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发展,基本是从图像开始的,继而发展出文字。换句话说,人类在不知道怎样书写文字的时候,就已经动手作画了。今天,绘画与艺术已经成为个体与社会,生命与文化的结晶。
我们人类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兴趣,除了感性的体悟和发觉以外,还在用理性不断探索着世间万物,发现着其中的规律,开拓着属于自己的、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绘画的故事》、《科学的故事》、《发明的故事》这3部优秀的作品,以画龙点睛之笔,全方位介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书写了各时期相关领域中杰出的人物及作品。
本册为艾比盖尔·惠特利所著的《绘画的故事》。
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视觉语言,它可以超越时空,反映出人类的思想及情感。当我们对艺术的了解越深,会越发感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艾比盖尔·惠特利所著的《绘画的故事》是一部简明的西方绘画史,从世界上第一幅洞穴画讲到当代名作。将西方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及其发展,各个绘画发展时期的特征以及图画主题的变革娓娓道来。同时,《绘画的故事》中还配有30余幅名画,如达·芬奇、凡·高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艺术的真谛。对于喜欢艺术的成人来讲,这同样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入门书。
绘画与祈祷
当东方拜占庭绘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西方绘画却逐渐没落了。接连不断的战争扰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家庭流离失所,农田荒芜。人们只是忙于奔命逃生,根本无暇顾及阅读、写作、绘画之类的活动。
多亏了修道院里的修士们,西方绘画才不至于消失殆尽。他们远离人群,过着完全的宗教生活。尽管修士的生活也不时被当地的战争所扰乱,他们却努力严格遵守戒律,虔诚地祈祷、诵经,以及作画。制作手抄本
修士的生活以研读宗教著作为主,例如《圣经》,很多修道院的图书馆藏书丰富,里面收藏了各种类型、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宗教书籍。不过,那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修士们只能自己抄书,抄画下所有的文字和图画。
抄完一本书,并且画上复杂的插图,再挑出一些插图涂上明亮、宝石般的颜色,又贴上金箔片,这些事情做下来,常常需要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种精细的工作需要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然而当时的窗户玻璃非常昂贵,安装不起。因此,在无数个寒冷的日子里,凛冽的寒风从没有装玻璃的窗户直灌而入,可怜的修士打着冷战,坐在桌前专注地抄写着。
修士沿用了罗马人的绘画方法,然而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对修士来说,借助绘画传递宗教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绘画是否逼真。修士用蛋彩在处理过的动物皮制成的书页(羊皮纸)上作画。他们用手抄写的书称为“手抄本”,书里面的图画叫做“贴金装饰画”,这些图画的色彩十分明亮,显得金碧辉煌。
传播信仰
斗转星移,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即使在修道院以外的地方也是如此。强权的国王统治着富有的王国,身着金盔铁甲的骑士军辅佐国王维护统治秩序。当相邻国家的统治者之间发生纠纷时,战争仍然会爆发,但中世纪的大多数平民过着平静的生活。有些人甚至又有时间进行阅读、写作和绘画了。
大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宗教活动。这个时期,基督教堂在各地的城镇和村庄纷纷涌现出来,于是修士和教士们可以向平民百姓传播《圣经》。然而,由于很多人还不识字,当然也不会书写,书籍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于是,传播宗教的老师们就借助绘画来向人们传播信息。他们花钱聘请画家,让他们在教堂的各个角落都画上关于《圣经》的故事,墙壁上、天花板上、木板上,甚至玻璃窗户上,到处都画。
就像修±的手抄本一样,中世纪的画家也临摹别人的画,因此他们的作品能让百姓们很容易就认出来。这就意味着,人们会用相同的方式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人物。例如,中世纪的画家总是给天使画上长满羽毛的翅膀。在左页的图中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点,右边的一列插图是其他经常出现在中世纪画作中的元素。
绘画谋利
画作并不只是用于教学——这些画色彩明快,细节丰富,发亮的金箔、优雅的造型让它们显得异常美丽。很快,人们都希望拥有这些画。国王、王后、贵族、贵妇以及富有的商人,花大笔钱购买这些画作,来装饰他们的宫殿、城堡,或者装饰当地的教堂。这时,很多富有的人也学会了阅读,于是他们开始购买一些配有丰富插图的奢侈书籍。绘画成为一个赚钱的行当。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