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乃元代禅门著名高僧,也是当时汉地佛教界的代表人物,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被时人誉之为“江南古佛”。
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位一代高僧的生平及佛学思想、艺术成就,辑录了其语录诗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释印旭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乃元代禅门著名高僧,也是当时汉地佛教界的代表人物,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被时人誉之为“江南古佛”。 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位一代高僧的生平及佛学思想、艺术成就,辑录了其语录诗文。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主要就中峰明本禅师的生平著述、传承和影响、禅学思想以及诗歌和书法艺术成就等方面作概要叙述。在本书下编中,择要选录了明本的部分作品,按照法语、义解、诗偈、题赋、书信和清规六大类作了整理和编排,以飨读者。 目录 前言 上编 生平及思想概述 一、生平及著述 1.出生至出家前 2.习禅参学 3.庵居修行 4.晚年时期 5.著述 二、传承与影响 1.弘传临济法脉 2.门下弟子及其传承 3.海外弟子及域外影响 三、禅法思想 1.针砭宗门弊病 2.对禅的体认 3.弘扬看话禅 四、艺术成就 1.作为诗僧的明本 2.明本的书法艺术 下编 法语及诗文选编 选编说明 一、法语 二、义解 三、诗偈 四、题赋 五、书信 六、清规 后记 试读章节 天如惟则(1263一?),号天如,俗姓谭,庐陵(今江西吉安莲花县)人。因家贫,少年曾为豪门放牧。然其聪颖过人,尝读雪岩祖钦语录而有省悟。十四岁时,路遇海印如禅师,甚奇之,荐人与莲花毗邻之禾山甘露禅院为沙弥,勇猛精进。受具足戒后游苏州虎丘,遇中峰明本禅师并为所重而许入室从学。从此追随明本习禅多年,道誉日增。他也像乃师一样,终生拒任名山大寺,江浙一带名山巨刹尝屡请惟则住持,然固辞不受。 元至正元年(1341),惟则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的拥戴。次年,有弟子在苏州城为他建园(院)居住。天如禅师为感念恩师中峰和尚,将该院命名为“师子林寺”。因乃师中峰明本禅师曾倡道于天目山狮子岩,在天目山上建“狮子正宗禅寺”;且园内多怪石,形如狮子,亦名之日“狮子林”。后易名为“普提正宗寺”、“圣恩寺”。至今,“狮子林”仍是苏州著名的四大园林之一。此后,惟则长期卓锡苏州、松江一带弘法传道。 在禅学思想上,惟则主要继承了乃师中峰明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主张禅净统一,主要传播中峰明本的“看话禅”,同时力弘净土。他提倡修持各种念佛法门,特别是专修称名念佛的“念佛禅”,有较大影响。宋元以降,净土信仰在江南地区盛行,且对禅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在平时的说法、开示中阐述过他对弥陀净土法门的看法之外,惟则还以宾主问答的方式撰写了《净土或问》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他依据禅宗的心性思想来诠释净土法门的思想和主张。 惟则在继承了永明延寿以来禅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思路和主张的基础上,借助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和华严宗的理事圆融的理论,开始容纳人西方弥陀净土的内容,使得传统的禅净合一观有了较大的变化,对后世的净土信仰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此,使得惟则成为元季净土宗一大宗匠。其净土思想论述,在明袁宏道《西方合论》、莲池《往生集》以及清彭希涑的《净土圣贤录》等净土类著作中都有介绍或摘录。从此,在社会上早就盛行的专修念佛的方法也被完整地吸收到禅门里面来了。 惟则的著述也十分丰富,除《净土或问》以外,还著有《<楞严经>会解》、《十戒法图说》、《精要语录》、《狮子林别录》、《天如集》等行世。 千岩元长(1284~1357),越州(今浙江省境内)萧山人,号千岩,字无明。俗姓董。其家世本是儒门,父亲名九鼎,母亲姓何,直到晚年才生育元长,因而很想遗弃他,赖伯母谢氏收-养为子,得以延命。元长七岁就至外传就学,举凡儒书,过目成诵,且举止皆遵规矩。当时元长的叔父昙芳在富阳的法门禅院为僧,希望元长出家作为他的法嗣,然而其伯母谢氏坚决不答应。然而,在元长的一场大病初愈之后,谢氏于是允许元长与昙芳交游习佛,是年元长正好十七岁。十九岁,元长正式剃度出家,并受了具足戒。 受俱足戒后,元长来到杭州武林山灵芝寺学戒律,在这里,他第一次遇到明本禅师,即向明本请求开示法要,明本便让其参究“狗子有无佛性”的话头。 然而经历十多年的苦苦参究,元长仍然一无所获。一次,于深夜之中,因老鼠偷吃猫饭,将猫饭钵打翻堕地,发出清脆的响声,猛然触发了元长的悟机,恍然开悟。于是复参中峰,并得到明本的嗣法。其后,尊师嘱,隐栖修禅,不涉外缘。元长与乃师明本一样,因其道行高超,而声光日显。时住中天竺寺笑隐大欣禅师及其他诸山长老都曾极力举荐元长出山弘法,而主管宣政院事务的脱欢也曾派人礼请元长出山住持名刹,都被元长拒绝了。后与弟子希升“杖锡逾涛江,而东至乌伤(在今浙江省义乌境内)之伏龙山”。到山之后,元长发现那里“山形如青莲华”,原来,此地旧有一所圣寿禅寺,但寺院早已无人住持,寺舍颓圮已久。于是他“卓锡岩际”,复兴圣寿寺,正式出山弘法。是年正好是泰定四年(1327年)十月。元长在圣寿禅寺的旧址上兴建大伽蓝,“重楼杰阁,端门广衍,辉映林谷”。一时之间,四方参学纷至沓来,“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走膜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百人。至有求道之切,断臂师前,以见志者。师各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一雨所施,大小根茎悉获沾润。” 据《千岩和尚语录》中元长的开示语所载,当时的圣寿寺一般情况下常住众达三四百人之多,可见其规模之大。另据《塔铭》所载,在元长住持伏龙山圣寿寺期间,元王朝曾多次派重臣“降名香以宠嘉之”,江淮雄藩宣让王下令护持元长,镇南王亲自给伏龙寺题写寺额,元朝皇帝也降旨保护伏龙山圣寿寺,并赐号元长“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十四,元长染有微疾,于是他沐浴更衣,会见大众,并书偈日“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投笔而寂。其门人德亨、德馨等奉元长全身人塔。元长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六。有《千岩和尚语录》(由弟子嗣昭整理)一卷传世。 元长之法嗣众多,其中有传记传世者,据《增集续传灯录》所记,有圣恩万峰(时蔚)、雎庵德然与无相居士宋濂三人。元长不但随机开法,妙契禅旨,而且长于作文,与本省的大儒宋濂保持方外交达三十年之久。 元长的禅法思想主要表现在继承明本禅法传统的基础上,对高峰原妙禅师的禅法乃至对始自达磨以来的祖师禅法作了一定程度的合理回归。 他在看话头方面,并不像明本那样单提赵州“无”字公案,主张可同时参看其他话头,将看话禅建立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之上,可见其禅法思想形式更为灵活。 在禅修实践方面,他继承了原妙“本色道流”的传统,主张踏实修行。在具体的禅修中,元长从休歇学人的“狂心”人手,并强调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努力才行。因而,针对丛林中学道初见一线光明便浅尝辄止的现象,元长给了他们大力的提撕。他向这类学人指出:只有找到“本命元辰”,才能安歇。 同时,元长还在接机度人方面主张禅密圆融。他在《示首仁大师》中,提出了“秘密一宗,显诸佛不传之旨,阐上上大乘之教,故能入凡入圣,入一切国土而无所入,于诸境界亦无所碍”的看法。从而对调融禅宗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密宗之间的冲突,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此来看,高峰原妙的禅法在经过明本的发展之后,到了元长这里又做了合理的回归,因而他承荷起了临济禅弘传的历史重任,使杨岐以来的临济法脉得以长久延伸。 此外,元长在出尘参禅之前,早已濡染儒学,并在诸子百家方面广有涉猎,因而其开示语简洁得体,文采斐然。在他的语录中,收录了大量的偈颂文字,足以体现其文字技巧。即便是他寻常的开示语中,也往往出语成韵,意味隽永,这同时代禅师中之所少有,也足见元长出尘前的文化修养之深。 P14-16 序言 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乃元代禅门著名高僧,也是当时汉地佛教界的代表人物,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被时人誉之为“江南古佛”。 明本出生于1262年临安府钱塘县(今杭州市)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他十五岁时即立志向佛,后往杭州市郊的天目山拜高峰原妙为师,并长期在天目山弘传临济“看话禅”法与“坐禅”之风,故人们习称之为“天目中峰”。其世系弗子遍布海内外,有“临济子孙遍天下,天下临济归中峰”之说。元代文人黄潜在《(无见睹禅师语录)序》即作如是说:“入国朝以来,能使临济之法复大振于东南者,本公(即明本)及(无见先睹)禅师而已。”可见当时中峰明本已然被视为南方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禅师。 明本毕生弘扬临济看话禅,同时又兼弘净土、提倡禅净融合、教禅不相离等思想。明本继承乃师高峰原妙(1238~1295年)之遗风,一生淡泊名利,韬光养晦,拒当住持,常年草栖浪宿,始终与朝廷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由于当时僧俗四众及各界人士,上自朝廷天子、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乃至海外僧入学者,无不仰慕其名,争相追随请法,以致明本所到之处,皆成为一时佛法的中心,受其度化者无可计数。诚如元代名儒郑元祜所称:“国师(明本圆寂后被追谥为‘普应国师’)之弟子,东殚三韩,南极六诏,西穷身毒,北弥龙沙。”明本对当时佛教的弘扬可谓贡献至伟,不仅是元代汉地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除禅学思想之外,明本的诗赋创作、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本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主要就中峰明本禅师的生平著述、传承和影响、禅学思想以及诗歌和书法艺术成就等方面作概要叙述。在本书下编中,我们择要选录了明本的部分作品,按照法语、义解、诗偈、题赋、书信和清规六大类作了整理和编排,以飨读者。 后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自2005年初以来,在杭州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杭州灵顺禅寺回归佛教协会管理,恢复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并正式对外开放,迄今为止已有五周年。虽然寺庙并不大,香火却日益兴旺。 杭州灵顺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历来注重佛教文化的弘扬。时下幸逢佛教文化热潮,灵顺寺亦于近年来重视寺院文化建设,对灵顺寺特有的财神文化、寺藏书画艺术以及灵顺寺的佛教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整理并陆续出版。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的生平思想及其作品。我们之所以选择中峰明本禅师来作为专题进行比较完整地介绍和研究,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弘传临济法脉的需要。明清以来的中国佛教素有“临济子孙遍天下,天下临济归中峰”的说法,贫僧自接受圆持法师所传临济法脉以来(法券见书前彩插图48),一直希望能对杭州籍的中峰明本禅师及其佛学思想作比较完整的介绍和弘传;另一方面,明本还是一位颇有特色的僧人书法家。然而其作品却罕为世人所知。因此,我们还希望通过明本禅师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探索佛教艺术的真谛。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目前学术界有关明本研究的主要论著,如杨曾文先生的《宋元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纪华传先生的《江南古佛——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释有晃《元代中峰明本之禅学思想与禅法略探》(载台湾《中华佛学研究》2006年第3期)、《禅师中峰明本的书法》(德·劳悟达著,毕斐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等论著。关于中峰明本的《中峰和尚广录》、《明本禅师杂录》等文献,则主要参看了《禅宗全书》(蓝吉福主编,台湾文殊出版社印行)的选本。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明本的《明本广录》的文字录人和编校、明本书法作品的图片整理等方面。在此我们谨向各方大德表达我们衷心的谢忱。然而,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我们水平有限,本书中一定还存在不少失误乃至错误之处,期盼各方大德批评指正。 释印旭 岁在庚寅之春 于杭州北高峰灵顺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