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以后发生了政治经济的转变,其中最明显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结构发生了微妙而又复杂的变化;冷战思维的终结以及苏联、东欧社会的剧变,使得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社会主义(革命)如何发展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后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一变化的理论回应。《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研究》(作者卢春雷)试图通过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特征、核心概念及基本结论、前景与当代意义等方面对其所倡导的“非暴力”革命理论进行学理上的分析。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研究》作者卢春雷研究的是后马克思主义的“非暴力革命”理论,难得的是作者始终保持着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观照,没有陷于“非暴力革命”理论一隅。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还是后马克思主义的几位名家(葛兰西、卢卡奇、阿伦特、阿尔都塞等)都有所专研,更不用说《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研究》集中论述的莫菲、拉克劳。作者不仅对这些思想家的文献掌握程度很好,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问题语境中去,并有所深思。
导论
第一章 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特征
一 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1.对马克思主义修正的传统
2.葛兰西的“霸权”激活
3.对“后”的无法割舍的情结
二 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
2.反对生产方式的基础地位
3.解构阶级和取消阶级斗争
三 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后”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体
2.告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产生背景
一 政治经济背景
1.西方民主政治背景之下的暴力革命与非暴力革命
2.左翼的退让和右翼的突起
3.后资本主义时代的阶级状况与社会冲突
4.社会主义的“新”思维
二 理论和实践背景
1. “马克思主义危机”的出现
2.苏联的解体与冷战的“终结”
3.民主社会主义的复苏
三 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使命
1.国家与市民社会权力竞争之传统
2.全球性的法制化成为驱逐暴力的手段
3.对自由、幸福、秩序及和谐共处是全人类的永恒追求
第三章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核心阐释
一 后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政治理论
1.革命阶级的去预定性和非中?化
2.对抗的多维性与本体性
3.新社会运动的合理性
二 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
1.“霸权”谱系分析
2.“霸权”的特征分析
3.回到“霸权斗争”的策略分析
三 后马克思主义的多元政治理论
1.阿尔都塞的多元政治
2.普兰查斯的多元政治
3.莫菲的“多元、竞争性”民主政治
四 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与反极权主义理论
1.对法国革命和关国革命的反思
2.权力的合法性与暴力的非正当性
3.暴力催生和固化极权主义
第四章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批判
一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的合理性
1.淡化意识形态及阶级之间的矛盾,凸显政治和革命形式的多样性
2.建构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对话的场域
3.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新视野
二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的局限性
1.“话语”链接中的新暴力倾向
2.“人民”(大众)主体的模糊性
3.后马克思主义不似“非欧几何”
4.“新社会集体”难以承栽历史之重
第五章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前景和现实意义
一 减少暴力和战争,避免世界大战
1.“和平与发展”日益提升为世界性的主流意识
2.社会稳定及全球性合作更利于共同发展
二 扩展革命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1.革命方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2.进化仍然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形式
三 “非暴力”共识与和谐社会构建
1.对“非暴力”的诉求是全球的共识
2.和谐社会中的“非暴力”理念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