子化胡神话的形成与消解,是与汉地中原国家与西域诸国、北方民族的关系变化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汉武帝开西域以来,确立了西域诸国向中原国家朝贡的政治秩序,这是老子化胡神话形成、流行的基本环境。老子化胡神话的主题是“汉化胡”,反映着中原国家文化本位立场,表达了中原国家对西域国家的包容。
最早提到老子化胡神话,是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所上疏文,见《后汉书》卷30《襄楷传》:
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可见老子化胡神话至迟在东汉桓帝时期已经流传。近代以来,学界对老子化胡神话的形成过程以及文本的演变,已有充分的探讨和丰富的成果,这里不再复述。本文主要通过考察老子化胡神话形成、流行、消解的历史环境,从而揭示其在汉传佛教史上的意义。当我们将老子化胡神话置于当时中原国家与西域诸国关系框架内来观察,其内涵就显得非常直观和丰富:在国家关系层面,反映了当时中原国家“致远人”、西域诸国“愿为臣妾”的朝贡政治秩序;在社会宗教文化层面,表现为中原社会流行“胡风”环境中出现汉人奉佛行为及其依附于传统黄老信仰的处境;在佛教主体与中原主流社会关系层面,表现为汉族知识僧人进入、融人名士社会,并在学术上表现为对名士所倡导的新学——玄学的依附。
本章通过上述三个层面,观察老子化胡神话所反映的汉传佛教早期历史的一个侧面,说明老子化胡神话在中原国家“致远人”时期形成和在“五胡乱华”后汉族僧团形成的背景下逐渐消解的过程,从而揭示老子化胡神话所承载的汉传佛教史观丰富内涵。
1.1 中原国家“致远人"
和老子化胡神话形成
毫无疑问,老子化胡神话的形成,是以汉武帝开西域以来、中原国家对西域地区产生影响力为背景的。汉武帝为了打击北方匈奴,全力经营西域,虽经“三绝三通”之曲折,但汉朝对于西域的控制局面已基本确立。而西域葱岭以西诸国或“闻汉之饶财”,“欲通货市买”,葱岭以东诸国或为避免匈奴等侵略,寻求庇护,皆“慕乐中国”。自此以后,或遣使奉献,或遣子入侍,或接受封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滔滔大河”,始终与中原国家保持着联系在东汉班超父子经营西域时期,西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十六国苻秦时期,中原至西域亦有过一段短暂的通达时期,“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形成了东西交通的盛大局面,正如《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所描述:’ 永桥以南,圜丘以北,伊、洛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道西有四里:一曰归正,二日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馀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永桥市。
余太山先生曾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原国家与西域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将中原国家对西域的经营目的归结为“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这充分体现了中原国家传统的“圣王”政治理念。在中原国家与西域诸国的关系上,西域诸国一直保持着朝贡关系,中原国家整体上无疑处于主导的地位上。
汉武帝开西域以来,由于中原国家威德的凌驾,中原国家文化对于西域地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如《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详细记载了中原文化对乌孙、龟兹的影响:
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龟兹前遣人至乌孙求公主女,未还。会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复使使报公主,主许之。后公主上书,愿令女比宗室入朝,而龟兹王绛宾亦受其夫人,上书言得尚汉外孙为昆弟,愿与公主女俱入朝。元康元年(前65),遂来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留且一年,厚赠送之。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绛宾死,其子丞德自谓汉外孙,成、哀帝时往来尤数,汉遇之亦甚亲密。又如对莎车的影响,见于《后汉书》卷88《西域传》:
匈奴单于因王莽之乱,略有西域,唯莎车王延最强,不肯附属。元帝时,尝为侍子,长于京师,慕乐中国,亦复参其典法。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
中原国家对西域的影响力,还表现在中原国家境内出现了大量的西域诸国胡人侨民。除了国家关系层面的朝贡使者、纳质侍子等等以外,民间的贸易往来、避难、游观等亦很频繁,甚至在中西交通线上的都邑出现了胡人聚落。其中有着奉佛习俗的胡人群体自然也带来了僧人,《高僧传》里保存了较多的材料,如:
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以魏嘉平(249—254)中,来至洛阳。
时又有外国沙门康僧铠者,亦以嘉平之末,来至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
又有安息国沙门昙帝,亦善律学,以魏正元(254—255)之中,来游洛阳,出《昙无德羯磨》。
又有沙门帛延,不知何人,亦才明有深解,以魏甘露(256—260)中,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凡六部经。后不知所终焉。
支楼迦谶,亦直云支谶,本月支人。……汉灵帝时,游于洛阳。以光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
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亦以汉灵之时,赍《道行经》,来适洛阳,即转梵为汉。
又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等,并以汉灵、献之间,有慧学之誉,驰于京洛。……先是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梵本,孟详共竺大力译为汉文。
这方面材料在佛教史籍里可以找到不少,但我们一般都将这些材料理解为西域僧人到中原地区传播佛教的材料,而忽略了西域僧人来到中原地区传播佛教,本身就是两汉以来中原文化影响西域胡族的结果,是“汉化胡”的最直接证据。“汉化胡”不仅是中原文化影响了西域诸国边地,更直接影响了侨居中原地区的胡人。
基于上面观察,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汉武帝开西域以来中原国家主导中西关系秩序的局面,正是老子化胡神话形成的环境。我们知道,在两汉时期,黄老学说一直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即使东汉成帝后儒家学说开始占据统治地位,黄老学说仍然发挥着广泛的影响,《老子》仍然是魏晋新学——玄学的主题,“老子”仍然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符号。所以,“老子化胡”只是站在中原文化立场上对中原文化影响西域地区这一事实的通俗表达;即使站在当时的西域立场上,恐怕也是西域胡人乐于接受的一种说法,就像现代中国人说中国“西化”一样,想想今天中国人疯了似的要往发达的欧美国家钻,应该不难体会当年西域胡人向往中原国家的心情。老子化胡神话的主题,是“汉化胡”,是当时中原国家影响西域诸国的最通俗表达。从当时中原国家与西域诸国关系来看,老子化胡神话所表达的“汉化胡”立场,即中原国家对于西域诸国的“怀柔”立场,既是中原国家政治观念的表达,应该也是“慕乐中国”、“愿为臣妾”的“伏化远人”所乐意接受的。
P3-7
本文库所称“欧亚”(Eurasia)是指内陆欧亚,这是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具体而言除中欧和东欧外,主要包括我国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其核心地带即所谓欧亚草原(EurasianSteppes)。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上活动于欧亚草原及其周邻地区(我国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以及小亚、伊朗、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乃至西欧、北非等地)的诸民族本身,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和交涉。由于内陆欧亚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历史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是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东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美洲历史文化上的许多疑难问题,都必须通过加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视做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才能获得确解。
中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其历史进程从一开始就和内陆欧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要注意到历代王朝的创建者中有一半以上有内陆欧亚渊源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可以说,今后中国史研究要有大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内陆欧亚史研究的进展。
古代内陆欧亚对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的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古代中国与位于它东北、西北和北方,乃至西北次大陆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无疑是古代中外关系史最主要的篇章,而只有通过研究内陆欧亚史,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既饶有学术趣味,也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由此可见,我国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责无旁贷。
为了联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这一新学科,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适应打造学术精品的战略要求,在深思熟虑和广泛征求意见后,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这套《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本文库所收大别为三类:一,研究专著;二,译著;三,知识性丛书。其中,研究专著旨在收辑有关诸课题的各种研究成果;译著旨在介绍国外学术界高质量的研究专著;知识性丛书收辑有关的通俗读物。不言而喻,这三类著作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内陆欧亚学,任重道远。衷心希望全国各族学者共同努力。一起推进内陆欧亚研究的发展。愿本文库有蓬勃的生命力,拥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和读者。 最后,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支持这一文库编辑出版,确实需要眼光和魄力,特此致敬、致谢。
余太山
2010年6月30日
这本书是非常单纯而固执的想法和实践的产物。我很早就有一个梦想,希望在自己人生最黄金时期,留出两年时间,全身心地做我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这一梦想现在实现了。这本书就是这一梦想的果实。这本书的写作,从2010年初开始准备,至2012年元月底结束交稿,正好是两整年。
可以说,这两年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真实地度过。可是合起来看,又是那么的不真实。终归是一场梦想罢。
与我的前一本书《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一样,这本书的写作,仍然属于非职业、非营利性质的。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陈高华先生。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余太山先生。
感谢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Meir Shahar先生。
感谢中国嵩山少林寺释永信方丈。
感谢兰州大学出版社施援平女士。
感谢给予理解、鼓励、支持的朋友们。
感谢我的妻子张嬿。我的梦想里也有她的梦想。
感谢我的女儿叶大家。将她独立一行列出,不仅因为她今年十八岁了,这两年间,她经常给予我精神上有力的支持。
叶德荣
二〇一二年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