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所著的《北伐战争风云录》全景式地描写了从辛亥革命到北伐胜利这段恢宏的历史进程。作者以深刻的历史智慧和多彩的文笔将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历史场景和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紧密相连,涉及国共两党重要人物百余人,对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作了深刻的开掘与展示。翔实的历史资料,惨烈的战争场面,强烈的性格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构成了这部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文学的欣赏价值、历史的认知价值和史料的保存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伐战争风云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明 |
出版社 | 大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明所著的《北伐战争风云录》全景式地描写了从辛亥革命到北伐胜利这段恢宏的历史进程。作者以深刻的历史智慧和多彩的文笔将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历史场景和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紧密相连,涉及国共两党重要人物百余人,对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作了深刻的开掘与展示。翔实的历史资料,惨烈的战争场面,强烈的性格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构成了这部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文学的欣赏价值、历史的认知价值和史料的保存价值。 内容推荐 北洋军阀时期,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和因势而起的野心家、阴谋家与境外势力虎狼为患,纷纷登场,神州四处战火纷飞。辛亥革命播撒的民主火种灰飞烟灭.刚刚建立的民国政府名存实亡,华夏大地多灾多难,民不聊生。重又陷入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鉴于此,广州的革命家们运筹帷幄,再举义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运动。 刘明所著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北伐战争风云录》全面描述了北伐战争的始末。作者以五十万言篇幅,将恢弘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活动,紧密地融为一体。作者用文学的手段,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轶事,涉及了国共两党重要人物近百人,对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都给予充分的开掘与展示,《北伐战争风云录》具有极强的史料性和欣赏性。 目录 一 异域历险生义求真 沪上结社志士亡命 二 谋刺摄政英雄年少 首义武昌烽烟四起 三 填缺都督四顾言他 图谋自救起兵燕晋 四 赴鄂布战以博一逞 北洋老臣妙计双簧 五 太后唏嘘含泪下诏 立宪未果遇刺上海 六 东南一隅军阀拥兵 白山黑水虎踞有人 七 军人政治前景式微 北洋新丁迂回霸业 八 辫帅鲁莽再扶清室 黄口溥仪作威朝廷 九 剿南军阵静观战事 军中诸葛初露锋芒 十 图谋前程游说北洋 安福正名操纵国会 十一 空头政府名存实亡 拥兵弄权各自为政 十二 北洋老臣恋栈宝座 北京城头变幻王旗 十三 曹锟托名以图中原 李纯藏拙口出谶语 十四 枭雄南下初露头角 均衡势力终遭忌恨 十五 直奉交恶战事又起 联省自治包藏祸心 十六 盟友反水北伐受挫 庸人登台寻求统一 十七 政客计献谋策保定 权力纷争夺印津卫 十八 有慑民愤未敢替罪 独赴上海备受冷遇 十九 国共合作党首忧心 立志改组伟业千秋 二十 年轻校长重塑形象 镇压商团政府险象 二十一 军中诸葛点兵陈详 起兵反奉苦口劝兵 二十二 驱逐清帝囚禁总统 再扶宣统隐匿使馆 二十三 力求统一伟人西去 执政他图再拂民意 二十四 故作清高暗结盟友 枪击发生悬案迷离 二十五 校长多谋意揽军权 叛逆返兵广州危城 二十六 尽失地盘亡命日本 作恶督军山东涂炭 二十七 谋兵袭奉突出奇兵 赴日观操偶获机密 二十八 执意反奉全军覆没 智者误算廊房丢命 二十九 确保实力将军去职 平息事端枪杀无辜 三十 使尽手段北京政变新主内阁形同虚设 三十一 再赌心术一石二鸟 终成懦夫退避三舍 三十二 长沙城主保命出逃 二度弃城求援两广 三十三 加伦出谋奠定辉煌 叶挺挥兵拉开战幕 三十四 诸将血誓结集长沙 铁团喋血汀泗破敌 三十五 玉帅穷途手刃逃兵 总裁武断攻城失策 三十六 敌酋逃跑部下输诚 鄂西夺枪保存实力 三十七 百里人杰三方求贤 辉瓒出师打响江西 三十八 突袭南昌得而复失 深入江西转战赣北 三十九 战败南昌通电谢罪 释放烟雾和谈有诈 四十 峻岭克敌择险打响 部署有方巧打九江 四十一 偶遇仙人求签应验 福州尽得兵不血刃 四十二 虎将坚守古城求义 解围西安观战踌躇 四十三 将军附义败走富阳 挥师北上迫近江浙 四十四 摇身一变另立门户 忍气吞声另有原因 四十五 坐稳山西窥测华北 赴会汪蒋待价而沽 四十六 获知密信武汉分共 败将失地冤赴黄泉 四十七 浴血龙潭天意尽得 意外穿插战史留名 四十八 挺入华北偷鸡不成 弄权无果技逊一筹 四十九 陈兵华北月满弓刀 釜底游魂穷途末路 五十 乾坤扭转三军扬威 祭奠总理北伐告终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异域历险主义求真 沪上结社志士亡命 有兵斯有权。这是古人的话,近代军阀,却把这一特征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北洋政府到改组国民党,直至倡导新三民主义,这期间,正可谓“诸侯”迭起,各领数州甲兵,盘踞一方,重税于民,鱼肉百姓。大小军阀,尽管多握有重兵,掌握地方军政财务大权,形成割据的局面,但在格局上还是维持着“国家统一”。他们虎视眈眈,都想成为霸主,正是这种野心,为军阀混战埋下伏笔。 近代军阀中有饱读诗书的秀才,有贫寒的平民,有占山为王的土匪,起家的方式各有不同,野心却是共同的,图谋霸主的野心都很相似,为此纷纷亮相,同室操戈,分分合合…… 大清将亡,革命在即,帝国若同危卵。 “事端”由一个化名中山樵的人而起,官府四处通缉,每每总是让其化险为夷。 近些年,中山樵挑起的大小事端频频发生,深深摇撼着大清帝国。他和他的同志在香港策划了广州起义,以青天白日为军旗,起草了“反满檄文”,没料想运送起义的枪械被清廷起获,加之走漏了消息,未果。朝廷还没等喘过气来,几年后,又是这个化名中山樵的人,发动了庚子惠州之役,他借助菲律宾独立军在日本购得大批军火,在惠州三州田起事,沿海东进,直趋厦门,后又回攻广州,得手后,组建了临时政府,十几天内,起义军增至两万余人。 中山樵就是在中国极力鼓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孙中山。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二十岁改号逸仙,取粤语的谐音。188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从此便以“中山”称著于世。小中山十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三年后,投奔远在檀香山经营牧业的兄长,在兄长的资助下苦读,在夏威夷,他目睹了殖民主义者歧视和荼毒当地土著和居民,对欧美的殖民主义制度深恶痛绝,也由此想到自己几万万同胞的命运。成年后的孙中山返回广州学医,结识了郑志良,常谈论国家命运,两人情投意合,成为知己。同年,他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广泛涉猎了各国的政治、军事、历史、农学等书,在此期间,他的汉文并不太好,便刻苦研修,磨练写作技能。他广博的学识,不仅使他获得了医学硕士,成绩也是名列第一,并在此投身社会活动,认识了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朋友,在一起纵论时局,抨击清政府,为进步报刊撰文,被世人称为“四大寇”。孙中山四处行医,抱着悬壶济世的态度,心里也是明白,医世比医人更为重要,有很长时间他感到彷徨,读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以为正是救世处方,积极探寻“改良祖国”的门径,集中几年的革新主张,拟就了《上李鸿章书》,他写道: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当时的李鸿章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南方青年睬也不睬,对《上李鸿章书》的内容更是不予理会。孙中山对这个洋务派领袖,抱有幻想,从上海来到天津,想面见时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结果遭到拒绝。真正使孙中山摆脱改良主义幻想,决心与清王朝彻底决裂的,还是中国在甲午海战战败的事实。从此,孙中山完全抛除所谓改良的主张,在檀香山火奴鲁鲁成立了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团体——兴中会,并草就了成立宣言,在入会秘密誓词中,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己任。三个月后,孙中山抵达香港,相继与旧友陈少白、陆皓东等成立了香港兴中总会,并开始准备上文提到过的广州起义。起义事泄后,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孙中山、陈少白遭通缉流亡日本。 兴中会的火种没有熄灭,先后在横滨、长崎、台湾、河内、旧金山以及南非等地成立。 孙中山和李少白逃到日本,没多久,他又流亡美国,既而又转往伦敦,殊不知一个阴谋正等着他。 此时的中山樵,大名贯耳,有人敬有人怕,亦有人欲杀之而后快。 一个晨雾茫茫的早晨,剪掉辫子的孙中山,身着西服,神情有些疲惫地敲开老师康德黎的门,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他住进了市区的葛兰旅社。他非常小心,不敢轻易相信别人,能安全到伦敦,没被清廷的爪牙发现,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他正准备休息,听到有人叩门,先是没应声,后来听到来人讲话用家乡方言,才打消疑心。开门见站着两个人,其中一个说:“这里的一个同乡会,久闻先生的革命气概,都想亲耳聆听先生的教诲。”孙中山一听到是同乡请他,戒心全无。他以宣扬革命为本,能在异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容多想,便和来人走了。 善良的中山先生哪里料到,清廷花重金买到了他要来伦敦的消息,早已布好陷阱,只等着他往里钻了。不用说,来的那两个所谓同乡,实际是清政府住英使馆的特务。他们将孙中山诱进驻英公使馆,秘密幽禁。这时清政府已发出密令,命使馆花高价租一货船,把孙中山装进木箱,运回国内立即处死,以儆国人。苍天有眼,就在孙中山两次说服英籍佣人没有结果时,在被囚禁的第五天早上,终于说服了英国人柯尔,请他将一封书简交给康德黎。 几天来,康德黎正在为失踪的孙中山发愁,得到消息后,马上让人转告清廷,称孙中山被禁之事,英国当局已经知道,并请警察出面干涉,使清政府不敢贸然加害他的中国学生。另一方面,他又约见记者,详细披露中国使馆侵犯人权的内幕。四十八小时内,伦敦各家报纸纷纷报道这一消息,舆论哗然。英外交部派人调查,证实了这件事。 在洋人的压力下,中国使馆被迫将孙中山先生释放。 伦敦蒙难,使孙中山成为一个国际闻名人物,同时又增长了见识。他离开伦敦,经加拿大,到日本结交朝野人士,开始策划中国未来的命运。 当时很多有志的中国热血青年,都聚集那里,寻求国家和自己的出路。孙中山到日本后,深感各学会林立,自有主张,而此时正在日本的黄兴、宋教仁等,也极力将这盘散沙筑成革命的基石。孙中山和黄、宋一拍即合,倡仪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其他的反清团体,成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 孙中山心直口快说:“我看新政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如何?” 黄兴点头称是,宋教仁也举手赞成。 黄兴说:“同盟会甚佳,可是还得有个更明确的章程,最好综合以前各团体精华,了然明确。” 宋教仁对孙中山说:“以前发生的事,我们应该汲取一些教训。” 这话,宋教仁是有感而发的。孙中山所领导的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在一些团体中,对孙中山有些风言风语,认为他有“江湖”的色彩。 孙中山适时接过宋教仁的话说:“今天的形势,非同以往,早就有人对广州起义有所惋惜,我看大可不必。我看到这种情景,心中特别高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知国人之迷梦有渐醒的征兆,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这些热血志士,遂又讨论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该会纲领,公推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庶务长,本部设在东京,下设执行、评议和司法三部,汪精卫为评议部议长,邓家彦为司法部判事长,检事长为宋教仁。 这些宣传家根据孙中山的概括,将同盟会的纲领定为“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为“三民主义”。 是年为1905年8月20日。 P1-3 后记 作者所理解的历史演义,该是形象化的历史。 为了更加详尽叙述北洋军阀的兴盛和覆灭,以及北伐革命军北伐战争始末,笔者以实为鉴,以史为纲,参照了大量史书、传记、回忆录、信函、札记等,其中主要有: 来心夏主编《北洋军阀史稿》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 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张同新编著《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国民革命军北伐亲历记》 邹孟贤编著《中国近代军阀简史》 黄美真主编《中华民国史事件人物录》 王永均编写《中国现代史人物传》 郑德荣主编《中国革命史》 文史出版社编《辛亥革命在各地》等等 北洋军阀时期的史料,可谓浩若烟海,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作者能成此书,皆因史家著书甚丰,侥幸获益。需要提及的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书中所有主要人物的传记,由于篇幅所限,恕不能将史料来源一一列出。 时值辛亥革命百年,承蒙大众文艺出版社厚爱,推出《北伐战争风云录》。在此,谨表谢忱。 1997年4月于北京 2010年冬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