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牧神午后/月光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肖复兴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肖复兴的关于古典音乐的感受和笔记,第一篇是写德彪西的,对应着本书的名字《牧神午后》。之后他写了很多很多的音乐家,从帕来斯特里那、蒙特威尔第到现代的训伯格等,都有涉猎。对于希望接触古典乐的读者很有帮助。

内容推荐

本书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札记“月光”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肖复兴。

本书共收录音乐随笔三十八篇。这些随笔并不是要彰显作者怎样深谙音乐,而是可以在他对音乐梦幻般的感受中去比照他完整的心灵,比照出他的创造与音乐欣赏之间的不可言说的审美联系。

目录

牧神午后

神之日

面对欣德米特

我听威廉斯

维所卡村的鸽子

科普兰印象

西贝柳斯的声音

格里格三章

邀舞韦伯

小溪巴赫

李斯特之死

偶遇德利布

忧郁的戴留斯

听布鲁克纳

月光下的勋伯格

走近理查·施特劳斯

冬天和春天里的拉赫玛尼诺夫

巴托克的启示

马勒向河里的鱼儿布道

马勒扎我们的脸上有点疼

马勒札记

偶然间听了布里顿

十七半分钟的里亚多夫

巴赫和亨德尔

舒曼和舒伯特

托斯卡尼尼和普契尼

大提琴,小提琴

单簧管,双簧管

竖琴长吟

斯美塔那大街

看《图兰朵》

温馨的音乐台

音乐断想

音乐的隔膜

音乐和爱情

音乐中的圣洁

光就是从那里来的

在时间中流淌的音乐——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肖复兴著作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科普兰印象

匈牙利裔的美国音乐史家保罗·亨利·朗格,在论述美国音乐的时候,特别愿意将其和英国音乐做对比。他说这是因为“19世纪英国和美国音乐史之间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两国都经受了外国音乐的侵略,都征服了侵略者,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艺术之国;两国都是通过开明的音乐政治家的有远见的决心策划而达到了目的;两国都是通过德国浪漫派和浪漫派以后的音乐道路获得了自由。”朗格同时也指出两国的不同:“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德国影响的方式的不同。英国是超越了它,美国是消化了它。”

这说明了美国的胃口的强悍。

自巴赫以来,一直都是德国音乐在世界上占有着统治的地位,一直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的音乐侵略着欧洲以外的地盘。一百多年以前,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生的移民国家美国,还没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它需要消化欧洲的精髓,吃着的是德奥的古典传统,挤出的是自己美国的音乐。你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胃口,也许,这就是移民国家的优势,它什么都能够吃得下去,什么都能够化为自己的营养,什么都能够移花接木变成自己的东西。

只要想一想那个时期,一方面它敞开着自己的国门,吸纳着八面来风;一方面它派出自己的人才去欧洲,实行着拿来主义:两相交叉作业,壮大着自己,诞生了自己新生婴儿。前者,如当时法国著名的音乐家瓦雷兹(E.Varese 1883~1965),瑞士的犹太音乐家布洛赫(E.Bloch 1880~1959),以及从新成立的苏维埃逃亡出来的拉赫马尼诺夫,都是那时候先后来到了美国。而后者,代表人物无疑应该是阿伦·科普兰(Aaron.Copland 1900~1990),他是那时第一个到欧洲学习音乐的美国本土音乐家(他师从法国的布朗热和匈牙利的戈德马克)。他便也成为了美国第一位本土民族风味的音乐家。

听美国的音乐,科普兰应该是首选。

我买到一套3张碟的科普兰作品精选,是由科普兰自己指挥,索尼公司出版,被企鹅评为三星。确实是非常好的一套唱盘,3碟一共有近4个小时的录音,不敢说一网打尽了科普兰,但科普兰几乎所有好的作品都是应有尽有了。

这套唱盘中的第一部作品选的是《墨西哥沙龙》,这是科普兰的成名之作。他1932年第一次来到墨西哥,经过四年的沉淀与发酵,1936年终于成功。他运用了大量的墨西哥民间音乐,使得作品一下子与众不同,特别是和欧洲的舶来品不同,显示出它浓郁的民族风味,旋律和配器的色彩尤其艳丽,立刻夺人眼目。或许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科普兰发现了民歌不同凡响的魅力,他以后的作品中总是有浓重的美国民歌的元素,才使得他的音乐本土化和民族化了吧?

听科普兰的音乐,这种地道和浓重的美国味儿,除了民歌的元素之外(因为民歌很可能成为一种装点的形式,涂抹在音乐外面的讨好的脂粉,你没听见我们现在不少歌手唱的民歌已经将民歌所本来拥有的淳朴与真情唱得面目皆非了而徒有一具空壳了吗),更在于那种明快昂扬的精神,那种透明清澈的韵律,让我们想起美国刚刚建立时期那种朝气蓬勃,那种青春洋溢,那种阳光灿烂的心情,那种大汗淋漓的情绪,那种发自心底的呼吸顺畅和爬山越岭的尽情尽兴。一个时代真是有一个时代自己独特的音乐,那是来自人们心底的共鸣,不过是以音乐家所创作出的音乐方式代表出来罢了,它是骗不了人的。单纯模仿别人,除了自己的幼稚之外,很可能只是为邀宠或谄媚于别人;而如我们现在流行的晚会或歌手大奖赛之类的音乐,透露更多的是功利和虚情假意,都是无法和科普兰这样的音乐相比的。

科普兰的音乐不是那种个人情感的浅吟低唱,他抒发的是一种宽广的情怀,依托的不是电视晚会和大奖赛,而是美国西部正在开发的山川和耳熟能详的风土人情。  《小伙子比利》(是科普兰著名的三大舞剧之一,另两剧是《牧区竞技》和《阿帕拉契亚的春天》),宁静的引子,透明的调子,辽阔的西部平原,狂放不羁的西部牛仔,一幅色彩鲜艳的西部风情画。你能够感受到天高气爽,清新的空气和马蹄溅落的尘土飞扬的土腥味,以及开荒者身上蒸腾的汗味,甚至那么一点剑拔弩张残酷的血腥,一起被太阳晒得热辣辣刺鼻呛眼。特别是第三乐章夜色中的纸牌游戏,很舒缓,很柔情,长笛悠悠,喇叭呜咽,和着弦乐此起彼伏摇曳,让人想到无边的荒原之夜在月光和小酒店油灯辉映下的旷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遐想悠远。

《牧区竞技》,先声夺人的开头,不断加速的圆舞曲,甜美的夜色,如歌的梦呓,自由的回旋,兜起风,兜起星汉迷蒙,兜起夜空迷离。周末的狂欢,奔放的鼓点,精神抖擞的快板,有点爵士味道的小号,加上轻轻的打击乐,弦乐嘈嘈切切,密如急雨的热烈,西部独有的一股股热浪氤氲地向你扑来。

《阿帕拉契亚的春天》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开荒者之歌,质朴的旋律,犹如阿帕拉契亚山区的山民,一派田园风光,高远的山顶紧紧挨着蔚蓝透明的天空,空气的清冽之中能够闻得见山间草木在春天回黄转绿时散发的清香。非常慢的开始,仿佛从遥远的山涧里流淌出清澈的泉水,由远而近地逶迤着淙淙地流来,流出宗教般的沉静,天籁一样澄净静谧,蝉嘈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许是山区独有的氛围。快板中笛声的清脆,铜管乐的明亮,奏得满山摇响林涛谡谡,呼应着山风猎猎。而行板中如今听有一丝怀旧的味道,那种恬静与甜美,仿佛过滤一样;那种飘忽如云的梦幻,被旋律织就的那样熨帖;那种天真,充满孩子的气息;那种从容,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的从容。如今怎么可能还会有这样的天真的从容?只有在百废待兴的年轻时期,只有在一切都还没有被磨钝锈蚀依然充满着想像和梦想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天真和从容。如今一切都已经拥有,而奔命似的奔忙,在现实无穷的挤压和碰撞中,在各种欲望时刻的膨胀和泛滥中,如此的天真和从容只能是一种奢侈的梦境,只能从科普兰的音乐里去触摸一丝冰冷的脉搏了,去遥想参加青春年少的当年了。

还有那用单簧管吹出的民歌旋律中和激情弦乐映衬下的《林肯肖像》,还有那用英国管和小号吹出的动人音符中矗立的《寂静的城市》,还有美妙如歌的《我们的小镇》,温馨宁静的《家书》……

科普兰所给予我们的都是这样在美利坚合众国处于开创时期蓬勃和青春的印象,那印象是那样的纯真和透明,是如婴儿的眼泪一样的透明,如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一样的纯真。科普兰的音乐,就是这样血脉相融一般介入当时的现实,融入当时正奔波在乡村和街市的人们的脚步匆匆中,尤其是西部开拓者的心跳里,而不是沉迷于自己一隅的悲欢离合中,也不是遁人空门退回到古典主义的老巢里。科普兰用欧洲古典音乐的形式装进自己国家的内容,创作出本土的音乐,尽管有人批评他的音乐略显得保守(比如《牛津简明音乐史》的作者杰拉尔德。亚伯拉罕),但他以自己的音乐为那个朝气勃勃时代中的美国留下了历史的声音,如果当时有摄影师为其留下的光与影的照片,科普兰为照片配上了最贴切而动人的背景音乐。

顺便说一点,不知怎么搞的,听科普兰的音乐,总让我想起北大荒。那是年轻时候插队过的地方,可惜的是没有科普兰音乐中一样的牛仔装束,只有臃肿肥大的兵团服,那种绿不是正规军装的那种绿,被我们叫做“屎绿”。但那里有同科普兰音乐中一样的昏黄的马灯、呛人的土烟,还有那无边的荒地,荒凉而静寂;开春时分冰河的解冻,回黄转绿;还有如阿帕拉契亚一样的山林和一样的清新和宁静,还有和他们一样聚集着无数的开荒者,以及和他们一样的年轻的青春。

如今,一切都逝者如斯。只有科普兰的音乐还在,错位地在为我早已经逝去的青春旧梦伴奏。  P32-37

序言

这是一套文学家和科学家的音乐札记。

不计其数的文学家都曾对音乐的描情叙景抒发了自己的感动和启示,甚至都认为音乐是自己作品的一部分。典型如罗曼·罗兰,他的小说结构浸透着音乐的素质,字里行间飘掠着透明而又缤纷的音乐色彩。而鲜为人知的是许多科学家也如此相似地描绘音乐,也认为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影响了他们的创造选择:开普勒坚信音乐是天体运动的和谐回声,他干脆把行星第三运动定律谱写到了五线谱上;爱因斯坦在音乐的和谐框架中发展了他的理智梦想。打开许多科学家传记,你会发现书中赫然写着:他(她)热爱音乐,会弹奏(乐器)……西方几乎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论述过音乐艺术世界的本质和美。国内一位著名的科普学家曾经断言,世界上没有几个重要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不热爱音乐的。

许多大学者曾著书立说,试图像剖析一阕交响曲的结构一样地分析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数学、音乐与物理的关系。显然,这些关系是不可能被精确描绘的。这是音乐超越语言的永恒奥秘。罗曼·罗兰因此写到:“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高的启示。”

出版这些文学家和科学家的音乐随笔并不是要彰显他们深谙音乐,而是可以在他们对音乐梦幻般的感受中去比照他们完整的心灵,比照出他们的创造与音乐欣赏之间的不可言说的审美联系。含混地说,音乐是一种心境,它唤起人的联想和记忆;音乐是一对翅膀,它让人的想像力飞翔。音乐让我们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羁绊。也许可以说,作者们——国内文学或科学界星汉里灿烂的星辰,都从音乐之河汲取力量和灵感。因为审美是创造的源泉,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最容易激起人们内心的审美体验。乐声悠然飘起,学科间的藩篱在这审美的时刻就消隐在了月光般的音流中了。我们普通人一样感受到了作者们的审美冲动,只不过我们只能在惊讶和感动中缄默。

在物欲横流、红尘滚滚的高物质文明中,人心却沉潜在夜的黑色罅隙里,当我们享受着电脑和高技术的快捷与方便时,心理的疾病像瘟疫一样地蔓延着,理性与情感相矛盾,心灵与自然相悖离,终日在焦躁和烦恼中挣扎,人的内心实在需要月光。《月光丛书》尝试着从美文、美乐、美景三方面提供的音乐欣赏为您的内心暂且找个可安歇的地方。因为一切有价值的音乐都凝结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在欣赏它们的同时内心就在温柔、良善和高贵的氛围中平静下来。音乐对我们的欠缺的情感进行补充,高技术与高情感因此得到平衡。

丛书作者的盛名不是因为音乐——是他们硕果累累的专业成就:或有几十本读物在扬葩吐艳,满戴各种文学奖的芬芳桂冠;或有特殊创新、发现,在中国化学史上留下一个闪光的足迹。编辑曾走进一位物理院士作者的办公室,在堆满资料与书籍的空间,他腾出了一张让编辑可以坐下的椅子,而几天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肖曾坐在上面与他热烈讨论物理世界的秘密……然而在丛书的鲜灵的文字与广袤的思想中,他们成就的艰深与亮丽的名声都在音乐的回响中悄然褪去,只有音乐的光芒映射出他们生活的一个美丽层面。今天,他们在百忙中回应了一个小小编辑的组稿要求,使读者得以分享他们内心的月光。在这静谧的月光尚未流淌开去时,它那皎洁的光辉已经先洒在了编辑疲倦的窗户上。为此,编辑再一次地感谢丛书的作者们。

马塞尔·普鲁斯“恍若月光”的一段话也许能作为《月光丛书》编前语的结语:

夜幕降临,在黑暗中无法看见天空、田野和太阳闪烁的大海使我忧心如焚。然而,一打开门,我便发现光若夕照。我看见了房屋、田野、天空和大海,确切地说,我仿佛“在梦中重温它们”。温柔的月亮把它们唤到我的面前而不是仅仅把它们指给我看。月光把一种无法驱散黑暗的惨淡光辉播洒在它们的幽影上,犹如一种遗忘溶溶地罩住它们的外形,我一连几个小时凝视着在我心中默然的朦胧迷人而又苍白的回忆。爱情溘然消逝,遗忘的门槛让我胆战心惊;然而我往昔的所有幸福、所有忧愁仿佛在月光底下悄悄地注视我,而它们在我心里本早已平息,有点暗淡、模糊,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我情不自禁地凝视着这内心的月光。

编辑 任争健

2001年5月

后记

我始终认为一切艺术都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

在一个越发物化的社会里,人们的需求越发变得实际、实用和实惠(我称之为“三实”主义),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好或不对,紧张而繁忙又充满一种种不公乃至邪恶的生活,挤压得我们不得不这样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虫子一样,只会匍匐在地蠕蠕爬行。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惯性生活之中,惟有艺术能够与这样的生活拉开距离;而在艺术中只有音乐最不带功利色彩,而以它最为纯正的浪漫主义和我们的心灵相通相融。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得以放松和喘息以及心上的平衡,我们可以和我们以往的任何回忆相逢,和我们向往的任何情感相拥。可以说,只有音乐,能够把我们涌动在心里想说又说不出的话语最微妙地表达出来,只有音乐,能够让我们漂泊无根的心灵有所依托。

唐纳德·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在他们合著的《西方音乐史》中曾经说:“如果说遥远和无边无际就是浪漫主义,那么音乐就是最浪漫主义的一门艺术了。音乐的材料——有组织的音响和节奏——几乎完全超脱具体的物质世界,正因为如此超尘脱俗,音乐最适于提示印象、思想和感情的涌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正规领域。”我不能说音乐能够搭救我们于庸常与堕落的人生,但起码音乐所具有的这种纯正的浪漫主义,恰恰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可以把我们已经被“三实”主义磨钝锈蚀的心重新浸泡得湿润一些,稍稍恢复一点弹性。

从这一点意义上讲,音乐和体育,是这个世界上的泛宗教。在一个拥有宗教传统的国度,纯正的古典音乐永远是不可取代的;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度,纯正的古典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接近天堂与天籁。

读者朋友看到的这本小书,是我近两年所写的有关音乐文字的一部分。音乐所给予我的,我所要表达的,几乎都出于这样的不二法门。

应该感谢-本书的责编任争健女士,这本小书才走入她的法眼;又是她的鼓励,我把平日随手画的一些画,加入书中,做一点别样的点缀。这些画,都是有关音乐家的故居或剧院等一些场景,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信笔涂鸦,虽然还很努力,但水平肯定很差,那只是我的一种业余爱好而已。选出这样一共19幅,按照音乐史的时间顺序插在书中,算是献给曾经给予我极大慰藉的音乐家的小小的礼物,也算是留给自己的一点纪念。如果读者朋友能够喜欢,我会受到鼓舞,以后再画一些。

还应该感谢读者朋友,我陆陆续续写音乐笔记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什么事情坚持十多年的光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容易写得疲沓而重复,便让我下笔犹豫,对于写作,轻车熟路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常常接到素不相识的读者朋友的来信,或给予我鞭策,或指出我谬误,无论说什么,都鼓励我接着写下去。就在写这则后记的时候,我刚刚收到来自澳大利亚一位素昧平生的读者来信,说他在那里买到一本我的《音乐笔记》,谈他和我相同与不尽相同的感受,说我文章中的长短与不足。我常常感到温暖,音乐让距离缩短,让我们的心相通。

当然,我更要感谢音乐自身。在我的上一本书中,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它表达了我对音乐这样的感情,我愿意把它重新抄录在这里:“世事沧桑,春秋演绎,生活中发生着许多有意思和没意思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音乐对我始终如一的陪伴,无论什么样的情况,坐在音响前听音乐,坐在电脑前写作,便立刻荣辱皆忘,月白风清,心一下子格外清静。真的,没有比听音乐和写作更惬意更快乐的事情了。实在应感谢世界创造了它们——生活被它们所拯救,起码对我是这样。”

肖复兴

2003年2月26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