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还有真正的隐士吗?
《白云深处》是一本讲述终南山隐士的山中真实生活的书。继美国学者比尔波特(Bill·Porter)的《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该系列的继续。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的传统,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它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仅有的仍旧有隐士居住的一座山。隐士们在山中云游、种菜、修行,自食其力,住在草庐里,俯瞰着山下的滚滚红尘。他们的人生,日常生活,情感,修行,田园生活,是这本书的主题。
本书的作者周语在终南山与一位隐士一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在山里,不用电,也不读书,手机没有信号,一日两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煮茶、看云、采药、静坐,吃松籽,晒太阳,这是属于现在的终南山最真实的隐士生活。山居生涯与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所遵循的是不同的原则。他每天跟随这位隐士打坐,劳动,喝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让人乐而忘返。如果有时候你找不到他,那么他一定是去山里晒太阳,写作去了。
翠云岭上最漂亮的那座草庐是明居士跟宽宏的家。他们时而耕种在田间,时而煮茶松树下,时而与白云同游走,时而在清风中持修。人们还纠结于尘世的纷扰之中,他们早已忘却了时间——相伴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的传统,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它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仅有的仍旧有隐士居住的一座山。隐士们在山中云游、种菜、修行,自食其力,住在草庐里,俯瞰着山下的滚滚红尘。他们的人生,日常生活,情感,修行,田园生活,是由周语所著的这本《白云深处》的主题。《白云深处》是一本讲述终南山隐士的山中真实生活的书。继美国学者比尔波特(Bill·Porter)的《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该系列的继续。
终南传说
在中国大地无数的群山之中,终南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脉。
终南山,是一座山,也是一群山。僧人、道士、云游的行者、冒险家都视它为一座乐园,它是隐士们的天堂。
由古至今,终南山始终是一座奇特的山。它是隐士们的伊甸园,是修行者的世外桃源;在白云深处,它是作为上古时代的隐士传统、田园精神的象征而存在的。如果有一座山能代表中国几千年的隐士文化,那么只有终南山才符合这个标准。
终南山,传说中又称为月亮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位于西安市南部大约30公里。古时的人们驾着马车,披着长袍,一路饮酒、唱着古歌来到这里,看青峰如云,宛若仙境,以为走到了天的尽头,故称之为终南山。在这座山里,隐士们建立了一种伟大的隐修传统。他们既是农夫、采茶人、药师,也是行脚僧、云游人、樵夫、隐居者。当古琴的清雅之音从天地间降临,置身云雾间,你会不由得生出随风而去的感觉。
从现代地理学的意义上讲,终南山指的是秦岭中段,《山海经》简称其为“南山”。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都城长安以南的南山口修建太乙宫,因而这里也被称做太乙山。这座山有很多故事,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有智慧之人的老子,曾经在终南山北麓楼观台一带酝酿了那部惊世骇俗的《道德经》。
老子已经乘着青牛飞升而去,几千年后,仍旧有人相信终南山隐居着不为世人所知的智者。这些隐居在山中的智者们,可能在松柏浓密处,也可能在有鸟语、山泉、桃花的草庐或者山洞里。
终南山里有隐士据说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终南山的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2米,在眉县县南。这个山峰与隐士们也是有着深厚渊源的。明末清初,关中大儒李雪木曾长期隐居太白山下,写出了《槲叶集》。李雪木拒绝康熙皇帝的召请,隐居山中不出。康熙皇帝怒而封山,不许纸墨流入,但李雪木后来在山中采到了一种槲叶,用来写诗,散落在森林间、河流边,被人捡去,辑成了一本书。如今在太白山半山腰里,随手就能捡到槲叶。它是柞树的叶子,形状如荷叶一般,只是上面却没有隐士写的诗了。他们大约不写诗了,或者去了更深的山中隐居。
太白山山顶终年积雪,山上有按道教神仙谱系建立起来的庙宇建筑群,它们分别散布在云中,像是漂浮在云海上的一片树叶,让人慨叹它的神奇。事实上,这座山能给予隐士们、智者们的,远不止这些。
这座山有一种奇特而神秘的力量,当你居住在山中,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没有烦恼的宁静之地。山下来来往往的人群,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仍旧有很多人想在终南山找到那些传说中的隐者。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只是机缘未到。
有些人相信终南山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山,从巢父、列御寇、老子的时代开始,在这里的隐士以大自然的露珠、雨水、阳光为食,有时候依靠草叶、树根御寒,远离现代工业城市的尘嚣。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这里就是仙界与红尘的分界。
在无数向往终南山的名士、古代官员、知识分子之中,有一位唐朝精通佛学的诗人王维。外号“诗佛”的王维在都城长安东南蓝田一带的山麓,用竹子、木头、蒿草、石头修建了一所别墅,用来修养身心,那个地方叫做辋川别业。而在终南山,他写下了一首闻名后世的诗歌: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歌写在一千多年前,嚼着菜根、喝着泉水的现代旅行家抄写下来,印刷在广告手册里,开始了他们的巡游。他们希望能够发现关于这座山的秘密,而这位中国唐朝的诗人站在终南山的山麓下,有白云从头顶飘过,面对满山苍翠的草木,他似乎能呼吸到来自上古的新鲜空气。这些云朵和气息萦绕在终南山的山谷里,就像在神话时代的田园,带给观察者无上的清凉感。
辋川别业距离终南山并不远,在那里现在还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如果你在夏天的时候去蓝田,在这棵银杏树下乘凉,也许王维诗歌中的清灵禅意依旧能给你灵感。在竹子做的阁楼里,王维对终南山隐士们的生活曾有着无限遐想。如果你和这位公元8世纪的诗人一样素衣、草鞋进入终南山的北麓,也许你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终南山隐现于云海之中,草木茂盛,逶迤连绵几百里,接近它的时候会顿感清凉,觉得不虚此行。这种让人豁然省悟的伟大力量,一度吸引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伟大的人物来拜访这座山,比如老子、道坚、虚云。中国近代著名的高僧虚云老和尚就曾在终南山的嘉五台修筑茅篷,并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修行生涯,最终在这座山的庇护和帮助下开悟。至于那些极其古老的树木、茅篷,进山的修行人会告诉你,如果缺少山的庇护,它们很难生长、存在那么久,以至上千年仍旧完好无损。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玄妙,一时很难弄懂。但是,不必为此担心,希望很快我们就能找到隐士为我们解答。
隐士的乐土
寻找隐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在中国很多的山谷里,至今仍有许多人在那里耕作、修行、隐居,终南山更不例外。所以我们可以对此保持乐观。
山路是我们进山的第一大障碍。这座山有大小几百个山谷,有很多地方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对于只图玩乐的大众来说,它是值得敬畏的;而对于隐士们来说,那连绵数百里的青山、通路周围生长了上千年的松柏就是他们的归宿、他们的伙伴。
这座山里生活着草药师、冥想者、僧人、道士,以及寻找自己生活之道的行者。他们与山一起呼吸,一同沉睡,一道醒来。他们穿着草鞋,远眺青山,在山中垂钓,乘木舟、泛清流,与明月、新雪、绿松同乐。他们的孤独感于山中的漫游时光中与日俱增,但是生命却倍加饱满,心地澄亮。而这些山谷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存在,它们象征着一种自上古时代以来就存在的隐士、隐逸精神。
从古代开始,在白云下修行,林立的茅篷,藤杖、蓑衣、瓜果、菜蔬构成了隐士们形而上的生活内容。而在现实的环境中,在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背后,他们则更多的是身体力行,竹杖芒鞋、素衣斗笠,依靠自己的辛苦劳作而生活着。很少有时间枯坐在那些古老的树下沉思,他们在避免思虑过多。这是修行的目标之一,去除杂念,返璞归真。显然,在终南山的很多隐士都依靠耕田、种植蔬菜而生活,他们延续了这种生活传统。不过,这些隐士的类型非常复杂,有很多没有留下姓名,我们要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只能对望着终南山默默地去想象这种生活场景。
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前,必须找到真正的隐者。只有在放下现代文明世界里对隐居猎奇的态度之后,才能真正进入现代隐士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是心诚则灵,在终南山寻找隐士依旧是可能的,只是前提要求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体力、机缘。
最终,我们有幸在终南山寻访到了一位隐士,我们称他为明居士。他的家就在终南山的翠云岭靠近顶峰的山谷里,这位明居士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十年。
寻找居住在终南山的居士,这个计划筹划了很长时间。因为在此之前,重新认识人本身所具有的灵性,重新认识终南山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而贸然闯进隐士在深山的草庐,只是一种冒失和冲动。这种草堂生活方式,在山谷里经历的故事,并非仅靠逻辑思维就能够了解的。
这位明居士在住山之前,已经在终南山修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他出了闭关的山洞,准备过一种田园生活。这是隐士们漫长修行之后的选择,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田园生活中的乐趣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引人注意的话题。
他是一个修行人,但与严格意义上的修行者、隐士有所不同。他的故事似乎本来就是为了完善或者改变人们对隐士、修行者的定义而产生的。他在山谷里自己建起草堂,开垦田园,修建院落,让我们想起公元3~4世纪时魏晋时代的土人们热爱隐逸的传统。在终南山,这种生活的遗风和内在核心部分依旧可以找到,或者说,古代桃花源的传说从来未曾失传。
据明居士说,这座山从几千年前就有隐士居住、修行的记载。终南山北面古长安城里的大明宫与这座山遥遥相对。假借隐居而获取朝廷青睐的士子们都是乘着车马往来于朝野,周旋于不同的王侯之间,以辩才和智谋获取君王的宠爱。但真正的隐士并不是在寻找世外桃源,并不是为了物质生活而像古代的一些隐士那样寻找一条终南捷径。
明居士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十多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住山的修行者,明居士说自己只是众多的终南山修行人中普通的一位。
十多年的时间,他已经与这座山有了一种默契。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修行者,他的生活方式和经历更像是一种隐居生活的开创。在终南山,他是一位现代隐士:茫茫大山之中,栖身在几间草堂,每天在山中劳作,已经重新回到了古代人的生活节奏里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在农耕文化逐渐退出主流文化舞台之后,成为一种奢侈的时髦体验,为都市里的猎奇者所热衷。
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猎奇者。不过隐士们不会迎合他们而改变自己,也不需要他们的关注来提升自己的名声。他们穿着草鞋,在山中饮酒,以天地为茅庐,这有点像“竹林七贤”,放浪不羁。但是他们做的不过是要达到脱俗和宣泄内在的不满、不安,他们并不能像老子那样真正地领会生命的逍遥真意。作为生活在体制内的这些酷爱隐逸的知识分子,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只是醉卧南山思慕江湖,对于究极的领悟,他们仍然隔着层层的迷雾。而只有老子这位哲人最能代表并诠释真正的洒脱,他驾着牛车,带着简单的衣物,凭借星空辨识道路的方向,越过几条古老的河流,找到了终南山。
在终南山连绵的群山之中,松柏、流泉、青云之下,隐士们的身影忽隐忽现。他们素衣草鞋,有的时候走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认出他们来。
听,山谷中的雨水声音如银瓶乍裂,似珠玉破碎。
P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