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爱玲传(最新增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均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爱玲是一个女人,但她超越了女人;张爱玲是一个作家,但她超越了作家;张爱玲是一个人,但她超越了人。

张爱玲——20世纪中国最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张爱玲——中国新文学璀璨夺目的旷世才女。

深受“张迷”推崇权威传记,多次再版!张均编著的《张爱玲传》追寻天才女性一生的华丽与凄楚,剖析传奇女性内心无可言说的隐痛,展示独立女性命运的光芒与黑暗。

内容推荐

张爱玲和她的作品恰好站在世界的两端:她自己是挥而不去的悲凉,她的笔下是凡俗世界的喧哗。

一生只爱一个人,而且一爱就是一生。在现代社会,张爱玲对待爱情的态度很使人怀念。

爱与被爱的错离,使张爱玲心力交瘁。爱有时是一种能力,经过变故,她可以说是失去了这种能力。

就像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长袍,上面长满了虱子”。

生命中的美好事物总是迅短而长存。“愿使岁月静好”,张爱玲的这份希望,是多么的简单、结实与安宁啊。

关于张爱玲,我们不是说的太多,而是说的太少。我们太多渲染、重复她作为一个天才女子的“传奇”,而太少将心比心地探寻她在现实中,作为生活着、感受着的女性所经历过的内心的光芒与黑暗。

《张爱玲传》解读了海上第一才女张爱玲的心灵世界,回味了沉香屑里的那些生死寓言。

《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的生平事实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苍凉的人生,美丽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创作哲学——张爱玲式的沧桑和华丽在此显露无遗。作者于青是国内较早为张爱玲写传记的学者,对张爱玲生平经历了熟于心,真正地以灵魂读灵魂,闪耀着学者智慧的光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乱世天才梦

 显赫身世

 童年,最初的记忆

 母亲,飘浮不定的身影

 1938,逃离父亲的家

第二章 香港离乱

 难堪的爱

 从上海到香港

 港战经验

第三章 上海传奇

 职业生涯的开端

 走在梦想的路上

 “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传奇年代

第四章 倾城之恋

 胡兰成的出现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欲仙欲死

第五章 尘埃落定

 大难将至

 永远的伤痛

 温州,“我将只是萎谢了”

 彻底破裂

第六章 悄然出走

 沉默年代

 插曲:桑弧与两部电影剧本

 1949年的特殊意味

 伤心离别

第七章 在美国,被遗忘的岁月

 从香港到美国

 第二次婚姻

 花莲、香港与迈阿密

第八章 月光下的悲凉

 旧作新改:悲凉之美

 幽居岁月

 梦回“海上红楼”

 在银色的月光下

附录 张爱玲生平·文学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永远的伤痛

她一向把他们之间的感情看做人世仅有的完美,看做滚滚红尘间唯一可以忘生忘死的爱,她怎能相信他刚走出她的房间就又纠缠上另外一个女人?或许多年以后她才能明白。爱与被爱永远不会一样,在新旧交替的中国尤是如此。

1944年底,胡兰成借他的日本朋友池田笃纪的帮助,准备动身到湖北武汉接编《大楚报》,并在武汉创办一个政治军事学校。他的这项计划名日办报办学,实际上是预先给自己找一块儿地盘,掌握一点实权,为不久后的政局变动准备一些实力与资本。前番在南京下狱,他就已经深深地品出了没有实力没有背景的滋味,仅仅一介书生不足以成大事。

 离开上海之前,他给张爱玲带来了一笔钱。此事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未曾提及,但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写到了:“初夏再来上海的时候,拎着个箱子到她这里来,她以为是从车站直接来的。大概信上不便说,他来了才告诉她他要到华中去办报,然后笑着把那只廉价的中号布纹合板手提箱拖了过来,放平了打开箱盖,一箱子钞票。她知道一定来自他办报的经费,也不看,一笑便关了箱盖,拖开立在室隅。连换几个币制,加上通货膨胀,她对币值完全没数,但是也知道尽管通货膨胀,这是一大笔钱。她把箱子拎去给楚娣看,笑道:‘邵之雍拿来给我还二婶的钱。’其实他并没有这样说。但是她这时候也没想到。楚娣笑道:‘他倒是会弄钱。’”关于钱的问题,张爱玲历来是自立的,但她也说过:“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童言无忌》)对胡兰成拿来的钱,她坦然地收下了。但更引起她的难受的,却是他要远行。相识相聚刚近一年,就要分离,张爱玲忽然觉得很是不舍。以前两个人虽然也经常不在一处,但南京毕竟离上海近,一月他总能来住上八九天,小别胜新婚,常常有不禁之喜,而现在胡兰成是到一千余里外的武汉,又没说定归期,飞机天天在轰炸,整个世界都在枪炮之中,许多东西都是不可把握,她不愿意。然而胡兰成却无此感觉,平素分离惯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伤感,有什么难以割舍的。不过他也知道张爱玲的眷念,以前他在南京时,她就对他说过:“你说没有离愁,我想我也是的,可是上回你去南京,我竟要感伤了。”感伤与否,缠绵与否,不仅是与性格有关,而更与彻人身心的爱恋有关。爱而一刻亦不可舍,自然缠绵悱恻、悲恸难止。爱而仅止手喜欢,就未见得会因分别而有多么痛苦了。张爱玲性格虽利落干脆,却仍然免不了有深深的伤感,其中原因,自然是她对胡兰成的依恋与爱了。而胡兰成之能够平淡起程,还是与他对张之感情的深浅程度有关。

他在南京的时候,时常接到张爱玲的来信:“我接在手里像接了一块石头,是这样的有分量,但并非责任感。我且亦不怎么相思,只是变得爱啸歌。”一个男人,接到恋人的信,不起相思之念,不起责任之感,那么这种“恋”可能就大有疑问。这是不好用“有志气”来解释的,其实连拿破仑都在战场上会因约瑟芬的一封信而思之不已。胡兰成的“不怎么相思”,说明他对张爱玲的感情,其实还是停留在欣赏、喜欢、自得的层次上,他的迷恋主要还是表现在对她惊人才华的叹服上,对她奇异言行的赞赏上,与两颗心的深层交融、相互理解、相互担待还是有所距离。这种感情之间有非常微妙的差别,在平时很难看出来,但一到关键时刻,就很容易呈现出巨大差异。

胡兰成本来就是一个恃才自傲、狂妄得不行的人,根本就不会从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为别人付出,为别人承担责任。他与第二任妻子英娣离婚时,丝毫没有想到英娣在他与张爱玲暧昧关系前的痛苦与辛酸,而仅觉“不可思议”。他根本不曾为英娣考虑过。现在英娣走了,那么张爱玲会不会是紧接着的一个?作为风华绝代的作家,张爱玲自然是可以让胡兰成迷恋不已、惊奇不已、得意不已,但作为一个以身体、气味、容貌而具体存在的女人,张爱玲就未见得会让风流才子胡兰成一直迷恋下去。胡兰成尽管聪明过人,尽管甚解张爱玲作品的慧妙之处,但他毕竟是以文化圈中的风流人物自居的,他可以暂时为张爱玲的才华倾倒而流连不去,但可以长久吗?何况,他自己都承认自己是个缺乏责任感的男人。

这些,现在开始渐渐浮出了水面。1944年11月,胡兰成把张爱玲留在上海,一个人到了武汉。他接管了《大楚报》,任社长,另用了三个亲信分别任副社长、总编辑、撰述主任。大楚报社设在汉口,胡兰成和他的三个亲信由汉阳县衙门安排在县立医院里居住。汉阳医院与大楚报社中间隔着汉水,他每天渡汉水去上班,经常遇到盟军的空袭,不过他已见怪不怪。到达武汉不久,他的朋友池田笃纪也来了汉口,两人一同住在明德饭店,也是遇到空袭,池田吓得裹在被子里一动不动,他却久久伫立窗前,欣赏着火红的枪弹交织夜空的“壮观”。他并不惧畏枪弹,一个要成就大业的男人,难道还怕几颗炸弹?

不料胡兰成大业还未及成就,又先准备娶小妾了。

到武汉不到一个月,他就注意上了一个才十六岁的小女孩。原来汉阳县衙门安排他们这一行人住宿,恰好与汉阳医院的护士小姐们为邻。医院里总共有六七个护士,年纪都不大,一个个都活泼照人。胡兰成这帮人,家室都不在身边,见了这些青春少女,不免心生绮念。相比之下,胡兰成更擅此道。他每天下班后,都会到病房里去厮混,和小护士们调笑,全把张爱玲抛在了一边,分别才一个多月。这群小护士中有一个女孩子叫周训德,学产科的,人生得纯净素雅,经常穿一袭蓝布夹旗袍,自然水灵,从不施脂粉,肤色仍胜出一般女孩子,具有水边上长大的女孩的水灵秀气。胡兰成慢慢地就把目标集中在她身上。他对付女人本来就极有“经验”,像张爱玲那样极倨傲且冰冷的世家才女,他都不费多少功夫便把她变成了自己的情人,何况一个十六七岁的无多少城府与心计的小护士?他很快使出范柳原、佟振保、乔琪乔这一类风流哥的伎俩,约她吃饭,给她讲诗,还热情邀请她去风景优美的长江边散步,不断地献些小殷勤。小周虽然是正经人家的女儿,但毕竟年纪小,哪里经得胡兰成的甜言软语、死磨硬缠,未几即堕人情网,很快又被胡诱奸,默默做了他的小情人。当然,在《今生今世》中,胡兰成将这段情写得美而干净,而且还提升到生命珍重的层次上:“后来事隔多日,我问训德:‘你因何就与我好起来了?’她答没有因何。我必要她说,她想了想道:‘因为与你朝夕相见。’我从报馆回医院,无事就去护士小姐们的房里,她们亦来我房里。我在人前只能不是个霸占的存在,没有野性、没有性的魅力那种刻激不安,彼此可以无嫌猜。我不喜见忧国忧时的志士,宁可听听她们的说话,看看她们的行事。战时医院设备不周,护士的待遇十分微薄,她们却没有贫寒相,仍对现世这样珍惜,各人的环境心事都恩深义重,而又洒然如山边溪边的春花秋花,纷纷自开落。他们使我相信民间虽当天下大乱,亦不凄惨破落,所以中国历朝革命皆必有歌舞。”(胡兰成:《今生今世》)

与他同来的沈启无(本是他的亲信,后来关系又恶化,沈曾是周作人门生,现任《大楚报》副社长)看不过去胡兰成的作为。一次与小周同上汉口买东西时,婉劝她别糊涂下去,并告诉她胡兰成已有第三任太太,她这样跟了他,就如一株幼桃树被砍了一刀。沈启无一番好意,是在替小周考虑,但胡兰成闻知此事后,不但不觉心虚,反而怒气冲冲斥责沈:“你对小周怎么说话这样龌龊!”又骂道:“卑鄙!”沈启无也没想到胡兰成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也就没说什么,只是替远在上海时时挂念胡兰成的张爱玲深感悲哀。沈启无自己是燕京大学毕业生,也写诗,也看过张爱玲的小说,还撰文赞叹过张爱玲,说她“仿佛天生的一树繁华异果,而这些花果,又都是从人间的温厚感情里洗练出来的。她不是六朝人的空气,却有六朝人的华赡”,但是没有想到她竟糊涂地嫁与了胡兰成这样一个人。不过《小团圆》却将此事记为“报社正副社长为了小康小姐(按:小周化名)吃醋,闹得副社长辞职走了”。此事真相如何,实在不得而知,因为张爱玲的了解也得自胡兰成的一面之词,在当时她不过更相信胡兰成而已。

那么,胡兰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看来聪慧绝世的张爱玲并不是多了解。胡兰成对她到底是爱是喜欢还是欣赏,恐怕她自己也未必敢于肯定,虽然她自己一直视之为“爱”,视之为千万人中千万年里唯一的“爱”。然而胡兰成既非纯挚单一的沈世钧(《十八春》),又非本分老实的金槐(《小艾》),而多少是风流、轻佻的范柳原、佟振保、姜季泽(《金锁记》)一类人的现实翻版。这类洋场社会的活物张爱玲本是看透了的,他们坐吃山空,油嘴滑舌,逢场作戏,毫无作为。但是对于披着一身知识外衣的胡兰成,她恰恰又没看出来。她毕竟是个人生经验太少的女子!其实胡兰成比范柳原一类的花花公子们多些什么呢?也就多些学问,多些才气。胡兰成的确是靠个人才华得以发迹的,但学问、才识均属生命以外的东西,它们无改于一个人的禀性与本质。胡兰成的心理,其实大体上亦属于张爱玲很早就讥讽过的那一类:

以往的中国学者有过这样一个普遍的嗜好:教姨太太读书。其实,教太太也未尝不可,如果太太生得美丽,但是这一类的风流蕴藉的勾当往往要到暮年的时候,退休以后,才有这闲心,收个“红袖添香”的女弟子以娱晚景,太太显然是不合格的。……(但)从前的士子很少有机会教授女学生,因此袁随园为人极度艳羡,因此郑康成穷极无聊只得把自己家的丫头权充门墙桃李。现在情形不同了,可是几千年来的情操上的习惯毕竟一时很难更改,到处我们可以找到遗迹。

P177-181

序言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版张爱玲的传记,不能不说兼有自我挑战之意味。由海外、港台延播至内地大陆的“张爱玲热”已持续十数年之久,期间先后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已有十三部,学术性研究专著也积至四部,数量不可谓不多。

但张爱玲仍受到众多读者与知识人有增无减的热情关注,她的个人故事,以及她笔下的30年代的殖民地上海,正作为日益巨大的魅惑形象,稳步进入今日中国的公共想象空间。关于张爱玲,我们不是说得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太多渲染、重复她作为一个天才女子的“传奇”,而太少将心比心地探寻她在现实中,作为生活着的、感受着的女性所经历过的内心的光芒与黑暗。

90年代后期渐次面世的新的张爱玲生平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近两三年学界的新近研究成果,亦对本书个人化的叙说角度与眼光大有助益。我们将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张爱玲所经历过的美好的和不那么美好的岁月与生活。也许您并不熟悉“这一个”张爱玲,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我们未必以传奇与佳话为目的,我们尝试理解。

为什么说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

张爱玲一生自始至终都追求完美、追求极致,这既是《传奇》魅力之所在,亦是她个人婚姻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更是持续至今的“张爱玲热”背后深刻的文化心理内涵。比较而言,20世纪中国的其他一些作家与诗人,譬如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萧红和何其芳等人,创作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唯美主义倾向,但人生态度却远非张爱玲那样彻底。张爱玲的唯美态度与她观察人生、世界“眼光”的分裂有关。她的这种“眼光”极为个人化、私人化,早在童年父母离异之际便已出现。别人很难和她一样。

张爱玲40年代的小说集《传奇》与散文集《流言》,最初是作为新文学的“异数”出现的,但到90年代它们已被承认为经典之作,甚至被北京大学的评论家列为“20世纪中国十大小说家”之一,与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等文学大家比肩而列,那么,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艺术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张爱玲杰出的艺术才华在于她为40年代亦新亦旧的中国生活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又从这种形式中衍生出某种六朝挽歌般的悲凉美感:一边是古旧中国的精致情调与喧哗声响,一边是现代人独自孤独的荒凉体验。两者交融,塑造出特殊的美感形式。用她自己的说法是,“我喜欢用参差对照的写法”。

张爱玲与汪伪官员胡兰成历时三年有余的婚恋,以轰轰烈烈始,以决然绝去终,这场乱世之恋对她后来的人生道路是否有所影响?

影响非常之大。尽管张爱玲一生著述从未就此提过只言片语,但与胡兰成感情的破裂深深地损毁并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1944年他们开始相恋时,张爱玲对外部世界是抱有很多热烈想象的,希求从外部世界求得人生的极致与完美;1947年后,张爱玲对自我以外的一切则抱失望感受,开始转向较为纯粹的内心生活。这也是她为什么在40年代喜以奇装炫人好在杂志媒体上大出风头,而50年代以后却迅速淡出,到晚年索性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前后判若两人。不过张爱玲对胡兰成并无怨恚之意,50年代还跟他借过书,70年代末期还根据早年他给她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创作过一篇很美的短篇小说《色·戒》。很多人一生只爱一个人,而且一爱就是一生。在现代社会,张爱玲对待爱情的态度很使人怀念。

张爱玲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沉默年代”里,曾与当时颇有前途的青年导演桑弧相识相交,但她为什么又对好心人婉转的示意“摇头再摇头”呢?

 她的确很赏识年轻且才具逸群的桑弧,但她没有机会。这中间埋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痛。作为一名被伤害过的女性,她经历着所有妇女共同的命运。

50年代以后的张爱玲差不多被人“遗忘”了,事实上她仍创作了一些长、短篇作品,譬如《赤地之恋》、《秧歌》与《五四遗事》等,但直到今天,人们对她后四十年的创作仍然不够重视,这中间是否存在不公正?

没有。张爱玲虽然曾经是璀璨夺目的旷世之才,但50年代之后,漂泊海外、孑然一身的她亦不得不接受普通人的命运,为衣食生计而奔波,她这时期的小说剧本多是政治性或商业性的。她自己也清楚,后来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她的作品集,她坚决不收入《赤地之恋》。

晚年张爱玲离群索居,最后又无声而去,她在去世前长达二十余年的幽居岁月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

用一个语义业已限定的词语来传达那种境界是很困难的,若一定要勉力为之,最好用“美”这个字。如何理解张爱玲晚年“美”的境界呢?如果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女子在银色的月光下,起舞、飞扬,又悲恸低回,最后缓缓旋起,慢慢化人一片平静澄明的月光,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张爱玲经历过的内心旅程,她晚年淡如止水的心境。其实到80年代,她的独异艺术才华已为台湾、香港和进入邓小平时代的大陆逐渐承认,声誉日显,但她谢绝一切邀请与访见,宁愿沉迷于“海上红楼”而遗世忘形。她以平静的姿态接受了时间和命运。她选择了一种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生活方式,一种沉湎于想象与记忆的唯美姿态。于灿烂之处归于平静,是她晚年的情形。

让我们走近张爱玲,看看那美丽月光下一个“传奇”女子的飞翔与梦摁吧!

后记

承蒙文化艺术出版社的热忱支持,本书第三版得以与读者见面。和第二版(增订版)相比,第三版增添了近百幅图片,并对文字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主要是根据2009年公开出版的张爱玲自传体长篇小说《小团圆》和陆续得以披露的张爱玲晚年与夏志清、庄信正、宋淇等友人的通信资料,对书中的部分文字和史实作了调整、增删和润色。因此之故,要对保存、整理、出版张爱玲遗稿的宋以朗先生致以谢意。他的工作,为我们更进一步接近张爱玲、走人她的灵魂世界实有莫大助益。

借着再版的机会,还希望对本书的读者表示亲切的谢意。本书初版、增订版印行以来,得到了读者朋友较多的反馈意见。有网络意见,亦有通过邮局寄来的信件;有相识的学界同行,亦有不相识的陌生读者。其中有一位哈尔滨的退休语文教师,她不但用心地帮我找出了书中语句重复的瑕疵,而且还把我当作一个“取得了好成绩的孩子”认真表扬,令我尤为感怀。读者意见除了不敢承当的肯定之外,还有关于引述规范、关于评价胡兰成文/德关系的建议和批评。由于初撰此书时有意寻求散文式的表达,未对引文十分注意,此次修改则尽量予以了弥补。而对于胡兰成为人为文的判断,我则仍希望和读者保持继续交流的机会。

十年前撰写此书时,我正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经历着内心的风沙横过来又拉过去的特殊时期,对张爱玲所经历的人事错迕与深永的伤痛也有着特殊的敏感。而今人到中年,重检旧作,有无量感叹。所有的青春都终会埋没在深深的暗夜,怎样使生命在青春之后继续获得尊严和光芒,是张爱玲,也是我们所有人会面对的人生路途。许多年前,我曾发愿自己不把一生完全付之于生活物资的谋取以及因之而产生的人生荣耀,而现在究竟如何呢,我实在不能做出有信心的回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在湖北中部的一处乡村和家人一起过春节。清冷而空旷的冬夜,明亮的星辰缀满天空。

张均

2011年正月初三小识于京山县永渣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