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讲堂》为“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系列第一辑,收录了杨东平、阎学通、何兆武等人创作的《参禅悟道品人生》、《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爱之?厌之?——鲁迅与周作人》、《以建筑载道——中国建筑与儒释道文化》、《为文化做减法》等文章。
本书的编者为清华大学学生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溯源讲堂(第1辑清华大学时代论坛)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清华大学学生会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溯源讲堂》为“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系列第一辑,收录了杨东平、阎学通、何兆武等人创作的《参禅悟道品人生》、《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爱之?厌之?——鲁迅与周作人》、《以建筑载道——中国建筑与儒释道文化》、《为文化做减法》等文章。 本书的编者为清华大学学生会。 内容推荐 “清华大学时代论坛”自2003年创立,现今已经成长为清华大学知名演讲品牌。主办者通过精选、整理,将演讲稿集结为《溯源讲堂》、《艺境文心》、《聆悟人生》三册,分别呈现给广大读者。 《溯源讲堂》(编者清华大学学生会)为其中一辑,收录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时代的清华与清华的时代》等文章。 目录 本辑人物简介 重温大学精神 重建大学制度 变化的世界与大学的变化 时代的清华与清华的时代 拯救民族濒危文化 关爱女书 筑·居·思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以建筑载道——中国建筑与儒释道文化 爱之?厌之?——鲁迅与周作人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 哲学与人生 聆听先生教诲 感悟百年清华 为文化做减法 参禅悟道品人生 附录一:“清华大学时代论坛”活动场次一览表 附录二:清华大学学生会时代论坛部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今天我来讲讲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讲讲变化的世界给大学带来了什么变化。最近很多人讲大学改革问题,都是在讲大学院墙里面的事情,称之为大学内部改革。我认为大学改革是院墙里与墙外相结合的事,大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的发展绝不仅仅是院墙里面的事情。其实大学从出现开始。就和社会发展有着极深的关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工人、农民和一些优秀的千部。尤其是民工、华侨、乡镇企业贡献极大。我们的大学做了什么?有多少先进经验是大学里研究出来的?有多少核心技术是大学里研究出来的?做的不多。多的是:评了大量教授,毕业了大量硕士、博士。我们总不能老停在民工制造的水平上吧。我们的国家正在一个升级的阶段。大学的改造成为升级的关键。今天我们来回顾历史上大学是怎么走过来的,看看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 在古代,识字的人少,有钱的人少,闲暇的人少。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大部分人是没办法去读书的。受过教育的人,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的人是令人羡慕的。大学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当然有一些大学生、大学教授,关心的都是识字人自己的事,很少顾及社会。这是古来就有的一种倾向。但是很多学生、教师、知识分子都认为学校的事情与社会的重大发展变化有着很大关系。进入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发展,教育更加普及,大学越来越跟社会有着全方位的关系,关联度越来越高。大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早期的高等教育 首先我们说说什么是知识分子。我们小时候,以为上了初中就算知识分子了,识字是件不容易的事。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很多了,大家都算知识分子吗?不一定。 知识分子从古代起就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他们关心、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有公益心。举个例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介绍过一个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叫泰勒斯。泰勒斯喜欢观察天象,经常想宇宙与人类的一些大事,比如世界会怎么样?人与自然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一天,他注意观察天象,不小心摔到沟里去了。他的婢女讽刺他说,地上的事还没看明白,你还看天象呢!埋怨他私人的事情做不好,但公共事情却是过分关心的。其实像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孔子,这些我们所谓的圣人们,他们都是具有这样一个很强的关心公共事务的特征。 现在很多人都不太去关注公共的事情。读书人对公共事业的关心度,和一般百姓也差不了多少。我想说,如果你想做知识分子,应该对基本理论,对公共事情还是要多关心点。 人类生活中,知识的传承就是一件大事,教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期的高等教育是什么样的呢?我这里说的早期,指的是在中世纪以前,公元9世纪以前的情况。高等教育是知识分子传承知识的重要活动。知识分子怎么出来的?人类原来没有知识分子,我上次在这儿讲“东西方思想方法观”的时候,我把中西方的语言文字发展作了个比较,由此带出来许多事情,其中就有知识分子怎样形成的事。人是这样一种动物,需要一种符号记载思维和体会,传承下去。简单说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记载、保留所创新的知识,另一个就是传承知识。创新之后把它保存下来。传承出去。传承就需要介质,这介质就是我们看到的泥版、纸莎草、竹简、木牍以及书写在上面的字母、文字等。但掌握这套本领不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做得了的。只有一部分人在做,这一部分人在古代的两河流域称之为“书吏”——能写字的人。这些书吏呢,与统治者比较接近。在中国也是,读书识字的人才可以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的人大都是识字的人,他们总是关心一些比较重大的,跟power(权力)有关的事情。在两河流域,很早就有了书吏,他们工作和学习的机构叫“泥版屋”.书吏要参加泥版的制作,像我们的刀笔吏一样。有很多人在泥版屋学习,不断地学习怎么用这些楔形文字记录历史与事物。在泥版屋内学一套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多数是嫡传的。大家可以看看斯塔夫理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上册,1500年以前的历史,就是蓝色书皮的那一本。他讲到古时两河流域有一个老人给他儿子写信说:孩子,你不要去学种地,到你老的时候你会累弯了腰;不要去学石匠,我看过背石头的人最后生命都很悲惨,手会沤烂,像鳄鱼卵一样腥臭。孩子啊,最好的活儿是去学写字。要是学会了写字,就会有荣华富贵,一辈子将有很好的日子过。因此在泥版屋里或私塾里集中了很多精英。他们不只是简单地记录人类的历史和所探索的一些东西,他们也有讨论。因为每个学者记录的事情和对事物的看法是有很多不同的。在两河流域,发现了许多泥版,一直没有人花时间把它们全部翻译过来。在伊拉克战争中,我特别关心那些泥版,担心它们损失了。由于泥版、竹简的承载能力有限,逼迫那些古代的书吏有很强的概括能力,无论东西方都是这样,我们的文言文也如此。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几百字就可以把军国大事说得很清楚,他们有在很小的载体上概括很多内容的能力。现代人这方面的能力弱化了. 到了希腊的雅典时期,有了雅典学院。大家坐在一起,有一个比较好的讲演者,一个学术带头人,大家听他讲演,随着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并不是很多有学问的人凑在一起研究问题,大家不要误解,因为有幅名为“雅典学院”的油画。这幅油画用一种臆想式的方法,把雅典的,以及古希腊的一些智者全都画在上面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都在上面。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当时的教育有一个最大特征就是,老师各带各的学生,老师不凑在一起讲学。就像我们的孔子带孔子的学生,墨子带墨子的学生,庄子带庄子的学生。不能上午听孔子讲课,下午就听墨子讲课。常说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老师就他一个。别的学派的人,不到他这儿来学的。你想向鬼谷子学习,向墨子求学,只能专门找他,他有他自己的教学的地方与方式。所以这个时期的学院,都是以一个老师为中心,很多学生跟他学。向他求教。 雅典的后期,有了斯多葛学派,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叫芝诺。斯多葛希腊语原意是彩色柱廊,当时有很多人聚集在有彩色柱廊的地方讨论问题。有很多学生,也聚在柱廊下听讲、学习。在讨论的时候,每个学者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论题,这个论题不是一般性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每个论题后面都带一个论题体系。 基督教创立时期没有寺院,没有教堂。耶稣传教时像苦行僧一样,走到哪儿传到哪儿,四处漂泊。寺院制度是东方发明的。在印度这些地方,一些皈依宗教的有钱人把自己的庄园舍出来,让教徒们在他家吃喝,研究学问。同时影响其他信教的人去奉献他们的财产,修寺庙来供奉他们。随之一些祭司垄断了古代的神庙,利用这个场所宣扬、传承他们的思想。西方学习了东方的寺院制度而建立了基督教修道院制度。这里插一句话,我今天不是讲宗教史,是讲大学史,侧重不是宗教的繁衍过程。而是教育形式的变迁。从宗教发展史中间可以看到大学的发展史,看看当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人们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由此发生了什么变化。P25-27 序言 一个伟大时代的构建永远需要过往历史之积淀,而过往历史和思想之传承。并非如江水般绵延不绝,它们——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以及值得铭记的历史。需要被今人学习、理解、感悟乃至于重新审视和批判。而溯源,其根本乃是溯文化之源。溯历史之源,溯精神之源。文化需要传承,历史需要铭记,而精神则需要感悟和发扬。 溯源的概念就是拒绝遗忘,追溯过往。站在新千年的高度,我们追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处在清华百年之际,我们感悟百年清华的魅力。当李乾朗老师融合儒释道于中华建筑之中,当何兆武先生带着和蔼的目光和智者的声音为我们讲述西南联大的往事,过往之历史、中华文明之精粹在不知不觉中流入每个聆听者的心中;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展望新的百年,新的清华。 然而溯源的态度永远不是一味的传承以及接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追思和感悟中带有批判,在面对时代问题之时去反思。杨东平再顾清华,让当今大学生带着理性的眼光和责任感去面对社会;余秋雨作文化的减法。告诉我们以今天的目光去审视过去;孙郁重新看待鲁迅与周作人,让我们以全新的目光去阅读过往的伟人。溯源所体现的便是这审视的精神,永远存疑,永远求真,带着一颗永不满足的心,在追忆过往中以今天之目光去批判,在审视今日时代之现状之时大胆地面对未来。 溯源的舞台是多元共生,面向世界,通古今,融中外。这里有国际关系学者阎学通。有禅学大师林清玄;也有哲学家周国平……溯源所要带给每一位同学的便是这种精神的飞跃、境界的提升、责任的担当,引领学生们溯中华文明之源,悟西方思哲之道,叩问时代精神之门。 溯源之于过去。是拒绝遗忘,是追思过往。 溯源之于今天,是传承批判。是把握时代。 溯源之于未来,是面向世界,是展望明天。 溯源之于你,之于我。是一种审慎的生活态度,是一个清华学子的时代责任。 “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编委会 后记 终于看到《时代清华》即将出版问世的消息了。 几十位成名大家的智慧结晶,一代代时代论坛前辈积聚的心血,经过一年的加工、凝练,终于呈现到了读者们的面前,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夙愿。 早在2006年,在以往讲座资料的基础上,时代论坛的前辈们就呕心沥血,用大半年的时间整理出了三本书。但当时因为条件限制,没能面向市场,这三本书也留作了历史珍藏。 历史既已珍藏,每天都在书写新的篇章。当年的书页虽已泛黄,我们从未忘掉前人的梦想。时代论坛的诞生与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实践梦想的旅程。 十年前,如果有人说清华是一个工科学校,我们还会跟着调侃,称自己是“五道口男子理工学院”,但如今,这一切已成为传说。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20年代创作的老校歌,我们依然在传唱;“文理交融、中西合壁、新旧合冶、古今贯通”的追求,我们不曾放弃!秉承着这样的梦想,我们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走到了21世纪。 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经济实现飞跃的十年;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十年;21世纪的头十年,是国家呼唤软实力、国人呼唤大师的十年!在这样的背景下,21世纪的头十年,清华文科突飞猛进、清华人文氛围日益浓厚。也正是在这十年里,时代论坛得以茁壮成长。 自2003年成立以来,时代论坛就一直在努力给清华增添更多的人文氛围,为清华学子奉献更加丰盛的文化大餐,让广大学子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打开一个窗口,聆听时代之声,追溯文化源流,感悟人生与事业…… 到2010年初,时代论坛已举办了近150场讲座,邀请各领域大家来清华演讲,积累了许许多多极富价值的资料。我们感到有必要对这些资料做一次有效的整理,与更多的人分享。时值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时代论坛作为清华大学学生会的一大部门。也承载着向大家展现清华学子校园生活、思想风貌的使命。《时代论坛》就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 2010年4月,时代论坛专门成立了一个十余人的小组,由部长牵头,直接受学生会及校团委指导。在2006年三本书的基础上,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将录音材料一字一字地听录下来,形成本书最基本的原材料。暑假时,将几十份嘉宾演讲的文字实录分发给同学们,进行深加工,到2010年9月,已经形成了本书的初稿。在之后的一个学期里。经过反复的审核校订、多次的修改完善,2011年初,终于定稿并交付出版社。 在此过程中,许许多多同学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抽出宝贵的时间,花费大量的心血,参与本书的编辑工作。期间,我们还针对全书整体的风格等问题征求李晓宁老师的意见。就全书的版式设计、篇幅体例等等问题寻求学校相关领导、时代论坛前辈、清华大学学生会兄弟部门的帮助指导,他们对本书给予了极其重要的支持。同时。这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广大清华学子的关心,是广大清华学子对时代论坛的关爱浇筑着我们。让我们得以走到今天。 在此,我们向参与到本书编纂过程的每一个人,向为时代论坛倾注心血的一代代前辈,向8年来关注过、指导过、支持过时代论坛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是大家造就了时代,是大家成就了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系列图书!当然,其中难免不足之处,也恳请大家谅解。 我们相信,《时代论坛》只是实践梦想的旅程中迈出的一小步,更多的梦想,等待着我们去实现,而且,必将实现! 清华大学时代论坛 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