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国)保罗·奥斯特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保罗·奥斯特——美国最富创新精神的小说家与美国最大的广播电台NPR联手合作,将那些散落在美国民间的真实故事收录在《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中。

来自美国各地、各行业、各年龄层次的179位真性情作者,用他们的私人故事,讲述生命中那些无法招架的爱。

内容推荐

本书《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源自保罗·奥斯特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合作的节目“全民故事计划”,来自美国各地、各行业的平凡人参与投稿,保罗·奥斯特从四千份来稿中精选出179个故事成书。《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以令人捧腹的趣事,曲折离奇的巧合,令人心碎的别离,奇迹似的相遇,难以解释的梦境……179个精彩的私人短故事,讲述了人生中变化无常的伤痛和永恒不变的爱,共同建成了这座“美国现实生活的博物馆”。

目录

序言  保罗·奥斯特... 1

动物

纽约迷途狗  伊迪丝·S.马克斯... 11

蓝色的天空  科奇·斯图尔特... 22

物件

星星与链子  史蒂夫·拉庆... 31

外婆的瓷器  克里斯蒂娜·朗德奎斯特... 36

我的天霸老车  劳伦·夏皮罗... 46

家庭

落汤鸡  斯坦·本克斯基... 71

父亲是怎样丢掉工作的  弗雷德·穆拉托利... 78

追忆  玛丽·格雷斯·德姆贝克... 118

喜剧

与男人作对的大衣  梅尔·辛格... 127

那是娱乐  南希·威尔逊... 128

蛋糕  杰勒德·伯恩... 129

陌生人

市场大街的送冰人  R.C.范库伊... 171

诗人的生活  克莱顿·艾舍尔曼... 175

战争

联军里跑得最快的人  迈克尔·库雷提克... 213

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  罗伯特·韦尼... 230

爱情

意大利饺子的魔力  克里斯蒂娜·斯特里特... 252

两个人的桌子  洛丽·佩科夫... 260

死亡

砍树凶手查理  弗兰克·杨... 291

奶奶的葬礼  马莎·邓肯... 298

梦幻

凌晨四点零五分  马修·梅纳利... 323

时光流逝  琳·杜瓦尔... 345

沉思

漫漫冬日过后  艾琳·奥哈拉... 362

平常的伤心事  安梅妮·罗饶... 382

译后记  惠兰... 385

试读章节

安迪进入了出神的状态,一种只有当他向血液里注射了混有适量迷幻药的可卡因之后才能感觉到的强烈幻觉,他没有听到有车子从身后开过来。他一动不动,直到一块石头击中了他。

“嗨,’他说道,“你他妈的在搞什么名堂?”他转过身,看到大约有五个男孩和三个女孩,没有一个人看上去超过二十岁。有几个他觉得从前在学校里见过。

“谁在说‘他妈的’?”一个男孩说,他看起来也很无聊。安迪从那男孩子身上也闻到一种对血腥刺激的渴望,但他很小心。“我说的。”安迪说。然后,他立刻说:“那里有一条蛇,很大,量你不敢摸它。”每个人马上把目光集中在蛇待着的地方。那男孩子说:“你在扯什么淡,我不需要摸它就能杀死它。”然后他从车里拿来一支小手枪,瞄准蛇开了枪,却没打中,页岩碎片溅得四处乱飞。那蛇溜下岸钻进了一个洞里。

那男孩嚷道:“什么蛇?”然后转身看着安迪,手里仍然拿着枪。“你还有蛇让我打吗?”他问道。安迪说:“没有了,但我能帮你捉到那条蛇。”所有的男孩子都开始嘲笑他。除了蛇之外,没有人能够下得了堤坝。安迪说:“如果我下去捉住那蛇,你必须给我你的手枪。’那男孩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小子。”安迪说:“你是害怕我真的捉住它?”当着他的伙伴们的面,那男孩只好说:“那行,去捉吧。你捉到那蛇,把它带上来,我就给你枪。”

安迪一点也不怕。或着说,即使他害怕,也不会让害怕在这种情况下阻碍他。他走到堤边,滑到那蛇藏身的洞口。那坡很陡,岸上的男孩女孩几乎看不见他。他们不断冲他喊“傻瓜”、“浑蛋”、“胆小鬼”。安迪什么也没说。根据我现在对他的了解,我想他当时脸上一定带着他那种紧张的、死撑着的微笑。

接近洞口时,他放慢了脚步。他小心地围着洞走了一圈,然后靠着岸边,慢慢爬进洞口。洞很大,如果不是太阳升起来了,没有人能看到这个洞,更不用说看到里面。但是安迪看到了里面,他看到了那条蛇,就在离洞口不远的地方。他看到它在阳光下闪烁,它的身后是看不见的洞壁的背景。他看到那蛇动了嘴,好像在打哈欠。他看到它的绿眼睛注视着虚无。他一把将它抓住,然后把它的头向着洞里的岩石上猛摔,杀死了它。

他已经听不到路上那帮孩子们的喊叫了,但现在他又听到了。“嗨,小子!”的喊声不断传来。他回喊着:“我这就上来了。”新的问话传来:“你捉到它了吗?’,其他人替他回答说:“不可能,伙计,他不可能捉到那蛇的。”带枪的男孩说:“他只不过是个胆小鬼,傻瓜而已。”安迪什么也没说,只顾往岸上爬。

他需要用两只手,于是将那条死蛇缠绕在脖子上,然后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地顺着页岩往上爬。他的手掌和膝盖都被划破了。他开始出汗,轮换着用出血的手擦前额上的汗珠。爬到一个突起的地方,停了下来。没人能看到他。他吸了口气,然后用一条腿吊在突起的边缘,另一条腿用力向上蹬,爬了上去。

P20-21

序言

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做这么一件事情,“全民故事计划”项目的产生纯属偶然,要不是十六个月前我妻子晚餐时的一句话,这本书里绝大部分故事根本就不可能被写出来。在1999年5月,也有可能是6月,那天早上我接受国家公共电台(NPR)的采访,谈我新近写的一部小说。在那个访谈结束之后,《周末无所不谈》节目主持人丹尼尔·茨韦德林问我有没有兴趣长期固定上那个节目。当他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甚至连他的脸都看不见。其时我在纽约第二大道上国家公共电台录音室里,而他当时在华盛顿特区,而且在访谈的那二三十分钟时间里,我们是通过麦克风和耳机,还有被称作技术奇迹的光纤来协助交流的。我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他还不能确定,也许我每个月可以到电台讲讲故事。

我对此毫无兴趣。我自己的工作已经够不容易的了,做一份逼着自己硬挤出故事来的工作,更是我最不想做的事情。不过出于礼貌,我答应回去后考虑考虑。

结果是我妻子西丽对这个提议有了想法。那天晚上,我把国家公共电台这份奇怪的工作意向告诉她,她立即就有了计划,并扭转了我对这件事情的思考方向。在三十秒之内,我的态度由拒绝变成了接受。

你没有必要亲自写这些故事,她说,让大家坐下来写他们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把写好的故事寄给你,之后由你把最好的那些在广播里念出来。要是有足够多的人寄来他们的故事的话,这件事情会变得很有意义。

这就是“全民故事计划”的产生过程。那是西丽的主意,然后由我接手做。

9月下旬的某一天,茨韦德林和《周末无所不谈》节目制作人之一丽贝卡·戴维斯一起,到我位于布鲁克林的家里,我们以另一次访谈的形式开始,推出这个计划。我对听众说我正在寻找各类故事。这些故事必须是真人真事,必须是短故事,但是在主题和风格上没有任何限制。我说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能挑战我们对世界的期盼,能展示我们工作生活中或是我们家族历史里,以及我们的身心和灵魂里,那些神秘和来自未知力量的逸闻趣事。换句话说,就是那种看起来像是虚构小说的真实故事。我对他们说,不论大事小事,伤感的事或搞笑的事,凡是所有让人感觉到重要的、可以写在纸上的经历都可以。大家不用担心以前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东西。每个人肯定都知道一些好故事,如果有足够的人参与进来的话,我们就一定会从自己或是别人的故事里,学到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这个计划的精神是完全民主的。我们欢迎所有的听众来稿,而我本人在这里承诺一定会阅读每一篇来稿。大家可以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但同时他们的行为也会变成一种比他们自身更为强大的集体力量。我对他们讲,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希望能建立起一份事实的档案,一个美国现实生活的博物馆。

那次访谈是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播出的,正好是一年前的今天。从那时候起,我一共收到了四千多份来稿,这个数目比我事先想到的要多好几倍,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淹没在稿子里,在越来越大的一片纸海中升降沉浮着;有些故事是手写的,有些是打出来的,还有些是从电子邮件里打印出来的。每个月,我都从一大堆稿子里选出最好的五六篇来,做成短短二十分钟的一个单元,在《周末无所不谈》节目里播出。这项工作让我收益不小,也是我所做过的最鼓舞人心的工作之一。不过,这工作也有不好做的时候。有好多次,遇到来稿特别多的时候,我会坐下来不停地看上六七十篇故事,每次这样看完从椅子里站起来的时候,往往感到自己被彻底地摧毁了,累得一塌糊涂。有太多的情绪要去应付,有太多的陌生人在客厅里扎营,有太多的声音从不同的地方向我涌来。在这样的傍晚,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感到好像全美国的人都走进了我家里似的。我没有听到美国在歌唱,而是听到美国在讲故事。

是的,还有不少疯子寄来胡闹和漫骂的稿子,不过这比我事先想到的要少得多。我还看到一些关于刺杀肯尼迪的内幕,把现在的事情用复杂的解释和《圣经》里的一些章节扯在一起,同时其中还有六七个大企业和政府机构打官司的内幕等等。还有人挖空心思地要激怒我,给我难堪。就在上个星期,我还收到一个署名为“刻耳柏洛斯”的人寄来的一篇稿子,其寄件地址是“地下世界66666号”。在那个故事里,他讲述了自己在海军陆战队服役时,到越南打仗的事情,最后的结局是他和连里的哥们儿把偷来的一个越南婴儿烤熟,然后围着营火把孩子吃掉了。他的文字给人一种他对自己做过的这种事情很得意的感觉。以我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个故事也许是真实的,但这并不表示我就有兴趣拿到广播里去讲。

从另一方面看,有些神经错乱的人寄来的稿子中,却不乏令人吃惊和极有意思的段落。去年秋天,当这个计划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收到另一个越南老兵寄来的稿子,他是个因谋杀罪在中西部某所监狱里服无期徒刑的人。他在稿子里附了份手写的口供,重述了他是怎样犯下杀人罪的,最后的那句话是:“我从来就不完美,可我是真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正好可以作为“全民故事计划”的信条,也就是我们编选这本书的原则。我们从来就不完美,但我们是真实的。

在我看过的那四千个故事里,大部分都足够精彩,能让我坚持看到最后一个字。大部分都写得简单直接而令人信服,而且大部分都让人对寄来这些故事的作者们刮目相看。我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都感到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却又好像是被这个世界流放出去的一般。我们都为自身的存在而燃烧着火焰,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一切。许多投搞的人再三对我表示感谢,说我给了他们这个机会来说他们的故事,“让人们的心声能被更多的人听到”。人们所说的话通常都很惊人。我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我们大部分人的内心世界有多么深沉、有多么热情澎湃。我们的情感原来是如此强烈。我们的爱让我们自己都无力招架,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同时也抹去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线。在我看过的故事里,有整整三分之一写的是家庭:父母和子女,子女和父母,丈夫和妻子,兄弟和姐妹,还有祖辈们。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人就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人,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之中,不论是伤感的还是搞笑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们能把这些关系叙述得那么清楚而又有力。

一些高中生寄来他们的故事,大都写全垒打的经历或是参加田径赛获得奖牌的事情,但却是这些小大人利用这个机会在夸耀他们的成就。令人捧腹大笑的失误,曲折离奇的巧合,与死亡的擦肩而过,奇迹般的遭遇,难以置信的讽刺、预感、悲伤、痛苦、梦想——这些都是投搞人选用的话题。于是我明白不只是我一个人这样想: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这个世界就变得越难以捉摸和混乱。一位早先的投搞者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层意思:“到最后,我对现实已经没有恰当的定义了。”如果你对事物不能确定,如果你的头脑能开放到对自己所见到的产生疑问,那么你就会更加小心地来看待这个世界,你就能成为细心的观察者,从而看到别人以前不能看到的东西。你必须愿意承认自己没有得到所有答案,否则你永远都没有什么重要的话可说。

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意外的转折,不合常理的事件,我们的生活其实常常类似于那些18世纪的小说。就在今天,又有一批从电子邮件里打印出来的稿件从国家公共电台送到我门口,在这些新的来稿中,有一篇故事是住在加州圣迭戈的一位女士寄来的。我之所以在这里引用,并不是因为这故事很不寻常,而是因为这是我手边最新近的一个证明:

在我八个月大的时候,我被人从一所孤儿院收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养父突然去世。我和三个同样被收养的哥哥由寡居的妈妈带大。被收养的人往往有一种想找到自己生身父母的天然欲望。在我婚后接近三十岁的时候,我决定开始寻亲。

我在艾奥瓦州长大,在我找了两年之后,终于在得梅因找到了我的生母。我们见面后一起吃晚饭。我问她我的生父是谁,然后她给了我他的名字。我问他住在哪里,她说“圣迭戈”,而那正是我这五年来所生活的地方。我当初搬到圣迭戈时一个人也不认识——但是我却想住在那里。

原来我上班的大楼就在我生父工作场所的隔壁。我们经常在同一家餐厅吃午饭。我们一直没有告诉他老婆说有我这么一个人,因为我真的不想打搅他的生活。他这个人一直很花心,身边总不乏女朋友。他和上一个女朋友“一起生活”了十五年,而她就是一直为我提供他的消息来源的人。

五年前,我在艾奥瓦的生母因为得了癌症快不行了。就在这个时候,我生父的情人打电话对我说我的生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我打电话到艾奥瓦医院里告诉我的生母他去世的消息。她就在那天晚上逝世。我接到通知,他们两个人的葬礼都安排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六,时间完全一样——他的是在加州的上午十一点,而她的是在艾奥瓦的下午一点。

节目做了三四个月之后,我觉得这个项目有必要结集成一本书。太多的好故事不断送来,而我在广播里只能够把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播出来。有好多故事写得太长不符合做成节目的要求,也不适合在短暂的广播时间内播出(每个月只有一个孤独的、脱离身体的声音用十八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成为飘过关国空中的电波),这使我非常想把那些好故事收集起来,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收音机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而国家公共电台几乎深入到了美国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你无法把这些故事捧在手里。书本是一种实质性的东西,哪怕是你一时放下了,也随时可以再回到你丢下的地方,继续读下去。

这本选集共收入179篇文章——我认为这是过去一年里所收到的四千份稿子中最好的。同时这也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选集,是“全民故事计划”整体的缩影。这些章节的每一篇,谈到一个梦,或是一个动物,或是一件失而复得的物品,都有几十篇类似的来稿,也有几十篇可以选进来的稿件。这本书的开篇,只有六句话,写一只鸡的故事(这是去年11月,我在广播里讲的第一篇故事)。最后一篇则探讨了收音机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后这一篇的作者是安梅妮·罗饶,她是在听了一次“全民故事计划”广播受了感动之后写下她的故事的。我一直希望能够捕捉到美国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从没想到对我自己来说,这个计划本身,也能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作者们有着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生活领域。在他们当中有一位邮差,一位商船的水手,一位无轨电车司机,一位气表或电表的查表员,一位修理自动钢琴的人,一位清理犯罪现场的人,一位商人,两个牧师,一个在州监狱服过刑的犯人,几个医生,还有各地的家庭主妇,一些农民,以及一些退伍军人。最年轻的作者不到二十岁;年纪最大的将近九十。一半的作者是女性;一半是男性。他们住在城市、郊区和乡下,他们来自四十二个不同的州。在选稿的时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统计上的平衡。我选这些故事只按照内容的优劣来作为标准:重点是看他们的人文性、真实性和其魅力程度。这些数据只是巧合,而出来的结果全凭偶然。

在众多的声音和不同的风格当中,我尝试着建立某种秩序,我把这些故事分成不同的十大类。每一章的标题都很清楚地说日月了故事的内容,但是第四章除外,其“喜剧”篇里全部的内容都是滑稽故事。每一大类里包含的题材范围都很广,内容从闹剧到悲剧无所不有。同时故事中每一个残酷和暴力的叙述,都对应有仁慈、慷慨或是爱的行为在里面。这些故事来来回回,上上下下,进进出出,过了些时间,你的头都被搞昏了。从一个作者的故事翻到下一个,你会碰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但这些不同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书中有很多优美而富有哲理的作品,但是也有粗糙和稚嫩的文字。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勉强可以称得上是“文学”。这里的故事完全是另类——直截了当,未经修饰,这些作者看起来缺乏写作技巧,但是绝大多数的故事都令人难以忘怀。我很难想象会有人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地读完,而不掉一滴眼泪或是放声大笑。

如果一定要给这些故事下定义的话,我会称它们为快讯——来自人生经历前线的报道。这些都是美国的私人话题世界,读者却能一次又一次地从这里看到历史的痕迹,以及社会中形成个人命运的复杂方式。有部分年龄大些的作者回忆他们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事,常常会写到经济大萧条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另一些出生在20世纪中叶的作者,仍然会受到越战的影响。那场战争已经在二十五年之前就结束了,但是战争仍然像不断出现的噩梦一样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这个国家灵魂上的巨大创伤。另外还有一些作者,尽管生于不同的年代,他们都写到了美国种族歧视的恶疾。这种恶疾对我们的惩罚已经有三百五十多年,而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地去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除这种罪恶,直到现在却一直没找到根治的方法。

另外一些故事则涉及到艾滋病、酗酒、吸毒、色情和枪支。各种社会力量一直在侵犯人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故事里却没有一篇是写社会本身的。我们知道珍妮特·朱潘的父亲在1967年死于越南的战俘营,但她的故事并没有直接说这个事情。以对视觉细节的独到眼光,她追忆在莫哈韦沙漠的一个下午,她的父亲追逐那匹顽强倔傲的马,而我们在知道两年后她父亲会有什么遭遇的情况下,读着她纪念她父亲的文章。这里没有一个字提到战争,但是却间接地而且几乎是以画面的方式再现了那个时刻,让我们感觉到美国历史中的那个年代从我们眼前经过。  斯坦·本克斯基父亲的笑声;打在卡罗尔·谢尔曼琼斯脸上的那记耳光;小玛丽·格雷斯·德姆贝克拖着一棵圣诞树走过布鲁克林的街道;约翰·基思的母亲那枚变卖的戒指;约翰·佛兰内利的手指被卡在不锈钢取暖炉的孔里;梅尔·辛格被自己的大衣扭倒在地;安娜-索尔森在谷仓舞会上;埃迪特·里默尔的自行车;玛丽·约翰逊看到在她儿时居住的那个家里所拍的电影;拉德洛·佩里和那个无腿男子的事情;凯瑟琳·奥斯汀·亚力山大从她的窗户看到七十四街;朱莉安娜·C.纳什走过雪地;德德·瑞恩充满哲学意味的马丁尼鸡尾酒;卡洛琳·布拉舍的悔恨;玛丽·麦卡卢姆父亲的梦想;厄尔·罗伯茨的领扣。一篇又一篇的故事,都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即便你读完了所有的篇目,这些故事依然会跟着你,之后你发现自己竞然会如记得一则深刻的寓言或是一个很棒的笑话一样记得它们。这些形象清楚、紧凑,尽管有些显得苍白缺乏分量,但每一篇都小得可以让你放进口袋,就像我们随身带着的自己家人的照片一样。

后记

前些年当我还在美国上学时,有一天,一个美国同学发现我不在图书馆收集毕业论文的资料,而是忙着翻译约翰·斯坦贝克的《珍珠》,他大吃一惊,问我是不是靠这个工作来交学费。我还没来得及回话,他就让我翻译保罗·奥斯特编选的书《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他很热心,还从书架上取来这本书让我看。我翻了翻那本书,很喜欢那些故事,不过那时我只是忙中偷闲,译些美国作家的薄书或诗歌来自娱自乐,没有时间译任何一本厚书。

也许是缘分吧,没想到现在真是由我来译这本书。我立即让朋友从美国寄来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等书闲时翻翻,发现他的书与我近来读过的美国作家的文字相比。不是一般的好看,而是非常好看。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简洁、冷峻、丰富、意味深长而又悬念迭起,拿起书来有种不想放手的快感,丢下书后不乏思索不尽的余味。

《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并不是保罗·奥斯特的原著,而是他从四千多位美国民间作者那里收集、挑选、整理出来的真实短篇故事集,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播出之后结集出版的。这些文字虽然出自经历不同、年龄各异、职业悬殊、文笔不等的各类、各地美国民众之手,但文字的整体多少都带有点保罗·奥斯特自己本身的文字特点:简洁、冷峻、丰富、富有寓意。除此之外,本书还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美国式幽默。

由于本书收集的都是来自民间的真实故事和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因此这些文字成了难得的对美国社会真实生活的写照和美国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书里故事发生的许多地方我都去过,我还在有的地方居住了一段时间。在读时和译时便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好像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我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和同事之中一般;或又好像那些其实都是我自己的故事。从每一部分的每一篇故事里,我们都可以得到意外的感受和惊喜:《蓝色的天空》向读者展示人与动物间的亲情和冥冥之中的某种联系;《没有吸取的教训》道出家长的不当言行给孩子的心灵和未来生活造成的伤害;《一盘豌豆》从一个孩子的嘴里说出面对金钱诱惑时坚持原则对人一生的重要;《光亮里的枪声》写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面对死亡时人性的光亮;《十分选手》以非战的场景写出战争的残酷;《凌晨四点零五分》则写出了梦幻与现实惊人的吻合;而《马丁尼鸡尾酒》简直就是痴人或玩家的行话。除此之外,我个人还特别喜欢极富幽默色彩的“喜剧”篇里的故事。例如,《与男人作对的大衣》写作者约会意中人却被大衣搅黄的故事,看起来简直荒唐透顶,但现实生活中的确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再比如《那是娱乐》里的情节,就是再内向、再严肃的人读完都会捧腹大笑。

总之,这是一本让人从不同的角度,透过形形色色作者的眼睛观察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记录;这本书对于所有想了解美国真实生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鲜活的美国民间生活博物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如同是自己亲自徜徉在美国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公司农场一般,随时随意地走进庄重的教堂、典雅的音乐厅,或是看到各种各样的街头杂耍、风土人情,甚至还能听到贩夫走卒的推销叫卖;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枕旁手边随时翻翻的有意思的小书。

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周德群博士、宋克明博士、刘灿阳先生、李小文博士、弘基同学以及本书责任编辑和译林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此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