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编著的《无极之路》长篇报告文学。1988年7月11日,河北省发生了无极县13名科局级干部集体到省纪委联名状告县委书记刘日“收受贿赂,贪赃枉法”的事件。消息不胫而走,全省惊诧,省委派联合调查组赴无极县,故事由此开篇……作者对刘日长达3年余的追踪采访是早于1987年春开始的。作品深入地描写了刘日到任后一系列惊动了上下左右的事迹。而那些勤劳质朴、善良可爱的父老乡亲的形象也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呈现。全书始终充满悬念。当时有一句“著名的话”,说作者“剥夺了我一夜的睡眠”,因为很多人是一夜读到天亮读完的。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读者?这是难以言喻的,也许只有读者自己去体验。
王宏甲编著的《无极之路》曾被称为“一出生就是经典”,问世后,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0一1991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一名、建党70周年全国党史党建优秀图书奖,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最喜欢的十本书”、首届中国青年图书节“青年喜爱的书”等5项全国性奖。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省以下的地方台、军队营区广播连播的无法计算,还被拍摄成53集大型电视报告文学片,成为中国第一部被全文搬到电视荧屏上诵读的文学著作。
这部作品曾感动了无数读者,媒体称“一部《无极之路》打动了亿万颗心灵”。对文艺理论界来说,《无极之路》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出现的一个标志”。它创立了非虚构文学的崭新风格,情感与思想并臻,叙事与论述交融,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它的动人之处仍在于它所描述的人和事,那中间涌动着真挚的情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每个在这冷漠、冰凉的当下世界感到彷徨和迷茫的灵魂,重新找到光明和力量。
致读者
出版前言
阅读王宏甲
初版序
第1章 天高悬日月地阔载群生
1 触目惊心
2 我报名来了
3 大风起兮,沙飞扬
4 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
5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6 耳目为之一震
7 不要见了庸僧便疑佛法不好
8 位置·距离·车轮
9 勇气,也是有价值的
第2章 公生明廉生威
1 大门外的流浪汉
2 “五千”与“三万”
3 翻箱倒柜,面面曝光
4 一则“官箴”
5 一沐三握发
6 一枝一叶总关情
7 特殊关系-官车轶事·温饱问题
8 政声人去后
9 就像一棵树
10 一个伟大的行动
第3章 追求与抉择
1 胜利的星
2 儿时,梦中的灯
3 飞翔的视线
4 骄阳下散步
5 勇敢的代价
6 卧龙岗
7 拿黄金也买不到
8 我要见郭沫若
9 清华园,你听着
10 抉择
第4章 视民如伤始能少误
1 一串“小碎步”
2 新思索
3 子弹没有弹性
4 警惕经验
5 模拟实验
6 实践问题
7 影响不好?
8 第一块匾
第5章 创造:生之光华
1 挖地寻根
2 夜半敲门声
3 新“设想”
4 一根火柴
5 一条连水都没有的小河
6 七彩的光
7 落日的红光
第6章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1 道坎路攻车
2 十万火急
3 让他们去见见老百姓
4 通讯员刘日
5 路,还是要修的
6 我在前线
7 追随民心
8 创造吸引力
第7章 为什么不全神贯注
1 生产队散伙之后
2 “老八路”又进村了
3 没有记录的思维
4 赶着小毛驴来了
5 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6 无权坐等争议
7 墙头诗的启示
8 天职
第8章 为什么不全力以赴
1 没有工夫叹息
2 万元田
3 开学了
4 飞行会
5 绿色银行
6 白色革命
7 “飞鸟形”结构
第9章 为什么不用人之长
1 去监狱物色人才
2 一张犯人争阅的报纸
3 别样人生
4 第一个被聘用者
5 高墙内的掌声
6 “扒界”出了叛徒
7 一道“通缉令”
8 “无发……47号”文
第10章 万民之业乘众志乃兴
1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2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
3 长风破浪会有时
4 赠我一言,重于金石
5 乘众志与用众力
6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7 他这个“卒子”攻过河了
8 千古兴亡事,成败因人
第11章 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1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2 刘日,你在哪里
3 雪地里埋人架不住太阳晒
4 这些人应该向中国老百姓负荆请罪
5 人能活几年
6 假如你感到自己渺小
初版后记
附录
创作反省——给我的朋友官魁斌
《无极之路》出版始末
从他今天走来的形象,你已经很难想象他昨天的模样。
衣衫槛褛,夜宿街头……人们都传说他好吃好喝,老婆跟他过不下去了,要离婚,他说:“敢,俺杀了你!”又传说他还扬言:“谁敢判俺们离婚就杀谁。”不管怎么说,老婆回娘家去住了。他开始了流浪……看他那模样,人们又传说他:几年不洗脸……有一天,他竞走进县委大院,找刘日来了。
“俺告状!”他是个大嗓门,一开口,刘日吓了一跳。
来了这样一位老乡,刘日着实刮目相看,给他倒水,请他坐,问:“告啥?”来人说告公安局,说有关单位对他一些事处理不公。刘日听了笑笑,说:“瞎告。”随后与他聊天,聊着聊着对他说,你这样下去不行,走出去也影响市容,对不?媳妇怎么能要你呢?你身强力壮,得找点事干。来人说俺也不光要饭,俺也在火车站替人干过活。刘日说,回来吧,就在咱们自己这地方千。后来,由县委副书记郑培和同志出面真介绍他到县糠醛厂去干活。干了一阵,那人又来了,找到刘日便说:
“不沾。”
“咋不沾?”
“钱太少,不够俺花。”
“那你想干啥?”
“做生意。”
“你沾吗?”
“沾,俺就是没本,你给俺贷款吧!”
谁也不会想到,刘日真去给他贷款,一贷就是两万……农行行长和工作人员都愣了。人们爱惜刘日,知道的都劝他,这样的流浪汉,要是把两万元裹走了,天涯海角,哪儿去找?你这当县委书记的不闹笑话了吗?
刘日说:“不会,相信他吧,相信他!”
有县委书记作保,农行真给那流浪汉贷出了两万……两万元人民币就这样到了这个流浪汉手里。
对这流浪汉,刘日也不是毫无担心。
“你呀,俺对你也有担心。”刘日对他说。
“咋啦?”流浪汉却瞪圆了眼睛。
“你没有文化,对不?你就要经常跑工商局去问一问,哪些生意能做,哪些不能做?税要怎么交?这都要问清楚,懂不?”
“沾!”流浪汉倒十二分放心了。
大门外的流浪汉就这样开始了新的行程。有几人想到,一年以后,你在街边盖起了一座小楼,之后又还清了贷款。于是,在一个日子,你口袋里装上一摞钞票,沿着家乡县城正在新建的大街走来了……这是你一年多以前还夜宿过的大街,如今,两边的老店都拆了,你曾经蜷缩着在那儿睡过一夜又一夜的石阶永远消失了……你的步子很有节奏地颠动着,手不止一次地伸进口袋触摸那摞钞票,触摸中听得见它们哗哗地响,那是一摞连号码都挨着的票子……县委大楼到了,第一次感到这不知哪一年盖的大楼其实也很平常……上楼了,手从口袋里掏出来按上了楼梯的扶手,目光便注意到了自己一身新买的衣服。衣服如同旗幡般在楼梯上升起来的时候,你的步子竟有一种飘飘的姿态……他就是本书开头写到的那位——送给刘日1000元的中年人。
“俺今天都成万元户了,你还是个穷书记,这是俺报答你的!”他说。
“别这样,帮助你是应该的。”刘日说。
“你不要,俺就上吊。”
……不管怎么说,他扔下钱走了。刘日只好找来县直机关党委书记贾崇惠,说:“帮个忙,这事莫让别人知道,退回去,就完了。”
贾崇惠拿着钱,却不知那人住在哪里。刘日说:“去问工商管理局的人,他们知道。” 贾崇惠一路走去,心里着实感慨……对这流浪汉的变化,人们看在眼里,都说:刘书记,你真神了。刘日总说:不神。他说,咱们无极民间有句话:“冤死不告状,贫死不做贼。”为啥?那肯定不是无极人不善讼事。古时候衙门里少有包公,老百姓告也无用,就懒得告了。这人还会来告状,说明他还信任咱们。我也跟人了解过,都说这人要饭归要饭,但从来不偷。人到这地步,不偷说明本质不坏。我还跟他谈过好几次话,这人头脑也清楚,不果不傻。再说,咱们这里还有这样的人民,他不来咱们都得想法帮助他,他自己找来了,能不帮助他吗?P33-35
二十多年前,文艺理论家冯牧先生在《关于<无极之路)》一文中写道:“我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出现的一个标志。”
随着王宏甲一系列作品问世,不少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论及宏甲作品出现了新的风格、新的表现方式。雷达说:“王宏甲已经建立了他在中国报告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特风格。”张炯说,从宏甲作品中“感到一种新的文体在作家的创造中如何走上文坛”。崔道怡说:“王宏甲是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科技等学科熔于一炉,把叙事、抒情、思考编织在一处,从而形成一种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崭新文体。”梁鸿鹰写道:“王宏甲是当代作家中一个标杆式人物”,“他的所有作品均具有可反复欣赏的特点。”
我们发现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宏甲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科技、经济、教育在社会中运行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并以文学将其融会贯通,这是具有信息时代典型特征的文学作品,也是这个信息时代特别需要的读本。它对于培养当今文理科学生都需要的通识能力,殊为难得。不仅成年人读之有重大认识价值,而且在“教育”的意义上,对于青少年认识人生和社会,认识中国和世界,均具有独特的启迪和引领意义。
“当世界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人生也会成为一个陌生的难题。”这是王宏甲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句话。那时他从闽北来到北京上学,“忽感不认识祖国,遑论世界”。日后他写出,当乔布斯推出的苹果机已经为全球的台式电脑“定调”时,比尔·盖茨的软件在不断更新,一个改变世界的新经济时代已经由一批美国青年拉开序幕,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王宏甲渴望认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这几乎是我们解读他一系列作品的一把钥匙。
可以从哪里开始?他想身为中国人首先要认识中国,而中国有占人口80%的农民,若不认识农村,恐难说认识中国。于是决定先去了解农村,三年后写出《无极之路》。
“此后想去认识工业。”王宏甲写下:“二十世纪,机器改变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要认识一个齿轮同市民的关系,却很不容易。”又历七年他写出《现在出发》,这是宏甲作品中又一个可以称之为“重要的起点”的书,初名的含义便是表达一种新的开始。本次修订版易名为《现代社会》,则是更准确地标识出本书的内涵。试想,迄今,一个在校生,可知自己所学的知识怎样才能变成产品,产品要经历怎样的艰辛才能变成社会化的商品?若不知,是很难避免走出校门就茫然的。王宏甲把知识、科研、产业、市场联系起来考察,一个现代社会的运行状态就在我们眼前生动起来。宏甲是在“很多大学生与千百万下岗职工一道寻找饭碗”的时期写的这本书,揭示出一个世界性的新技术新经济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冲击,书中充满着人的命运。一个学生读之,仅因为了解到自己正在学的知识将会以怎样的方式融入社会,则在学时就大不一样了。
他接着写出《智慧风暴》,这是中国第一部报告了世界正从传统工业时代向计算机时代全面转型的文学著作,描述了计算机时代萌起于美国进而风暴般席卷全球的来龙去脉,在这大背景下史诗般地描绘了中国知识经济在中关村的诞生与崛起。对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场世界性的变迁会怎样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智慧风暴》更加显示出王宏甲作品具有启迪读者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的双重功能。评论家吴秉杰说:“这是一本认识时代与自己的书,一种启示录似的书。”评论家李炳银说:“《智慧风暴》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对人们的思想、精神、行为方式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新教育风暴》使王宏甲成为中国第一位向国民郑重报告“中国亟需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人。他把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教育分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的教育,指出每当生产力发生革命性进步,引起经济社会迁变,教育必发生重大转型。并指出每次重大教育转型,都是从变革课程开始的;中国从新世纪初开始的课程改革,就是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发轫工程。这是一千多万教师率领着三亿学生从工业化的教育时代向创建信息化的新教育时代浩浩荡荡的伟大迁徙。没有哪个学生和教师可以游离其外。王宏甲提出的“新教育”概念便筑基于此。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说:“宏甲以一个作家独特的视野,把当前教育改革领域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作如此深刻的表述,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刘坚说:“据我所知,这一次参与课程改革的很多专家,得到这本书后,这书成为他们的案头之书,他们也表示非常的敬佩。”中国社科院评论家白烨说:“宏甲是通过新教育说到了大教育,对我们有很多观念的撞击,其影响会超出教育。”在中国作协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本书“是在时代转型的坐标上,撰写划时代的人才培养工程”。宏甲提供了一个不仅值得师生阅读,也值得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者阅读的生动读本。这部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三十集同名电视片,对创建中国新世纪的新教育产生着深远影响。
王宏甲接着写出《贫穷致富与执政》,本次修订版易名为《民生大事》。作品描写了一群与贫穷搏斗的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乡调查指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可是散落在穷乡僻壤的很多“村”却人口太少。没有足够多的人口聚居,就不可能有商场、医院、银行和企业,也不可能有较大的学校,这些村就永远无法走出贫困。村是农业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到来,人类越来越需要通过资源共享创造能够互利互惠的生活。因而组织小村农民迁出山沟,并入较大的村,使人口集聚向小镇发展,这是一项政府应发挥作为的工程。或靠农村青年自己走出来。王宏甲说,去远方打工并不是农村青年的唯一出路,新兴的小镇里百业待兴,青年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化创造出新的就业点,你们会成为一个新兴小镇的祖先。王宏甲还指出,中国沿海一批城镇正处在千古难逢的城市升格良机,能不能像历史上的佛罗伦萨、威尼斯那样把自己变成举世闻名的城市,不在于有没有经济实力,而是要有大力发展文化的头脑和激情。我们认为,这部书中坦示着当今很多农村青年的前途。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买这本书送给他的博士生每人一本,还要他们交读书心得,并在两岸EMBA高峰论坛上把这本书同《论语》《孙子兵法》《商务圣经》一起推荐给大家。文学评论家缪俊杰说:“这个作品表现得最突出的是,以史论结合的叙事方式,强烈呼唤提升民族文化。”文学评论家阎纲指出,作品中的相关思索“纵横驰骋,画龙点睛,把文化的震撼力,以及创建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迫切性、严重性提到惊人的历史高度,文采飞扬,十分精当。”
人类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王宏甲如此有意识地描述了这三大时代社会生活的运行状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揭示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在万种信息激烈碰撞的时代看清自己的位置,选择前途,有切实的认识价值。更可贵的是,他是通过人物命运去写出时代和社会,无论书中人物的得与失,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包括理想、情感、励志、精神与人格的熏陶。文学评论家包明德指出,宏甲作品“有一种健全的精神纬度,一种健康的灵魂,一种健康的精神的叙事”,并称之“体现着文学的想象和魅力,体现了思想的启迪和震撼,也有一种精神的开掘和引领”。
冯牧先生在评论《无极之路》中还曾写道:“我从来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就是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境界。这可能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的长处。”冯牧当年只读过《无极之路》。如今我们看到,王宏甲作品还有Ⅸ灾难时期》《世界需要良知》《教育良心说》等等,其作品都鲜明地体现出冯牧所评价的“最大的长处”。宏甲本人亦认识到:“精神境界,是一种从万千沧桑、无限坎坷中升华起来的可以震撼心灵,也可以抚慰灵魂、启迪心智、激励志向的东西。倘能写出境界,那是一种超越了认识的高妙之境,将不因时代和人物的局限而具有久远的欣赏意义。”文学评论家张守仁说:“王宏甲是用心写作。”这句评价很中肯,因为深刻的真实与高妙的境界都来自于坦诚的心。
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直是哲学追问的命题。我们认为,王宏甲这一系列作品都在做这样的追思,所达到的广度、深度和精神境界,均独到而可贵。这些作品所获奖项包括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等。而且,重要的不仅是宏甲写了什么,而是他的观察和追思方式具有开人心智的功能。所以我们认为,这些作品是很好的课外阅读选本。
借用评论家何西来写在评《新教育风暴》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来说:“感谢王宏甲交给了我们一把开启观察和思考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是超越内容和时代的。
以上就是我们郑重出版这套书的原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
2012年5月1日
在我儿时,家乡的大人们有一句吓孩子的话:“医生来了!”那是注射器刚刚进入乡村的时代。那时候“鼠疫”还威胁着(我在那儿长大的)那个镇子。“预防针”引出了千家万户孩子们灿烂的哭声,却给大人们带来了喜悦。
“医生来了!”这句唬孩子的话出现在那个年代,确是同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悦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也同一所破庙前的红十字小白旗联系在一起。
那时候我的父亲就是那个卫生所的所长(父亲是被派到那个镇子去的)。长大后,我知道镇上的孩子们并不惧怕我父亲。母亲说:你爸背着药箱去到哪儿,总有孩子们围着他,向他要药盒子和小药瓶。
在我的记忆中,药盒子和小药瓶也确是我儿时最好的玩具啦!
父亲一生谨慎,一辈子做过的一桩最勇敢的事,就是把自己杀死。那以后,我似乎明白了:人的生命有多么宝贵,却也很容易毁灭。
母亲从父亲去世的第二天开始吃长斋,渐至皈依佛门,并有了法名,叫达娇。那以后,我又渐渐明白了:每一个活着的灵魂也需要有一个居住的地方。
父亲去世不到半年,我去到福建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插队。8年后,离开那个村子的情景我至今还能看见:那是供销店,春天,潮湿的盐味同化肥的刺鼻味道一齐从大门里流窜到街巷;那是医疗站,那对医生夫妇养了全村最干净的一只大白猪,所有村民望着它在药房门前溜达都投去赞赏的目光;小铁铺的师徒俩是一对光棍,通红的炉火上就吊着他们的饭锅,收工的时候走过铁铺听到鼓风之声就嗅到了饭菜的香味。离大队部不远的一列围墙里是粮食购销站,那儿的人们有权对我们在田里种出的谷子宣判等级和价格,小学的房子已经很老了,据说早先是一座宗族词堂……老队长和许多位农民朋友送我出村。再见了,亲人们!我来到这个村子时还不足16岁……许多年后,我发现我可以这么说了:当那艰难的日子随那时光一同消失之后,那些帮助我度过那些“艰难”的人们所给予我的温暖却像一只美丽的白鸽,永远居住在我的巢穴……
我的家乡在南方。1987年春,当我有章来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我是企望对北方农村能有些了解才到河北去的……当我认识刘日和正定、无极的好些人之初,也是怀着想写一部小说的企图,但从那以后,我每年都到那儿去的结果,终于使我不得不承认:在那一片土地上发生着的活脱脱的故事,令我所有的想象都变得苍白。
1989年春,当我读上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的研究生时,同我的同班朋友宫魁斌、彭继超谈起了那儿的故事,我很感谢得到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当宫魁斌独自去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袁厚春同志推荐这个故事时,袁厚春听了不到lO分钟就拍板说:就这样定了,我们全力支持!
还有责任编辑同志惜字惜旬热情而又悉心严谨的工作精神令我着实感动。诚然,需要感谢的人很多,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许多向我提供“诸事”的人们的声音和情感,仿佛就一直陪伴着我。
此外,我也很感激中共河北省委等单位对我的支持。
你会相信,那片土地能有今日这模样,还有很多干部群众的辛勤劳作我未能写上,或说,就刘日这个使我格外注目的灵魂已足令我深感力不从心……因之虽全神贯注诚惶诚恐亦不免要有错失和偏颇,谬误处诚盼继续得到多方批评教正。
作者
1990年4月5日夜
宏甲小友:你写的《无极之路》早已拜读,极好!——摘自冰心l 991年写给王宏甲的信
我认为这部作品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干部必读的教材。……《无极之路》也的确为报告文学开拓了一条更广阔的无极之路!——陈荒煤作家、文艺评论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
王宏甲的作品具有。风暴般的效应”,他的《无极之路》实际上是一个反腐风暴、廉政风暴……——周克玉上将,将军作家,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委
我从来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境界。这可能是《无极之路》这部作品最大的长处。——冯牧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曾建议中国作协机关党委把这本书推荐给党员干部们阅读,他们这么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些天.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接送车上,到处都在谈论《无极之路》……我想,如果有关单位能把这本书推荐给县、乡领导干部阅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社会效果。——马烽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