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第一章 “译者”:翻译文学文本的“异”性形象
第一节 “译者”与“翻译家”:概念界定及其意义
1.1 “译者”概念与“翻译家”概念的界定
1.2 “译者”概念界定对于译语文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翻译家”翻译理念与“译者”形象的生成
2.1 “翻译家”:译语文本的价值目标和翻译理念
2.2 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翻译方法·“译者”形象
第三节 “译者”形象:译语文本结构特质的总体表征
3.1 文学文本“作者”系统与“译者”形象
3.2 “异”性“译者”形象:译语文本结构特质的总体表征
【个例分析】B.A.茹科夫斯基:翻译“创作性”选择与“译者”形象
第二章 “译者视点”:翻译文学文本“异"性构成的动因
第一节 “译者视点”与原语文本“视点原型”的概念界定
1.1 文学文本的“视点”概念及其实质
1.2 “译者视点”与原语文本“视点原型”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译者视点”:原语文本“视点原型”的历史性变体
2.1 翻译标准(规范):原语文本“视点原型”的同一性诉求
2.2 “译者视点”:原语文本“视点原型”的历史性变体
第三节 “译者视点”:译语文本“异”性构成的动因
3.1 文学文本“视点”功能:“文本世界”图式的裁定
3.2 “译者视点”:译语文本“异”性构成的动因
第三章 “译者话语”Ⅰ:译语文化-政治价值指向的介入
第一节 形象的“译语化”:译语文化元素对原语文本的改写
1.1 翻译历史:原语文本形象的“译语化”策略及其功能
1.2 译语文化元素对原语文本“文化形象”的改写
第二节 主题的“工具性适用”:译语文本作为“政治书写”的特定空间
2.1 翻译历史:“工具理性”的规导与翻译事实
2.2 译语文本作为译语文学“政治书写”的特定空间
第三节 “译者话语”Ⅰ与原语文本社会-认知价值的变异
3.1 文学的社会-认知价值:原语文本价值值变的向度
3.2 “译者话语”Ⅰ与原语文本社会一认知价值的变异
[个例分析1] 译语“文化习语”和“文化概念”与原语文本“文化形象”的重构
[个例分析2]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标准(规范)作为“译者话语”的规导
[个例分析3] 到“死魂灵”:“译者话语”作为政治书写
第四章 “译者话语”Ⅱ:原语文学文本诗学构成的改编
第一节 译语文学传统程式与原语文本文学手段的重组
1.1 文学历史传统:原、译语文学程式的非对应性
1.2 翻译作业:原语文本文学手段的增益、省略与改编
第二节 译语文学文类谱系与译语文本体裁形式的拟定
2.1 文学体裁传统:原、译语文学文类系统的非对应性
2.2 翻译作业:译语文本体裁形式的选择与确定
第三节 “译者话语”Ⅱ与原语文本艺术-审美价值的变异
3.1 原语文本风格·翻译家(“译者”)风格·译语文本风格
3.2 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原语文本价值值变的向度
3.3 “译者话语”Ⅱ与原语文本艺术-审美价值的变异
[个例分析1] “文学习语”作为“译者话语”:译语文本风格的“异”性构成
[个例分析2] 小说汉译:“章回格式”作为译语文学手段的介入
[个例分析3] 诗歌汉译:汉诗格律对原语诗歌体制的改写
[个例分析4] 林纾部分译作(合译)题名翻译的解析
第五章 “异”性结构价值给定:翻译文学文本结构特质
第一节 “异”性“译者话语”与译语文本“集合话语”的生成
1.1 “集合话语”构成:原作话语与“异”性“译者话语”
1.2 译语文本“集合话语”生成:语符Ⅰ-审美意象-语符Ⅱ
第二节 “集合话语”的译语文本结构特质:“对话性”和“未完成性”
2.1 “集合话语”的译语文本:“对话性”结构及其价值给定
2.2 “集合话语”的译语文本:“未完成性”结构及其价值给定
第三节 “集合话语”的译语文本作为“第二性”文学文本
3.1 “集合话语”的译语文本:基于原语文本的“第二性”文学文本
3.2 “第二性”翻译文学系统:总体文学体系建构意义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