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曲折·崛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集(套装上、中、下卷)》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角度,展示建国60年来的辉煌成就,总结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功经验。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防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力求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理论问题,以资编写国史教材和进行国史研究、教学、宣传参考。
本书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课题组编著。
《探索·曲折·崛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集(套装上、中、下卷)》收录了大量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国家建设历程进行全面审视。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及影响进行了全面集中的探讨与展示。同时也对以此为背景的国史研究自身的学术史和学术方法进行了回顾与讨论。有争论,有反思,有总结,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探索·曲折·崛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集(套装上、中、下卷)》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课题组编著。
上卷
第一辑 总论
30年来经济建设的回顾i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0年
中国的成功之路
新中国50年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旗帜和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探索到形成
延伸与准备:1949-197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进程与原因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所犯的错误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毛泽东对建设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
朱德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永久的怀念
独特的超越: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的超越
回顾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深远意义——纪念毛泽东逝世20周年暨《决议》作出15周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场观点
方法的集中体现
建国5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在200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年会上的讲话
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和确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制度情况的回顾
新中国党的经济理论和思想发展的回顾与评析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论建国60年农民利益获得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对1984年以前社队企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程与经验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沿革和确立
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陈云处理执政党内部矛盾的思想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对策与经验——兼论“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对50年来中国外交格局演进的思考
“告别冷战”: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含义
解放后我国处理边界冲突危机的回顾和总结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中卷
第二辑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
中国在50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
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
新中国的第一年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
完整、准确地理解过渡时期的理论和路线
党对国家资本主义过渡途径的探索——制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认识环节
156项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1949-1957)
邓子恢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与贡献
论50年代党对国家领导方式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演变——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背景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
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谈判、签订问题研究
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论
第三辑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略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思考
刘少奇为贯彻八大路线所作的积极探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及其启示
社会主义探索史上有价值的一页——中共领导人60年代前期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推进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矛盾及其逆转之原因
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国民经济调整
陈云《青浦农村调查》对调研方法的独创性贡献
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
关于人民公社建立的几个问题
“文革”前十年我国政治体制演变的主要特点
60年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下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