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循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开展研究。这是因为要研究“小康社会的精神生活”,就必须对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生活”进行研究,而要研究精神生活,又必须将其放在“生活”的大概念中去理解。因此,本书首先对“生活”的本质做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这是本选题研究的最高层次,也是其理论难点;其次,对“精神生活”展开历时与共时的结构分析,以期建立一个有关“精神生活”的理论系统;最后,进入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对小康社会中的精神生活展开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研究,从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精神生活的状况,找出精神生活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探析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对策,从精神生活的层面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和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前言
生活:理解精神生活的前提
第一章 生活
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结构
生活的内容
生活的意义
精神生活:对一个熟知而非真知领域的探索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产生机制
“精神”释义
精神生活的本质
精神生活的特征
精神生活的产生机制
第三章 精神生活的历史演进
原始社会:人的精神生活混杂在混沌统一生活中
奴隶社会:人类精神生活开始分化并彰显其力量
封建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扭曲与压抑
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复归与异化
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真正解放与丰富
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章 提升精神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精神生活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精神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当前国人精神生活的困惑与误区
改善精神生活状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民族精神: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深厚底蕴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多元性特征
小康社会的精神底蕴
第六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灵魂
精神生活多样化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时代和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精神生活多样化的辩证统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支柱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立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在建设
第八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和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价值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