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阴而抱阳,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空间之上下四方大无穷;年年月月春春夏夏,日月替行,昼夜交错,时间之流贯行而大化。人在天中,天在心中,自然生存,随序运化。或善或怒,或哀或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有风云变幻,年有春夏秋冬。春花秋月,悦赏天地之德;冬棉夏单,合于国时之序;调饮食,谨动行。这是阴阳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共同的历史文化就是共同的生活情趣,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就是祈福共同的愿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和风化俗,俟河之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思考求索的起点,也是我们终生的归愿。
在各种信息接踵而至、网络语言铺天盖地袭来的今天,人们感兴趣的是时髦事物,是八卦新闻,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对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不少人似乎很淡漠,至于对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家,就更加陌生了。其实,在古代特别是在两汉之前,阴阳家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是相当显赫的,曾经被置于诸家之首。这不仅是因为阴阳家的思想学说广泛地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学派,与诸子百家产生于同一个时代的阴阳家有其更为深远的思想渊源。传说早在人文始祖伏羲之时,就已经有了阴阳思想。战国诸子百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接受了渊源有自的阴阳思想,创造出异彩纷呈的百家学说。《周易·系辞传》用阴阳思想来解释形而上的抽象原理,《管子》和《吕氏春秋》用阴阳思想解释政治变迁和政治现象,《周礼》、《仪礼》和《礼记》则用阴阳思想解释音乐、礼仪和人生。这意味着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阴阳思想已经广为流行,而阴阳家只不过是对已经广为流行的阴阳思想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和升华而已。
以战国时期邹衍和邹爽为代表的阴阳家,其思想涉及甚广,又甚为庞杂,大到自然宇宙、阴阳消息,小到人生琐事、细微末节,皆有所涉及,有所表现。但总的来说,阴阳家还是一种有关社会与政治的学说,它以阴阳为基本思想,以五行为基本要素,以阴阳五行的盛衰变化和生克关系为求索之迹,来解释自然、社会、人事发生的种种变化。司马迁在谈到邹衍的阴阳思想时,用“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二语来概括,以为“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这种“取合诸侯”的学说,把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联系在一起,与道家、儒家有相似之处;它以阴阳天地代表君臣上下尊卑,又与刑名和法家找到了共同点;它以阴阳变化而言鬼神,又与神仙思想和民间风俗有了共同语言。所以,钱穆这样概括和评价阴阳家:“其言顺气自然,长生久视,神仙道术,尤足歆世。立论汗漫,比附圆滑,惝恍谬悠,莫可究诘。遂以并包众说,兼罗群好。”(《国学概论》第二章《先秦诸子》)
阴阳思想的提出,原本是为了“取合诸侯”,为战国诸侯实现统一天下大业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式。但是,由于在流传过程中阴阳家的著作大多散佚,人们对阴阳家的认识和理解逐渐进入一个狭隘的视野,尤其是两汉以后,阴阳家借阴阳五行通天人之变的思想逐渐演变为神仙方术之说,甚至成为一些术士迷惑众生、猎取富贵的本钱和手段。虽然如此,阴阳五行作为一种起源甚早、流行甚广的学说,在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从自《汉书》以来的历代史书专设《五行志》这一点上,已足以看出阴阳五行学说的地位和影响究竟如何了。《隋书·经籍志》对五行的一段论述,反映出古人对阴阳五行的基本认识: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形气者也。在天为五星,在人为五藏,在目为五色,在耳为五音,在口为五味,在鼻为五臭。在上则出气施变,在下则养人不倦。故谓日“天生五材,废一不可”。是以圣人推其终始以通神明之变,为卜筮以考其吉凶,占百事以观于来物,睹形法以辨其贵贱。
在流传过程中,阴阳家“推其终始以通神明之变”的学说(如“五德终始”和“诗有五际”说),虽然还时常被人提及,但事实上已经由阴阳五行思想中最为主要的内容,降而为其次,甚至只是一个幌子了。人们更多地看重阴阳五行思想的应用价值,是“为卜筮以考其吉凶,占百事以观于来物,睹形法以辨其贵贱”,通俗点说就是看重阴阳五行学说的预测功能和价值。汉代颇为盛行的五行术,以五行生克论人事吉凶,唐代以后兴起的星命术,以人之生年月日时所属干支配于阴阳五行,推算人事吉凶,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早在唐太宗之时,官方就开始了对阴阳五行学说强力介入,唐太宗曾令当时著名学者吕才等人编纂《阴阳书》,以朝廷的名义颁行。元代设立阴阳学宫,招收学生,传授阴阳五行学说,并允许他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明清两代沿袭元制。官方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强力介入,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阴阳五行思想的流行和传播,而且使阴阳五行学说的预测功能和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此外,民间对阴阳五行术一直存在着较大需求,阴阳五行成了儒、释、道之外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尤其是在民间,阴阳五行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阴阳五行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但阴阳五行思想在流行和传播过程中的方术化,不仅极大地减弱了其理论色彩,而且也极大地削弱了阴阳五行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分量,使许多人对阴阳五行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流俗的境地。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阴阳五行学说,但它所包含的诸多可以用于预测自然、社会和人事变化的内容,确实易于被术士所利用。阴阳五行思想的方术化,对阴阳五行思想的流行和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阴阳五行思想的流行和传播,同时也把一种原本属于“取合诸侯”的学说,变成一种世俗化的东西,使之沦落到一片并不洁净的土地上,让脱俗者不由得对其侧目而视。中国古代流行的各种方术,大多借重阴阳五行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方面表明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广泛影Ⅱ向,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代方术对阴阳五行学说是多么的倚重。
中国古代各种方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借重,把阴阳五行拉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以至于许多人一听到“阴阳五行”这几个字,立马就会扔过来四个字——“封建迷信”。这不能不说是阴阳五行的悲哀!一种原本属于“取合诸侯”的理论,一种兼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论,其所包含的“道”的内容,人们视而不见,人们看到的仅仅是其“器”或“术”的东西,这岂不是很悲哀吗?有鉴于此,把阴阳家拿出来说叨说叨,在阳光下晒一晒,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不过,阴阳家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详说的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其名声不佳,更主要的是因为阴阳家的理论留存下来的太少,而寄于阴阳家名下的方术类的东西又太多。披沙拣金,不胜其难。只好有话则说,随意漫谈。至于是否谈到了点子上,该说的是否说了出来,该谈的是否谈得合适,只好留待读者诸君评价了。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有以教之。
谈天说地话阴阳
“阴阳”是什么?是天地,是日月,是寒暑,是男女,是雌雄,是上下高低,是表里内外,是高山与大海,是幽谷与乔木,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一切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阴阳”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
细分起来,有寻常人的阴阳,有阴阳家的阴阳;有理论范畴的阴阳,有实践意义的阴阳。“阴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富哲理的一对范畴,是影响深远的一种学说,是挥之不去的一种理念,是纠缠不清的一种情结。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是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具体是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的学说——阴阳五行说,代表人物就是邹衍、邹奭。
按照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说法,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传说尧即位之后,命令大臣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制定历法,传授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根据历法安排生产和生活。既然是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就必然会有时间与事件的适宜与禁忌,某件事情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时间不可以做,都会有所规定。譬如,春天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天气转暖,适宜播种;夏天阳气正盛,天气炎热,适宜万物生长;秋天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天气转冷,适宜收割;冬天阴气正盛,天气寒冷,适宜冬藏。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一切都根据季节变化规定好了,只需按照节令去做就可以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敬授民时”的阴阳学说和诸侯争霸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取合诸侯”的理论。阴阳学家把阴阳五行与社会治乱、历史演进结合在一起,使之变成了一种机械地预测社会、历史、人事变化的理论。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但真正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或者说真正让后人记住名字的却只有邹衍和邹夷,所以邹衍和邹奭也就成了阴阳家的代名词。一说到阴阳家,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他们。但事实上,邹衍和邹奭经历不同,学说也有所不同。邹衍生活于齐威王和齐宣王年间,曾经在稷下学宫讲学,宣扬他的阴阳五行思想。他还游于燕、赵,受到隆重的礼遇。邹衍的学说气势宏大,偏重于探讨天道和社会运行规律,故被称为‘锬天衍”;邹奭的学说着眼于细微之事,偏重于微观,故被称为“雕龙奭”。二人的学说,一重宏观,一重微观,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成就了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阴阳家。他们依据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来推论社会治乱和历史变化,把社会和历史的变革归之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独树一帜。
在阴阳家看来,万事万物都依据其所属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自然发生变化。譬如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昼为阳,夜为阴;地球围绕太阳转形成寒暑,暑为阳,寒为阴;阳盛则阴衰,衰则阴继;阴盛则阳衰,衰则阳继,周而复始,以至无穷。阴阳家在解释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时,不仅依据阴阳的强弱盛衰的转化,而且重视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他们把万事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皆有阴阳,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即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五行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决定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
阴阳家对阴阳五行之间内在关系的界定,无疑属于先验性的,至于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界定而不是别的什么界定,由于其著作早已不存,人们已无法推测。后人只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学说做出解释。譬如阴阳,有人认为就是“气”,、阴气与阳气交相运行,其运行之理就是“道”;再譬如五行,有人认为五行就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元素,有人认为是金、木、水、火、土五星。有人认为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所以一、二、三、四、五是五行之生数,六、七、八、九、十是五行之成数,生数与成数相对应,才有所谓五行。另有一种说法是:数是由小到大,万物也是由小到大,水最微小为一,火是由一点点火星而逐渐变大为二,木形而坚实为三,金属体坚固为四,土最大为五。但不论怎样解释,都是试图为阴阳五行说寻找一个理论根据,毕竟它是一种曾经十分流行的学说,一种有深远影响的学说。况且这种学说毕竟早已失传,不论怎样解释,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有可能成一家之言。
如今知道阴阳学说的人已不是很多,但作为一种“取合诸侯”的学说,阴阳家也曾扬眉吐气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认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他对阴阳家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在他看来,阴阳家对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令的规定,都合乎自然规律,符合王者教化天下的需要。至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则体现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必须顺应,必须遵从,不顺应这些,就无法治理天下,无法教化民众,无法振起纲纪。但他同时也指出了阴阳家的致命要害所在,那就是忌讳太多,让人感到各种限制无所不在,一举一动都会有所畏惧,放不开手脚。这样就势必束缚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阴阳家的地位有所下降,从六家之首降到十家的第三位。尽管如此,阴阳家的地位比法、墨、名、纵横、兵家、农家等还是重要得多。
战国以后,阴阳五行说广为流布,尤其是在阴阳五行演变成“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的末学之后,在民间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一些人丢弃了阴阳家“序四时之大顺”以教化世风、整饬世教的大旨,而是拘泥于细小末节,专注于各种禁忌,“舍人事而任鬼神”,把阴阳五行学说变成了一种神乎其神的神秘之术,出现了许多依据阴阳五行推算各种宜忌的方术,一些江湖术士更是借此招摇撞骗,欺蒙无知。一种曾经是“取合诸侯”的学说和理论,最后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既是无奈,也是不幸。
阴阳家虽然曾经风云一时,但他们的著作一部也没有流传下来。很有意思的是,典籍的缺失不仅丝毫没有影响到阴阳学说的流行,相反,在民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阴阳五行思想的遗迹和影响,感受到阴阳五行思想所具有的魔力。它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无孔不人,以至于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为之所感染,为之所影响。甚至于你不得不感慨,在这个为阴阳所包容的世界中,阴阳无所不在,无所不是阴阳!
P5-9
在人欲横流的今天,技术性充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空间。科学变成了技术,机器借技术实现了高效率,并制造出堆积如山的批量商品。商品在“惊险的一跳”又一跳之后,终于转化成终极消费,人们的物质生活从来没有如此丰裕。但是,高效且机械的生活节奏又把人变成了社会机器中的零部件,我们成了“单面向的人”。灯红酒绿、酒足饭饱的物欲满足中,难道我们比古人生活得更明智、更宁静、更温情,或者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先秦诸子百家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到底能有一些什么样的现实启迪意义呢?
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芒一旦走进我们的生活,文明古国将不再是一个流行的词汇,而是一种根深永固的自发生长。人不是穿着衣裳会吃饭的猴子,人心需要思想光芒的照亮,有情趣的思想表达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思想。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科学家的公式和什么哲学体系;有生命力贯注其中的思想,从来且永远不会被体系所掩埋。“一旦除去体系的虚饰,它们反以更加纯粹的面貌出现在天空之下,显示出它们与阳光、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周国平语)。
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寻根是一项祈盼,一种回望,一个根本性的生命情结。
无根之木不长,无源之水不流。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翻个版的西化。
古圣先贤的思考从来都以无形的方式体现在我们的情感、理性和思想、行为方式之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既是我们生活的价值参照,也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在一片桑梓之根部,纵横交错、盘结滋养着的是一派郁郁葱葱的绿色。
寻根就是祭祖,祭祖不若数典。数典的简洁方式是说“家”。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不管是司马谈的“六家”,还是班固的“十家九流”,都标定着民族灵魂深处那骚动而睿智的创造精神。我们这里选定的八家,正是那文明源头的思想灵光。那灵光曾经、正在并将永远照亮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中国心。
酒酣耳热之际,你可能和亲朋好友倾诉衷肠,也可能与谈判对手斗智斗勇。即使你身无系于国事负累,心无滞于工商利润,若非实不得已,你也当有家室之事。扶老携幼,面对或温柔体贴或伶俐可爱的妻子儿女,你得负起人生的责任,有所担当,再苦再累,情愿心甘。当此之时,你是儒家。
或清茶一杯,或独酌对月;或忙里偷闲,或静享清福。心事浩茫连广宇,笑看人生无事忙。你厌倦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闹,看破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退心隐,恬淡寡欲;面对大干世界,反省匆促人生,淡然一笑,气定神闲。生前身后事,流光促此生。于此之际,你是道家。
守信仰,讲操守,以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热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现实的生活之流。无私行天下,慷慨助他人,行侠仗义,侠肝义胆;悲天悯人,摩顶放踵,自苦为极,胸怀天下,兴利除害,不遑启居。救民于水火,止国于攻伐。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你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此,你是墨家。
相信实力,巧用资源,运筹帷幄,操控全局。富其国,强其兵,创名牌,抢市场。你以斗争、竞争为乐趣,以权势、财富为追求。你叱咤风云,高高在上,深其机,济其欲,为了养尊处优,你冷峻面对,无情地除掉所有可能的威胁。狮子般的雄心,狐狸般的狡猾;或有铁骨铮铮、刚直不阿之人格。若如此,你是法家。
审时度势,信勇果敢,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既能知己,又会知彼,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当今这个商战烽烟铺天盖地的时代,商场如战场。商战虽不是你死我活,却是盈亏胜负,系于一念之间。若是动能有成,当因其难能而可贵。此时,你是兵家。 你可能以酒会友正在杯觥交错,你可能代表公司正在谈判桌上。当然,你也可能承担着国务活动,正在办外交。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不可免,趋利避害是本能。为了达成目的,你思虑再三,夜不成寐,纵横捭阖,分化组合。唇枪舌剑,雄辩滔滔,避重就轻,神出鬼没,谋定而临权,然后一锤定音。当此之时,你是纵横家。
负阴而抱阳,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空间之上下四方大无穷;年年月月春春夏夏,日月替行,昼夜交错,时间之流贯行而大化。人在天中,天在心中,自然生存,随序运化。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有风云变幻,年有春夏秋冬。春花秋月,悦赏天地之德:冬棉夏单,合于四时之序;调饮食,谨动行。这是阴阳家。
说话算数,言词谨严,抽象思辨,以理服人。名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亦以正名实以化天下为己任。此学于后世虽未能得到赓续发展以成形,“白马非马”等非常可怪之论,从今天的逻辑学角度看来,亦大有可观之处、用武之地。惜此学淹没,导致中国理论科学落后,此为大憾。亡羊补牢,此正其时!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目前之中华民族,生机盎然,日化年更,大船掉头,蓄势勃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兹品读八家,襄赞盛举,总而言之曰:
儒家以亲感人,语重心长,用宗法秩序奠定了礼法的基础。
道家以德惠人,美妙玄思,用自由创造滋养着子孙的智慧。
墨家以爱砺人,慷慨高歌,用博大的胸怀践履着侠义的事业。
法家以力治人,舍身殉道,用强硬的铁肩捍卫着文明的尊严。
兵家以智屈人,正气凛然,以审时度势的理性坚守着和平的防线。
纵横家以利动人,巧舌如簧,以趋利避害的智慧维护着理性的生存。
阴阳家以喻醉人,出神入化,以海阔天空的想象抚驱着生命的心痒。
名家以理服人,义正辞严,以周详严谨的言辞勾勒出科技的逻辑网。
共同的历史文化就是共同的生活情趣,追寻历史文化的源头就是祈福共同的愿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和风化俗,俟河之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思考求索的起点,也是我们终生的归愿。此为序。
安继民
庚寅年秋于一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