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权编著的《修辞心理学(修订版)》是一部研究修辞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著作,探讨的重点内容是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兼及语言借贷中的修辞心理现象。结合心理学知识,对联想想象、注意强化、移情作用、平衡原则、心理距离及通感联觉与修辞文本建构的关系作了阐释,涉及30多种修辞方式。
序/001
第一章 绪论/001
一、何为修辞心理学/001
(一)修辞/001
(二)修辞心理/002
(三)修辞心理学/003
二、修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004
(一)修辞个体心理/004
1.修辞动机/004
2.修辞心理过程/005
3.修辞心理特性/007
(二)修辞社会心理/008
三、修辞心理学的基本任务/008
四、修辞心理学研究的方法/010
(一)归纳法/011
(二)问卷法/01l
五、修辞心理学建构的意义/012
六、目前研究的进展情况/013
第二章 修辞的主体/017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017
二、修辞主体的层次及其心理/017
三、修辞主体与修辞受体之间的适应关系/019
第三章 修辞文本的基本模式及其建构的基本原则/024
一、修辞文本的概念/024
二、修辞文本的基本模式/026
三、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029
第四章 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一) /033
一、修辞文本建构与联想想象/033
(一)联想和想象/033
(二)基于联想想象的修辞文本模式/038
1.比喻与类似联想/039
2.列锦与接近联想/043
3.映衬与对比联想/049
4.借代、拈连与关系联想/054
5.示现与想象/066
二、修辞文本建构与注意强化/70
(一)注意的概念/070
1.注意/070
2.注意的生理机制/070
3.注意的分类/071
(二)基于注意强化的修辞文本模式/077
1.夸张与注意强化/077
2.设问与注意强化/083
3.复叠与注意强化/086
4.转类与注意强化/088
5.反复与注意强化/091
6.倒装与注意强化/093
7.旁逸与注意强化/096
8.别解与注意强化/100
9.同异与注意强化/103
10.歧疑与注意强化/106
11.错综与注意强化/109
12.精细与注意强化/113
13.异语与注意强化/117
14.仿拟与注意强化/120
三、修辞文本建构与移情作用/124
(一)移情作用/124
(二)基于移情作用的修辞文本模式/128
1.比拟与移情作用/128
2.移就与移情作用/134
第五章 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二) /139
一、修辞文本建构与平衡原则/139
(一)平衡原则/139
(二)基于平衡原则的修辞文本模式/143
1.对偶与平衡原则/143
2.回环与平衡原则/152
3.排比与平衡原则/157
二、修辞文本建构与心理距离/161
(一)心理距离/161
(二)基于心理距离的修辞文本模式/163
1.用典与心理距离/164
2.讳饰与心理距离/167
3.藏词与心理距离/169
4.析字与心理距离/173
5.双关与心理距离/175
6.讽喻与心理距离/177
7.留白与心理距离/181
8.倒反与心理距离/183
9.推避与心理距离/186
10.折绕与心理距离/189
三、修辞文本建构与通感联觉/193
(一)通感联觉/193
(二)基于通感联觉的修辞文本模式/195
第六章 个案实验分析:语言借贷中的修辞心理现象
——从汉语外来词音译特点看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心理/20l
一、语言借贷/201
二、汉语外来词音译修辞的几种特殊类型/202
(一)音义密合型/203
(二)形象联想型/209
(三)广告口彩型/211
(四)幽默诙谐型/215
三、汉语外来词音译修辞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216
(一)“音义密合”型音译词与汉民族人的“天朝心态” /216
(二)“形象联想”型音译词与汉民族人的思维方式/223
(三)“广告口彩”型音译词与汉民族人趋吉避凶的讳饰心理/226
(四)“幽默诙谐”型音译词与汉民族人的幽默心性/228
参考文献/231
后记/234
又记/238
修订版后记/24l
吴礼权主要学术论著一览/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