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闽茶磅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述到,早在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已经开始利用茶叶了。
中华茶文化之源流与中华文明一样漫长。闽茶文明也恰如闽江之水一般,不竭向前流淌,直至数千年后的今天。
闽越族人是闽地原住民,虽不见古书记载,新挖掘的数千年前的茶器,足可说明闽越人饮用茶叶的历史。至今在福建太姥山地区,犹有世代相传的古白茶制作工艺,承袭的是源自中原地区的华夏祖先最初的制茶技艺,亦被称作“茶叶活化石”。
从秦至唐,战乱移民等风潮,闽地受到更多中原文明的冲击碰撞,有了更多新的饮茶方法。
在南安,依然可以看到“莲花茶襟”的石刻。这也是福建产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刻于公元376年,而直到近四百年之后,陆羽的《茶经》才开始面世。
莲花峰不高,,只有120米,远在西晋时代即建有莲花岩寺。南安曾经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俚曾经隐居于此,诗中写到莲花峰的茶:“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莲花峰上有不老亭,因亭内所有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人称“石亭”。现在莲花峰茶又称为“石亭绿”茶,畅销海内外。
至唐,闽茶已经颇有盛名。这里有许多值得记载的故事。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从唐朝开始,闽人崇尚好茶,且有斗茶的习俗。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陆羽的《茶经》更权威记载了那些过往的茶事。他走遍名山大川,却未能到达福建,但对那片土地却充满好感,认为那里的茶味道甚佳。他在《茶经》中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甚佳。”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方山露芽、柏岩茶、腊面茶、建州研膏茶、小江园、福州正黄茶等生产。
方山露芽的故事在《三山志》记载道:“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日:‘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
“方山露芽”是福建有名的贡茶。《唐国史补》、《新唐书·地理志》等史书也有记载。
福州的“柏岩茶”,在唐朝就有盛名,在五代毛文锡的《茶谱》就曾写道:“福州柏岩极佳。洪州西山白露及鹤岭茶极妙。”
柏岩茶,去哪里可以寻找呢?
据说柏岩茶是福州鼓山一带的茶叶,但现在极难找到。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这也就是龙凤团茶的前身。
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生于茶最为得意的时间。从宋太宗开始,这里有了龙团凤饼的银模。
流传到那个大宋最为风流得意的宋徽宗,他那千古的诗意与国事的跌宕,让我们依然感慨唏嘘。
在《大观茶论》中,犹存宋徽宗对闽茶极崇的评价——“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时人感叹“黄金可得,而茶难求”。
这是闽茶史上的巅峰时期,茶类之精致,史后再也无出其右。
元朝,黯淡了宋朝茶事的光芒,当时北苑茶渐趋衰退。武夷茶继而兴起。元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设有“御茶园”,办理贡茶的采制与管理,闽茶品位在国内仍然居上。
那个年代,武夷茶为人们牵记。我们可以从元朝丞相耶律楚材的文字中去领略他乞茶时的那种渴望。在他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中写道:“经久不啜武夷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身居相位,才华绝代,却会因为未能饮到武夷茶而变得心窍为黄尘所塞了。
据说,明朝的朱元璋,不喜欢那么复杂的茶事,或者是因为史传中记载的“体恤民间疾苦”,于是才出现了散茶。它是一块分水岭。恰如茶的刈割,它再生,也不再有昔日的芳华。
于是红茶与乌龙茶从这个时候相继出现。
在江苏宜兴始制紫砂壶开始,也就有了武夷茶的香远益清。“壶必孟臣,茶必武夷”。
明朝福建产茶更多,技术多有创新。福建贡茶,占当时全国贡茶的一半。贡茶品号多、品质优,被誉“甲于天下也”。
清朝那个年代,一切都是新的。
许多的遗老则隐居山野独善其身,或出家为僧,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释超全是那个时代的著名的僧人。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旻锡,福建同安人,生于明朝末年,曾为文渊阁大学士曾樱之门人,亦是郑成功的部属。自幼习茶事,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技术。明亡之后,弃家行遁,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茶之声名,后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在那儿,释超全认识了毁家从军,明亡隐居茶洞,“采茗自活,以高蹈终”的李时兴之子李卷,传习工夫茶艺,品饮武夷岩茶。还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衍操等人常一起采制乌龙茶并以茶供佛,品茗论道。
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大红袍开始流芳。
其时,清朝大学子袁枚也是喜欢武夷茶的。不过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味浓如饮药”。直到一天,“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武夷茶之妙,天下无双。以玉来比喻乌龙茶,而以水晶来拟当时闻名的绿茶,可称经典。
那个时代,还值得记载另一件大事则是,铁观音开始流芳,盛名直至今天。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茉莉花茶开始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这个朝代,闽茶的茶类更为齐全,有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黄茶,还有再加工的砖茶和花茶,相当于现在的全部茶类。
1896年,福州制茶公司在福州北岭设厂,最早引进一批初精制联合企业。1897年《农学报》卷二,已有“福州近有机器制茶”报道。此为福建机器制茶之始。
在战乱的年代。茶是安慰。
在瘟疫横行的年问,茶是大医王。生命是如此脆弱,而茶香,却让人们感怀。
哪怕是最粗老的茶的梗枝,也带着天然的木香。
在闽人那一大杯搪瓷杯中,不是茶,而是天上的露珠。
直到今天,福建的茶依然是世界的翘楚,多得不可胜数的品种,好得让人艳羡的内质。爱茶人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茶品,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工艺。茶是如此滋意蔓延,如同碧园的青藤一般。那么今天,更应该记住闽茶的根源。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