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含泪的选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曹钟菊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钟菊,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任启东市三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先后被评选为:南通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启东市人大代表、南通市人大代表、江苏省妇联候补执委。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在家乡大队鸡场养鸡,1973年到启东带教养鸡,1982年到扬州农学院养禽专业班学习(现扬州大学)。《含泪的选择》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她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含泪的选择》真实地记录了一个“老三届”高中生的传奇经历。其中有作者曹钟菊在出生第二天就被迷信的父母送人收养的不幸;也有由于出身成份不好,距结婚28天时被准新郎抛弃的无奈;更多的是作者艰难创业的生动故事。

作者1968年回到农村,开始在大队畜牧场养鸡。大队干部的一句话:“畜牧场只要贫下中农养鸡,你出身不好,这里不能留你。”即被赶走。

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到启东带教养鸡。到启东后历尽艰辛、几经沉浮,从一个雇佣工人,逐渐积累资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立启东三三公司。

为了实现科学养鸡。作者不惜自费去江苏农学院深造。学成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在诸多光环笼罩下,作者做到“不为利所惑,不为势所屈”。

《含泪的选择》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目录

1.童年

2.农中情结

3.离校通知

4.民兵训练

5.你还能妒忌一下呢!

6.泪泣恩师——陈若愚

7.天上掉下个新郎

8.出身好的人才能养鸡?

9.新垦区

10.新家

11.花好盼月圆

12.革新

13.期望

14.求学

15.夜宿二通港

16.先生的无奈

17.农转非

18.第一次大会发言

19.我如水,水无色

20.到三明发展

21.婆婆和我的妹妹打起来了

22.狂风暴雨

23.卖肉鸡

24.信誉

25.失败

26.被起诉

27.困惑

28.这个计划我不要

29.净土洗心

30.起死回生

31.集资办孵化厂

32.上帝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33.相遇在汽渡码头

34.瘫痪的婆婆

35.养鸵鸟

36.昆明被骗

37.成立三三公司

38.水淹鸡场

39.飞机上闷死三万羽苗鸡

40.莫名其妙的电话

41.一个不小的事故

42.山穷水尽疑无路

43.两个电话

44.禽流感

45.雪夜惊魂

46.四十一年再相聚

47.考驾照

48.学电脑

49.我的养母

50.我为母亲搏一记

51.父亲病重

52.美国的姐姐没有见到舅妈

53.外孙和孙子

54.同窗好友

55.朋友董玉琴

56.孵化厂厂长

57.徒弟的创业

58.这样的公务员

59.在安吉打官司

60.三女侠

61.也是一种无奈

62.拥挤的火车上遇到疯子

63.神经病

64.吓得一身冷汗

65.秦皇岛山海关见闻

66.老河口见闻

67.火车站和摆渡船

68.奔波在景德镇和襄樊之间

69.广州火车站奇闻奇遇

70.宿州的骗子

71.皖北农村见闻

72.扬州回家只有五角钱

73.你把我送到乡政府

74.生病在常州

后记

附录:张斤夫老师的来信(节选)

试读章节

1947年隆冬,盛邦英的太太又要生孩子了,上上下下高高兴兴地忙开了。旧社会里产妇分娩是要担风险的,老一代人都说生孩子是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

到了农历12月21日中午,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盛家的第五个孩子(女孩排在第三)出生了。女婴的祖父盛和瑞经商,兼营土地,富甲一方,家里雇着长工、短工和帮佣,在当地有点名气。后来由于局势动荡、家庭变故,到女婴父亲这一辈,家产已大为缩水,但抚养五个孩子仍然绰绰有余。可是,盛太太刚生下孩子,突然晕了过去。经过大家一阵忙乱后,太太才清醒过来。

宅上的嫂嫂过来,说:“这个孩子怎么这样白啊!西宅上请来一个算命先生,叫他过来给这个孩子排排八字。”老先生掐着手指算了一下说:“这个孩子全身霜白,要克父母的,最好把她送人了。”回想起刚才的一场惊慌,大家深信不疑,这孩子是祸,于是决定快送人。

消息一传出去,要领养的人家很多,经过筛选,最后选定曹家。曹家虽然不如盛家,但几年前倒是浜镇街上的大户人家,就因为养祖父曹在明去江西做生意被小人暗算丢了一船货物,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元。曹在明气急身亡,家道败落下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算青瓦白墙的殷实之家,再看看这个养母特善良。既然留在家里要克父母,那就挑个好人家送了吧!

这个盛家的三小姐就是我,在家待了一个晚上,盛家像摸到了一只烫手的山芋,连名字都来不及取,就迫不及待地把我送给了曹家。

养母抱着我像傻子得宝似地到处找人取名字。宅上的人说:“她曹家的三个堂哥叫永昌、永生、永新,她盛家的两个姐姐叫秀芳、桃芳,三小姐就叫永芳吧。”

我在曹家的头几年非常得宠,父母对我如同己出,吃的穿的都是宅上最好的。当时刚时兴毛线衣,父母就花大钱托人从上海买回毛线,请能手织了一件人见人爱的时髦大衣,我总是穿得像花一样鲜艳。我的堂哥们一直叫我花花,直到我很大了还这么叫。

然而好景不长。养父为了挣更多的钱,辞了崇明的工作到上海去发展。他是曹在明的小儿子,生得清秀伶俐,能歌善舞,吹吹打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包围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宠爱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个花花公子。

花花公子到了上海这个花花世界,更加得意忘形,吃喝嫖赌五毒齐全。他把家忘得一干二净,在上海乐不思蜀。我和养母在家饥寒交迫。我这个本应享受锦衣佳肴的盛家三小姐,降到曹家的养女,居然到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地步。

我三岁那年,父亲带了个女人回来。母亲跟他大吵了一架,他走了,一去一年多。当他再回来时,不再是母亲跟他吵了,而是他大打出手(有些事是长大后听大人说,可这次却是我自己的记忆)。

家里熬着苦日子。母亲心疼我,养了几只鸡,下了蛋全留给我吃。我能吃到的好东西,大概就是鸡蛋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晨,太阳照着我吃饭的小桌子,母亲还在忙碌着,我正用鸡蛋羹拌着玉米饭,吃得津津有味。父亲气势汹汹地冲进家门,给母亲两个耳光,母亲跳起来跟他抵抗。我吓得哇地大哭。父亲一脚把小桌子踢翻,我的鸡蛋羹、我的饭全掀翻在地。我大声哭喊着:“我的蛋蛋,我的蛋蛋。”母亲扑过来,把我抱在怀里,生怕我吓着,其实父亲是不会打我的。母亲抱着我,任凭父亲的拳头雨点般地落在背上、头上、脸上。父亲拳打脚踢,打累了开始摔东西,然后用一只布袋把家里的一坛银元背着走了。

从此,父亲就三天两头来家里打一次,家里本来就缺吃少穿的,现在更是鸡犬不宁。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在外弄了个女人生了孩子,要把她们领回家,母亲不同意,所以常打架。  我亲生的盛家,家里一大群的孩子,孩子又小,母亲身体有病,生活十分困难,朝不保夕。我大哥早些时候就离开了家,参加革命了,后来在南通地委干校学习期间考取了空军航校,投身到创建人民空军的行列。他为了不让家人挨饿,省下来的津贴、薪金按月寄回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家里就靠大哥的津贴,再种种地皮,因为缺乏劳动力,庄稼也长得不好,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更管不了我。我比家里的孩子好一点,毕竟我母亲就管我一个。

母亲种一点田,再纺纺纱,但母亲不太会这些细活,所以也挣不到多少钱。母亲再帮人家串串锭。常常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去借。借啊借的,到田里的庄稼收上来了,东家一还,西家一还,就所剩无几,过不了多久又要去借了。有时母亲就在家里找一些铜器出去卖卖,父亲知道了又是大打一通,但被打总比挨饿好,母亲还是偷偷地去卖。父亲就翻箱倒柜把一些金啊、铜啊、玉器都拿走。

一天,堂嫂过来告诉母亲说:“小伯在外面生的这个孩子死了,那个女人跟别人搭上了。”母亲听了很高兴,心想可以熬出头了。过了一些日子,父亲居然回来了,而且还带了一些布匹回来,说在浜镇摆摊卖洋布。于是母亲和父亲天天早晨上街卖布,日子总算平静了下来。

我八岁那年,母亲生了个小妹妹,以后就不出去卖布了。父亲又跟几个朋友开起了纱联运,他们在上海、崇明开了几家分店。父亲好像特忙不常回来,偶然回来一次,又旧病复发,要离婚。家又不像家了,倒像个战场、杀场,能摔的东西全是缺胳膊少腿的。

P1-3

序言

生命的强音

本书作者曹钟菊是我的三妹,我是她大哥。正像书中所说,作者出生第二天就被送人。当时我在崇明县立中学(今崇明中学)读书,寄宿生,不在家。还没有见这位三妹妹什么模样,她就被曹家抱走了。第二年我参加革命工作离开了家。第三年投考了空军航空学校(今空军飞行学院),远走他乡。对这个妹妹童年时期的印象只剩两件事,一是她养父告诉我,在三妹两三岁的时候,我曾背她在两个家庭间走动,对此,似乎有其事,但印象不深。第二件事倒是印象深的,她来后对盛家人很陌生,躲着走。对亲生父母是不叫的。此情此景曹家父母看在眼里乐在心中。我虽年少,但已懂得这个妹妹绝顶聪明,她失去了亲生父母的抚爱,认定了养父母的亲情。必将厚报。

我和三妹从共同生活角度讲,称得上兄妹关系的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转业回沪。此时的三妹,在启东办养鸡场,她出差到上海顺便来看我,兄妹之间几乎称得上初次见面,奇怪的是有点陌生的妹妹和我一见如故,分外亲热,这大概是人们常说的血缘亲情吧。因工作需要,有时住在我家,第二天天蒙蒙亮她便要出门赶路,太早无公交车,我用自行车驮她去长途汽车站,街上静悄悄,有一次她突如其来冒了一句:“养父从来没有这样对过我,我从来没有得到过父爱。"她语调平缓,声音很轻,但听得出来有点颤抖。显然这不是一句普通家常话,是表达了压在内心深处久远的痛,而且仅是冰山一角。这个微弱的声音,对我来说如闻惊雷。我惊叹平时从家里听到的,与眼前情景反差何以如此之大!

作者对于生活,对于事业充满激情,像一堆燃烧的山火,生生不灭。她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控能力,能把痛苦埋在深深的心底。当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这种痛苦的情愫会像山洪暴发,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作者宣泄的方式就是写作。

三妹对我多次说过,她从没有将所写文章发表的打算,更无出书的奢望。她是南通市,甚至是江苏省小有名气的养鸡状元,头上曾经有许多光环: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劳动模范、南通市劳动模范、南通市人大代表、启东市人大代表等等;她用获得的大奖自费上了大学,在江苏农学院专攻家禽养殖。她有自知之明:养鸡是能手,写作不在行。2009年她们68届高中毕业班同学聚会,四十一年没有见面,大家异常兴奋,各自介绍分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出乎意料的是,当曹钟菊讲述她心酸曲折遭遇时,同学们惊呆了,有的女同学竟激动得热泪盈眶,散会了,许多同学要她写出来用电子邮件发给他(她)们。于是作者开始写作,她一篇篇的写,又一篇篇的发给我,要我发表意见。我发点评论,提点意见和建议,略作修改后发回,每篇她都会认真的改。尽管我水平不高。她试着在网上发了几篇,引起热议,她的苦难,她的成功,感动了许多网友。一位名叫墨燃的网友发来的点评具有代表性:“读了大姐的原创日志,好感动,真的受益匪浅,感慨多多,大姐的一生是艰难的一生,又是幸运的一生,也是智慧的一生,辉煌的一生,成功的一生”。网友顽石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全书作了系统的,精彩的长篇评述,感人至深。于是,热心的同学劝她出书。她又拿这个话题和我商量。

文学作品出书,我没有做过,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想到找朋友请教。在一位老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上海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中心资深编辑张斤夫先生。张先生热情好客,豪爽善解人意。初次见面,一杯热茶,一句“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说得我心里暖洋洋的。他同意接收作者的稿子,收稿后,像老师为学生批改作文那样逐章逐节地为作者改稿,传授文学创作基础知识,指点迷津。张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东海舰队从事文艺创作工作,后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曾经长期在巴金先生主编的《上海文学》当编辑,发现和推出许多文学新人。有了张先生这样名作家的指点,三妹的写作就像有了主心骨,信心大增。

《含泪的选择》虽然是三妹的处女作,甚至称得上是习作,但值得每个读者细读,从中得出许多教益。她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像一座大矿藏,有着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字里行间,响彻着生命的强音!她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又有强烈的写作冲动。她告诉我,有些章节她是一边哭一边写的,泪流满面,有时竟一个人哭出声来。手不听使唤,只好停下来稳定情绪后再写。因此她写的东西有爆发力,十分感人。写人示景栩栩如生,传情达意入木三分。文字也通顺流畅,有朴素之美。经张先生指点,她的艺术才能不断被焕发出来,作品锦上添花,堪登大雅之堂!

作者写的是她自己,又不仅仅是自己,它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影子。《出生好的人才能养鸡吗?》有着深深的文革烙印。作者拼死拼活把生产队濒临倒闭的养鸡场办得红红火火,到分红的时候却被赶走,理由只有一个:好处不能分给“黑五类”。作者养父是生意人,没有划进“黑五类”,亲生父母家成分高,但她只待了一天,与她毫不相干。《天上掉下个新郎》就是“黑五类”延伸出的人生悲喜剧。《孵化厂厂长》把倪季辉、郁省东两位厂长,描绘得活灵活现。把本来平常的事,写得很有看头,有深刻的内涵。倪郁两位本来是作者得力属下,对企业勤勤恳恳忠心不二,后来因为发财心切,准备自己干,提出辞职,作者作为董事长,成人之美,二话不说,发了一笔厚重奖金,破例设宴款待,席后亲自开车送回家。当他们创业失败后,三妹一不讥笑,二不旁观,而是伸手相帮,其人品跃然纸上。

我的序言应该结束了,说两句题外话。邓小平同志说过,应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者就是那种货真价实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理所当然获得荣誉受到社会尊敬。作者对社会对公益慷慨解囊,对亲人对朋友尽心尽力,自己生活却十分简朴,常年一荤一素一汤。大年三十加两个菜,与留场职工吃团圆饭,不是不舍得钱,而是高素质企业家的一种本能体现。三妹夫陆企良也是一位值得敬重的人,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国营企业正式职工身份,投身养鸡行业。几十年两人密切配合,走过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若问他们一生最成功的事是什么?毫无疑问,应该是把儿子郭磊(天天),女儿曹回(笑回)双双培养成了优秀人才,当年成绩优异,如今事业有成。愿三妹和妹夫晚年生活健康、快乐、幸福!这算是我的龙年祝词吧。

当然这个祝福也属于每一位读者。

2012年1月

后记

2009年11月21日,我们高中同学首次全班聚会。许多同学简单地介绍了自己毕业后的经历。但是,三言两语怎能概括得了41年的风雨人生?于是,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周山提议,大家回去以后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有望汇集成一本大新中学68届高中甲班同学的故事集。

毕业41年来,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见面,大家激动、兴奋之余都很想了解同学们41年里的情况。我的反差又特别大,所以聚会后很多同学与我通电话时,都要问我怎么到启东养鸡去了,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41年的坎坷经历,岂能在电话里说得清楚?有人对我的婚姻感到疑惑,有人对我的光环产生兴趣,更多的人想了解我的创业史。

同学们很想了解我,我也想把人生故事记录下来,作为老来玩赏的回忆录,也可作为向同学和亲友倾诉的载体。于是,从2010年春节开始,我就用握煤锹柄的手开始记录我的故事。

尝试写了几个故事后,通过飞信和互联网发给同学们,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和鼓励。曹文昌和刘永年看了,一面发来信息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一面拿着U盘到外边请人打印出来,说怕万一电脑出现故障把故事丢失了。那些没有电脑的同学得知后,也都来电向我索要打印件。

同学们看了我的故事,纷纷向我反馈他们的读后感,都希望我好好写下去,有的还帮助我一起修改、提高。季仲良给我纠正文字上的一些差错。张绍曾提醒我注意记叙文写作的一些常识性问题。

得到那么多同学鼓励后,我又壮胆给我的大哥和启东市政府老秘书糜德辉先生发送。我大哥格外认真,逐篇细读。先是鼓励我,再提出很多别人难于发现的问题。糜秘书由于年事已高,不太会打字,看了我的故事后,就给我打电话指导。

有那么多人在关心和鼓励我,使我信心倍增。而我几十年来所遇到的这些事,确实也撞击着我的心灵。每当我写到情深处,就会抑制不住流下许多心酸的泪水,有时写着写着会失声痛哭。这些故事虽然早已离我远去,可是今天回想起来,仍然让我痛苦不堪,有时抽泣得写不下去了。

我所写的这些故事,大多数是我在朋友之间经常聊到的亲身经历,写作时都要翻看我几十年从不间断的日记,从中寻找故事概要和准确的时间、地点。这些粗糙的文字承载了我的真情,使我对几十年来的感恩、委屈、痛苦、愤恨、挣扎、拼搏,以及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有了一个倾诉和呐喊的平台。

这些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那个真理被颠覆、人性被扭曲的疯狂年代。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能理解当时的那些人和事。然而,这些故事是真切的,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实。不!也是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故事,留有时代的影子。

去年5月份,我把80篇故事放在我的QQ空间里,网友反响热烈,点击率骤升。

经我大哥介绍,我又得到上海作协资深编辑张斤夫老师的支持和鼓励。张老师收到我的稿子后,不但给我逐章逐节修改,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鼓励和倾心指教的长信。其中许多真知灼见都是我第一次得到,使我茅塞顿开。我又从头到尾作了认真修改,并把改好的稿子再发给我大哥把关。

与其说是我在写书,还不如说是张老师和大哥在带着我前进。在此,我向他们表示特别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向我的弟弟盛校才、崇明县城桥中学顾卫斌老师、网友“墨然”、“顽石”、“秦楼月”等亲人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们的宝贵支持、鼓励和帮助,伴随着本书的整个创作过程。

还有好多的朋友,也给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就在这里一并向各位致谢!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写的大多数故事是我的亲身经历,还有一些故事是我根据生活经验概括的社会现象。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作者曹钟菊

2012年3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