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綦彦臣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綦彦臣在本书中就交换作了进一步的讨论,他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交换。以经济学原理为依托,以日常生活为分析对象,向读者揭示经济学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个角度是过去被忽视了的。他的这本书是一本独立创作的书,跟现在市面上许多抄袭的作品完全不同。阅读这本书能给人以新的知识。读者看了它不会感觉上当。

内容推荐

本书以经济学原理为依托,以日常生活为分析对象,向读者揭示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经济学本身就是普通大众的消费品;其二,交易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人的一切行为皆可用“交易”一词来解释;其三,信息质量决定交易质量,也决定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在现实分析方面,力图向读者说明自我交易、与他人交易、与国家交易等一系列问题的真实性,让读者重新审视生活本身。通过重新审视,提高自己把握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值财富、改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书借助民间俗语来诠释经济学原理,并精选经典历史案例与文学故事来衬托主题叙述,大大增加了可读性。本书还有两大特点:其一,大量个案源于作者实地调查,真实可靠;其二,内文图片均为作者原创,生活气息浓厚。

目录

序 我为什么愿意推荐这本书茅于轼

前言 给“交易”一个中性身份

第1章 买房投资买车炫耀——人为什么要和自己做交易

 1.1 股市赔钱的细账

 1.2 二者必居其一的抉择

 1.3 救市背后的经济学道理

 1.4 把我卖了吧

 1.5 请客是件不容易的事

 1.6 “70后”的炫耀有意思

第2章 选择快乐享受危机——现在交易未来的原因何在

 2.1 爱打包的就节俭吗

 2.2 去球馆还是去医院,这是个问题

 2.3 旅游一定花一堆钱吗

 2.4 富和尚取不到经,股市上赚不到钱

 2.5 咋回事:给工人涨工资,还是老板主动的

 2.6 都是危机送来的福分

第3章 世事如棋人情非纸——人为什么要同他人做交易

 3.1 令人不爽的一串谚语

 3.2 圈子总是有成本的

 3.3 为什么会出现“勉强聚会”现象

 3.4 理外法外,不乱才怪

 3.5 滥用信任,必然双输

 3.6 人寿保单何以“不保险”

第4章 改变模式心态创富——商业成本何以优于人情成本

 4.1 小业主宁愿借高利贷

 4.2 人情也有不同价位

 4.3 不该被遗忘的“筋筋”

 4.4 “心态学”是什么东西

 4.5 学会道歉很重要

 4.6 改变圈子等于创造财富

第5章 国乃市场民沾其益——人为什么要和国家做交易

 5.1 国家就是一个大市场

 5.2 国家主要生产制度与道德

 5.3 卖官起初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

 5.4 三流市场管理者的尴尬

 5.5 摩的,存在的理由很充分

第6章 汇率有趣危机无底——国际贸易怎样影响百姓生活

 6.1 贸易能让国家和人民上瘾

 6.2 “解放思想”让人活得更好

 6.3 货币碗里的饭粒

 6.4 黄金,黄金,还是黄金

 6.5 小资阶层:巧妙利用心理账户

第7章 教育投资须算细账——为什么家庭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7.1 爱,也是一种交易

 7.2 “全民高考”发生的原因

 7.3 心肝宝贝变成家庭赌注

 7.4 上大学,究竟值不值

 7.5 涨学费不如取消差学校

 7.6 新家教——勇敢者的冒险

第8章 家庭学问既深又浅——通俗经济学为何大有效用

 8.1 家庭治理真的不简单

 8.2 反危机的中国家庭经济学

 8.3 会治家比“会说话”更重要

 8.4 夫妻之间的“炒饭合约”

 8.5 富了,离了,这是怎么了

 8.6 代沟,绝不能是鸿沟

第9章  个人事业团队分红——为什么效用和忠诚可以进行折算

 9.1 荣誉是可以换钱的

 9.2 杀进汴梁,夺了王位

 9.3 评价机制的“大块吃肉”原理

 9.4 商业团队里别耍心眼儿

 9.5 “小脚老太悖论”与员工收益

 9.6 信仰,是一种交易体系

第10章 包装权力安全定价——商家是如何利用信息优势赚钱的

 10.1 羊毛出在“牛”身上

 10.2 “上帝”给的财富在垃圾里

 10.3 危机扩散出更强烈的市场信号

 10.4 口红和烟斗的关系

 10.5 鹰吃鸡,人吃鸡,谁能吃到最便宜的鸡

第11章 众说纷纭总有一真——如何打破经济学家制造的信息壁垒

 11.1 教授为什么该领着学生吃麻辣烫

 11.2 粮换房:并非乌托邦

 11.3 比干的心,乔卡南的头

 11.4 这是一个需要互相搀扶的世界

附录

后记 一定要做到神不散

试读章节

说起经济学,人们一般会认为它是属于有学问人懂的东西。其实,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由于社会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大增,通俗表达就成了一个趋势。因此,它的原理性表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中随处可见。比如,一家人到餐馆吃饭,只要不是提前订好了餐馆,大多会商量一下去湘菜馆还是川菜馆,吃涮火锅还吃炒菜。此类情况不一而足,即便是某个人决定请客,在正式发出邀请之前,也会作出如上选择。

这类情况在经济学里称作“人常常面临取舍”,它是经济学里既简单又重要的原理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不时也会用“成本”一词表达自己取舍的结果。比如,你要到同一城市的某个地点与一位普通的朋友见面,坐公交去比打出租车去肯定会省一些钱。或许你会说“坐公交成本低”。成本还不只表现在花3元钱坐公交,或者花22元钱打车方面。更多的是无形的取舍,即除了花钱之外,还有“抉择成本”要计算——去湘菜馆的成本是放弃去川菜馆。同样,我手头的钱有限(比如300元),急需支付水电气等费用(大约200多元),那么我就要放弃买一套休闲服(恰好也是200多元)的打算,尽管我对后者想了很久。水电气费用与休闲服的价格在此时互为成本,这样的成本,说的是“机会”状态下的事情。本来,我在手头比较宽松的时候,可以买休闲服,但是一拖沓,到了水电气费用要交的时候,就失去宽松时的那个“机会”。

机会成本往往不是用钱的数量来表示的。因此,它的取舍特性最为明显,即取舍本身就是机会成本的确定过程。比如,潇洒英俊的单身男士张先生同时喜欢李女士与王女士,但最后他只能娶其中的一个。再假如王女士和李女士都相貌平常,但李女士家庭背景好一些,王女士个人气质好且工于心计。最后张先生娶了李女士,他的婚姻成本就是放弃王女士。

机会成本在特定的时间内,其取舍性更强。比如,一个要从北京到天津参加商务会议的高级白领,往往要在20分钟内作出取舍:是乘京津城际高铁去,还是自驾商务车去。在这20分钟内,他能参考的信息也只有两条:一是赶上某班城际高铁的可能性;二是从他公司出来,到京津高速公路入口处的这段路况(堵不堵)。

对于我这样的自由撰稿人来说,机会成本更为重要。一方面,在自由撰稿人这个身份下,我是个经济学者,能写通俗的经济学读本(如本书);另一方面,我对历史感兴趣、有研究,能写通俗历史读本(如出过几本该方面的书,而且有的市场反应不错)。但是,在限定的时间,我只能写一样,而不可能“双手提笔”,一边写历史书,一边写经济学的书。更严格的限制是,必须拿出专门的时间来完成已签订合同的书稿。作出的取舍是:写手头这本通俗经济学读本,就不能写历史方面的书,尽管这本书里面会涉及历史。简单地说,写这本书的成本,就是放弃写一本历史方面的书。

人们常常指责爱占小便宜的人,说他“人心不足,蛇欲吞象”。这个说法很夸大。即便蛇要吞老鼠,也是有限的,正像你的某位有酒量的朋友喝到3扎啤酒,再也喝不下去了一样。你酒量小,1扎啤酒就够了,那么在经济学家看来,1扎啤酒就是你饮酒的“边际量”。在参加朋友的饭局时,你肯定会考虑自己的这个“边际量”。你的那位朋友酒量大,3扎啤酒才够。那么,3扎就是他要考虑的“边际量”。

P2-3

序言

我认识本书的作者差不多有十五年的历史。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多半跟经济学有关。在这本书中他自称为半个经济学家。大家也许会奇怪他另外半个是什么。我觉得他的另外半个可以称为杂家,既有政治,又有历史,还有各种新奇的想法——不好归类的想法。所以不得不称为杂家。

他又是一位特别有创造性的作者,他的思想没有边界,但有追求真理的动机。为此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所以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

在这本书中,他用最通俗的方法叙述经济学的基本道理,特别是关于交换的知识。我认为现在主流经济学虽然成果累累,但是对于交换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交换的认识停留在很肤浅的程度,一般人不懂得交换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也不去想,一旦交换停下来会有什么样的灾难。比如说,灾荒大批饿死人并不是缺粮,而是缺市场,是因为没有了交换。相反地,近二百年来全世界的财富如此迅速地积累,科学如此地发展,归根结底是交换的功劳。换句话讲,如果没有市场,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綦彦臣在本书中就交换作了进一步的讨论,他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交换。这个角度是过去被忽视了的。他的这本书是一本独立创作的书,跟现在市面上许多抄袭的作品完全不同。阅读这本书能给人以新的知识。读者看了它不会感觉上当。

我想补充的一点是,交换背后的社会学意义。交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书中所说个人和国家做交换,其实国家的背后还是人)。它没有区分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所以他们是完全对等的,是完全平等的。如果交换使某甲赚了一笔钱,那么某乙也能从中赚一笔钱。所以市场经济是以人与人平等为前提的。这里不存在人剥削人,或者人被剥削的可能性。剥削只可能发生在人与人地位不平等的时候。市场安排使人与人的关系成为双赢。这也解释了何以交换制度一直到19世纪,随着人权的被确认而逐渐确立起来。在此以前人与人不平等,特权横行,市场得不到发展。这个分析也说明了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我愿意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后记

13年前的夏末,我与茅于轼老先生见面长谈时,他签名送给了我一本他1993年出版的书,书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而后,我细细研读,研读之后,有两种感觉:其一,对于我这样的青年经济学者(当时我32岁,已发表不少专业文章),面临着第二次启蒙;其二,经济学散文必然大行其道,对社会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我的第二次启蒙教材就是茅老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有幸的是,在该书的第2版与第3版,我为茅老写的评传《昂藏老鹤风》一文附列其中。再以后,我主编了茅老的另一本经济散文集《经济学的智慧》。时至今日,茅老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已堪称中国经济学散文的开山之作,经济学散文的结集出版也成为出版业的重要事项。但是,用经济学散文的方式,系统地描述日常经济生活中的某个重要现象,尚无先例可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以交易现象为分析对象,系统地写成本书,也算是一个尝试!虽说是尝试,但我有信心保证它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一方面,我有经济学研究的功底,能对一个经济现象进行系统化分析;另一方面,对日常经济生活进行观察已经养成习惯,是为治学方法之一。本书中涉及许多细节,如股市投资者心态调查、羽毛球单打分组与基金排名的可比性,再如对麻辣烫消费的群体特征观察、农村土地自由交易概览,等等。两年来,我坚持参加羽毛球锻炼活动,这不仅让我获得了大量观察机会,而且还让我产生新的写作思路,可谓获益匪浅。

带我进人羽毛球圈子的是一位小我20岁的活力四射的青年。他的网名叫排球迷三子,名字叫王金山,是本地动物防疫机关的一位职员。我偶然通过他在地方吧的一个发帖,知道了本地有羽毛球馆。1981~1983年,我上中专时,羽毛球打得相当不错,决心到那里重现青年时期的风采。可惜,一切又从启蒙开始……在球友们的聊天群里,我会经常主动释放一些调查信息,等着球友们的反应。三子是积极回应我的人。比如,对于洗衣机保修条款,我进行安全定价原则的讲解。三子表示能够理解,并回复说:“呵呵,这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聊天细节,对我设计本书10.1节小标题(羊毛出在‘牛’身上),很有启发。如此之类者,还很多,不一一细说。在此,要感谢三子的热心与真挚,也希望读者记住他的名字,特别是网名,有机会和他聊一聊。

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写完本书,还由于平时我积累的资料比较多。第一个源头是,日常实地调查的大量笔记,至今有些资料还以小纸条的形式夹在日记本里。第二个源头是,系统化的提纲设计,正式决定写本书之前,我做了中国家庭经济学与消费群体策略反应两个系统,共有5万字的资料。第三个源头是,报章资料汇集,长期订阅《参考消息》与《经济观察报》,并剪辑经济专题资料。中国俗语所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是这个道理。如此比喻虽有不谦之嫌,但能真实地表明写作心态。同时,这样的积累也是使本书免于神散的前提。一句话:我从来不会勉强写作,倒是经常放弃一些选题。

书评(媒体评论)

綦彦臣可能是国内第一位提金融反危机警告的人,他对金融安全、资本市场与监管、危机处理、国外经验教训、IMF功能都具有比较研究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畅销书《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

经济学是学术象牙塔的明珠,也是百姓日常用的东西。作为后者,其实比前者更稀缺。从来学问深入浅出,要比深入深出更难。这是一本百姓生活里的经济学著作,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张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