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在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轨背景下,国有垄断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
全书共分为四大篇:
第一篇为基本理论,由两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垄断产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第二章主要讨论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的性质、功能,以及国有、非国有经济在产品和产业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第二篇为经验分析或经验描述,由四章构成。本书首先将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分为经济转轨初期和中期两大时期。第三章主要阐述经济转轨初期国有经济的民营化过程;第四章主要阐述非国有经济在经济转轨初期的恢复与发展;第五章阐述了在我国经济转轨中期国有垄断产业的形成,资本市场在国有经济战略重组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六章分析了在进入经济转轨中期后非国有经济的全面扩张。
第三篇重点分析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的状况,共三章。第七章主要研究非国有经济进入的现状;第八章主要研究非国有经济进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壁垒;第九章主要分析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的途径。
第四篇则是规范分析和政策建议,共两章。第十章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讨论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的规范分析;第十一章是政策建议。
本书重点研究了在经济增长与经济转轨背景下,国有垄断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转轨与变迁的角度考察了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件领域很出而向基础产业集中,并使这些产业成为国有垄断产业的过程。证实了这些产业是自然垄断、市场垄断和制度与行政性垄断的混合体,而其本质则是制度与行政性垄断;考察了非国有经济逐步壮大,逐渐成为竞争性产业的主力,并形成了向垄断产业扩张的条件。而今的非国有企业不仅足以达到垄断产业的基本要求,其优秀的企业家资源和先进的企业制度,保证了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本书还研究了非国有经济i井入垄断产业的现状、进入的各种方式和遭遇的各种壁垒;从理论上分析了国有垄断产业民营化的条件,研究了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的对策。
第一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垄断产业
第一节 自然垄断产业
第二节 制度与行政性垄断产业
第二章 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的功能与产业配置的规范分析
第一节 国有经济的基本性质与功能
第二节 非国有经济的基本性质与功能
第三节 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协调
第二篇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的民营化与国有垄断产业的形成
第三章 经济转轨初期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效果
第一节 “放权让利”及其效果
第二节 经济责任制、“利改税”及其效果
第三节 经营承包责任制及其效果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及效果评价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及其效果
第四章 经济转轨初期非国有经济的复兴
第一节 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回顾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私营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初非国有经济的加速发展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经济转轨中期国有垄断产业的形成与壮大
第一节 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
第二节 国有经济的产业重组
第三节 国有经济战略重组与资本市场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经济转轨中期非国有经济的全面扩张
第一节 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律
第二节 城乡集体企业大规模改制与摘“红帽子”
第三节 私营企业高速成长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篇 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的经验考察
第七章 垄断产业的改革与非国有经济的进入
第一节 电力产业
第二节 航空运输业
第三节 铁路运输业
第四节 电信产业
第五节 城市公用事业领域
第六节 石油产业
第七节 金融业
第八节 结论
第八章 非国有企业进入垄断产业的壁垒
第一节 西方学者关于进入壁垒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意识形态性壁垒
第三节 制度与行政性壁垒
第四节 行为性壁垒
第五节 结构性壁垒
第六节 不同垄断产业进入壁垒评估
第九章 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的途径
第一节 直接竞争
第二节 重组产权
第三节 特许经营权
第四节 管理合同
第五节 BOT方式
第六节 产业投资基金
第七节 项目融资
第四篇 规范分析与政策建议
第十章 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的规范分析
第一节 规范性文献回顾
第二节 理论和经验实证
第三节 几点结论
第十一章 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与非国有经济产业准入政策
第二节 围绕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实施制度创新
第三节 探索非国有企业进入垄断产业的各种机制
第四节 加快垄断产业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第五节 鼓励进入创新,提高进入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