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柏木博及中村好文编著的《盖房记》是一本以文字为主的书,房子的主人和建筑师中村一同叙述了从找地、委托设计师,到设计方案、几次修改,到施工建造、及入住后整个过程。中村的叙述不乏他惯常的幽默,令人爱不释手并且从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建造房子必备的智慧与诀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盖房记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日)柏木博//中村好文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柏木博及中村好文编著的《盖房记》是一本以文字为主的书,房子的主人和建筑师中村一同叙述了从找地、委托设计师,到设计方案、几次修改,到施工建造、及入住后整个过程。中村的叙述不乏他惯常的幽默,令人爱不释手并且从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建造房子必备的智慧与诀窍。 内容推荐 著名的设计史学家委托一位号称“住宅名人”的建筑家建造房子,由此编写了这本《盖房记》。主人的愿望是建造“质朴而大胆的房子”,最终这个愿望化身为箱式结构的房子,它让人坚信唯有这个设计才能守护未来。人们不再需要一次性的房子,而要建造能够居住百年的房子。从主人柏木博与建筑家中村的相遇,再到他们各自的想法,从《盖房记》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建造房子必备的智慧与诀窍。 目录 前言/柏木博 I 打算建房 住在哪里 相遇中村 ☆关于“chent登场”或“相亲” 建造一栋什么样的房子 希望改变生活 住宅的规范设计提案 ☆挑选拍档查看地基 日本近现代住宅 ☆仔细阅读“要求信”的字字句句 II 设计·动工 格子状的设计企划 第一计划 “这才是关键时刻!”——提出基本设计方案 混凝土浇筑、开放空间与私密区域 ☆好事多磨一基本设计方案遭遇暗礁 经济条件、上下水设备与IT设备 第二计划 ☆再度提出基本设计方案,背水一战 密斯·凡·德·罗与流动空间 开始施工 奠基仪式 “好文组”短褂物语 关于室内装修 高效的收纳 III 初具规模 框架建成 ☆框架状态中看“家的原型” 厨房布局 关于近代厨房设计 内部装修 墙壁设计、栏杆选色 ☆让人微笑的住宅 订制家具 ☆压轴登场 决定搬家日 IV 居住到永远的“家” 开始新生活 搬家、脱鞋试验、足不出户、安装火炉、天窗设计 北欧功能主义建筑设计 箱型空间 横向滑动式空间分隔方法 玄关·植物 玄关周边 所谓玄关 栽种植物 搬家后三个月 气密性和明亮度、迎接客人 消费·家 置办家具、传世之作 尾声——写给在晚秋时节来到我家的风子 结语—幸福来临/中村好文 试读章节 住在哪里 1996年,我突然想要盖房子。原来居住的老房子里,书籍堆积如山,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另一处用作书库的小公寓已有25年的历史,狭小的空间再也容纳不下更多的书籍资料了。而且,每次去书库拿本书,开车也要15分钟,感觉越来越远。很是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好再建一处房子。 在此之前,我已经向曾经工作多年的大学提出了辞职。或许,我也想通过盖新房来改变一下我的生活。虽然我并不认为在这个时候改变目前的生活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建造房屋。首先需要土地。于是,我开始浏览报纸里夹送的不动产广告。以前,我对这些广告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的。经历了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土地价格已经开始大幅度下降。从1996年我决定购买土地之后直到现在(2000年),地价仍在持续下降。如果再迟一些购买土地,或许经济上还能更节省一些。但是,那样一来,我们的房子也许建成得就会更迟一些。 我记得那好像是在1996年1月,我们去伊豆高原察看土地。画家宫迫千鹤女士与丈夫谷川晃一先生居住在那里。我们曾经向宫迫女士咨询过,问哪里有能看到大海且价格便宜的土地。当我和妻子来到伊豆高原时,宫迫夫妇不辞辛苦地带我们一一去看事先挑选的土地。在伊豆高原转了一圈之后。回到宫迫夫妇家,享受咖啡甜点。伊豆高原气候温暖,适宜居住,又远离东京闹市。令人心平气和。宫迫夫妇也是刚剐落户于此,却与周围的邻居已经非常熟悉了。他们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在这里生活的情况。宫迫女士更是一再邀请我们也定居于此,就在她家附近安家落户,平时也可以一起喝茶聊天,不亦乐乎。宫迫女士的邀请让人听起来很是高兴,谷川先生当时笑眯眯的样子也让人难以忘怀。后来,到我们真的决定要盖房子的时候,宫迫女士的话发挥了一些作用。 伊豆高原的确是一个宁静的地方。但是,由于靠近悬崖的地方是林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似乎还没有被开发成住宅用地,因此只能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建造房屋。我和妻子达成一致意见:反正是要远离东京,居住在一个能看得到大海的地方,那么离海更近一些有什么不好? 周围的朋友建议我们,如果选择居住在海边,那就是干叶了。那年夏天,我正好去千叶县的千仓参加研讨会,住了一宿,趁此机会察看了一下周边环境。海边的风景与我想象的景象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主观上感觉这里与伊豆高原相比离东京更远一些。 到了秋天,想在海边居住的念头淡了下来,开始在东京的多摩一带(武藏野)寻找合适的土地。这一带的地价虽然比伊豆高原贵许多,但是我们还是努力寻找价格相对适中、适宜居住的地方。我记得提倡现代生活学的今和次郎’先生曾经说过:建筑,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我们想居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在多摩地区有一个自古以来被称为“MAMA”的地方。据多摩地区流传的说法,这是阿依努族语的称呼。现在,这里也叫做“HAKE”,是一个光照好、景色优美的地方。”这里有一块价格便宜的土地,于是我便和妻子一起去看。一到那里,我们并没有感到这里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只看到美丽的断层风光。但是,进入该地的道路实在狭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距离道路不足两米的范围内不能建造新房屋。一测量,果真不足两米。带我们来的房屋中介说根本没有问题,因为这里有旧宅,可以一半一半地翻盖,这样就成了新宅。房屋中介几乎不为客户考虑今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游说推销。 虽然考虑到了建筑上存在不利之处,但是景色确实优美,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又在意断崖的崖面构造,于是便请朋友川崎和彦先生帮忙查看一下。川崎先生是专门研究古民居保存、移建的建筑师。察看结果显示,这个悬崖有倒塌的可能,需要在距离其15米远的地方实施土木工程进行加固,这需要很大一笔费用。川崎先生又和我妻子一起到土地登记所,对这片土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了许多金融方面的事情。这些复杂的事情对像我们这样对于土地一无所知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于是只好作罢。结果,屈服于“现实原则”,我们在多摩地区没有找到心仪的地方。 在几块候选土地中,有一块地位于武藏野的新田,很是吸引我们,价格上也说得过去。但是,这块地的长度是个问题。有20米长。就在我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块价格适中的土地从报纸的广告单中“跳”到我们面前。跑到不动产公司一咨询,才知道原来这块地就在刚才所说的那块地基长近20米的土地的北边,离道路很近,但是超出了两米的规定,不违反建筑法规的要求。从地形上看也不是很好,不是规则的矩形。正因如此,价格才低于一般地价。虽然土地的形状不规则,不过,我想依照地形也能设计出好房子。于是,我们决定买下这块土地。转眼间已是1997年的年初。 序言 我与妻子委托建筑师中村好文先生为我们设计建造一栋新宅,由此引发了本书的问世。 说是“建造房子”,再细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建造”真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说法。“建造房屋”,其设计图纸是由建筑师来完成,按照图纸进行实际建造工作的又是那些能工巧匠。无论是委托知名建筑师设计建造,还是直接购买商品房。其基本程序大致相同:委托人只是向对方提出要求,却不参与任何建造工作。当然,也有人自己全权负责一切,以一己之力建造出自己的“家”,但那毕竟只是极少数的情况。尽管如此,通常我们还是说“买房”,而不是“建房”。购买公寓或商品房时可以说“买”,而订制住宅时则说“建造”。这与“订制一套西装”的说法相似。但是,无论是西装也好,房子也罢,穿着时要体现主人的身材特征,居住起来要反映主人的生活方式特点。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也许可以说,每一套西装、每一栋房屋都与自己的主人相配合,各有千秋。而电话、签字笔、钟表等物品,我们只会说“购买”,却不说“订制”。 “建房”时,无论平时多么不讲究,此时都会或多或少地考虑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渗透其中.还要考虑到今后居住起来是甭舒适等诸多问题.并把这些想法一一传达给接受委托的建筑师或住宅建筑工厂的负责人。因为这种“建造”包含了自己的想法,与单纯的“购买”相比可以称得上是“建造”。这样说来,我与妻子最近也“建造”了一栋自己的房子! 孩童时代去郊游时,我们总要挑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吃便当。这样的地方或是能极目远眺,看到优美景色,或是在一棵大树下.“背靠大树好乘凉”。总之,是要找一处令人安心、让人觉得舒适的地方。 那么,当我们要建造房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要挑选一处宜居之所。这不是只吃一次便当、郊游一次的地方,是我们要生活许久、甚至一辈子的地方。而且.在我们百年之后,这栋房子也许不会遭到被拆毁的命运,还会有人接收它、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改造它,使其一直保存下去。 一个家舒适与否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关系到我们的心灵能否得到宁静。因此,我们希望“家”是一个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居住于其中,就能让我们的心情得到放松的地方。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设计自己的家,从中获得满足。 或许有的建筑师会把住宅设计作为自我表现的形式来实践其设计理念,只追求由空间设计带来的造型美感,却脱离了生活本质。大家一般都认为生活在这种房子里非常不方便。可是对于喜欢这种设计的人来说,即使生活起来有不便之处,当居住于其中时.眼前仿佛呈现着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心灵顿时感到宁静。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对这样的设计既不能持否定态度,亦不能予以批评。 我们也希望自己的房子不仅具有设计美感,还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我们也希望房子能建得方便实用,更希望能通过建造一处新房来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把我们这么多的考虑融入房屋设计中呢? 于是,我们决定委托中村好文先生,请他帮忙“建造”一处房子。就结果来看,中村先生真的给我们建造了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家。下面,我就要给大家讲述一下建造这栋房子的始末。这些点点滴滴自然是我的故事,有我的过去、现在,也有未来。本书还是我对住宅设计的一般评论及对未来住宅设计的预见。 后记 最近,人们对住宅的兴趣好像日益浓厚。这种兴趣看上去似乎并不是对家的一时梦想,而是完全出于对建筑本身的迷恋,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建筑,真的很有意思”。 前一段时间,有一家杂志社策划一期关于住宅的专题,对我进行了采访。前来采访的是一名年轻女记者。她向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正反映时下的这种潮流。 例如,采访的问题中既有“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当您被委托设计住宅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这种比较实际的问题,也不乏“听说有不少建筑设计师离过婚,这是真的吗”这种八卦话题,甚至还有“建筑师是不是都很富有”这种天真而又让人略感唐突的问题。这个采访真的是很考验受访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同时也让人觉得很愉快。 那一天,设计工作刚好告一段落,我感到片刻轻松,因此觉得这个有点儿无厘头的采访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在被问及那些貌似毫无条理的问题时,我仿佛能感觉到外行人是如何看待建筑设师的职业情况。将那些提问归纳起来进行研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建筑设计师是一群让人“难以琢磨”的人,而设计事务所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地方。 毋庸置疑,事实并非如此。但是,从女记者的提问就不难想象,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建筑设计师以及设计事务所持有类似的看法。从“营业”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人们对建筑设计师的这种错误认识的蔓延,对设计事务所而言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本书中,我将有关柏木夫妇的新宅从设计到施工建造的诸多事情进行了详实记录。如果要问这本书是面向谁而写,现在想来,当初决定动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究竟针对哪些读者。当我接受采访时,注意到杂志记者是作为“读者的代表”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进行提问。所以,我希望那些不甚了解建筑设计师和设计事务所的人,以及想要了解住宅设计的实际情况的读者都来读一读本书。 刚才提到的那个女记者,就像侦探钱形平次拿钱币击打罪犯一样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那些提问当中,有一些问题一时间无法立刻做出回答,使人陷入沉思。例如,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房子建好了,在将房子移交给房主的时候,建筑设计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虽然不知道她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但是觉得这个问题问得真不错。建筑设计师对自己设计的房子怀有怎样的感情?——这是一个促使人们将自己心灵深处那种难以表述的东西变得明晰的提问。我想了一会,回答说:“应该是觉得自己的心里突然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就像附在身体里的一个邪魔突然退去了一样。”她听后一脸茫然,流露出一副奠名其妙的神情。也许,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邪魔”。这种说法可能会显得很奇怪。但是在建造柏木夫妇新宅时,真的有一种“邪气”慢慢退去、“正气”慢慢回归的感觉。 柏木夫妇早已确定搬家的“良辰吉日”。但是,之前进展一直顺利的工程到了修整阶段,由于建材运输不及时,再加上天公不作美。使得工期拖延,交付日期迟迟无法确定(如此说来,基本设计方案也总是如此)。我们也考虑到柏木夫妇的焦急心情,可是工程总是没法结束,直到搬迁的日子都已经过了。于是,在修整阶段进行到最忙碌的时候,柏木夫妇开始往屋里搬东西了。 有一天,柏木夫妇找人运来了数量惊人的纸箱,每个纸箱里面都装满了柏木先生的藏书。紧接着还陆陆续续运来了家具、餐具。看着一件又一件被搬进来的东西,我们突然觉得那个一直被叫做“施工现场”的建筑中开始弥漫着“柏木家”的气息。这惊人的变化使得担任工程监管的我就像是置身于某场音乐会,正在感受着演奏即将开始之前演奏家们在各自调试自己的乐器时发出的那种嘈杂的声音一样,那是一种预感到即将听到天籁之音、与心灵相呼应的“嘈杂声音”。 在那天之前,我一直都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摆出一副“那个屋子是我的东西”的表情四处巡视,用不着别人客气地跟我解释哪里是杂物间、哪里是抽屉。那是一种“熟悉内情的别人的家”的感觉,而事实上那确实是“别人的家”。反过来一想,也曾有过不少类似的经历。设计施工到最后,建筑设计师或许会出现一种错觉,以为自己花了很长时间负责设计建筑的房子就自己的房子。 房子的地基,墙壁使用的钢筋数量,在哪个位置竖了多少根钢筋,厨房下水管道的设置,污水最终会流入哪个排水箱,电灯对应的开关,壁橱里哪个抽屉能够刚好用来放要送去洗衣房的衬衫,当火炉的火燃烧不旺时应该怎样用减震器进行调节等等,我对这栋房子无所不知,很自然地觉得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晚春》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笠原众饰演的父亲对着即将出嫁的女儿原节子用他那个独特的语音语调说到:“你一定会幸福的。”一看到这个镜头,就叫人不禁眼眶湿润,备受感动。 要是刚才能对前来采访的女记者把交付房子给顾客时的那种心情描述成“那是一种将灌注了很多情感培养成人的女儿嫁出去时的父亲的心情”,丽非“自己的一部分”的话,估计她理解得更深刻。或许这种说法是陈词滥调,但她应该能更容易接受这个比喻吧。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表达,但每当我把房子建好、交付给client的时候,的确是一种这样的心情。 最后,在完成本书之际,我要向与我一同“并肩战斗”的佐藤重德说一声:“幸福终将来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