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军所著的《连带债务研究——以德国法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叙述了连带债务在罗马法上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德国普通法上关于共同连带和单纯连带、单一理论和复数理论的争论,指出了由于《德国民法典》对债务人之间内部份额确定规则规定得并不完备,产生的对错误追偿和不公平免责的担心。上述问题导致了德国学术界对连带债务的概念界定发生了激烈争论,为此在德国先后产生了债务原因同意理论、目的共同说、相互清偿说、相互履行说、义务的同一层次性理论等。总体而言,在德国有一种在更广的意义上界定连带债务的趋势。关于连带债务的发生原因,德国采行了宽松主义的立法模式,关于连带债务人之间的追偿,《德国民法典》在安排一个一般的追偿请求权的基础上,还通过债权的法定移转来强化这一请求权,这一做法被《日本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继受,也值得我国借鉴。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关于本书研究范围和术语使用的说明
三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德国连带债务制度的历史基础与基本规定
第一节 罗马法上的连带债务
一 罗马法上连带之债的语源学考察
二 罗马法上连带之债的发生原因
三 罗马法上连带之债的效力
四 共同连带之债的实践意义
五 连带之债的追偿问题
六 罗马法上连带债务制度隐含的问题
第二节 德国普通法上连带债务的主要问题
一 共同连带与单纯连带之债的区别
二 连带债务人之间的追偿问题
三 单一理论和复数理论
第三节 《德国民法典》的基本规定
一《德国民法典》关于多数人之债的基本结构
二《德国民法典》对德国普通法上三个问题的回应
三《德国民法典》中产生的新问题
小结
第二章 对附加要件的探寻:连带债务成立要件理论研究(一)
第一节 债务原因同一性理论
一 债务原因同一性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
二 Eisele的阐释面临的困境
三 学界对Eisele观点的态度
四 帝国法院对“债务原因同一性”的态度
第二节 目的共同说
一 Klingmnller的主观目的共同说
二 法律的目的共同说
三 客观目的共同说
四 德国法院对目的共同理论的运用
五 德国学术界对目的共同理论的态度
第三节 相互清偿共同和相互履行共同说
一 相互清偿共同说
二 相互履行共同说
第四节 义务的同一层次性理论
一 “不同层次性”概念的产生及其本初含义
二 Selb和Esser的同一层次性思想
三 Larenz的同一层次性理论
四 德国法院和学界对同一层次性理论的态度
小结
第三章 对附加前提的放弃:连带债务成立要件理论(二)
第一节 连带债务类型化的几种早期尝试
一 第一个出发点:对法律和判例中已确定的连带债务的类型化
二 第二个出发点:从连带债务法中剔除“移转案型”
三 第三个出发点:从法律规定的具体案型中探求连带债务的特征
第二节 Ehmann对连带债务本质的阐释及其类型构建
一 Ehmann对共同清偿的认识(《德国民法典》第422条)
二 Ehmann对追偿的认识(《德国民法典》第426条)
三 连带债务的本质
四 单个债的原因作为连带债务关联的基础
五 Ehmann的类型构建
六 学界对Ehmann类型构建的评价
第三节 同一给付前提下的排除法
一 无法证明《德国民法典》第421条不完备
二 给付的同一性作为连带债务的第一个要件
三 按份债务和协同债务的排除:连带债务的第二个要件
四 对连带债务的“体系化
小结
第四章 不真正连带债务:限缩连带债务适用范围的产物
第一节 德国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发展史
一 不真正连带债务概念的提出
二 目的共同作为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区分标准
三 清偿共同理论与不真正连带债务
四 履行共同说与不真正连带债务
五 义务的同一层次性与不真正连带债务
六 对各种学说的一个小结
第二节 依当代德国主流学说确定的不真正连带债务案型
一 法定移转案型
二 发生移转请求权的案型
三 对法定移转或者移转请求权规定的类推适用
第三节 对德国当前主流学说的反思
一 关于连带债务的法律规定对不真正连带债务不能适用
二 关于错误追偿或不公平免责的担心
三 同一层次性可否作为界分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标准
四 从连带债务的本质看不真正连带债务
小结
第五章 连带债务发生原因的规定:适用范围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不得解释或类推——几种立法模式
一 严格限制主义的立法模式
二 相对限制主义的立法模式
三 宽松主义的立法模式
第二节 德国法上依法律行为成立的连带债务
一 连带债务协议
二 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解释问题
三 广义的请求权内部移转案型
第三节 德国依法律规定成立的连带债务
一 德国法上的连带债务规定
二 德国对有关连带债务规定的类推适用
小结
第六章 连带债务的效力
第一节 连带债务人之间的追偿问题
一 追偿作为连带债务中的问题
二 追偿的前提:债务人之间的份额确定规则
三 追偿权的扩张
第二节 连带债务中的总括效力和个别效力事项
一 总括效力事项和个别效力事项概述
二 关于连带债务外部效力的立法例
三 关于效力事项规定的几点思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