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正平先生是学者,也是随笔家。玩味这两种身份,颇为有趣。学者兼备一副上好的随笔家笔墨,仿佛女科学家兼具西施之容,虽非必要,总是妙事一桩。出色的随笔家,总以博学多闻居多。单正平从中国人人人见怪不怪、人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中,看出了其中的荒渗、荒唐及不人道,指出了制度中存在的许多戕害人性、践踏人格的不合理,震聋发聩,发人深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左右非东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单正平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单正平先生是学者,也是随笔家。玩味这两种身份,颇为有趣。学者兼备一副上好的随笔家笔墨,仿佛女科学家兼具西施之容,虽非必要,总是妙事一桩。出色的随笔家,总以博学多闻居多。单正平从中国人人人见怪不怪、人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中,看出了其中的荒渗、荒唐及不人道,指出了制度中存在的许多戕害人性、践踏人格的不合理,震聋发聩,发人深省。 内容推荐 左右不是东,左右不是西;左右横竖也不是东西。不是个东西,还要印出来干吗?答曰:虽不是个东西,但可能是个小玩意儿。单正平在这类文章的写作中,信奉王小波的一条理论:文章首先要好看,然后才能谈到其他。好看的文章就是个玩意儿,作者相信这样的玩意儿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目录 读图 长江今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江名胜》读后 老桥漫说——《世界百年老桥写真》读后 老报纸上的西洋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洋女体》读后 过去的美和现在的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泳装人体》读后 那个时代的女人和风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性》读后 记忆与反思——《前苏联(星火)插图》读后 看书 我对评选百部经典的一点意见 明年不读什么书 吴宓的去魅之笔 亮程散文 为时代性格留此存照——简评周泽雄新著《性格词典》 学者风骨诗人性情——宁宗一先生《教书人手记》读后 君虽“旧人”,其命维新——读李冬君《中国私学百年祭》 思出今古之间史寓诗理之中——刘刚诗体史学感言 谈读书 畅销书随感 海之南,有文明焉 2006:心境与散文 远小说而近随笔 刘和平的创作“心法” 观风 “后学”颂 淡化“性”意识面对真问题 国学研究院该干什么? 文化副都:时代怪胎又一例 金庸中庸观 巴金辞世的感想 霍金的意义 明星当县长的疑问 明星为所欲为的时代过去了 现在的春节 老人社会瞻言 五十年后如何? 章子怡PK孔夫子——一场文化比较演出彩排的现场记录 静心望月说嫦娥 忆旧 我的上海老师 水井边 聆听叶嘉莹 记忆的碎片——我的1982 回乡祭 谊园逸事 露天电影 “文革”余韵——一个小人物的命运 说教 教育与社会信用 学生不能点灯,教师可以放火?! 洪志功的意义 张九精事迹感言 师德与减负 舌头的悲哀 学术腐败之我见 后门也有假冒伪劣 顺乎自然看创业 青年的人生观 生态 生态伦理之我见 恐怖的白杨树 保护动物,依法治嘴 自然人文两相宜 摆阔者应该纳税 网络消灭新闻 网络评论 网络广告 网络爱情 阅世 关于中国人的幽默 你有多少虚荣心 鼾声 毒潮叙思录 麻将 档案 形式何以成为主义 官僚主义这个东西 官僚主义座右铭 做官的底线 吃官饭者闭嘴?——与钟健夫先生商榷 我们为什么恐惧? 刘惟英教授错在哪里? 环保总局无权给市长定责 省长该向谁请求处分? 经济 股市赚钱十大秘诀 股市十大定律 “水仙”退市感想 溶洞与墓穴 大众情人话股票 公民为何不纳税? 公车消费问题何在? 谁的住宅,新在何处? 郎咸平事件旁议 企业管理中的人学 企业凝聚力问题 一种有益的尝试 知识、智力、能力、态度——企业用人的几个问题 序跋 《韩少功研究资料》序 南洋的价值——《风从南洋来》序 警惕中国城市发展的拉美化趋势——《都市里的村庄》编者按 《绿意银思》序 《黄毅摄影集》序 《白领》的意义 《万科》周刊催生的写作 后记 试读章节 长江今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江名胜》读后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大体上需要二百年才能完成。这个进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的话,再有五十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就能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如果以长江作比,中国现代化这艘巨轮现在正行驶在三峡当中,只要把握好了航向,不出意外,出了三峡,剩下的路程基本就是顺水行舟,潮平岸阔,一路凯歌行进了。 但是我们要真看看长江,就能发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恰好是从长江口的上海开始的。溯江而上,离上海越远的地方,现代化的程度就越低。八十年前如此,八十年后的今天还如此。这是我看一本八十年前日本人所拍摄的长江风光照片集时产生的第一个感觉(这个画册已经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重印出版)。 看这样一个称得上古老的画册,我忽然觉得,如今人要恋旧怀古,要凭吊历史和古人,与其到实地瞻仰那些“真的”名胜古迹,倒不如看看这些旧画册。这些影像比实地更真实。因为,很多古老的东西特别是建筑,已经毁灭了,留下来的不是被改造,就是遭翻修。最新的消息:三峡大坝蓄水在即,张飞庙要拆迁到上游三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重新修建。这样的复原,其实仅仅比把陕北窑洞复制到深圳中华民俗村里略微好了一点点。有的旧东西虽然存在,却被现代化的建筑包围在中间,完全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味。你去浙江乌镇一看就明白,镇里的老房子固然在,这些老房子依托的环境却已经荡然无存,它们被周边恶劣的街道和楼房团团包围起来了。乌镇的空气里照样飘着沥青颗粒和汽油味,水里照样充满农药残余和洗衣粉泡沫,天上没有飞鸟,水里没有鱼虾。这哪里还是原来意义上的江南水乡!真实的历史好像只能在梦里,略微差一点的在书本里,更差一点的在图像里,那些实物,已经虚假得让人起腻了。我敢断言,中国大多数名胜古迹很快将被旅游者抛弃,人们与其看这些真中有假、假里有伪、伪中藏诈、诈以谋利的古董,不如到纯粹的大自然中去游荡,去探险。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个转变已经开始了。如果因种种条件限制,玩不了探险这种令心跳加速甚至送掉小命的危险游戏,那还不如一册在手,咱们躺在床上卧游祖国大好山河,也是蛮过瘾的。倘若图书足够多而且丰富,一个黄金周里游遍全国是完全可能的。 让我从这个画册中举个例子。七十多年前的岳阳楼,楼前面较低处,尚有一般人家甚至是贫苦人家的破旧房子。假如岳阳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登高抒怀的地方,那么他身在岳阳楼,心想北京城的同时,脚底下就有黔首、黎民艰难的生存状态可以看见,不需要凭想象去关怀那南及潇湘、北接巫峡的更广大地方的民生是如何多艰。因此过去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非但不抽象,而且相当真实。可是现在你去岳阳楼看看,不但楼本身被修得金碧辉煌,不但范仲淹的名文被雕刻得富丽堂皇,而且岳阳楼周围的环境已经被整治美化得绝对符合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地的标准。这里没有垃圾,当然也没有贫困。但这并不等于岳阳楼数十里以外的地方消除了贫困。换句话说,岳阳楼已经成了一个充满快乐喧嚣和体现富足奢华的“优诗美地”——这可是中国地产巨头深圳万科在上海开发的一个楼盘的名字!设想范仲淹老先生从时间隧道回来,或者借助基因克隆技术重生于今朝,他登上今日岳阳楼,该作何感想?也许会是:噫!微斯楼,吾何以乐?! 类似的例子,我们在这本画册里还可以找出一些。总的来说,当年那些破败、荒芜、空旷、寂寥、清朗的沿江风光,如今大多被稠密的民居、高耸的大厦、豪迈的大桥和无数人群所替代了。这当然是我们追求现代化的结果之一,虽然不一定全合我们现在的胃口。但由此造成的遮蔽可能是,今后的几代人,也许会认为钢筋水泥早在一千多年前修建黄鹤楼时就已经有了——你看这个新的假古董是多么高大巍峨哟!可是,专家说了,它要还像以前那么高,让长江大桥一比,岂不矮成了小瘪三?哪里配得上诗圣李白的气概?哪里配成为九省通衢之地的标志性名胜建筑?!于是现在的黄鹤楼就高耸入云了。 我很奇怪,何以中国人自己当年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考察长江沿岸文化遗存名胜古迹的图册?是没有精力,还是没有技术?或者我们关心的问题和兴趣与怀有侵略野心的日本不同?我们知道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中国人勘探自己的矿藏如丁文江,研究自己的建筑如梁思成,调查自己的民族地区文化如吴文藻、费孝通,整理自己的方音方言如刘半农、赵元任,探究自己的艺术宝藏如常书鸿,等等,但是好像没人把长江从头到尾拍成照片,留下珍贵的历史旧影。日本人这么做了,这多少有点让我辈气短。 P1-3 序言 序·单正平的笔墨成色 周泽雄 单正平先生是学者,也是随笔家。玩味这两种身份,颇为有趣。学者兼备一副上好的随笔家笔墨,仿佛女科学家兼具西施之容,虽非必要,总是妙事一桩。随笔家让人疑心腹笥不足、学养有亏,总好像观摩毫无内家功力的愣头青打醉拳,一招一式皆透出滑稽。除了极个别例外(比如英国的随笔天才查尔斯·兰姆),出色的随笔家,总以博学多闻居多。可见,学者而有文士之笔,不过是一点笔墨余事;随笔家兼备学者素养,则属第一正经事。单正平先生此项上得分之多,令我嫉妒。 说到作家的人品,我历来奉行两分法:对创作型作家,我惯于专注其作品,而对其性格人品,只从轶事和谈资的角度考虑,不予深究。作品在文学上站住了,即使作者人品有缺,我也八风不动,对作品的热爱不减分毫。因为,大作家、大诗人同时又是生活上的缺德鬼,实属常见,大可见怪不怪。反过来,我对思辨型随笔家的人品则较为看重,尤其是那些兼具“社会良心”身份的知识分子型随笔家——依我看,单正平先生就属此列。理由倒也简单,随笔家除却一枝生动文笔,他一般还需体现出明哲的见解、幽默的情趣、坦诚的理性和通达的人情,凡此种种,均要求作者首先是一个让人信得过的家伙。就是说,并非我们执意要在随笔领域强行插入道德那一杠子,而是作者的人品文品一旦让人觉得不够靠谱,他笔下的一切都会大打折扣。我得说,作为单正平先生的老友(实际上我一直视他为兄长),他行事之坦荡、为人之诚挚、见解之俏皮,多年来一直让我大感可亲。依我小见,随笔这种体裁,天然就是为单正平这号人物预备的。 不久前,我应朋友之请,向单正平先生约过一篇文章。我亲爱的老单很快寄来了大作,正是那种让我一读即不能罢手的快心之作。第二天,老单又急急寄来一封鸡毛信,声明前文作废,以修改稿为准。再读,乖乖,对初稿进行了近乎流血革命的大改造。我的佩服之心还徘徊体内,尚未消化完毕,老单最新的修改稿,又随着他的“不好意思”,抵达我的信箱。不用说,老单如此行事,固然给我添了些麻烦,但我萌发于内心的,从一数到九,全是敬意。真正洞悉写作甘苦者,莫不恪守一个准则: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有实力的作家,通常不会视下笔迅捷为多大的难事,相反,在有能力一挥而就时,依旧采取“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态度,才是检验作家成色的试金石。这也正是单正平先生的笔墨成色。 一点心得,不敢私藏,特告之读者。 单正平先生明知小可名头藉藉,无力提升大著销量的一个百分点,仍执意命我作序。在老单,固然只是一派不拘流俗的天性流露,在我,则心怀惴惴。他无惧佛头着粪,我深恐花下晒裈。上举数端,还请看官共验,以证所言不虚,是所盼焉。 2009年12月26日 后记 书名这五个字,我想大体可以包括这本杂书的立场倾向和意见了。 有些人喜欢给别人划线排队,这种思想习惯及其“成果”,我觉得可以构成一门学问,先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左右学”。回想这几十年的历史,左右开弓地骂人、打人,战例无数。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让人闹不清楚。有时候左右还要分别加引号,就更让人弄不明白了。开始批判林彪时,说他是极“左”路线的代表,后来又成了形左实右的典型。反“右”时,我老师的老师,给上级提意见,说对右派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运动结束时他本人就因为这个“极左的”意见而被打成了右派!这个真实的荒诞故事,说日月了所谓左右,原本不过是个特殊符号而已,权力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赋予其价值内涵。 按照如今时髦的左右界限,审查我书中文章所表现的立场和态度,读者会发现,本书的题目可以被“解构”成这样一些绕口令: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右不是。 左不是东西,右不是东西;左右加一起当然还不是个东西。 左不是东,左不是西; 右不是东,右不是西; 左右不是东,左右不是西;左右横竖也不是东西。 是东,也是西; 不是东,也不是西; 是东西,也不是东西。 绕来饶去,结论还是: 归根到底,左右不是东西。 不是个东西,还要印出来干吗?答日:虽不是个东西,但可能是个小玩意儿。我在这类文章的写作中,信奉王小波的一条理论:文章首先要好看,然后才能谈到其他。好看的文章就是个玩意儿。我相信这样的玩意儿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但能力所限,有些文章未必好看,甚至不无枯燥乏味的嫌疑。既如此为何要收进书中?我的理由是:希望读者勿将其当做文学,它们无非是我对一些事情的态度而已。这些文章有的是应报刊之约却最后不能发表;有的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未曾考虑发表,写时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对这个社会自认为应尽的责任——这多少有点唐吉诃德精神,知情人嘲笑说:你尽责任?有无搞错?谁理你啊? 本书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十年,内容、体例、文风都非常之混乱庞杂,而这正好体现了我本人这些年来混乱的思想和断断续续、没有目标与计划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确实不像个“东西”。 是为后记。 2009年12月于海口双聊斋 书评(媒体评论) 他行事之坦荡、为人之诚挚、见解之俏皮,多年来一商让我大感可亲。依我小见,随笔这种体裁,天然就是为单正平这号人物预备的。 ——周泽雄(《南方周末》专栏作家) 他从中国人人人见怪不怪、人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中,看出了其中的荒渗、荒唐及不人道,指出了制度中存在的许多戕害人性、践踏人格的不合理,震聋发聩,发人深省。这与许多软脊梁、没骨气的文人一味粉饰太平、一味歌功颂德的品行相比,不知道要高尚多少倍。 ——景颢(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