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快乐心理学(第2版)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陈慕纯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何找到快乐?快感、满足感、自在感、喜悦感……远离郁闷无聊的生活。

快乐是个什么玩意儿?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是我们的现实情况却是深陷于烦恼之中不可自拔。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快乐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灵?怎样增添生活的乐趣?

《快乐心理学》是一本真正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快乐的书!

内容推荐

《快乐心理学》的作者是陈慕纯医师。

陈医师通过亲身体验,借助医学心理学专业背景,从快感、满足感、自在感、喜悦感4个方面对快乐进行独到深入的阐释。抑郁症蔓延的年代,每个人都得学会快乐。快乐是头脑的最高指令,也是人生最需要学习的课题,但一直都被家庭、学校与社会忽略掉了,也难怪忧郁症不断蔓延。陈医师透过其个人亲身的体验与专业的背景,对于快乐作独到与深入的阐释,俾人人能远离忧郁。研读《快乐心理学》可说是一趟体验人生的快乐之旅!

目录

自序 快乐宣言

第1章 快感

 感官的快感

 过度追逐快感,适得其反

 律动的快感——舞蹈

 病态的快感——受虐

 危险的快感——吸毒

第2章 满足感

 满足感与快感

 满足感与欲望

 禁欲者,愈禁愈欲

 掠夺者永不满足

 正面思考——启动满足感

 正面思考与正面情绪

 感恩的心——满足感指标之一

 信心与希望——满足感指标之

 畅流——满足感指标之三

第3章 自在感

  自在感与满足感

  自在感是最好的安全感

  放下——自在感指标之一

  懒惰者没有自在感

  禅——放下的训练

  随遇而安——自在感指标之二

  谦冲包容——自在感指标之三

第4章 喜悦感

  喜悦感与自在感

  喜悦感是最好的归属感

  超越——喜悦感指标之¨

  宗教信仰的喜悦之源一宗教性

 慈悲——喜悦感指标之二

  欢庆——喜悦感指标之三

第5章 有助于快乐的生活形态

 快乐学习 学习快乐

 实践头脑最高指令:快乐——全心学习自己喜欢的正面事物

 快乐饮食

 快乐睡眠

 快乐爱情

 快乐工作

 快乐语言(幽默)

 快乐意象

 自然意象

 快乐信仰

 快乐永別

 自歌自舞自开怀

 全然地笑

第6章 忧郁症的征兆与成因

 快乐——头脑的最高指令

 忧郁症的征兆

 负面思考——忧郁症的起始

 负面思考与负面情绪

 忧郁——被负面情绪卡住了

第7章 快乐的生理学基础

 头脑的结构

 简明头脑构造图

 边缘系统:掌管情绪

 脑的思考系统:整体像(参阅新井康允)

 认识情绪

 情绪智商

 情绪的神经基础

 快感的神经基础

 满足感的神经基础

 笑的神经基础(参阅志水彰)

 杜乡微笑

参考读物

试读章节

宗教信仰的喜悦之源——宗教性

虔诚的宗教信徒都声称,曾经在最虔敬的时刻,感受到特殊的心灵之乐。他们以清心寡欲的安静心灵,专注地膜拜信奉的神祗,领受到相当的宁静之乐;在更狂热的膜拜仪式中,又注入了热情与兴奋,显得激动、癫狂。每当信徒前往圣城朝拜时,总有许多人经历到宗教信仰的狂喜,这种满足感是一种畅流。

宗教信仰的畅流感,需要全然的信任。被膜拜的神祗必须是全知全能的,而且他的神性必须随时都被信徒尊奉着,无所不在,无刻不在。众多虔诚信徒团聚时,一起给神祗奉献的行为,更加深平日的信仰,配上狂热的仪式,更容易引发畅流。

然而,检视信仰的内容,可发现宗教信仰常常提供人们安全感与归属感,这都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在纷扰不安的世界里,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使宗教得以盛行。

安全感来自于渴求保护,来自于婴儿期在全能父母袒护之下,所涌现的快乐。因此,当安全感失落而产生恐慌时,人们就期待找到象征超级父母的对象,希望能再度感受被保护的快乐。几千年来,各种信仰内容皆有将所信奉的神祗称呼为父亲或母亲的情形。

但是由于其安全感来自于保护,而不是自我成长,形体虽然已经成年,却依然怀有幼年期或少年时的心理特征,有如“稚虫态延长”的倾向。(参阅Desmond Morris)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学习全然放下、随遇而安以及谦冲包容的态度,借由自在感的体验以获得安全感。其实在耶稣以及佛陀的教诲里,经常提及放下以及谦冲的重要性。

至于归属感,纵观人类的历史,人们经常在宗教里寻求归属感。寻求的过程中,往往诉诸认同,因此产生排他性,这是宗教信仰引起不宽容的原因。宗教本是倡导爱、包容、友善、慈悲、和平与喜悦,怎么会有宗教战争呢?人们的宗教信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深入其原因即可发现,通过认同而产生的归属感是容易产生对立及冲突的,不论是宗教里,甚至政治里、经济里皆如是。唯有通过爱、包容、友善、慈悲、道等的历练所产生的喜悦感,才是最好的归属感,它具有与存在合一的和谐的超越性,我们称之为宗教性,这是所有宗教信仰者所当努力修持的。千万别流于对不必要形式的认同,而漠视最重要的宗教性的修持。

慈悲——喜悦感指标之二

慈悲具有超越的本质,视周遭万事万物为一体,即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具慈悲心的人,会自发地崇尚素食,并关怀社会及周遭环境,投入各种正面的活动。最基本的慈悲体验是“助人为快乐之本”。

心理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检视此等慈善活动时,发现不少人备受压力、沮丧,而不是洋溢着“广拓慈心,爱屋及乌”的欣喜。

有位妇女在非洲度假时,看到驴子饱受残酷的欺凌而大为惊骇,于是展开拯救受虐驴子的计划。最后她在一个大农庄收留了三干多头驴子,施以医疗照顾和喂养。

她继续买下所有受欺压的驴子,使农庄里又增加新的成员。每当她买下一头受虐的驴子时,驴子的饲主就用该笔钱再去买一头幼驴回来,虐待它做苦工。事情就这样周而复始,没有结束的一天。她从事的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日益恶化。

20世纪最伟大的慈悲家特蕾莎修女,亦陷入类似的状况。她以无比的爱心不断地收容被遗弃的孤儿,却又反对节育措施。由于欠缺节育常识,印度居民不断生育,再把无法养育的子女丢给特蕾莎修女,因此她也陷入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台湾,具有慈悲心的佛教徒到市场买各种待宰的动物放生,市场生意人再用他们的钱到动物的栖息地,大肆捕捉。教徒们发挥慈悲心再买它们,放生到非栖息地,加速了动物由栖息地被移到非栖息地,生存更加艰难,同样也陷入了恶性循环。

具有慈悲心者乃具有道心,值得赞扬,但其运作却不可违反自然生态的法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所有人为的施设及方法,若有违自然生态的法则,反而更加恶化。让所有万物归其栖息地,设法禁止捕捉才是顺应自然之法则。至于过度生育的父母,当告诉他们土地养育人口之限度,过度生育必予土地相当沉重的负担,甚至破坏土地而导致灭亡。如此的生态教育,才是根本之道。

培育慈悲心,更要进一步亲近自然,歌咏自然,向自然学习,才能获至全然的喜悦。

慈悲心的启发,要从儿童教育开始,让其体会“助人为快乐之本”。

欧饰达老师是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对于学生爱的教育特别重视,规定学生们要日行一善。

欧老师对课堂上的小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做的好事是帮助老年人过马路。老年人身体较虚弱,行动较不便,你们小学生个个行动敏捷,所以要帮助老年人。”

隔天,欧老师在课堂上问小华:“小华,你昨天做了什么好事吗?”

小华说:“有,昨天放学回家过马路时,我与小明、小英三个人帮一位老太太过马路。”

“太好了。那么老太太有没有很高兴,向你们说谢谢?”老师问。

“没有,她还骂我们!”小华说。

“为什么呢?”

“她太固执啦!”小华说。

“怎么样固执呢?”

“她坚持不过马路。于是我们遵照老师的规定,把她拉了过去。”

P81-85

序言

快乐是头脑的最高指令,但快乐需要学习。过度竞争的经济社会,使人类沦为忙碌的经济动物,带来全球人民生活的紧张与不快乐,这种趋势一定要缓和下来。

快乐会传染,不快乐也会传染。今天忧郁症之所以蔓延,乃因为人们有太多不快乐的生活形态。家庭亲子之间经常缺乏快乐的互动,电视与电脑夺走亲子沟通的时间。学校并没有提供快乐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升学考试的压力扭曲了教学,一方面强制学习的课目太多,学生只好勉强应付,毫无学习趣味。同时,教科书又欠缺启发性与趣味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会上充满恶性竞争,孩子们被迫学习各种东西,职场上充斥五花八门的潜能开发。强调竞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流失,只沦于物欲的追求,毫无快乐可言。也难怪忧郁症泛滥成为仅次于癌症的慢性病。

快乐需要学习,它不会由天而降。快乐并不仅止于感官的快感,它尚有更广更深的层面,包括满足感、自在感与喜悦感。它需要你不断地去体验,若有所怠惰,便随时可能感觉不快乐。记得头脑的最高指令是快乐,尤其全心学习自己喜欢的正面事物,更是人生必要的快乐之旅。倘若没有如此正面积极的体验,将会感觉人生乏味无趣,以致沦为忧郁症患者。

人性本善,乃因为快乐是头脑的最高指令,快乐的头脑自然引导人们喜欢正面的事物,喜欢正面的行为与艺术,只是人们忽视了学习快乐的重要性。快乐的头脑,会使人们比较关心别人、比较懂得感恩、比较满足、比较自在、比较包容、比较仁慈,也比较喜悦。

快乐是人类存在的首要任务。我们希望快乐全球化,而不是不快乐全球化。让我们学习快乐,让人生成为快乐之旅。

陈慕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