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谱(中华生活经典)》(作者欧阳修等)以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底本,以后世较好的刊本或点校本为参校本。即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宋刻成淳左圭《百川学海》本为底本,周师厚《洛阳牡丹记》以《古今图书集成》本为底本,张邦基《陈州牡丹记》以宛委山堂《说郛》本为底本,陆游《天彭牡丹谱》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本为底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牡丹谱(中华生活经典) |
分类 | 生活休闲-家庭家居-宠物 |
作者 | (宋)欧阳修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牡丹谱(中华生活经典)》(作者欧阳修等)以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底本,以后世较好的刊本或点校本为参校本。即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宋刻成淳左圭《百川学海》本为底本,周师厚《洛阳牡丹记》以《古今图书集成》本为底本,张邦基《陈州牡丹记》以宛委山堂《说郛》本为底本,陆游《天彭牡丹谱》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本为底本 内容推荐 《牡丹谱》(作者欧阳修等)是“中华生活经典”系列之一。 《牡丹谱》由中华书局出品,分为洛阳牡丹记;洛阳牡丹记;陈州牡丹记等几部分内容。 《牡丹谱(中华生活经典)》以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底本,以后世较好的刊本或点校本为参校本。 目录 洛阳牡丹记 花品序第一 花释名第二 风俗记第三 洛阳牡丹记 各种牡丹 陈州牡丹记 天彭牡丹谱 花品序第一 花释名第二 风俗记第三 试读章节 牡丹出丹州、延州①,东出青州②,南亦出越州③,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④,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⑤,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注释】 ①丹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汾州而置,治所在义川郡义川县(今陕西宜川东北),以丹阳川而得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宜川。宋时改名宜川县。延州:西魏废帝三年改东夏州而置,治所在广武县(今陕西延安东北甘谷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延安、延川、延长大部分地区。隋大业年间改为延安郡,唐初复改为延州。北宋元祜四年(1089)升为延安府。 ②青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置青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临淄,十六国时期移治广固城(今山东青州西北),北齐置益都县(今山东青州),隋时改为北海郡,唐初复为青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青州、临朐、广饶、博兴、寿光、昌乐、潍县、昌邑等地。 ③越州:隋大业元年(605)改吴州而置,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浦阳江、曹娥江、甬江流域。后改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复改越州。 ④丹州花:后文作“丹州红”。 ⑤不出三已下:据周本校,又有“终列第三”之说。 ⑥齿:重视。 【译文】 牡丹原产自丹州和延州地区,向东在青州地区有生长,向南在越州地区也出产牡丹。而产自洛阳的牡丹,品质现今号称天下第一。至于洛阳城所谓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牡丹品种,虽然它们都是其他地区牡丹品种里的佼佼者,但是到了洛阳城,这些花只不过充得上是众多牡丹中的某一种。若是排列品第,它们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根本不能单独与洛阳牡丹相匹敌。而且,越州地区的牡丹因产地遥远,欣赏识见的人不多,得不到世人重视,况且即便是越州本地人也不敢自夸,拿越州牡丹与洛阳牡丹一争高下。因此,洛阳牡丹就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点评】 牡丹原产自中国,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木本花卉,在我国有着悠久绵长的栽培历史。据说,早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把牡丹献给恋人以表达纯真爱情的动人诗句,由此算来,我国栽培牡丹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年了。 其实,上古时期并无牡丹之名,牡丹与芍药经常混淆在一起,通称为芍药。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开始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到了秦汉时期,牡丹Il芍药中分离出来,以木芍药称名于世。曾经有人指出,在西汉时期,牡丹的根皮就已经被纳入了药材的行列。但是,截至目前,汉字中关于牡丹的最早记载出现于东汉时期。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发掘的一座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汉代医学简牍,其中就保留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到了南北朝时期,牡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唐代著名笔记《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这是说在北齐时期,杨子华以擅长画牡丹而闻名于世,说明牡丹已经成为当时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另据宋代《太平御览》记载,山水诗人谢灵运曾经说:“南朝宋时,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永嘉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附近地区,在南朝刘宋时期,水潦畔和竹林间多植有牡丹,这是人们有意识地人工栽植牡丹,将牡丹视为观赏花卉的显著例证。进入隋代,人们开始大量繁育牡丹品种,特别是到了唐代开元年间,牡丹名品迭出不穷,盛于长安。从现存文献来看,也正是在隋唐时期,“牡丹”之称才始见于典籍图册之中,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 那么,牡丹的原产地究竟在中国的何方呢?中国古代的中医药典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别录》中记载说,牡丹“苦,微寒,无毒。……生巴郡山谷及汉中”。《图经》中云:“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从这两则记载来看,野生牡丹最早分布于巴郡山谷和汉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东部、重庆和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后来,随着人们对野生牡丹药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牡丹逐渐由野生而得到驯化。尤其是牡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认可以后,它的分布范围更是扩展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丹、延、青、越、滁、和等地区,并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经过人工培育,繁育出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种。 如今,中国的牡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品种群:一是中原品种群,花型最丰富,花色最绚丽,种植面积也最大,大约有七八百个品种;二是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品种群,约有200余个品种,甘南迭部的牡丹培植历史很悠久;三是四川彭州为中心的西南品种群,有几十个品种;四是安徽铜陵、上海、浙江温州等地的江南品种群。祖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及港澳台地区,都有牡丹的种植和分布,牡丹已经成为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名贵花卉品种。 最初,牡丹是以药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瞩目,然而饶有意味的是,自从其观赏价值被开发以后,其药用价值却大打折扣。《图经》中记载,牡丹“一名木芍药,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粪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可用,其品绝无力也”。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牡丹的姿色百态,滥施移接,广用劲肥,导致这类牡丹的药性尽失,不足以生血去瘀滞。目前,在名目繁多的牡丹品种中,唯有生长在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的“凤丹”牡丹,药用价值最高,是驰名中外的药用牡丹,它的根和皮都是名贵的中药材。药用牡丹稀缺,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在驯化牡丹过程中的些许遗憾吧!P3-6 序言 “无双国色,独步天香。”素以“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著称的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名贵花卉。其绚丽多彩之色,纷繁幻化之形,沁人心脾之香,倾国倾城之姿,雍容华贵之态,艺压群芳,独领风骚,博得了“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的美誉。自盛唐两宋以后,牡丹逐渐被视为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的象征,至清末遂有“国花”之名。同时,牡丹还寄托着普通民众追求富裕尊贵、安泰祥和生活的美好夙愿,又以“富贵花”闻名天下。因此,历代中国人对牡丹都抱有极大的尊崇,倾注极大的热情。每当暮春牡丹开放之时.历史不断地上演“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相同盛况。在这持久骚动与膜拜之风的助推之下,“佳名唤作百花王”的牡丹更以一种王者之姿,渗透于中国的思想、艺术、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在诗词戏曲、绘画雕刻、建筑装饰、花卉园艺、工巧纹样,乃至人名地名等众多领域都崭露了华丽身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华美富强、蓬勃兴旺的重要精神象征之一。 …… 本书在整理点校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底本,以后世较好的刊本或点校本为参校本。即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宋刻成淳左圭《百川学海》本为底本,周师厚《洛阳牡丹记》以《古今图书集成》本为底本,张邦基《陈州牡丹记》以宛委山堂《说郛》本为底本,陆游《天彭牡丹谱》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本为底本; 二是底本缺文之处,以“口”符号标出; 三是诸谱内容编排皆按解题、原文、注释、译文、点评等五部分排列,段落划分保留底本原貌.对于资料甚少的条目不强行臆测点评; 四是部分注释内容参考了《辞源》、《汉语大字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工具书。 五是存疑之处,皆以“杨按”按语形式注明。 由于鄙人知识和水平所限,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此请方家不吝赐教!本书在整理和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华书局张彩梅副编审、王水涣编辑和美术设计部毛淳主任等其他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国运昌时花运昌”,本书结稿之时,古老的东方大国正走在富强崛起的路上。而于鄙人内心则有深刻之洗礼,效之宋入吟出一句与读者共勉: 黾勉为学求精进,诚正修身苟日新。 谨志之。 杨林坤 于兰州大学萃英门 2011年辛卯夏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