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及中国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学步集》、《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白寿彝史学论集》、《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主编有《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回族人物志》、《中国史学史教本》、《中国通史》等,视野恢宏,器识卓越,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本丛书共分四册,本书是先秦、汉卷。书中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共四册,包括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五代宋元卷、明清卷,本书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在这套书的体例结构上,我们试图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
[白寿彝讲历史]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即皇帝位,国号明。之后朱元璋攻下元大都,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朱元璋执政期间,注意到大乱之后休养生息对巩固政权的必要性,采取了许多措施使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口也较前增加。另外,朱元璋改革了过去的官制以加强封建统治,在文化方面采取了暴力压制的政策。
朱元璋从农民成为皇帝,经历不凡,颇具传奇。朱元璋(1328-1398年),幼称重八,初名兴宗,字国瑞,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称明太祖。
一、牧童行僧,一统天下
朱元璋出生在贫穷苦难的农民家庭,祖籍为金陵句容(今江苏南京)朱家巷,祖上都是庄稼汉,直到朱元璋的上代人,才能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落户。
朱元璋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他的父亲朱世珍,同乡人都叫他朱五四,一辈子为佃农,生活十分贫困。朱元璋从小就没有遇到过好年头,到处流浪。那时元朝的社会已是矛盾重重,越来越尖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大旱。次年春天,淮河流域闹蝗灾,田地荒芜,庄稼被毁,瘟疫流行,人畜死亡,使邻近的几个村子变成了鬼蜮之域,民不聊生,到处是凄凉悲惨的景象。朱元璋64岁的父亲,染病不起,离开人世。他的长兄和母亲也相继离去。在不足半个月里,朱家已是破碎至人丁落半,他仿佛一下子跌进了魔鬼的深渊,不知所措。朱元璋困惑之时,来到皇觉寺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那时,他在寺里干些粗活,混口饭吃。但在寺里的日子也不好过,灾情肆虐,很难得到施舍。皇觉寺的主持高彬法师,也只能罢粥散僧,打发寺里的和尚们出门云游,各自谋生。朱元璋在寺里也只不过待了五十多天。
至正七年(1347年)年底,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的朱元璋,乡讯平安,才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三年中,朱元璋足迹遍历淮西、豫北的名山大川、通都大邑,熟识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使他开扩了眼界,见到了世面,丰富了阅历,也得到了磨炼。朱元璋曾回忆道:“众各为计,云水漂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朱元璋苦难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刚毅性格,同时使得他变得残忍与猜忌,这都为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铺垫了基石。朱元璋穷则思变,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要傲然挺立,开创一片天地。
朱元璋在四处云游时,华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上“明王出世,普救众生”之说,广泛流传。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首举义旗;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攻下蕲水,起义之火很快燃遍全国。造反的人群头包红巾,史称“红巾军”。次年二月,定远(今安徽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也率众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据濠州城,并接受了颍州刘福通的领导。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终于等来了机会!朱元璋耳闻目睹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心情难以平静。此时,与朱元璋儿时一同玩耍,一同放过牛的小伙伴汤和在郭子兴的部队里已成了军中的小头目了,吃上了军粮。汤和捎信给朱元璋,邀他去投奔红巾军。此时,25岁的朱元璋怎能不动心呢?皇觉寺已被乱兵烧毁,朱元璋放下钵盂,去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追随红巾军,仗打得勇猛,又粗通文墨,很快就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将他由士卒提升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氏嫁给了他。朱元璋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摇身一变,身价百倍,兵士们对他另眼相待,敬呼他为“朱公子”。朱公子的地位变化,由此也就取了一个官名大号,叫元璋,字国瑞,不再用“重八”这个俗气的名字了。朱元璋后来回到家乡募兵,招得七百人,便有了他的队伍。郭子兴提升他为镇抚,让他带领这支队伍作战。一年之后,朱元璋因军功又升做总管。
郭子兴在军内与孙德崖等四人素来不和,朱元璋感到几支队伍同驻一起,又相互间摩擦不断,前程难料。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统率二十四人,南略定远,自谋发展。定远之役,朱元璋收编了附近一些地主武装两万多人,发展得十分迅猛。正如他在《皇陵碑》中所说的那样“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朱元璋把这支队伍悉加训练和整顿,“率而南入滁阳”,并克滁州,下和州,赢得了初步的胜利。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下和州后,郭子兴称滁阳王,命他总制诸将。这年三月,郭子兴病死,刘福通在亳州建立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队伍的左副元帅。不久,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一个任都元帅,另一个为右副元帅)战死,朱元璋被提升为大元帅,独任元帅府事,接管了郭子兴的所有部队。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这支起义队伍,全部由朱元璋指挥调动,并以宋政权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朱元璋正在迈向通向皇帝的捷径,而且步伐又是那样的坚实与稳健。
至正十六年(1356年)仲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进取集庆(今南京市)。集庆是当年元朝在江南的统治核心。不久,集庆城破,朱元璋率队入城。他在巡视了集庆城郭后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当下即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到七月,又置江南行中书省,朱元璋“自总省事,置僚佐”,将应天作为他发展的基地。
朱元璋虽然占据了应天,但依然是地狭人稀,力量还欠强大。而且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就东南地区而言,便是四面受敌的形势。当时,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元军。虽然形势相当严峻,但三支起义军却吸引和牵制了元军的主力,像竖起了三道屏障,隔绝了元军主力的进攻,从而对朱元璋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而南面的元军,也由于南北交通被起义军截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朱元璋适时地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果断地采取巩固东西线,向南面和东南面出击的战略,集中兵力进攻皖南和浙东诸地的元军据点。朱元璋率军,先后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徽州、婺州、扬州等地。在攻占徽州后,朱元璋还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咨询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向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要朱元璋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缩小目标。朱元璋认为朱升讲得很有道理,即予采纳,集中力量从事根据地的建设。此外,朱元璋还注重斗争的策略,在形式上仍保持与宋政权的隶属关系,遥尊小明王为帝,打着宋政权的旗号来号令军士,以免树大招风。直到他改称吴王,所发布的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明自己依然是小明王的忠诚的臣属。这一策略对朱元璋势力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以应天为中心,芦建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兵壮粮足,足以同其他的势力相匹敌。
P4-7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共四册,包括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五代宋元卷、明清卷,是为纪念我的父亲白寿彝诞辰1一百周年而作。
原任我国的教育部部长,现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的父亲白寿彝:
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长期以来,在教育战线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白寿彝教授功业卓著,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深受教育界人士的崇敬和爱戴。
父亲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如何将这二十二卷本的《中国通史》巨著和他的《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等历史学术著作编辑成一套广大读者喜欢看的历史科学普及丛书,是我一直思索,也是我希望做好的一件事。但真的是不太容易,目前这套书的出版,是我们的一次初步尝试。
父亲的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在史学界的研究者甚多,研究专著也不少,但是将其“溶解”成历史科学普及书籍的还不多见。其主要原因是对史学“大师”的东西,大家都敬而远之,谁也不“敢”去碰;即使“敢”碰,弄不好又受到“抨击”。难!那么,作为他的儿子,我今天开个头。如果能将父亲的中国历史研究成果科普化,让广大读者品评,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些启迪和收获,那不是件大好事吗?
我们的想法可能比较简单一些,但“实践出真知”嘛。我们尝试之中肯定会有不足,甚至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目标已定,我们会不断地听取广大读者的意见,修正不足,并坚定地将“尝试”继续下去,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普及中国历史知识,让广大读者喜欢。
父亲历来十分重视史学著作走近大众、便于大众接受。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就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他曾经讲道:所谓“通俗”,第一,一般读者能够看得懂,容易理解;第二,历史专业工作者也可以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收获。但是,撰写通俗的历史读物,不是仅仅把现成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复述就行了,也不是可以随意下笔、信手写来,而是应当下很大的工夫的。我们应该这样去想,也应该这样去做。父亲的一席话为我们编写这套《白寿彝讲历史》丛书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
父亲尤其重视中国历史人物的编写,他说:
历史的发展,毕竞是人们活动的结果。在史书里,看见了历史人物的群像,就愈益感到历史的丰富性。离开了人,也就谈不上历史。旧史大量地写人物传记,其所持的观点是有错误的,但对写人物传记的重视,却是可取的。 他又补充说: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研究,通常先由人物开始。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主持编写的《中国通史》,人物传记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描写他们的历史伟绩,反映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规律,通过他们的思想、行为、性格来表现时代的特点。
五千载悠悠岁月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丰厚的历史宝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莫不受益于历史的智慧,历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做人、经邦济世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焕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套书的体例结构上,我们试图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如此处理和安排本书内容,应是更为简明和全面的。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父亲的老友、同人、学子和弟子们热情、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本书是普通历史读物,我们对于材料来源和吸收别人的成果都没有注明。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我来讲,尤其特别感动的是他们对父亲白寿彝的高度崇敬和深情怀念!在此,我再次深表谢意,并鞠躬致敬!
我们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l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共四册,按照白寿彝先生的述史习惯,将它们以先秦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卷、五代宋元卷和明清卷,分别编纂。本书是明清卷,是四册丛书的最后一卷;同样也是为纪念我的父亲白寿彝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共四册,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同志们,尤其是姚远、葛忠雨、张海元、张岱松等同志,从当初的筹划直到四册书的全部出版发行,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对白寿彝老人的崇敬,以及对于出版事业的热忱与工作的勤奋,的确令人们敬佩和学习。他们是我名副其实的同志和要好的朋友!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的出版,只是我同出版界同志们一道工作的起步,今后仍需继续努力,加快弘扬白寿彝史学思想以及普及中国历史科学的步伐,力争做到“总结历史的经验,彰往而知来”,让“史学著作走近大众、便于大众的接受”。此后,我依旧要感谢父亲的老友、同人、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另外,本书是普通历史读物,我们对于材料来源和吸收别人的成果都没有注明,其他的就不再过多地表述了。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白至德
2009年6月林萃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