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朗润集/季羡林作品珍藏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季羡林是北京大学资历最老的大教授之一,又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本书是其作品《朗润集》,包括《朗润集》和《燕南集》两个集子。《朗润集》收录了解放后所写的部分散文;《燕南集》则收录了《朗润集》出版后至1985年写的散文。包括《春满燕园》《那提心吊胆的一年》《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处处花开夹竹桃》等。

内容推荐

《朗润集》,包括《朗润集》和《燕南集》两个集子。《朗润集》1981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解放后所写的部分散文。《燕南集》收《朗润集》出版后至1985年写的散文。有几篇是《朗润集》出版前写的,因为没有入过集,也补收在《燕南集》中。

目录

朗润集

 自序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香橼

 春满燕园

 石林颂

 西双版纳礼赞

 马缨花

 师生之间

 黄色的军衣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燕园盛夏

 上海菜市场

 访绍兴鲁迅故居

 朵朵葵花向太阳

 春归燕园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夹竹桃

 一朵红色石竹花

 重过仰光

 在兄弟们中间

 科纳克里的红豆

 马里的芒果城

 巴马科之夜

燕南集

 序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战斗吧,非洲!

 野火

 爽朗的笑声

 春城忆广田

 游天池

 火焰山下

 在敦煌

 春色满寰中

 登黄山记

 西谛先生

 游唐大招提寺

 清华颂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下瀛洲

 富春江上

 《还乡十记》小记

 临清县招待所——《还乡十记》之一

 聊城师范学院——《还乡十记》之一

 五样松抒情——《还乡十记》之一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赞西安

 观秦兵马俑

 德里风光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兰州颂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深圳掠影

 星光的海洋

 黎明前的北京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一个幻影

 登蓬莱阁

 海上世界

试读章节

《香橼》

书桌上摆着一只大香橼,半黄半绿,黄绿相间,耀目争辉。每当夜深人静,我坐下来看点什么写点什么的时候,它就在灯光下闪着淡淡的光芒,散发出一阵阵的暗香,驱除了我的疲倦,振奋了我的精神。

它也唤起了我的回忆,回忆到它的家乡,云南思茅。

思茅是有名的地方。可是,在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地地道道的蛮烟瘴雨之乡。对内地的人来说,它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除非被充军,是没有人敢到这里来的。来到这里,也就不想再活着离开。“江南瘴疠地”,真令人谈虎色变。当时这里流行着许多俗语:“要下思茅坝,先把老婆嫁”,“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等等。这是从实际生活中归纳出来的结论,情况也真够惨的了。

就说十几二十年以前吧,这里也还是一个人间地狱。1938年和1948年,这里爆发了两次恶性疟疾,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病死亡的。城里的人死得没有剩下几个。即使在白天,也是阴风惨惨。县大老爷的衙门里,野草长到一人多高。平常住在深山密林里的虎豹,干脆扶老携幼把家搬到县衙门里来,在这里生男育女,安居乐业,这里比山上安全得多。

这就是过去的情况。

但是,不久以前,当我来到祖国这个边疆城市的时候,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一走下飞机,就爱上了这个地方。这简直是一个宝地,一个乐园。这里群山环翠,碧草如茵,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唱起“思茅的天,是晴朗的天”这样自己编的歌来。你就看那菜地吧:大白菜又肥又大,一棵看上去至少有三十斤。叶子绿得像翡翠,这绿色仿佛凝固了起来,一伸手就能抓到一块。香蕉和芭蕉也长得高大逾常,有的竞赛过两层楼房,把黑大的影子铺在地上。其他的花草树木,无不繁荣茂盛,郁郁苍苍。到处是一片绿、绿、绿。我感到有一股活力,奔腾横溢,如万斛泉涌,拔地而出。

人呢,当然也都是健康的。现在,恶性疟疾已经基本上扑灭。患这种病的人一千人中才有两个,只等于过去的二百五十分之一。即使不幸得上这种病,也有药可以治好。所谓“蛮烟瘴雨”,早成历史陈迹了。

我永远也忘不掉我们参观的那一个托儿所。这里面窗明几净,地无纤尘。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我们看了所有的屋子,那些小桌子、小椅子、小床、小凳、小碗、小盆,无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这里的男女小主人更是个个活泼可爱,个个都是小胖子。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向我们高声问好,给我们表演唱歌跳舞。红苹果似的小脸笑成了一朵朵的花。我立刻想到那句俗语:“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我心里思绪万端,真有不胜今昔之感了。我们说这个地方现在是乐园、是宝地,除此之外,难道还有更恰当的名称吗?

就在这样一个宝地上,我第一次见到大香橼。香橼,我早就见过;但那是北京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倒是娇小玲珑,可惜只有鸭蛋那样大。思茅的香橼却像小南瓜那样大,一个有四五斤重。拿到手里,清香扑鼻。颜色有绿有黄,绿的像孔雀的嗉袋,黄的像田黄石,令人爱不释手。我最初确有点吃惊:怎么香橼竟能长到这样大呢?但立刻又想到:宝地生宝物,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我们大家都想得到这样一只香橼。画家想画它,摄影家想照它。我既不会画,也不会摄影,但我十分爱这个边疆的城市,却又无法把它放在箱子里带回北京。我觉得,香橼就是这个城市的象征,带走一只大香橼,就无异于带走思茅。于是我就买了一只,带回北京来,现在就摆在我的书桌上。我每次看到它,就回忆起思茅来,回忆起我在那里度过的那一些愉快的IEI子来,那些动人心魄的感受也立刻涌上心头。思茅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历历如绘。在这时候,我的疲倦被驱除了,我的精神振奋起来了,而且我还幻想,在今天的情况下,已经长得够大的香橼,将来还会愈长愈大。

1962年3月30日

《春满燕园》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似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的春天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就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花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干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1962年5月11日

P16-21

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佛学家、印度学家、翻译家、梵文及巴利文专家、作家,在佛经语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数几位被誉为“学术大师”的学者之一。

2007年,我社取得了出版《季羡林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的授权。在季老的亲自指导下,2008年开始正式启动《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2009年7月11日,就在《全集》前六卷即将付梓之时,我社惊闻季老仙逝的消息。就在两个月前,我社于春迟社长还前往北京301医院拜访季老,专门汇报《全集》的出版进展。为告慰季老的在天之灵,我社在2009年年底前推出了《全集》前十二卷。我们将遵循季老生前的谆谆教诲,兢兢业业,继续做好中外文化学术的交流与传播工作,努力做好《全集》余下的编辑出版任务。

同季老的学术成就相比,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很容易被忽略。其实,季老的文学创作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李老的文章,尤其是散文,文笔清新、平实又饱含深情。所以《全集》在分类时,把散文排在前面。《全集》出版后,很多读者来信来电,希望出版社把季老的散文(包括回忆录和部分序跋等)编辑成普通读者方便阅读的单行本。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并征得季老的儿子季承的同意,我们把季老所有的散文类作品单行本汇集成册,编选了这套“季羡林作品珍藏本”,每册命名大多取自原单行本,以保持季老作品的原貌。

本套丛书共分九册——

《我的小学和中学》,是作者对自己小学和中学生活的回忆,2002年在《文史哲》杂志发表时,被分为两篇,分别冠名为《我的小学和中学》与《我的高中》,现合为一篇,恢复原貌。

《清华园日记》,是作者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曾分别出版过影印本与排印本(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本册以排印本为底本,注释为作者的学生高鸿所加。

《留德十年》,记述了作者1935至1945年赴德求学的经过,原有若干种不同版本的单行本行世,这次则依据东方出版社1992年初版排定。

《因梦集》,包括《因梦集》和《小山集》两个集子。20世纪30年代,作者曾应约准备编一本散文集,命题《因梦集》,因故未果。后来作者特意将解放前的作品纂为一集,仍以“因梦”冠名。《小山集》收录作者从1991年至1994年所写的散文。

《天竺心影》,包括《天竺心影》和《万泉集》两个集子。《天竺心影》是作者正式印行的第一部散文集,1980年9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作者1978年第三次访问印度后所写的见闻。《万泉集》最早编于1987年12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写散文,因故未能出版,作者后又增补了若干新写散文,于199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单行本。

《牛棚杂忆》,是作者亲历“文化大革命”的纪实文章,本次所收以排印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为底本,核以手稿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

《朗润集》,包括《朗润集》和《燕南集》两个集子。《朗润集》1981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解放后所写的部分散文。《燕南集》收《朗润集》出版后至1985年写的散文。有几篇是《朗润集》出版前写的,因为没有入过集,也补收在《燕南集》中。

《新生集》,曾以《病榻杂记》为书名出版,收录作者自2001年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后撰写的多篇文章。书中有他的人生各阶段的回忆录,也有一些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

《集外集》,包括《千禧文存》和《新纪元文存》两个集子。原均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在2000年和2001年所写的除了《龟兹焉耆佛教史》以外的散文、杂文和序跋。  在丛书编选过程中,得到了各单行本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12月1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7: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