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试图以优美的文笔和翔实的史料向读者展示一轴明朝历史的写实画卷,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明朝,它的皇帝、后妃,它的宦官、将相,它的民族争斗、思想文化等等。这里既有宫廷里或绮丽或荒淫的帝王生活,如朱元璋霸占手下将领吴良的妻子,写出了他的无耻与好色;也有帝王为惩治贪官及维护统治而大肆杀戮,如朱元璋及朱棣的大杀功臣,显示了君主的残忍和暴戾;也有宫廷政变事件中那皇家手足情的虚伪和功利性,如宣宗火炙亲叔;也有宫女寂寞无聊以至非人道的生活,如最终命悬三尺白绫的元妃那寂苦的结局……
本书将引领读者进入历史的长河,去体验大明王朝的沧桑变幻。
明朝的兴衰更潜,特别富于戏剧性,期间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也比较独特离奇,诸如和尚出身的朱玩璋如何当上了皇帝?朱元璋为何敬爱马皇后?明成祖为何大杀旧臣?宣宗为什么火灸亲叔?万贵妃为何能独霸后宫?客氏因何获熹宗宠信?崇祯是否吊死于景山?等等……本书试图以优美的文笔和翔实的史料向读者展示一轴明朝历史的写实画卷,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明朝。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去,朱允坟即位,因为他的年号是建文,所以习惯上称他为建文帝。建文帝朱允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他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朱元璋即位之初,就确立了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立了马皇后所生的长子朱标即建文帝的父亲为太子,并花了大量心血去培养这位未来的储君,这位太子在史书中被描述为仁孝、温和而有儒士风度。可惜的是,这位饱学的太子在他37岁的壮年就突然去世了,这让朱元璋非常伤心,之后他又立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准备让他将来继承大统。
朱允坟本性慈善,崇尚文治,向往儒家的仁政。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用武的局面。洪武时,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还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甚多,称王者也不少。在这种局面下,文官在朝政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建文帝即位后,一改尚武的风气,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同时,大开科举考试,并屡次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以官职。建文帝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正是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
太祖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建文帝对于祖父重典治国所造成的恐怖气氛,深有体会,登基后就着手全面改革洪武吏治,力图创造出祥和的氛围。即位仅一个多月,他就下诏宽刑省狱,纠正了一大批洪武时期的冤假错案,受到牵连的无辜官吏得以恢复职位,被流放异乡的人也得以返乡。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关押的犯人比洪武朝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年轻的建文帝书生气十足又温文尔雅,但是他的性格腼腆,也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是从小在战火中锻炼出来的,所以缺乏做皇帝必备的勇敢和决断力,他又是匆忙之间被立为储君,并没有多少实际治国经验。不用说和朱元璋相比了,就是比起他那些雄才大略的叔父们来,他也没有那种坚定的自信和强大的控御能力。不过因为他从小受到完整的儒家教育,自身也具备着温和的性格,所以使得他能真正关心祖父实行的高压政策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在仅有的几种留下了他治国痕迹的史料中,都同样记载了他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努力改变和缓和祖父所施行的严刑暴政所采取的措施。
在所有的事情中,处置最不得当的就是削藩的问题。本来朱元璋派自己的儿子到各地为王,是为了让他们做皇室的屏障,抵御外部侵略或是镇压内部叛乱。但是因为这些藩王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手中握有重兵,很快就成了新皇帝的心腹之患。建文帝还没有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这种严重的状况担忧了。那时候黄子澄就用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事安慰他,说他才是皇朝正统继承人,根本不必害怕。等到他登上皇位时,朱元璋的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已经相继死去,四子燕王朱棣就成了皇室中最年长的人了。而且他的封地在北边,扼守防御蒙古的第一线,位尊权重,实权最大,所以他也就成为新皇帝潜在敌人中最具危险性的一个。
建文帝和他的三个亲信大臣商量后,得出的一致意见就是要迅速削藩。这个决定本来并没有错,错的是他们选择的削藩方式。就在建文帝登基的这一年,刚刚处理完朱元璋的丧事,他就派出一支军队去奇袭周王朱楠的封地开封,并把周王逮捕,废为平民后发往云南。这种像对付叛逆一样的严厉手段使所有的藩王都大吃一惊,心里全都非常惊恐。随后,建文帝又找各种理由处置了岷王、湘王、代王,撤消了他们的封国,有的被软禁,有的被废为庶人。这种急风暴雨式的处置方式使封地在北京的燕王也感到胆战心惊,深知自己也离那一天不远了。
燕王朱棣本来就怀有异心,又听从了僧人谋士道衍和尚的劝告,终于下决心铤而走险。可是他又需要时间进行准备,不可能立即起兵。令人疑惑的是建文帝对燕王的处置上表现出了意料之外的优柔寡断。他派人去监察燕王的行动。燕王就装作精神失常,装疯卖傻、胡言乱语。建文帝得到这样的回报,心里更加犹豫。在此之前他用严厉的手段处置那些藩王,是因为那些藩王确实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过错,使他师出有名。可是燕王却没有被他抓住什么把柄,反而因为镇守边疆为国家立有大功。这时又见燕王生病,心里更加不忍,对燕王的处置也一直迟迟没有决定。就在他还犹豫不决的时候,燕王却已经开始在自己王府的高墙深院中训练士兵,制造武器了。后来,在燕王几次请求之下,建文帝居然放回了燕王留在南京做人质的几个儿子。燕王这时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甚至还高兴地振臂高呼:“天助我也!”建文帝的这种妇人之仁被后代的史家们评为最愚蠢的举动。
燕王在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公开发动叛变,率军南下,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以“清君侧”为名开始了他的篡位行动。建文帝到这时才如梦初醒,可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P11-13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77年的兴衰。如果再加上南明政权的21年,明朝有近300年的历史。
明朝的经济文化在历史上属于较发达的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明成祖即位后,在永乐年间,派遣著名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体现了永乐王朝的鼎盛和开放。但是在明宣宗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明朝的由盛到衰,特别富于戏剧性,期间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也比较独特离奇。如和尚出身的开国皇帝、祸乱沿海的“倭寇”、剧烈的党争、吊死于景山的亡国之君等等,不仅见诸正史,在民间的戏剧和小说中至今演绎流传,但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不存和不全,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深富历史影响又极具个性的人物,往往有多角度、多层面的风貌,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身上感悟沧桑、获取教益,从他们的得失成败中解读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
这本书试图以优美的文笔和翔实的史料向读者展示一轴明朝历史的写实画卷,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明朝,它的皇帝、后妃,它的宦官、将相,它的民族争斗、思想文化等等。这里既有宫廷里或绮丽或荒淫的帝王生活,如朱元璋霸占手下将领吴良的妻子,写出了他的无耻与好色;也有帝王为惩治贪官及维护统治而大肆杀戮,如朱元璋及朱棣的大杀功臣,显示了君主的残忍和暴戾;也有宫廷政变事件中那皇家手足情的虚伪和功利性,如宣宗火炙亲叔;也有宫女寂寞无聊以至非人道的生活,如最终命悬三尺白绫的元妃那寂苦的结局……
本书将引领读者进入历史的长河,去体验大明王朝的沧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