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猿人生活在一个由白云岩溶蚀而形成的洞穴,俗名叫龙潭洞。该洞从形成到衰亡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洞穴溶蚀及扩大阶段
龙潭洞及其邻区出露的岩层,多为寒武系上统观音台组灰色白云岩,其中夹燧石条带或团块;上古生界一中生界出露的岩层为灰岩、砂岩、泥岩和白垩系铺口组浅紫色砂岩。这些岩层,在白垩纪初期的宁镇运动作用下,发生褶皱与断裂,它的北翼下降南翼隆起,使岩层倾角达到35°~50°,龙潭洞恰好处在断裂的南翼,倾伏背斜的轴部,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下,久而久之,原来细小的裂缝逐渐扩大,变成了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洞穴。
初期,洞壁和洞顶受到较强的风化,时有塌落。尤其在东侧,洞顶几乎千疮百孔,因而在洞穴底部出现了一层由物理风化形成的棕黑色风化壳;在西侧,由于还保存着部分洞顶,风化现象较弱,洞底呈现的是一薄层浅色含钙物质。
后期,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湿热化作用增强,整个洞底沉淀了厚薄不均的“钙板”层。在洞穴西侧,不仅有“钙板”层,而且在“钙板”层之上还生长着石笋或穴珠。这些地质现象进一步说明,西侧的洞穴顶板似屋檐突出于洞壁。如此状态的龙潭洞,对于和县猿人来说,是一个极佳的栖息场所。
二、和县猿人迁居龙潭洞阶段
和县猿人迁居龙潭洞后,洞内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勤劳、勇敢、智慧的和县猿人,凭借强壮的身体,战猛兽,追鹿群,直到夜幕降临,才返回龙潭洞的角砾旁,分享辛勤劳动一天所得的硕果,等待长空升起皎洁的明月,迎来又一个黎明的曙光……
龙潭洞,就这样为和县猿人生儿育女服务了25万年之久。
今天,我们发掘出来的大量文化遗存,印证了龙潭洞昔日的辉煌。为了留下龙潭洞堆积地层的时序和猿人活动时期的状态,我们把龙潭洞的堆积地层分为如下5层(自上而下),以便对比研究。
第5层:棕红、棕黑色亚黏土层。厚O.4~0.2米。黏土中含有植物根茎和灰白色的钙质次生斑点,局部夹白云岩角砾或豆粒状铁锰质结核,不含化石。可视其为龙潭洞夷平后的近代堆积。
第4层:棕红色黏土层。厚3~2米。棕红色黏土为白云岩风化之物,由于层中含三价离子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因而色调较深,在新挖掘的剖面上,黏土受暴晒而干涸,导致黏土经常发生收缩,进而形成裂缝或龟纹。在东西剖面的中部,角砾岩块居多,砾径不等,最大者2米×1米,一般者O.3米×O.2米。层中化石极少,在中下部的黏土中发现猕猴牙齿一枚,偶尔可见小型哺乳动物肢骨。显然,这是龙潭洞洞顶时有塌落的表现,给猿人之生息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3层:黄绿色粉砂层。厚O.3~O.1米。层中颗粒均匀,无杂质污染,其分布范围较窄,仅限于剖面西端,即2B至2A探方内,向东逐渐变薄以至尖灭,层中不含化石。
第2层:黄褐色黏质砂土层(文化层)。厚1.8~O.7米。堆积物呈浅黄色,在洞内的自然分布,东端高西端低,局部倾角超过45。。在堆积厚度上,东端次于西端,在物质成分上,东端含砂量少,透水性弱,因而堆积物潮湿,化石固结较差,易于破损。西端含砂量稍多,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也较丰富,在2B~2A探方内,出土的大型哺乳动物肢骨常常彼此重叠,例如,葛氏斑鹿角和肢骨多达数百件。此外,在同一层位的器物中,还有骨、角、牙制品,猿人头盖骨、下颌骨等即埋藏在这里。一些牙齿、牙床和骨骼呈现被燃烧过的现象。在其周围还有数十件石英砂岩碎片,这类岩石在汪家山是无处可寻的,应该来自较远的滁河阶地。
第1层:黄灰色黏质砂土层。厚1.5米。该层堆积与第2层分布情形大体相似,亦是西端低于东端,这种现象与洞底起伏不平的原始产状有关,其物质来源,包括大小角砾,应视为洞壁早期崩塌之物。P45-49
本书是一部史前考古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它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和县猿人遗址的地学、古人类学、古动物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年代学等科学内容。而其中的重要章节,是以深入浅出的笔法讲述了和县猿人是怎样被发现的,并且介绍了与和县猿人伴生的几十种动物的形态特征,集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到,史前时期的陶店汪家山一带是一个有山地、森林、河流、沼泽、草地的原生态环境的古动物园。本书还对和县猿人、北京猿人、南京猿人、爪哇猿人之间的生物学系统关系作了阐述。
总之,《和县猿人》是人类起源与演化史料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和县猿人遗址自1979年开始调查至1980年正式发掘,先后经历了两年时间,参加调查、发掘的T作人员有9位,他们是方笃生、彭春、叶永相、汗景辉、范汝强、王彦祥、谢树华、谢党和黄万波。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在陶店镇工作的妇女干部倪萍。他们为和县猿人遗址的调查、发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县猿人》这本小册子,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了雏形,只是由于出版经费和相关图件未能如期到位,一直延误至今。而今能顺利完稿和出版,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安徽省和县文化局以及本书作者的通力合作密不可分,特此致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资助,安徽省和县博物馆范晓嵌同志的大力协助,我们在此深表感谢。同时,对参与化石研究的丛林玉、郑绍华、计宏祥及郑龙亭等致以诚挚的敬意。对考察期间向我们提供化石标本的安徽省水文地质队和陶店镇的相关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还需说明一点,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和县人遗址》及其相关文献,并引用了部分图文,特此对那些研究者、版权所有者致谢,并将支付相应报酬。
1979年10月,当我踏上江南的土地,观察了安徽省水文地质队从和县陶店镇采集的大批古动物标本,考察了龙潭洞的地貌、地层和化石埋藏概况后,凭感觉,我似乎走近了远古人类曾经生活过的那片沃土。
这不是幻想,从气候背景显示的信息来看亦如此。
大约260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西北冬季风逐渐增强,全球变冷,冰川发育,并伴随多次气候冷暖波动,以秦岭为界的南北气候格局基本形成。至此,秦岭以北的广阔地域便在西北季风控制之下,形成了干旱的气候,累积了厚厚的黄土。这样的生态环境是不适宜远古人类生息的。而在秦岭以南,由于处在东南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气候湿润,植被繁茂。不言而喻,这样的生态环境才是远古人类生息的理想家同。人类群体中,最先进入这片沃土的,当然是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工具的远古先民。
和县猿人就是远古先民中的一员,他在这里生息了25万年之久,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他脸上蒙的面纱才被揭开,露出了庐山真容:眉脊突起、前额低平、枕脊粗隆、头颅短宽等,一幅直立人的相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和县猿人白“出生”至今整整30年有余,却远不及“元谋人”那么有名气!究其原因,一是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二是缺乏宣传,当然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不管怎么说,其中,我们有一份责任。因为我们只完成了和县猿人的“出生”工作,却未扶植她“成长”。
和县猿人的声望虽然不高,但是标本却相当完好。1989年10月29日,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在给安徽省文化厅文物局的函件中说:“贵省发现的和县人,就同时期的人化石来说,其完整性只有北京猿人可以与之相比。”
和县猿人头盖骨不单纯体现在物美上,它在人类演化中呈现的体质特征更是令人关注。比如说,和县猿人头盖骨。与北京猿人相比,显得短宽,后者表现略长;而与爪哇猿人相比,两者较为相近。或者说,和县猿人头盖骨既有北京猿人的性状,更表现出爪哇猿人的长相。这些现象是直系关系,还是体质特征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再者,和县猿人生活的时代为25万年前,是目前东亚地区直立人支系中时代最晚的代表,而且又与早期智人处在同一个时间界面,他们之间的相处关系是和谐、敌视,还是分别在各自的生态环境中成长?总之,这些科学内涵既深奥,又有诱惑力,等待着研究者去一一揭晓。
和县猿人遗址的堆积物还有不少被保存下来,足够研究者在此开展野外工作,或许会再出奇迹,迎来和县猿人家族的新成员。
和县猿人遗址已于1988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庆贺。在安徽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关怀下,和县猿人遗址定能在25万年后展现出她的风采:汗家山风景绮丽,民风淳朴,龙潭洞景点众多,文化渊源古远,不时地迎来国内外人文学、地学、考古学、洞穴学等爱好者,以及每一个有求知欲望的旅游者。
之所以这样思考,主要是觉得这很有价值,很希望让和县猿人的文化光芒传向四海!
阅读本书时您将跟随作者一起去探洞寻踪,发掘远古的真相。
黄万波、魏光飚、陈少坤、贺存定编著的《和县猿人》生动地讲述了和县猿人被发现的故事,为您展现和县猿人的家园——一个有山地、森林,河流、沼泽、草地的史前动物世界。掩卷遐想,留在您脑海中的不止是百转千回的考古推理与目不暇接的入门知识,还有那个美妙的远古世界。
《和县猿人》集权威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非常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和收藏,也是考古学、人类学、地学、洞穴学等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黄万波、魏光飚、陈少坤、贺存定编著的《和县猿人》是一部史前考古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它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和县猿人遗址的地学、古人类学、古动物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年代学等科学内容。而其中的重要章节,是以深入浅出的笔法讲述了和县猿人是怎样被发现的,并且介绍了与和县猿人伴生的几十种动物的形态特征,集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到,史前时期的陶店汪家山一带是一个有山地、森林、河流、沼泽、草地的原生态环境的古动物园。本书还对和县猿人、北京猿人、南京猿人、爪哇猿人之间的生物学系统关系作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