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己辛苦工作赚钱,还是让钱帮你赚钱,这其中的差别就是你的理财水准。尤其是在通货膨胀加剧的情况下,不懂得投资,钱的实际效用其实在不断减少。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才真正能够享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每天10分钟学点投资学》为繁忙的现代人量身定做,将投资学中繁复的内容,在保证系统性、知识性的同时,尽可能简单化、碎片化,帮助您每天花费10分钟,就可以读完—个章节。并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帮助您在轻松中掌握投资学的知识要点,学会用投资学的思维去观察、剖析种种现象,从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本书由郑友翔编著。
《每天10分钟学点投资学》为繁忙的现代人量身定做,将投资学中繁复的内容,在保证系统性、知识性的同时,尽可能简单化、碎片化,帮助您每天花费10分钟,就可以读完—个章节。并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帮助您在轻松中掌握投资学的知识要点,学会用投资学的思维去观察、剖析种种现象,从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书中讲述了最常用的投资品种和方法,从储蓄、股票、基金、外汇、期货、债券到保险、收藏、黄金,再到实业投资。希望《每天10分钟学点投资学》能成为读者打开财富大门的一把钥匙,成就真正的财富人生!本书由郑友翔编著。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如今,马太效应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意义就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马太效应反映的是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富人享有更多的金钱、荣誉以及地位,而普通大众的金钱,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少数人手里,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另外,由于富人通常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人则因为经济困难,与富人相比越来越缺少发展的机会,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每个人都想发家致富。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穷人和少数的富人呢?制造贫富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早就知道这件事情有钱赚,但是我没本钱啊,如果当时有本钱我也不会放弃,没钱能怎么办呢?”总之,人们把所有的失败都归结于没有钱,意思是有钱他们就能做好,就可以成功。事实上,这是本末倒置,人们不是因为有钱才能做得好,而是做得好了才能有钱。如果我们有了钱,那就什么都不需要做了,就是因为没有钱,所以才要想办法赚钱。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如果”,只有“结果”,我们不能用太多的借口逃避责任,也不要把太多的失败原因归结于客观环境,真正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因素。
然而,很多穷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只看得到结果,不去找造成结果的原因,把没钱归结为自己贫穷的原因,当然,没钱才会穷,有钱当然不会贫穷,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穷人贫穷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缺钱,还包括缺少创造财富的能力。倘若你赚钱的能力很强,怎么会缺钱呢?贫穷就更应该想方设法去赚钱,因为赚钱的资本并不一定是很多的钱,如知识、智慧、信息、体力等都是赚钱的资本。其次,你还可以获得有钱人的信任,借用他们手中的金钱为自己创造财富,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让他们给你投资。因此穷人之所以贫穷,并不完全是缺少钱,而是缺少赚钱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看清这个问题,不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那么会永远没有钱。
但是,很多穷人不相信有钱入的赚钱过程,总认为别人的成功靠的是运气、机遇以及良好的家庭背景。他们总认为“如果我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一样有钱”,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不平衡的情绪包袱,导致他们不愿意努力,不愿意为每一次的成功作准备。其实,人们出生时的贫穷并不是自己的过错,只有死时的贫穷才是自己的错。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我们都没有再次投胎的机会。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不可能全部出生在富贵家庭,毕竟有钱的人始终是少数,但是,真正的财富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继承下来的。世界上很多有钱的人都是出生在贫困家庭,比如中国香港的李嘉诚、中国台湾的王永庆、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美国的洛克菲勒等,他们虽然都出生于贫困家庭,但是通过自己多年的打拼,最后都拥有了亿万资产,假如当初他们也像大多数穷人一样,认为贫穷是天生注定的,甘于贫困,那么还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正处在贫穷中的你,找到了致使你贫穷的根本原因了吗?如果没有找到,你还会继续贫穷,甚至会比现在更穷。因为改变贫穷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你的观念改变了没有。如果观念不改变,再好的赚钱机会也会错过。所以我们要想摆脱这种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马太效应就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贫穷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缺乏赚钱的能力和赚钱的意识。
不要被贫困的恶性循环所限制,而应该大胆勇敢地向贫困宣战,财富青睐于追求它的人。P14-16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总是感觉到工作生活越来越累,恨不得下班回到家里躺下就睡,连饭菜都不想做。可每天都要接触一些新的事物,要掌握一些新的技能,这让我们不得不随时去学习。
以前的文化人,泡上杯清茶,晒着暖暖的太阳,斜靠在沙发上,抱着一本名著消闲着时光,从朝辉初升到晚霞满天。这种纯粹的读书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奢望。
我们现在的时间大多像碎片一样,看起来不少,但真正能让我们成段消费的却不多,多数时间都花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办事的路上、等人的过程里。就像现在流行的微博,小段的豆腐块文章成了阅读的主流,不需设计人物在小说中性格的发展、矛盾的积累、冲突,乃至高潮,几十个字的短文让你一眼看到底。
为了适应读者的这种变化,我们特意改变了以前的编辑写作方法,将大众感兴趣的知识碎片化。在保持知识系统性的同时,截取最关键的和生活关联性比较大的知识点,用最通俗、最简明的方式进行注解。这样,读者在看一本书的时候,能泛读、通读这个知识体系中最精要的部分,节省大量的时间。
我们的图书在于普及大众性的知识,引发读者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关注,起到“师傅引进门”的作用。当然,我们还会用一些经典的故事、数据来展开这个知识点,让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中明白一些枯燥的原理。我们也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时间,将每个知识点的阅读时间基本上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
这样,读者无论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在卫生间,或是躺在床上休息,都可随手抓起来阅读。希望能做到韩愈先生说的那样,做成读书人最喜欢的“三上”图书——马上、厕上、床上随时都可阅读的图书。10分钟左右是成人注意力容易集中的时间段,阅读效果明显。
不要小看每次10分钟的阅读时间。小时候,英语老师曾给我们说过这样的话:每天记住3个英文单词,长久坚持下去,那么高考的时候就不会在单词上吃亏了。同样,如能每天坚持10分钟左右的阅读,不说一定会成为专家学者,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杂家,一个在同事、朋友、领导面前的茶博士。这对提高自己的素养、扩大知识面,都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这个系列的丛书,目前包括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成功心理学、博弈论、情绪管理技巧、人际沟通技巧、心理减压技巧,接下来还会陆续推出大众喜爱的其他学科。希望读者朋友看了我们的图书能有所收获,并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用更好的图书来回馈读者朋友。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方法,参考了不少的文献和资料。同时得到了诸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其中有刘建国、崔淑颖、贾乙、任京博、郭志新、刘晓辉、唐红娟、曾旭辉、莫亚柏、李俊、赵莹莹、李士涛、夏文竹,杨成、曾晓玲、袁荣华、莫菲、戴斌、截进、邓小明等,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了本书的写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