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引起了当时学界对古代史料真伪的考辨,产生了“古史辨学派”,是我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他以民俗学材料印证古史,并对歌谣、故事、风俗等进行开拓性研究,是中国民俗学的倡导者。
本书由顾颉刚的女儿以第一手的资料撰写了这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传记,从顾颉刚的经历、理想、奋斗、坎坷、成功、失败、欢乐、痛苦中,探索他个人和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印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父亲顾颉刚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顾潮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引起了当时学界对古代史料真伪的考辨,产生了“古史辨学派”,是我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他以民俗学材料印证古史,并对歌谣、故事、风俗等进行开拓性研究,是中国民俗学的倡导者。 本书由顾颉刚的女儿以第一手的资料撰写了这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传记,从顾颉刚的经历、理想、奋斗、坎坷、成功、失败、欢乐、痛苦中,探索他个人和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印迹。 内容推荐 顾颉刚一生在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也留下了遗憾,正如他自己所拟的对联中言:好大喜功,终为怨府!贪多务得,那有闲时!这正是顾颉刚的性格写照,这种个性,使他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学术史上留下了一份独待的遗产。 本书由顾颉刚的女儿以第一手的资料撰写了这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传记。展示了老先生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故乡的熏陶 家世 祖母 启蒙 学 中学 辛亥革命 第二章 北京求学 入北大预科二部 休学看戏 入预科一部 入本科 丧妻与续娶 新婚通信 《新潮》及“五四” 第三章 发轫阶段 北大毕业 就业之初 祖母之死 就职商务印书馆 在北大研究所 朴社与《古史辨》的出版 第四章 南下的坎坷 忍痛别北大而至厦大 北大宿怨 与鲁迅共事 明枪暗箭 为广东学界造新风气 向往北京 脱离广州 第五章 壮年的情怀 入燕大之初 辛未访古与“九一八”事变 通俗读物编刊社 禹贡学会 “晚成堂”主人 第六章 战乱羁旅 西北考察 昆明与成都 在重庆 自柏溪迁北碚 抗战胜利 第七章 东归的苦闷 复员还乡 去兰州 大洋中之小舟 共和国成立之后 思想改造运动 历史地图集 第八章 长居京华 迁家北京 难以开怀 “天大的喜讯” 反右整风 整理《尚书》 “文革”前夕 第九章 暮年岁月 岁寒知松柏 长夜难明 恢复工作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尾声 引用及参考资料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改乡的熏陶 家世 1893年5月8日(阴历癸巳三月廿三日),我父亲顾颉刚(以一下简称颉刚)先生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悬桥巷顾家花园。 苏州,又名吴县。这“吴”字的来源,是由于春秋时吴王建都于此。后来吴国虽被越国所灭,而“顾”姓的由来,却又与越国有密切的关系。据史书记载,越王支系之一东越,本盘踞于福建沿海:其氏为驺。以后汉武帝封东越王摇之子期视于江阴的顾馀山,遂改姓顾,这是江南顾姓的起源。由此可知我家的远祖是越王支系的后裔。自汉以来,史书上屡见有江南顾氏的记载,如三国时的顾雍、明代的顾亭林等人。虽因谱牒失散,已无从考证这些人与我的先祖关系如何,不过我先祖明末清初所居地唯亭与顾亭林的故乡昆山相近,或许有些血统上的关系吧。 在清光绪年间所修的《重修顾氏家谱》中,第一位先祖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允斋公(此公以前的远祖惜已失传),他是唯亭镇上的一位大地主。允斋公传子东山公,再传到小山公,三传到兰台公,都是耕读世家,安居乐业,过着富裕的生活。到明朝万历年间,正值兰台公晚年,他从唯亭迁居苏州,从此我先祖是城里人了。尽管家庭的经济来源仍仰赖田赋,但生活方式却由乡村的转为城市的了,这是我们家族的第一次大转变。 兰台公一传至岳宗公,再传而至大来公、松交公堂兄弟,那时已是清朝初年。松交公是我们祖先中锋芒毕露的杰出人物,当顺治皇帝初次举行会试时,他就以举人的资格前去应试,考取了进士,以后历任浙江山阴知县、山西灵寿知县、吏部考功司员外郎等职。他喜欢文学,和吴梅村、龚芝麓等名士交好,公余从事于韩昌黎、温飞卿诗集的注释,这书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晚年闲居家中,不料巡抚朱国治挟了嫌怨,将其株连到“哭庙案”内,几乎同金圣叹一齐送命,幸而皇帝明白,把他释放了。从他开始,我先祖始由普通士人而步入仕宦之途,这是我们家族的第二次大转变。 松交公时期不仅是我先祖史上最显耀隆盛的时期,也是族中人口最兴旺的时期。松交公娶四妾,生十一子,这在家谱上是空前绝后的。人口多并不足以称荣,而当时我们家族文风豪气的充溢,却是颇足自赞的。例如当时风行的雅事是建造私人花园,而我先祖竟造了七个花园——雅园、依园、秀野草堂、学圃草堂、宝树园、自耕园、浣雪山房等,规模都相当宏大,其中尤以松交公在旧学前所造雅园、第十子迂客公比连雅园所造依园、幼子秀野公在因果巷所造秀野草堂以及大来公在悬桥巷所造宝树园为最著。依园内还有南北朝梁代妙严公主的坟墓。迂客公和秀野公还从事于书文的刻印,秀野公所印《元诗选》,以后收入《四库全书》,其又印《秀野草堂集》,更是洋洋大观。当康熙皇帝下江南时,风闻我们家族文风之盛,乃誉日:“江南第一读书人家”。其时我先祖的气势本已很可观,得此誉后更有不可一世的气概,不但在大厅上高悬“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大匾,凡与亲友交往的名刺、礼券、礼匣上都印着这一句话,以示荣崇。随着历史的变迁,秀野草堂以后成了我们家族的祠堂,当时的七个花园,除了宝树园尚存得有枯塘一隅的废墟以及“顾家花园”这一地名外,都已无迹可寻了;而这祠堂与枯塘,在20世纪50年代也不存在了。 松交公第四子岩卜公,是我家的直系先祖。他没有像他两位幼弟那般有印书筑园的风雅事迹流传后世,这是因为他中举后就开始仕宦生涯,没有在家乡久居。他曾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岩卜公传子鲁常公,也是翰林出身,当接任宁夏府知府时,举家迁徙,不幸该处地震,全家遇难。皇帝因其因公殉难,追封为太仆寺少卿;族中闻讯,立祠堂以资纪念,其兄弟并将自己儿子嗣于其名下,以继香火。其中一位嗣子列圃公(鲁常公兄恂如公之子),是先祖中的名宦,曾任湖北德安府知府。当乾隆末年任甘肃洮州同知时,年已七十余,行将退休养老,突然祸从天降,由于布政使王宣望监赈案的牵连,以致连坐,竞被充军黑龙江!风烛残年,不堪当此惨遇,遂客死他乡。次年列圃公的孙子少游公将其灵柩运回家乡,安葬于虎丘附近。他在潘氏巷旧址的家亦被抄封,其眷属无可奈何,只好迁居悬桥巷宝树园。这是我们家族家道中衰的开始,因为自列圃公获罪后,我先祖累代仕宦之途即致中断,家中历代积蓄之财亦被搜括一空,先祖顿由富宦之家一降而为平民,这是我们家族的第三次大转变。从此以后,我家直系先祖乃世代居于悬桥巷。 少游公传子蓉庵公,再传而至东生公,这就是颉刚的曾祖父。东生公曾跋涉广西,生有两子:仞之公元昌(1841—1891),即颉刚的嗣祖父;廉军公之义(1844—1909),即颉刚的本生祖父。两人都是当时的秀才。太平军打到苏州时,他两人便避居乡间多年,其时仞之公在乡间娶亲,竞娶到一位极其精明强干的女子张氏(1844—1922),这就是颉刚的嗣祖母(以下简称祖母)。祖母的先世是由徽州搬到苏州的,她家是生意人,经营进出口货物,她小时候还看见家里人在上“飘洋船”之前举行的盛大祭礼,她也曾自备了一些苏州的绣品托船家带出去贩卖。在清兵与太平军的激战中.整个苏州城遭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我家的受害自是不免,当战后先祖由乡间归来时,所见到的只是破屋和荒园在那里等候主人来重建。迫于生计,兄弟两人只得搁置起书本,仞之公转而学医,并集股开了一个药店,又代人收租,祖母协助丈夫把家政管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做些刺绣卖钱以贴家用;廉军公从事幕僚生涯,奔走于湖北、江西、贵州、山东等地。这样,他们总算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以后家境渐至小康,又买些田产,并在宝树园废址添盖些房屋租赁出去。廉军公对许氏《说文》和金石甚有研究,擅长篆隶兼铁笔,著有《说文通俗》十四卷及《古慕轩印蜕》八册。他生有两子,即子虬公柏年(1870—1939)及子蟠公松年(1877—1934),就是颉刚的父亲和叔父。因仞之公无嗣,子虬公十六岁时就嗣了过去,仞之公于1891年刚刚替他与周坤和(1870—1901,颉刚的母亲)完婚,不幸就病逝了。 仞之公弃世后,家境十分萧条,子虬公年纪尚轻,他以教馆为生,起初一年工资才三十千文。苏州有紫阳、平江、正谊三个书院,他拼命作文应考,虽然名第很高,可是奖金有限;又值大水之后,田息无收,更加拮据,这一家的负担就落到祖母肩上。她只好把饰物和田地逐步托人卖去,把日常开销竭力缩减,含辛茹苦,努力维持。后来子虬公到山东武定府知府潘子牧(苏州人)家教读,一年工资加到七十千文,他懂得生活的艰难,除了剃头之外,一钱不用,都寄回家;同时用功读书,以期上进。子虬公是秀才,被江苏省考送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然因学校津贴无法养家,不得已请假返苏,任小学国文教员。以后他考取优贡,又经过殿试,做了安徽候补知县;正准备走上仕宦之途时,辛亥革命爆发,他知道时势已变,乃退休还家。不久由于生计窘迫,他不得已接任南京造币厂文牍之职,1913年又改任杭州仁和场盐运署科长,直至1936年告老还乡止,未再调动,故而得有积蓄,能够略置薄田,修建屋宇,并购买古董字画以供赏玩,家道又进入小康的境界。 P1-5 序言 当父亲三十多岁的时候,所作的那篇著名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被人们看作是他的自传,那时丁文江曾对他说:“外国学者写自传,都是到了老年才动笔的;你现在才三十出头就写自传,未免动手太早了!”他听后心想:“我这篇文章固然像自传,但决不是自传;我要写的自传,是要把社会和家庭的黑暗面和盘托出,像巴金的《家》一样。”但是,他终其一生也未能写出一部自己理想中的完整的自传。十年浩劫过后,父亲已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中国哲学》编辑邀他撰回忆录,希望能为当代以及后世人们留下一些宝贵的资料,他拼尽全力,只是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一篇《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并在笔记本上以颤抖的手迹留下了一个自传的题目——“我怎样度过这风雨飘摇的九十年?” 我和父亲相差五十多岁,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一位终日伏案的白发老人,他和我们姐弟很少交谈,除非在他难得的休息时才和我们一起外出游玩,或教我们念唐诗,对对子,或在我们的大字习作上圈几个红圈。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和善的父亲,一位勤奋的学者,仅此而已。待我进入青年时代,恰是“阶级斗争”愈演愈烈之际,我只有诚惶诚恐地与被称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父亲划清思想界’限,按照他写给我的那些“有问题”的经历去批判他,使彼此本不十分理解的心灵间的距离拉大了。70年代初,将近八十岁的父亲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恢复了工作的权利,但已是疾病缠身离不开我们的陪护照料了。到了此时,我与他精神上的交流才多起来,常听他讲述旧事,不:过这仍是片断、枝节的,尤其是对他的学问生涯还很陌生,只是知道他心里有许多文章尚未写出,他常为来日无几而焦急。在父亲逝世之后,我开始整理他那数千万字的遗稿,日复一日通过这些文字来倾听他的述说,当我遍读了他的全部文字之后,才感到自己可以说是真正了解了,也理解了父亲那“风雨飘摇”的一生。 女儿竟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才懂得了他的一切——经历、理想、奋斗、坎坷、成功、失败、欢乐、痛苦……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剧!但是我在叹息之余又感到庆幸,毕竟父亲一生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资料:文章、日记、书信、笔记,以及许多不成文的手稿,可以使我们从中探索他个人和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印迹。1927年夏,胡适曾评论说:他与傅斯年的性格是向外发展的,父亲的性格是向内发展的。这话说得不错。正因为如此,才使父亲的头脑里永远装着许多问题,不停不歇地思考学问、工作和生活,剖析他人和自己;更使其极旺盛的生命力和极炽烈的情感得以充分地发泄在他的文字上,坦白、畅尽、热诚,这一篇篇文字都向人敞开了襟怀,好似父亲的自传,于是便成为我今天为其写传的依据。 在有关资料中,有一份1947年父亲在苏州所拟的“自传计划”,现录于下: 一、苏州——旧日的天堂 二、顾家在苏州 三、两位祖父 四、我的出生 五、上私塾 六、祖母的教养 新法(政治的、社会的) 七、送父亲到上海 废科举 八、考进了高小 预备立宪 九、到了中学 一○、初恋 一一、祖父教经 一二、吃茶和买书 一三、第一回结婚 一四、游杭州 一五、辛亥革命 一六、加入社会党 一七、到上海读书 一八、第一回到北京 一九、考进北大预科 袁世凯的专制 二○、看戏 二一、篆赤的死 艺术的欣赏(父的藏物) 二二、考进北大本科 二三、徵兰的死 学写白话文 二四、服务北大 二五、祖母的死 二六、进商务印务馆 二七、河南访古 二八、在北大研究所 二九、办朴社 五卅惨案 三○、到厦门 三一、广州两年 国民革命的激动 三二、回到北平 三三、第二度访古旅行 三四、九一八后 三五、出版禹贡 三六、创办通俗读物社 三七、卢沟桥事变 三八、西北一年 三九、在云南 四○、在成都 四一、到重庆 四二、履安的死 四三、踏进书业界 四四、和静秋结婚 四五、图书的大损失 四六、还乡 四七、在苦闷中 在此计划末尾,父亲又写道: 要指出几点:(1)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 (2)这是一个大痛苦的时代! (3)如何可以安心工作! (4)未能尽其才! (5)但已尽了我的力! 那时他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主编《文讯》,本打算依此计划将自传陆续写出,从1948年1月起,在《文讯》每期登载一篇,只可惜未能付诸实行。 该计划中的内容,当他在重庆时已作成若干,即是1944年上半年所作的《我的祖母》、《苏州旧日的情调》、《祖父的故事》,这些均是由他口述而由段畹兰执笔写出再由他改定的,曾刊于重庆的《田家画报》等,还有《我的家世》一篇,当时未写毕;又1945年下半年所作的《我在北大》(一)、(二)、(三),曾于《北大化讯》连载。可是那时限于后方的条件,这些刊物流传不广,他这几篇文字几乎不为人所知。后至1979年,前四篇文字由王煦华整理而由他改定,以《玉渊潭忆往》为题,在他去世后才刊于《苏州史志资料选辑》。 父亲还在1950年应赵纪彬之邀,作成一部《颉刚自传》,共有七章: 1.我怎样从事民众教育工作? 2.我怎样从事边疆运动? 3.我怎样厌倦了教育界? 4.我怎样脱离了国民党? 5.我怎样进了商界? 6.我的性格的分析 7.我的治学计划 这部自传至90年代方陆续在海峡两岸刊出。 随后,他又在1952年夏作成《顾颉刚自传》,这是为当时的思想改造运动所作的交代书,目录如下: 1.前言 2.我的家世和我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 3.我的少年时代的政治思想 4.我的简历 5.我的研究工作的检讨和对于胡适的批判 6.我的教学的检讨 7.为了反宗派主义而投入美帝的燕京大学 8.从研究民间文艺到创作通俗读物,因而加入了国民党 9.从考察边疆到参加反动派工作 10.为了逃避国民党而做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11.我的本质和我一生的几个阶段 12.我的主导思想及其批判 13.我和共产党的接触及解放后的思想转变 14.今后努力的方向及计划 其他的参考资料,见于书后的“引用及参考资料”。 此书的撰作,完全根据父亲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虽然其中的一些意见只是他个人的看法,但确是他经历的真实反映,雪泥鸿爪,立此存照,它已经超出个人间的恩怨和是非,而具有一种历史的价值。如果此书能使读者对于我父亲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将会感到欣慰;如果有问题和错误,则欢迎及时指教。 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舍妹顾洪的帮助,初稿首先请她审读,承其提出许多重要意见。书成,特向她致以衷心的感谢。 顾 潮 1996年8月 后记 此书自一九九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曾受到多方关注,有褒也有贬。自感有若干需要增改者,但多年来一直忙于先父全集的编校,无暇顾及此事。近几年虽有多家出版社希望再版此书,一直未敢答应。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数度提出再版之事,以为此书出版已历多年,市面上现已难觅踪迹,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考虑到此书虽不完美,但仍有其史料价值,遂应允。此次再版,仅订正个别错字,出版社并有若干删节(本人认可);又增加数十幅相关图片,使阅读更富趣味。 顾潮 2009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