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地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葛红兵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土地和资本纠葛为主题,以30年上海经济发展为背景,揭示一代地王产生真相的超人气力作!

为什么我们成了“房奴”?政府才是背后真正推手?

官商勾结、商人的渔利盘剥……一并扮演了促使土地增值与楼价上扬的角色,见识了楼市的黑暗与龌龊之后,你很难做到像看完《蜗居》那样的平静。因为看完《蜗居》之后,你最多想去跳楼而已;而在见识了《上海地王》之后,你更多的是想去毁楼……

内容推荐

小说通过主人公崔浩用尽兄弟、耗尽男女,终成地产之王的奋斗搏击历程,记录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房地产业的起伏兴衰。这是一部探究大都市人情世情性情的小说,一部揭秘中国房地产真相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深度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对当下社会状况具有真切观察和批判的小说。

目录

序 土地:时代的大主题

第一部 苦福

第二部 恶语

第三部 富咒

尾声 五年以后……

作者后记

试读章节

崔浩走进教室,教室里没有一个人。他以为是自己搞错了,不是我的课?

崔浩大学毕业后分到沪北丝绸厂做会计,他是幸运的,可以和自己的女朋友林白玉一起来,而多数人是不幸的,他们的同学都是“哪里来哪里去”,农村涞的回农村去,城里来的回城里去,崔浩不知道怎么阴差阳错,没有回弼村去,却到了丝绸厂,后来才知道,丝绸厂效益不好,根本没人愿意来,他们就被随便塞来了。一个效益不好的厂,有多少会计的活可干呢?没有多少,不仅会计没多少活儿可干,其实工人也没多少活儿可以干。80年代的上海,经历着改革和开放的阵痛,且不说深圳等特区的崛起对它构成的冲击,就是那些江浙乡镇小厂也如火如荼地赶超着上海,乡镇企业凭着低成本劳力和灵活的奖金,把上海的国营企业甩在了后头,“搞不过他们啊!”这是厂长刘学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什么都能搞,我什么都不能搞!你说怎么玩?”没事儿做,刘学博也不让大家闲着,厂里办职工业余学校,所有工人都来学习。教师就从厂里找,崔浩是大学生,当然首当其冲,来教数学。

自从他接了业余学校教师的差事之后,他就老做噩梦,他的噩梦,大多与上课有关,或者是忘记了上课,或者记错了教室,或者上课铃清清楚楚地响了,他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但是,就是找不到教室,他在楼道里找啊,找啊。

现在,他有点儿恍惚,他搞不清楚,这是不是梦,也许只是又一场噩梦,一会儿就好了,一会儿就可以醒过来了。教室里怎么会没人?

他掐了自己一把,告诉自己,不要自欺欺人了,这不是梦,这是真的,他被学生也就是他的那些女同事抛弃了。

所有人都决定要抛弃他。

他打开课本,对着空空荡荡的教室:“请大家把教材翻到27页。”

然后,他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方程式”。

他翻开讲义。

他讲啊讲,从第一节讲到第二节,中间,他稍稍停顿,仿佛是让学生消化一下,他还不断提问,以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不看下面,他知道座位上没人,不会有任何反应。

可是,他错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面坐着玉箫燕。她托着腮看着崔浩讲课,钢笔在她纤秀的手指间转着,闪着弧光,白润的手指在纸面上有节律地转动着,窗外的光在她手指上反射着,刺得他有点儿发晕。

玉箫燕,这个崔浩绯闻故事的主角,竟然顶着那么多人的目光,大义凛然地来上课。玉箫燕和崔浩是同乡、中学同学,当初,他们几个——邓超然、戴耘、崔浩很要好,可惜高中毕业的时候,玉箫燕、邓超然没考取大学,他们留在乡下做了农民,而崔浩和戴耘则进了华东政法学院成了大学生。现在呢?崔浩是丝绸厂的正式工、国家干部,玉箫燕则是丝绸厂的临时工,身份是天壤之别啊!

玉箫燕打断了他的讲课。她离开课桌,跨脚站到了过道,双手叉在腰部:“老师,我有问题!”

玉箫燕,那足有1米73的高挑身材,严丝合缝地穿着套衫,银灰色的上衣扎在墨绿色的裤子里,白色的帆布运动鞋鞋带系得整整齐齐。她是厂花,丝绸厂公认的最漂亮的女人,她那对丰满的乳房将的确良衬衫撑涨到了极点,崔浩恍惚看见有一只气筒正在往里打气,那两只气球快要裂开衣服,冲决而出了。

玉箫燕眼睛盯着他:“老师,大家都说我们两个那个过!”

崔浩的脸一下子红了,没有摇头,他不想摇头,“看过又怎样?没有看过又怎样?”他心里想,“我没有必要害怕!”

“他们说,你用望远镜偷窥我们宿舍。你的笔记本里有裸体画!真的吗?”

崔浩心里想,干吗来问我?这些不都是他们说的吗?崔浩觉得自己很冤,真的很冤,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他喜欢天文,喜欢在深夜的时候一个人对着夜空发呆,用望远镜看那夜空里的星星;他喜欢美术,一个人的时候就看那些画册,想象那些美的物体,想象古希腊人如何面对自身,想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想像康德这个哲学家是怎样生活的?他在人间,但是,不仅仅只是看见人类,还看见了整个宇宙和天上的神,那才是真正的生活,他有点儿恨玉箫燕,唉!女人是祸水啊。长得漂亮,更是祸水。当初,她家祖上两代就都害人,害得他崔家家破人亡。

他从小是一个地主崽子,是在没人正眼看的环境里长大的。林白玉爱他,他们恋爱好多年了,他都不敢动手,他怎么敢对玉箫燕有非分之想呢?他奶奶的,一个大学生,真的要在这里葬送了自己?崔浩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在一家全是女人的小厂窝着,什么也干不成,就觉得绝望。这样下去,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别说孝敬父亲,接他老人家出来住,就是养活自己,让自己活好也成问题。厂里连间好一点的宿舍都没有,婚房更是无从谈起,那些已经结婚的,都挤在集体宿舍里委屈着,牛郎织女似的分居,什么时候忍不住了,就央求同宿舍的行行好,让一两个小时,夫妻急匆匆幽会一下,崔浩不想过这种日子。

崔浩恶狠狠地道:“你说呢?我是什么人?”是啊,他崔浩到底是什么人?是个窝囊废?孬种?P7-9

序言

我和红兵都来自苏北农村,我们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喜欢穿布鞋,是穿布鞋长大的一辈人。我心情烦闷的时候,要脱了鞋,光着脚到地面上站站,因为只要一接触土地,心就变得平静、踏实。我不知道红兵是否有和我相同的心理体验,但我知道他也喜欢穿布鞋,喜欢光脚走路。也许正是源于这种对土地的热爱和执著,继《沙床》、《财道》出版四年之后,红兵推出了《上海地王》这部厚重的房地产小说。小说着眼于土地制度变迁对中华民族经济生活的影响,记录了中国城市化的创世纪进程,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土地”问题。

其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地产大发展的30年,中国城市拔节而起。30年中国3亿人进城,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方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中国的城市化因此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IosephE.stiglitz)认为是21世纪初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大事件。红兵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线,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大题材”,也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大问题”,“以土地为解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之真的最有效的钥匙”。

小说描写了人对金钱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对报仇雪恨的欲望,甚至对性的欲望,而将各种欲望纠结在一起的则是土地。作者把人的命运和土地联在一起,通过地产这个中介写出了人与土地的关联。一个学者,一个作家,能从人性的高度、人类生活变迁史的高度看待房地产真相,这是让人佩服的。

同时,我十分看重这部小说的情感含量,无论像阿三这样的小人物,还是像崔浩这样的大枭雄,都是上海这个秘密花园的一部分,他们身上隐藏的情感隐秘构成了上海这个大都会的“人格”内涵。红兵以大同情、大谅解来细描这些人物.无论是在大都市拥有一套房产的小小欲望,还是改写大都会天际线、征服天空的“枭雄野心”,一代地王的人生理想和大都会人生的微末祈求,都得到了真切表达。它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镜子,从中可以反观自己。

另外,小说大量涉及了中国传统风水哲理。在我看来,这是红兵借助中国古代智慧,思考中国式觉醒的一种努力。风水哲理中潜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大地伦理。它和迷信无关,而和人类对待土地的态度有关。小说还写了大量茶文化内容,茶在这里不是单纯的饮料,对茶叶知识和品茶技巧的繁琐而细致的描写,也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炫技,其中传达的是红兵对人生、世事的难言体悟,它暗示性地展示了红兵对命运的微妙理解,以及人在悲剧世界中如何自我拯救的隐喻式回答。红兵借助崔浩这个人物抒发的是他对不可抗的命运的深刻悲悯,他反复强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对“轮回”的困惑绝非宿命的哀叹,在风水哲理和茶文化体悟中,他沿着民族智慧之河探索到的无言答案,可以启悟我们更多的思考。

除了文本之外,但愿红兵的这部小说能对我们重新思考人和土地的关系有新的帮助,让人类重新定位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迈向人类对土地的第三次觉醒。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房地产商对土地的态度。以往人类对土地觉醒有过两次。第一次觉醒——人类发现不仅可以采摘自然果实,还可以通过耕种主动培育果实,这一次觉醒让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第二次觉醒——人类发现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可以进行投资、开发的商品,这一次觉醒让人类进入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和后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级大都会在各大洲崛起。但这两次觉醒都是以人类占有和虢夺土地为主旨的,人类给大地扎上了各种虚在和实在的篱墙,人类在大地上不是变得更加自由,而是变得更加不自由。

因此,人类需要一场针对土地的第三次觉醒,需要破解人们把土地当做财富来占有的执著。飞鸟不正是因为脱离了对土地的迷执,而能在天空自由翱翔,人难道要在土地上永远地画地为牢?我们深知,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推动中国城市化离不开房地产;沉淀财富积累,形成财富效应也离不开房地产。但对财富的迷执,却让人们用占有和征服的态度对待土地,用对待商品的态度来挥霍和浪费土地,正是人类对土地的这种执著阻碍了人类在大地上的自由。人依附于土地,生命之路无可选择地只能在大地上延伸,善待土地,打造天、地、人和谐共处的诗意人居才是解决人与土地矛盾的根本之道。何时人类能有对大地的第三次觉悟,拥有真正的“自由”境界?把天的还给天,把地的还给地,最后把人的还给人?

“所有的一切都将在对土地的种种方式的变化中开场,也将在未来我们对土地的重新审视中结束,城市和乡村因为土地而割裂,也会在土地中和解”,红兵说得很有道理,他用心灵审视的大上海也许比真实的大上海更值得我们重视。

“大题材”、“大问题”、“大启思”,让这部小说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 戴志康

2010年3月23日

后记

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才华不够,不能写出内心那种对真情的渴慕和赞美。对爱情的赞美,对亲情的赞美,对友情的赞美,对智慧和信仰的赞美,对藏族少年的赞美,对白玉的赞美,对玉箫燕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茶叶和茶水的赞美,对建筑的赞美,对土地的赞美,对土地上行事的人们的赞美,等等。  我渴望领略它们,哪怕万分之一。

而这一切都来自土地。我想了很久,一个不拥有土地的民族,它不会热爱自然,不会保护自然,大地在过度砍伐、放牧、开垦、采挖中塌陷;一个不拥有土地的民族,它不会真正热爱生命,它无须守护什么,它拥有的只是虚无和憎恨。谁能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拥有安全感呢?漂泊的人,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他的根须只能在空气中溃烂。长久以来,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把居住看成是土地,我们买房子觉得买到了土地,我们还把耕作看成是土地,我们在土地上耕耘,觉得拥有了土地,这是何其可怜的想法呢?你在河上漂流不等于你拥有了河流,你捕到了水里的鱼,不等于你拥有了水。有的人以为他们离开了乡村,离开了对农作物的依赖,成了一个城市居民,他们就可以不需要土地了,真的吗?这是何其肤浅的见解!

这是一部赞美土地的书——我也把它献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它是为所有没有土地的人写的小说,然而它是悲剧的——我们不可能拥有什么,我们什么都不拥有,包括土地。

人生如有起落不外乎这样四种命运:穷生富命、富生穷命、贱生贵命、贵生贱命。而没有起落,无外乎穷生穷、贵生贵。太平世道,后一类的占了多数,然而人们的目光却多被那少数的吸引。我想理解一下命运,崔浩是贱生富命?李愚是贵生贱命?戴耘是贱生贵命?那么谁又是富生穷命?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生在富贵之家,不一定就会守住富贵;生在贫贱之家,不一定就永生贫贱。

我想,我已经有能力写一点命运的事情了。我也知道,要真正理解人的命运,一定要把它和土地联系起来。我要写他们在大地上的命和运,尽管他们是一些失地的人,无根的人,一群可怜虫。然而这是合理的吗?苍天应允他们,让他们繁衍生息,却不给他们立足之地!

最后想说一点关于我对小说的理解。迄今为止已经写了((我的N种生活》、侏来战士三部曲》、《财道》、《沙床》等成功和不成功、出版和未出版(有些可能在我有生之年永远不会出版)的长篇小说不下十部,另外还有中短篇小说数十篇(部分集结为《葛红兵中短篇小说佳作选》出版)。我曾经以为我把小说弄得很通,我也曾经以为我的人生经验足够真,我对世界的思考足够真,后来我才知道,小说不是我们创作的结果,相反,它是法官,它检测我们,在它面前我们永远是肤浅的,我们的经验永远不够丰满,我们的思考永远不够真切,我们的语言永远不能承受长篇小说的检阅。

我怀着虚妄写作。我的虚妄是,以为土地是解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之真的最有效的钥匙,我以为所有的一切都将在对土地的种种方式的变化中开场,也将在未来我们对土地的重新审视中结束,城市和乡村因为土地会割裂,也会在土地中和解。

我写的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城市和土地分离,又和土地和解的故事;一座城市,它在大地之上向上攀登的故事;一座城市,它里面的各色人聚散相依,从下只角到上只角,又从上只角到下只角不断往复、轮回又新生的故事。

大事件、大人物构成一个城市的大时代,而我试图通过“大建筑”来完整地呈现它们,我想用语言织一张网,把一个城市的大风情织进去,把一座城市的外表和内心全部包罗其中。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但是,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救赎,随着写作的进展,我的愤懑、不满在减少,我的感恩、赞美在增加。

完成第一部之后,我犹如经过了地狱,灵魂在城市上空游荡,无处安妥的悲哀攥住了我;而第二部的撰写则让我得到了灵魂的放松:地上的“安居”让我开始领略大都会的“美”;到第三部的时候,我已经得到解脱,我的灵魂将会栖居在比建筑更为伟大的建筑之上,它也使我获得自信。也许未来,我会有能力绘就一张社区市井生活的当代“清明上河图”,而且我可以把这人世间写得美妙、喜气,充满赞美。

感谢上海作协对《上海地王》的扶持,没有上海作协的扶持,《上海地王》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

2010年2月

(本书为上海市作家协会重点创作项目)

书评(媒体评论)

葛红兵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时代主线,“以土地为解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之真的最有效的钥匙”。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大题材”,同时也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大问题”,房产可以提供居住,也在剥夺人的居住。房价涨得太快,贫民蜗居于方寸,这些都是大问题。这些土地问题必然要从土地中寻求解决之道。

——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