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为序,精选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通过科学的体例、创新的设计等多种要素,全方位、多层面地讲解中外历史,使得这一经典历史读物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全书不同于一些板着面孔、带着浓厚说教意味的历史读物,它以精准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地讲述了一段段历史、一件件大事、一位位名人,不仅是读者学习历史知识的绝佳读本,更是读者汲取睿见卓识、拓展人生阅历的宝库。另外,本书还精选了300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现场照片、人物绘画等,与文字相辅相成,文图对应,将人类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演变。
《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上下五千年》都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以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读物之一。
本书以时间为序,精选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下篇为世界上下五千年,在保证各自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简要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生动再现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窥斑知豹,进而揣摩与品味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体例编排上,本书注重各历史事件及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同时设立了“相关链接”,简要介绍历史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正文进行有效补充,使读者能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本书通过全面的内容、凝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科学的体例、全新的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解中外历史,使得这一经典读物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帮助读者从历史中汲取睿见卓识,深化并拓展人生阅历,使其能够深入地了解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远古人类
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在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这种认识可以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得到证明。
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出的猿人遗骨和遗物的化石中可以看出: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另外,还有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
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一带是一片宽广的亚热带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三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中。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在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沉积而形成的地层里,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经过考古学家们检测,这两枚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原始人,男性,大约30岁左右。它确证了中国人的历史起源和存在。在发现这两枚牙齿化石的同时,从褐色粘土层中出土的还有7件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刮削器与脉石英石核。从这一古迹遗址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萌芽。
又过了几十万年,也就是80万年至75万年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类。他们低平的前额上,明显地隆起粗壮的眉脊骨。他们打制的石器比较简单,又粗又大,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著名的蓝田人。他们的化石于1963年~1965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蓝田人比后来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要小一些,大约有778毫升。但是有一点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这个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直立起来,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后来出现的北京人,他们的体质结构已经构成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然残存着某些猿类的性质。他们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只1.558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约1.435米。他们和现代人相比较,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别前伸,看不见下颌,前额比现代人低平,有点向后倾斜。他们的脑壳比现代人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倍。头盖靠下部膨大,上部收缩。平均脑容量是1075毫升,仅仅是现代人平均脑容量的75%,但是,他们比现代类人猿的平均脑容量大一倍以上,类人猿的脑容量只有415毫升。
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更多的还是石器。考古学家们以北京猿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为依据,证明他们跟动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已经具备了人类的某些特征。
北京猿人还有一个更为进步的举措是已经会人工取火,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数米的灰烬层,说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久,也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保存火种,不需要火时用灰土盖上,使火阴燃,到下次要用火时,扒开灰土,添上草木,经风一吹便能引燃。灰烬中被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朴树籽,则证明北京人已经能使用火烧熟食物。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进化了。我们从遗迹中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活动的原始人,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区别。我们把他们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同以前使用的工具相比,在质量上有很大提高。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打制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
山顶洞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每个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于是产生了原始人群。后来,又逐渐演变为氏族公社。
钻木取火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进化的传说。这种传说大多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情景进行的一种想象。
原始人的工具很粗糙,所以就难以抵御周围猛兽随时可能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正当人们为没有理想的住处而发愁的时候,部落中的一个人看到了树上的鸟巢。他发现鸟儿白天出外寻找食物,晚上回到巢中栖息,地上的野兽无法伤害它们。由于树叶的遮挡,下雨天也不会被淋。由此看来,居住在巢中既安全又舒适。于是,那人便依鸟巢的样式筑造了一个可以住人的巢。后来,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子,在树上造起小屋,这样就安全得多了。后人把这称为“构木为巢”(巢就是鸟窝)。传授给他们这种做法的人被称为“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不知道怎样利用火,不仅生吃植物果实,就是捕到的野兽,也连毛带血地吃了。后来,人们在不断地实践中发明了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其实自然界中火的现象早就有了。火山爆发,会喷出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起初,原始人看到火时,不会利用,反而非常害怕。后来偶尔拾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香美。渐渐地人们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保存火种,使它常年不灭。
传说一天夜里,一个年轻人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有人告诉他:“一直往北走,有一个叫燧明国的地方,那里有火种。”年轻人醒来后,就向北方走去。他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燧明国。这里遍地长的都是一种高大的参天大树,大树遮天蔽日,四处一片黑暗,不分白天和黑夜。这时候,年轻人的眼前突然闪出一丝亮光——一种长着短而硬的嘴巴的鸟正在啄他前方的一棵燧木,鸟一啄,燧木就进出火星。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立即折下几个燧枝,互相敲击,树枝上果然闪出了火花!年轻人又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终于,树枝上冒烟了,接着,燃起了火花。
有了火之后,人们开始吃熟食、用火驱赶野兽、取暖。人们被年轻人的勇气、智慧和无私所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氏”。《太平御览》记载:“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鹗,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又过了很长时间,人们又用绳子结成网,用网去捕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用木棒、石器打猎又有了很大进步。使用弓箭,不仅可以射杀平地上的走兽,就连天空中的飞鸟,水里的游鱼,也可以捕捉到。捕捉到的动物,如果吃不完,人们并不急于将它们杀死,而是将其养起来。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技能,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日积月累起来的。传说中,这些事的发明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是厨房,牺是牲口的意思)。
经过了漫长的渔猎时期,人类的文明又有了新的进步。人们发现撒在地上的野谷子,到了第二年,会生出苗来,一到秋天,又结出了更多的谷子。于是,人们就自觉地栽种起来。后来,人们用木头制造了一种耕地的农具,叫做耒耜(一种带把的木锹)。他们用耒耜耕地,种植五谷,获得了可以吃的粮食。传说中把这些发明种庄稼的人叫“神农氏”。 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充分反映了原始人生产力发展的进程。
原始文明 母系氏族公社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仰韶文化遗址是清晰地反映母系氏族公社面貌的一片遗址。仰韶文化的主要区域在河南省西部、陕西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的分布非常广阔,南达汉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区,西及甘肃境内的渭河上游,东到山东省。这些地方分散着母系氏族时的很多村落遗址,而且在某些地区,村落分布十分密集。
妇女在氏族中的地位非常高。有一些地方,发现了以女性为主要地位的埋葬习俗。在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和华阴县横阵村,发现了很多母系氏族的迁移合葬墓。这一发现更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妇女的重要地位。人死后,大概是先把尸体进行临时处理,遇到母系氏族中某个地位较高的妇女死亡后,就先直接把她的尸体仰卧埋在葬坑主要位置上,同时将和她同氏族的早死者的尸骨迁移过来,排在一起,同墓合葬。这种以妇女为中心的葬俗,表明女性在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有,从半坡遗址和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墓葬的随葬品推测,女性一般比男性多。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当时妇女社会地位很高。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都经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大汶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典型,其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村。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十分丰富。经考古发现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骨针磨制得十分精细,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技术。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是研究父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化遗存。P2-4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却一直坚定地向前发展。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就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而在新的千年中,我们更加需要历史的光辉照亮前方未知的道路。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因为历史中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的创新背后的艰辛……这些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的有识之士,无不是通古博今之人。学习历史,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小到个人,是修身齐家,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处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时刻的中国,不仅要从自己的历史,更要以广阔的视野,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
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现实中有关历史的研究和出版情况来看,却并不乐观,过于深奥、抽象的专业史学论著常使普通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入民间?如何能使人们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上下五千年》都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以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不断涌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市场上的许多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鉴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大全集》,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人类历史。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全面,体例科学。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下篇为世界上下五千年,并以时间为序,精选中国、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在保证各自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简要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生动再现了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窥斑知豹,进而揣摩与品味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体例编排上,本书注重各历史事件及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同时设立了“相关链接”,简要介绍历史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正文进行有效补充,使读者能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二、语言通俗,图片丰富。不同于一些板着面孔、带着浓厚说教意味的历史读物,本书以精准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地讲述了一段段历史、一件件大事、一位位名人,不仅是读者学习历史知识的绝佳读本,更是读者汲取睿见卓识、拓展人生阅历的宝库。另外,本书还精选了300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现场照片、人物绘画等,与文字相辅相成,文图对应,将人类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演变。
三、全新理念,理想读本。凝练生动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结合全面丰富的内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