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摄政王载沣可说是大清王朝的“送终者”。因此,透视他的一生就别有意义。后人常说清王朝以摄政兴,又以摄政亡。但是,大清朝的灭亡又与中国大多王朝的灭亡不同,没有血腥的仇杀,没有前朝皇族的拼死抵抗,大多王公贵族、达官贵人默默接受了政权的易位——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难得的一次妥协,这一切,又都与载沣有关。
刘大胜所著《重读摄政王载沣》以史家的缜密考证,又以文学通俗的笔法,展示了载沣的平凡又不普通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读摄政王载沣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大胜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某种意义上,摄政王载沣可说是大清王朝的“送终者”。因此,透视他的一生就别有意义。后人常说清王朝以摄政兴,又以摄政亡。但是,大清朝的灭亡又与中国大多王朝的灭亡不同,没有血腥的仇杀,没有前朝皇族的拼死抵抗,大多王公贵族、达官贵人默默接受了政权的易位——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难得的一次妥协,这一切,又都与载沣有关。 刘大胜所著《重读摄政王载沣》以史家的缜密考证,又以文学通俗的笔法,展示了载沣的平凡又不普通的一生。 内容推荐 载沣是晚清亲王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历经摄政王等要职,并参与主导了清帝的逊位,对清朝与民国之间的政权和平更替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大胜所著《重读摄政王载沣》以时间为线索,全面细致地挖掘载沣一生的历程,评述了他作为一个少年得志的王爷,在清末的乱世中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巩固大清国,下台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得以乱世中促使等历程,意图折射整个社会的全貌。 目录 一 亲人篇 1 父王爱新觉罗?奕譞 2 嫡母叶赫那拉氏、生母刘佳氏 3 兄长光绪皇帝 4 六弟七弟两个至亲 二 少年得志的王爷 1 向德意志君王致歉 2 意味深长的指婚 3 初预政治,上任军机 三 乱世中的摄政(上) 1 抱着小皇帝即位 2 驱逐袁世凯 3 亲贵当道 4 收归兵权 5 重建海军 四 乱世中的摄政(下) 1 宪政向前 2 过分的国会请愿 3 尴尬的皇族内阁 4 要老命的铁路 5 黯然退位 五 下台之后 1 闭门索居 2 “总统”会“亲王” 3 不许留洋 4 皇帝躲回来了 六 被迫躲避 1 在洋教堂的日子里 2 天津寓公 3 到伪满洲国探亲 4 遭遇水灾 七 平淡的晚景 1 子媳来归 2 侧福晋去世 3 乱世波澜 4 活到新中国以后 试读章节 载沣的兄长爱新觉罗·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历史上被称为清德宗或者光绪皇帝,出生于北京太平湖畔的醇亲王府。 同治皇帝去世后,载湉被立为皇帝,命运从此发生重大转折。他再也不是醇亲王府享受父母疼爱的小宝贝,不能叫父亲阿玛,也不能叫叫母亲额娘。也许是同治皇帝的放纵给两宫和王公大臣留下的阴影太深,光绪皇帝不得不接受最严格的教育,以满足众人的期望,预备成为一位孝顺、聪慧、勤学、亲善、贤明、仁德、进取的帝国君主。两宫太后和大臣们用最严苛的眼光与标准要求皇帝,生怕重蹈同治皇帝的覆辙,以致小皇帝的童年充满单调和枯燥。 光绪皇帝的身体比较孱弱,入宫以后受琐碎繁多的规矩约束,生活极为不顺。宫中很少有同龄的儿童陪伴,也没有父母的照看和疼爱,甚至饮食都得不到很好的照料,日子很是辛苦。负责照看的太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严格限制饮食和活动,甚至担心消化不良而承担责任,故意让光绪皇帝吃不饱饭。冬去春来天气转暖,太监怕小皇帝受风着凉,仍然不许换装,让他整日穿着裘皮。暖则暖矣,却让光绪皇帝浑身难受,甚至烦躁不已。 光绪皇帝被要求称慈禧太后“亲爸爸”。朝会时,光绪皇帝一个人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手扶着椅,脚够不着地。加上身体弱年纪小,听不懂军国大事,总想从宝座上跳下,或者就在宝座上翻跟头,甚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慈禧太后为了保持皇权的威仪,对光绪皇帝轻则呵斥,重则处罚。小皇帝动辄被罚跪,甚至被禁食,整天面对慈禧太后板着的脸,心里边战战兢兢。 幸运地是,光绪皇帝所受的教育十分完善。慈禧太后授意内阁学士翁同龢重点教授《孝经》,让小皇帝打小就认为自己是最亲的人,并让太监李莲英随时监视。翁同龢娴熟经史,颇知教育之法,再加上奕譞不时从旁帮忙,光绪皇帝偶而闹下孩子脾气,平日里倒也能用功读书。满文、汉文,中学、西学,儒家经典、佛道典籍,历朝典制、本朝改良主义者的著作等,可以说光绪皇帝无不涉猎。 帝师总是期望皇帝成为一名知识渊博、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的君主,并视此为毕生使命。翁同龢也有这个想法,多次教导光绪皇帝“于学以正心诚意为本,勿视为迂谈”,应身体力行,时刻保持应有的庄重。 1879年,北方久旱无雨,大地龟裂禾苗干枯,小皇帝率群臣祈雨。孩子天性上来就东张西望,走路像奔跑一样,翁同龢见状苦劝不已。1881年,光绪皇帝第一次主持演耕,天朗气清,旗帜招展,农夫披着蓑衣拿着笤帚,一幅热闹景象。小皇帝见热闹非凡,兴奋不已又蹦又跳,冲到牛身边大喊大叫,演耕时说说笑笑。事后翁同龢苦劝,请求皇帝在典礼上诚心正意,不要顽皮懈怠,小皇帝耷拉着脑袋连连认错。 在翁同龢的引导下,光绪皇帝逐渐对军政时政和外交活动有了深刻认识,对时局的艰难和国运的竭蹶大生感慨。1979年,在南书房查看中俄伊犁交涉奏折电稿时,翁同龢借讲述新疆变乱的时机,为光绪皇帝详细分析大清朝臣僚中的“海防”“塞防”说以及“和”“战”之争。光绪皇帝听完慨然长叹,列祖列宗留下的土地怎么可以随便丢弃,此事怎能够讲和!来自外部的屈辱深深地刺痛他的心,一颗振兴帝国、捍卫帝国领土与尊严的种子悄然萌发。 光绪皇帝逐渐成长起来,立志要像圣祖康熙皇帝那样成为有为的君王,无论寒暑,健康还是疾病,天不亮即到上书房读书,之后行立坐卧诵读不断。 他对西方事物也有浓厚的兴趣,宫中太监在东交民巷两家商店找来的玩具小车引起了他的好奇心。通过丹麦人的联系,欧洲玩具厂商为他量身打造玩具,以满足他一发不可收拾的好奇心。从八音盒、八音车、留声机到自行车、铁轨火车、火轮船,他对西方事物的兴趣从玩具逐渐扩展到发明创造。对于西方宗教和语言,光绪皇帝也极感兴趣,特意派人到美国圣经学会去要《新约》和《旧约》学习。各种各样与西方有关的信息,无论是地质学、动物学、生理学、医学,还是文学、宗教都源源不断地传入宫中,使得光绪皇帝对西方的认知非常广博。 1886年,光绪皇帝已成长为一个16岁的翩翩少年,凤眼月眉瓜子眼,非常清秀俊美。在翁师傅的悉心调教下,学业小有所成,称得上是胸有锦绣。对外部的事物,他也像圣祖康熙皇帝一样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经过一些历练,光绪皇帝处理政务的能力开始显露出来,似乎也到了结婚、亲政的时候,然而事情并不像期待得那么简单。 7月11日,慈禧太后召见奕譞,商量皇帝亲政的事情。慈禧太后称皇帝学业有成,也到了亲政的年龄,自己准备颐养天年,明年正月十五就由皇帝主持政务。醇亲王听后大吃一惊,恳请皇太后看在国事艰难和小皇帝能力尚且不足的份上,继续垂帘听政。 P20-P23 序言 早些天,刘大胜先生送来一部书稿《重读摄政王》,希望我为这本书写几句。 大胜兄为本所在读博士生,好学深思,读书很多,时常到我办公室聊天,一聊就是半天。我从他那里获益良多,也一直鼓励他在保证写好学位论文前提下,写点自己有兴趣、有心得的东西,以与同好分享。这部《重读摄政王》,就是其系列写作中的一种。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51年去世。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三年。在过去很多年,说到摄政王载沣,不免要将清亡的责任归罪于他,大胜兄的这本书并不简单这样看。 大胜全面描述了载沣的历史,评述了载沣的性格、学识、境界、贡献及其缺失。文字优美,行文流畅,非常好读。我对摄政王载沣的全面历史缺少研究,比较感兴趣的只在清末那一段。 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载沣上位属于机缘,并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复杂的中国。确实,载沣生长于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过其兄长光绪帝。但是,也必须承认,载沣确实为晚清第一个出洋游历的宗室要员,这个特殊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也是他在清最后十年脱颖而出的关键。当然,也必须注意,载沣的见解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载沣真正步入政治舞台,在欧游几年后,在宪政改革过程中。宪政改革是满洲政治统治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重构的重要节点。宪政的实现意味着满洲人的“私天下”必然变为“公天下”,满洲人怎样才能在公天下背景下利益不受损,中国怎样才能避免宪政改革引发政治危机,是那几年中国政治的焦点。载沣等一批满洲青年才俊在这个时候相继加入政治改革进程,应该说合乎历史发展大势,是势之必然。 假如载沣在军机大臣位置上能有更多历练,相信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积累,性格也会有很大改变,更随和,更沉稳。历史没有办法假设,历史更没有办法按照人们的愿望发展。载沣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不过两年,转正军机不过几个月,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光绪帝、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日、15日前后不到二十四个小时相继去世,载沣匆忙中成为大清帝国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监国摄政王。 晚清最后几年的历史扑朔迷离,许多传闻在疑似之间,但仔细考究许多传闻又很难成立。这段时间,是中国新闻纸的发轫期,又因为政治改革,言论空间释放,特别是因为帝制架构依然存在,宫中的故事真相并不能及时全部向社会公开。朝廷或许认为没有秘密可言,清者自清,因而对于那些满天飞的传言并不刻意纠正。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不仅不会让“谣言止于智者”,反而因智者的添油加醋让谣言更像真实。因此,研究晚清那个特殊时间段的历史,特别要注意区分正史、野史、传闻,就像几十年后历史学家没有办法用微博、微信上的传闻重构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一样。 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的时候,满打满算二十九岁。他的搭档隆裕太后四十岁,小皇帝宣统三岁。其权力组合,很像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配对的“叔嫂组合”。那一年,恭亲王奕?也是二十九岁,慈禧太后二十六岁,慈安太后二十四岁,小皇帝同治五岁。隆裕太后的年龄比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当年年长十几岁,而且隆裕太后在慈禧太后、光绪帝身边见习了二十年。 摄政王与隆裕太后的组合,是一个并不太坏的权力组合,在那时的政治格局下,也是一个大致无可挑剔的组合,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家天下,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是保证皇权万世一系的唯一办法了。 而且,就大清当时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看,光绪帝、慈禧太后经过近十年维新、新政、宪政摸索,一路上磕磕绊绊,总算在这一年8月27日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确定了宪政改革路线图、时间表。慈禧太后、光绪帝留给摄政王、隆裕太后的,就是萧规曹随,按部就班。只要不出重大意外,再有几年时间,大清完成了宪政改革,实行了责任政府,爱新觉罗家族就可以像宪政改革之初所期待的那样:皇权永固,万世一系。 可惜的是,摄政王载沣接手之后,情形有变。按照帝国王朝政治的一般规律,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重组天经地义,势之必然,一批老臣、重臣诸如端方、岑春煊、袁世凯相继退出政坛。如果不带偏见去理解,这实际上是为年龄尚轻的摄政王扫除组建新班底的障碍。 或许摄政王在这一系列问题上也有失误,于是伴随着这些事变,传闻越来越多,一个最惊人的看法,是光绪帝弥留之际曾给载沣一个郑重其事的委托,让他寻机干掉袁世凯,以报戊戌年所谓“告密”之仇。 大胜在这本书中也写到这件事,说载沣召见御史赵炳麟,赵郑重建议宣布光绪帝诛杀袁世凯的手诏,明正其罪,以靖内奸,任命康梁等人为顾问,实行宪政,收揽人心。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但其效果确实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断侵蚀着摄政王的政治权威。 真正让摄政王陷入万劫不复政治深渊的还是一年后的国会请愿运动。大胜这本书也对这些故事有细致的梳理。现在需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说好的“九年立宪”为什么在光绪帝、慈禧太后去世不久生变,“有计划的政治”为什么转眼间不再认账? 对于国会请愿运动,实事求是说,摄政王还是给了一些善意回应,作出巨大让步,但是不久,当第一届责任内阁名单发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出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已经没有办法控制、约束了。摄政王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继续让步,比如及时解散第一届责任内阁,及时废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或许可以平息各地的动荡,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一定对政治统治构成极大的信誉危机。 局势相激相荡终于因武昌新军哗变而破局。稍后,滦州兵谏,摄政王在各方压力下,一方面宣布接受加快宪政改革步伐,宣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改组内阁,授权袁世凯组阁;另一方面见机行事,宣布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以便袁世凯协助隆裕太后从头来收拾旧河山。 对于载沣这几年的作为,特别是最后的辞位之举,见仁见智,各有说辞。不过我比较欣赏、认同大胜在这本书中的看法: 载沣最大的功绩,就是和隆裕太后一起避免了国家的再次内战,以一个王朝的退出换来了勉强的五族共和。后人多叹惜于载沣的平和,甚至平庸,其实这完全是内战思维的反应。载沣性情敦厚,有大局意识和国家观念,没有在最终关头,强硬地领导王公贵族们负隅顽抗。谁又能说这不是最优秀的政治品质,谁又能说这不是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几十年的内战,已经使得人们习惯了征伐,甚至宣扬着崇拜着渴望着暴力美学,这恰恰是一种引向民族悲剧的思维。 我在一些地方说过,历史学可能并不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历史学不仅需要史料,而且需要同情、理解和想象,需要知人论世,需要设身处地。我们没有办法起历史人物于九泉之下问清虚实,但我们可以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前提下,拥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胸怀,至少不能用阴谋论去猜测古人。就此而言,我觉得大胜这本《重读摄政王》值得推荐。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