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国学研究”就其内容而言即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之研究。中国文化有几千年连续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化的体系博大精深。经过百年来与外来文明的融汇,中国文化不断实现着新的发展与更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球化浪潮冲击世界的今天,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及其历史发展,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刘迎胜编著的《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是蒙元史、海外交通史专家刘迎胜教授近20年有关中外关系史研究成果的精选。
刘迎胜编著的《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是蒙元史、海外交通史专家刘迎胜教授近20年有关中外关系史研究成果的精选。全书分为海、陆两编。“海路编”从新的视角考察了“东洋”与“西洋”的概念,探求了郑和及其以前时代中国在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海域的活动,澳门在东西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陆路编”从中古时代大漠南北游牧民族的迁移活动出发,以汉-伊斯兰史料对比的角度,研讨元明两代汉地与内陆亚洲之关系。
海路编
“东洋”与“西洋”的由来
一、海外地名的外国坐标系统
二、中国土生海外地名
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
宋元时代的马八儿、西洋、南毗与印度
一、西洋
二、西洋布和西洋丝布
三、南毗国
四、波斯文中史籍中的马八儿及有关马八儿国的考古发现
五、海上丝路的要冲
汪大渊两次出洋初考
一、《大德南海志》中的“东洋”
海图、针路与回回地理学
一、中国海图和针路簿的海外地理观
二、回回地圆说及其入华
楞严寺本《大唐西域记》有关锡兰山之战记载的史源研究
一、值得注意的楞严寺刻本
二、楞严寺刊本有关锡兰山之战的记载
三、明成祖致哈立麻喇嘛敕书及与楞严寺刻本《大唐西域记》相应内容之比较
四、锡兰山布施碑
五、锡兰山布施与锡兰山之战的关系
明清吕宋赴婆罗洲针路研究——前近代我国东洋地理交通的传统知识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记载明清吕宋一婆罗洲之间航路的史料
三、四则史料对照及结论
乾隆年间清政府处理朝鲜海难事件案例研究——看待宗藩关系的另一种视角
一、问题的提起
二、宗藩框架之下清政府对外国海难人员的政策
三、个案研究一位朝鲜漂海妇女的在华经历
四、个案研究二——照管朝鲜物主不明漂海财物
五、看待历史上宗藩关系的另一种视角
乾隆年间的澳门的亚美尼亚商人
一、汉籍中的亚美尼亚
二、亚美尼亚商人在澳门
谢清高与居澳葡人
——有关《海录》口述者谢清高几则档案资料研究
一、谢清高开始租居澳葡人房屋的时间
二、谢清高向葡商贷款纠纷的由来
三、谢清高欠租始末
四、谢清高与葡人的关系
五、清地方官府与澳葡当局对此案的态度
六、鸦片战争前澳门的司法管辖问题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
——郑和时代以前中国航海家的足迹与
亚洲的海洋活动传统
一、从远东到红海
二、法显与南海佛教之路
三、艰险的旅途
四、航海科技的进步
五、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
六、蒙元水师的海外征服
七、舟师导航法的进步
八、地理新知
九、汪大渊与其他往来东西的海内外旅行家
陆路编
蒙古征服前操蒙古语部落的西迁运动
一、回鹘汗国时代漠北的蒙古部落
——札刺亦儿前史
二、西迁的达旦人
三、蒙古伯岳吾氏
四、Yemek、玉理伯里部和康里部中的伯岳吾氏
五、契丹势力的西伸
六、西辽时代的其他蒙古部落的西迁运动
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
一、蒙古西征之前的忽阐河以东草原
二、蒙古国时代的垂河流域
三、动荡的年月
四、宋元时代垂河流域及周围地区的社会状况
白阿儿忻台及其出使
——陈诚初使西域背景研究
一、从邵循正先生的研究谈起
二、白阿儿忻台出使西域背景
三、白阿儿忻台二使西域
四、有关明成祖与沙哈鲁国书的几个问题
五、明成祖国书的波斯文译本的来历
永乐初明与帖木儿帝国的使节往来
一、虎歹达报丧与白阿儿忻台出使
二、再使哈烈
开展内陆欧亚学的研究
——《欧亚研究》发刊词
《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序
《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序
《唐元四客卿史实考论》序
——札马刺丁与《大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