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秀甲东南武夷山
“逢人便问武夷山”。凡来福建的游客,必然要到武夷山,正如去安徽,一定要上黄山一样。如果说黄山在于雄奇,武夷山则在秀雅;黄山以云海胜,武夷山以云雾名。一个是水墨画,一个是工笔画;一个是章草,一个是楷书。但它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神奇。共同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所以要想将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尽显笔底,十分困难。就连它名字的来由,至今还是个迷。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平均海拔仅350米,最高的三仰峰也才’700多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由于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如斧劈,如刀削,山洪的冲压,打磨,加之山谷下陷,地热氧化,才构造了秀拔奇伟“色渥如丹,灿若明霞”的“六六”山峰。“六六”指的是三十六峰,包括峰下七十二洞穴和九十九座山岩。武夷山邻近北回归线,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9℃,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随着时序的流转,山光水色给人以不同的情趣:早春,山青水绿,野花红艳,山间充溢着花木的幽香,更见得山水含情,明媚动人;入夏,林木交荫,处处流水潺潺,凉风习习,堪称避暑胜地;秋来,天高气爽,满山茶花盛开,丹枫如染,令人心旷神怡;冬至,寒梅映雪,松杉不凋,又是一种风情。至于阴晴朝暮,风烟雨雪,山川景色更是变幻莫测,瑰丽动人。
武夷山的灵性在于水。武夷山有众多的清泉、山涧、瀑布,给武夷山注人了生机,增添了动感,显露了灵气。然而,最迷人的莫过于“三三”九曲溪。如果把武夷山比做一场群仙的盛会,那么,九曲溪便是把酒流觞的地方。它自黄岗山南麓出发,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赶来赴会。它全长共60千米,亮相景区仅9.5千米,自万年宫,至崇阳溪,把最美的身段,展示在了群仙的面前。因而,群仙个个欢呼雀跃,推杯换盏。不信请听,飘荡在武夷山上空的,那不是峰岩自云中传来的天籁,也不是洞壑由风中发出的呼喊,更不是涧水模仿碰盏的声音,那分明就是,由于你的到来,霎时一片寂静。而人们计算你的曲段,却是顺流递减的。以星村镇前的过浅滩为九曲,芙蓉水滩为八曲,百花庄的獭空滩为七曲,苍屏峰前的老鸦滩为六曲,林木浓郁的平林渡为四曲,雷磕滩为三曲,玉女峰下为二曲,晴川与崇阳溪交汇处为一曲。九曲溪,水绕山行,山随水转;清澈见底,碧绿如脂。“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长廊。清代文学家魏源曾赞叹道:“虽不过数里,然而有巫峡、桂林之奇,有潇水、湘江之清幽。”1962年郭沫若到此,写下一首《游武夷泛舟九曲》诗,“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道出了泛舟九曲的乐趣。
游武夷山有个取巧之处,就是弃杖而乘筏,人在水中行。你只需双手抱膝,稳坐筏上,耳听筏工侃侃而谈,眼观两岸奇峰异岩,那三十六峰尽在眼前。竹筏,它是最有情趣,最吸引人的一种游览工具。竹子对武夷山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毛竹洞”的雅号。据专家论证,四五千年前,先人曾驾驶着自己发明的竹筏,漂洋过海,横穿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并留下了大量遗迹可以证明。当我们今天坐在竹筏上,是否能想到这一点,是否知道,竹筏曾承载着数千年的风霜,和伟大的历史?如果说,武夷山是大自然谱写的一串串音符,九曲溪就是贯穿她灵魂的主旋律;我们乘筏溪上,仿佛在聆听一场交响乐的演奏。那脉脉一水,如流畅的音乐,有的平缓,有的湍急;有的水流如矢,有的往来盘旋;有的盈盈含情,有的意境空阔。山列两岸,水映山影,花草杂呈,雀鸟穿行,这一切,都早已融人跳动的音符之中。半日工夫,便可饱览“崖崖壑壑竞仙姿”的山水大观。
武夷山的优美在于山,所以我们玩水不要忘了游山。乘筏由星村出发,九曲而下。此处有齐云峰,因形似火焰,故又称火焰山。与它相对的,是芭蕉扇岩,像一把扇子,在扑灭火焰。左岸是灵峰,峰上有洞,人需匍匐而行,才能上到峰巅。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首次游武夷山登临此峰,在《游武夷山日记》里记述了这次惊险的历程。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乔坤,曾在此修养,自称是武夷山白云洞散人。他因协助姜子牙破阵有功,受封为夜游神。竹筏前行,有纱帽岩。回望,纱帽岩又像一座笔架,又叫笔架岩。有趣的是人面石,左边眼睛睁着,右边眼睛闭着,五官线条都清晰可见。人面石前方有两块巨石,前石像和尚头,后石像尼姑帽,当地百姓戏称为“和尚背尼姑”。于是人面石见此情景,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当然,这只是牵强附会的笑话而已。这些象形石,都是崩塌到河床上的坠石,它们在外力因素的塑造、雕琢下成了奇景。
拐过弯便进人八曲。八曲是九曲中最长,水流较急的一段。八曲两岸,奇峰环拱,怪石嶙峋,素有“水上动物园”之称。溪左有水狮石、水龟石、猫儿石、鱼磕石、人面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岩、骆驼峰、童子拜观音、双乳峰等,皆状物之景,栩栩如生。
P1-5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风光优美,景色秀丽,四季常春。它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与台湾省相望,众多的山脉、交错的河流、茂密的森林、辽阔白勺海域,构成了迥异于中国北方大平原的自然风光,历来是观光旅游的重要省份。
由于省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两列大山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一列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蜿蜒于闽赣边界,长约530多千米,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闯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一列闽中大山带,斜贯福建省中部,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沿海地带的丘陵。它们或森列于河谷两侧,或环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滨海平原,或错落于巍峨群山之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美哉河山”。
再则,福建省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世界亚热带气候的共同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候干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向陆地,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温度适中,四季宜人。由于福建山地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而且气候的垂直变化也比较显著。一些较高的山地,除山麓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外,随着高度上升,还会出现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为各种生物的生息繁衍,为植物种类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也为旅游观光构建了优美的环境。
有了奇特的地貌,典型的气候,福建的风光,自然是一山一世界,一水一画廊,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文物古迹遍布八闽。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就有武夷山和泰宁大金湖。泰宁大金湖是继1999年12月武夷山荣膺之后,于2010年8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0处世界遗产、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福建省第2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值得庆贺。而就在2010年10月3日,宁德又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9个,除武夷山和泰宁大金湖,还有厦门鼓浪屿、泉州清源山、福鼎太姥山、永安桃源洞一鳞隐石林、平潭海坛、连城冠豸山、屏南鸳鸯溪等。鼓浪屿素称“海上花园”、清源山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称、太姥山人称“海上仙都”、桃源洞一鳞隐石林有“小武夷”之名、平潭海坛径呼“海坛天神”、冠豸山“望之若万蕊菡”、鸳鸯溪被誉为“爱情之溪”等等,不一而足。它们或以山胜,或以形名,或以水显,或以洞闻,或山水俱佳,各具特色。置身福建,犹如进入大观园,一山一水,一沟一壑,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约有30多处。它们虽以自然生态、原始植被而扬名,但奇异的风光,秀丽的景色,一点也不亚于风景名胜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是融生态与景观于一体,集科研和观光于一身。
因此,福建风光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若按地貌形态分,有丹霞型,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花岗岩型,有鼓山、万石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型,如玉华洞、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口洞、鳞隐石林等;火山岩型,有闽侯十八重溪、永泰青云山、宁德霍童山(支提山)等;海岸岛屿型,如鼓浪屿、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石臼型,有诏安乌山、白云山、九鲤湖等;平潭岛还有典型的海蚀地貌。真是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在地质学上,可称为形类齐全的教科书。而如此大好河山,万千世界,无不依附于两条巨龙般的山脉走势上,随之腾飞而腾飞,随之起伏而起伏,辗转腾挪于祥云笼罩的海洋性亚热带气候之中,并以独特之风姿,展现在八闽的大地上。
众多的奇山异水,锦绣大观,随之而生的是许许多多千古不朽的历史传奇,动人神话。它们流传至今,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也给名山大川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每当人们游历之时,皆会被深深地吸引,仿佛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每一道瀑布,都闪现着天才的智慧,闪耀着生命的光芒。而它们往往又象征着大山的精神,是大山的灵魂所在。
流传年代最早的,应是三明的仙人谷。它海拔1166米。在传说中,竟是盘古开天辟地时遗留下来的一颗牙。盘古的头和四肢,就化成享誉天下的“五岳”名山。它虽是远古神话,但也反映了八闽大地的悠久历史,和开疆辟土的辉煌。继之是宁德的霍童山。在西周时,即吸引了霍桐真人至此,从而山为其更名,众多的真人道士纷至沓来。汉武帝时,命东方朔大封天下名山,以三十六洞天为序,霍童山位列其中,并且还被封为“五岳”中的南岳。至唐朝,更被排于三十六洞天之首。而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等反在其后,排在二至六位。著名的武夷山仅封为第十六洞天。至今,令许多人迷惑不解。霍童山凭据什么高居榜首?是它的另0称“支提山”含有“聚集福德”之意?或是因众多的仙人在此修炼,故有“仙巢佛窟”之称?不得而知。总之,霍童山是一座“人间仙山”,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说霍童山是因人而名,并确有其人,那么,太姥山、武夷山就是神话了的山。相传,“太姥”是尧的母亲,又称“皇太姥”、“圣姥”。太姥山是第一座象征女性的山,代表了古人对女性的敬仰与崇拜。在《福鼎县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曾封太姥山为西岳之神。它与南岳霍童山并列。由此可知,当时“五岳”名山,福建就占其二。“武夷”,究竟是何方神圣,众说纷纭。有说是地官的、水神的、夜神的,最直接的就是“神人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可是,据朱熹大胆推论,“武夷仙君”当是蛮荒时代的部落首领,似较为可信。“太姥”亦然。据神话传说,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太姥”曾在山上宴请乡邻一事,与武夷山“幔亭招宴”传说极为相似。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辈,置酒会乡人于峰顶,召男女二千余人,虹桥跨空,鱼贯而上。”那么,此地的皇太姥,与太姥山的“皇太姥”是否同一个人?若是,“招宴”一会是否同一场宴会?“太姥”在闽南又叫“太武”,那“武夷”与“太武”读音相近,并仅一字之差,其中是否有关系?而就在漳州有一座南太武山,与对岸金门岛的北太武山遥遥相对。据证,它们皆与“太姥”有连带关系。由此也证明了两岸文化、信仰同出一脉,陆地原本相连的事实。所以,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神话,实际暗含着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
最近有人论证,李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即是为福鼎的太姥山而作。李白虽没来过福建,但他听友人介绍,太姥山的仙境风光,心向往之,故写下了这首诗。“天姥”、“太姥”虽名字不同,但诗中对天姥山的地理位置,景致的描绘,与太姥山对比,别无二致。如是,太姥山当又添一佳作。
至于极负盛名的何氏九仙,更是说法不一,莫哀一是。说是汉景帝时,江西临汝县张氏生有九子,双目俱盲,独长子一眼目明。因其父与淮南王刘安相善,九子知刘安不久必亡,遂劝父与之脱离关系,其父不听,长子于是携诸弟,跋山涉水,来到福建,一同归隐。若按传说中的行程看,他们是先到福州于山,拜吴道人为师,修道炼丹,并饮下山上的“丹井”之水,治愈了眼睛,然后云游四方,最后才至仙游九鲤湖。在九鲤湖炼丹湖上,丹成,以喂鲤鱼,鲤鱼化为龙,九人各乘一鲤上升成仙,终结仙缘。他们所饲养的鸡狗,吃了遗弃在庭中的丹药,也随之升天,以致有“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之说,才有了“鸡犬升天”的成语流传。在云游期间,相传他们还到过福清的石竹山、南靖的鹅髻山等地。可是石竹山上虽建有九仙阁,并流传许多九仙的故事,但皆无名无姓,语焉不详。是否此九仙就是彼九仙,无从论证。然据宋绍兴《三山志》、明弘治《八闽道志》等记载,石竹山是一位名叫林玄光的道士在此炼丹,“丹成,骑虎上升”,似与何氏九仙风马牛不相及。而德化的九仙山,将乐的九仙山,也依样是人数九人,可如石竹山一样,名姓不详,无迹可考,不知是否与何氏九仙有关,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关于成语,除“鸡犬升天”外,在福建产生的还有一则,就是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的“梦笔生花”了。江淹在浦城为官三年,遍游境内山川名胜。相传,有一天江淹漫步郊外,徜徉孤山,梦见神人授五色彩笔,自此文思泉涌,落笔成章,声名远扬,令后人羡慕不已,从而改孤山为梦笔山了。就故事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的是明代唐伯虎传说。他曾漫游九鲤湖,梦仙人赠万块墨锭,自此画艺日精,声望日隆。以致后世在林则徐故居的大厅堂上,还挂有一幅唐伯虎画的《百雀图》。有一天,画面上的麻雀少了一只,不知去向。原来这只麻雀情欲思动,飞去找配偶去了。这个传说虽然夸张离奇,但它却反映老百姓对唐伯虎绘画的喜爱与对他艺术技巧的高度评价。说明唐伯虎的画,至今还透着神奇。而江淹,据说笔被神人收回,文采顿失。其实是他自从结束了贬谪生涯,离开浦城,宦途得意,思想、情愫大变,行文落笔一改先时,文风衰飒不振,故落得“江郎才尽”之诮。
这些神话传说,虽都近乎离奇,但它们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早已是自然风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漫游名山大川时,就如读《史记》、《汉书》一样,对每一座山,每~处景点,如每一个章节,不禁产生浓厚的兴趣,逸兴遄飞,神思飘扬,十艮不得放浪形骸,尽情与山水相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如果说,神话传说是大山蕴涵的内容,人们解读了内容,就等于了解了大山的个性;那么,山的名字就如同它的形貌、衣冠。人们只需通过名字,往往就能想象出它的模样来。如青云山、瑞云山、白云山皆取高于天齐,云雾缭绕之意,含有云字。莲花山、青芝山、石竹山、黄檗山以植物命名。其中青芝山、黄檗山因山上确有其物而得名。石竹山、莲花山、冠豸山则取意象。天柱山、石牛山、鼓山皆以石形为名。霍童山、太姥山、武夷山以人名。而每一座山的命名,都有它的来由与典故。
黄檗山,虽以盛产黄檗木而得名,但真正闻名于世的,还是因莆田人正干禅师。他从六祖慧能处学禅得法回闽,路经黄檗山,爱其山川灵秀,想起师父“遇苦即止”的赠语,因悟“黄檗味苦”,在此开山结茅,募缘建寺。后又因唐时福清人希运法师来此出家,而名声大噪。有关希运法师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多,颇具传奇色彩。据说他能预知五百年之事,并有《黄蘖禅师诗》留传下来,被称为七大预言书之一。诗句多以占卜未来,预测世事为主,对历朝历代皆有判言,颇为灵验。世人相传,几近神人。其中有“赤龙受庆事堪嘉,那怕莲池闻白花。二十五弦弹易尽,龙来龙去不逢蛇”之诗,预测嘉庆皇帝一生。嘉庆生于1760年,属龙,1796年龙年登基,卒于1820年龙年,在位25年,故诗中有“二十五弦弹易尽,龙来龙去不逢蛇”之句,登基时正逢白莲教风起云涌,诗前两句就是预测此事。更为奇特的是,在黄檗山四周有12座山,它们的名字无一不与佛教有关。如屏幛峰、紫微峰、香炉峰、佛座峰、狮子峰、宝峰、罗汉峰、钵盂峰、天柱峰、五云峰、报雨峰、吉祥峰等,形神俱似,正好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功造化与人类灵智的契合。如此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的风光美景的同时,靠心灵去感悟的。 此外就是众多的清溪飞瀑。石牛山的岱仙飞瀑,以单级184米的绝对高度,荣登“华东第一瀑”榜首。而九鲤湖瀑布与周宁九龙口,同为九级,一个总落差400多米,以富有传奇色彩,气势壮观而扬名:一个总落差300多米,以号称“福建第一瀑”,欲与岱仙飞瀑争第一而闻世;三明仙人谷瀑布共十二级,更以大者如练,细者如丝,一瀑一态,情趣盎然,博得众望。茫荡山瀑布群,更是以100多个形态各异的,气势磅礴的群体,位于华东瀑布群之首,而得到共识。瀑布本就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几乎山山有,各具妙趣。
至于“天池”,在北方甚为罕见,在闽地却是如散落的珍珠,点缀在崇山峻岭之中,为景区增色不少。如莲花山的“莲花湖”,梁野山的“白莲池”,天柱山的“天湖”,乌山的“天池”,各具特色。尤其是平潭岛的“三十六脚湖”,为岛中“天池”,极具魅力。而那些汨汨流淌的泉眼,深藏于群山之中,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冠豸山的“天露”泉眼,分流闽江、九龙江、汀江三江;梁野山的“天井”,注入“白莲池”,径流汀江,有汀江发源地之说;梅花山更有“水流三江”之说,一处泉塘,分经龙岩,东注入九龙江,一条西流,经连城,注入汀江,一条北流,经连城、永安,汇入闽江,从而有“八闽母祖”之誉。其中都有一条流入汀江,或闽江,因此产生了源头之争,各地都以是汀江或闽江的发源地为荣,互不谦让。特别是闽江之源,更是各执一词,成了千古一谜。至1992年,闽江正源才终于得到确认。在建宁县均口乡台田村严峰山西南坡上,一个拳头大小的泉眼,为闽江正源。结束了闽江多源的尴尬。
福建山水蔚为大观,既有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也有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兼有雄、险、奇、秀于一身的旅游胜地。故本书是以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为对象,重点介绍国家级风景名胜,省级名胜只占一小部分,突出一“景”字,着力描绘它们一山一水,一沟一壑的天然风貌;展现它们或巍峨、或纤巧、或朴拙、或华丽的千姿百态,反映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并结合地方志、掌故、传说、楹联、诗词等相关材料,配以大量图片,对景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尽可能做一个详细的阐述。当然,许多景点离不了人文景观的陪衬与烘托,有些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在此只作简述,或一笔带过。有兴趣者可翻阅《八闽胜迹》一书,互为参看。本书只希望通过对著名景区主要景点的勾勒,将八闽大地的山光水色,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八闽胜景,有个总体的了解,并为广大旅游爱好者“行万里路”,提供一个有“线”可循,较为清晰的映象。只是,福建山水,多姿多彩,奇山秀水,风光无限,仅靠笔墨,难以尽述,还需读者亲身体验,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八闽胜景》由马榕编著:福建风光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若按地貌形态分,有丹霞型,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花岗岩型,有鼓山、万石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型,如玉华洞、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口洞、鳞隐石林等;火山岩型,有闽侯十八重溪、永泰青云山、宁德霍童山(支提山)等;海岸岛屿型,如鼓浪屿、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石臼型,有诏安乌山、白云山、九鲤湖等;平潭岛还有典型的海蚀地貌。真是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在地质学上,可称为形类齐全的教科书。而如此大好河山,万千世界,无不依附于两条巨龙般的山脉走势上,随之腾飞而腾飞,随之起伏而起伏,辗转腾挪于祥云笼罩的海洋性亚热带气候之中,并以独特之风姿,展现在八闽的大地上。
《八闽胜景》适合大众阅读。
福建山水蔚为大观,既有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也有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兼有雄、险、奇、秀于一身的旅游胜地。故本书是以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为对象,重点介绍国家级风景名胜,省级名胜只占一小部分,突出一“景”字,着力描绘它们一山一水,一沟一壑的天然风貌;展现它们或巍峨、或纤巧、或朴拙、或华丽的千姿百态,反映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并结合地方志、掌故、传说、楹联、诗词等相关材料,配以大量图片,对景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尽可能做一个详细的阐述。当然,许多景点离不了人文景观的陪衬与烘托,有些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在此只作简述,或一笔带过。有兴趣者可翻阅《八闽胜迹》一书,互为参看。本书只希望通过对著名景区主要景点的勾勒,将八闽大地的山光水色,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八闽胜景,有个总体的了解,并为广大旅游爱好者“行万里路”,提供一个有“线”可循,较为清晰的映象。《八闽胜景》由马榕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