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一书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书中,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卑感形成的原因,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是如何克服自卑感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阿德勒博士特别强调自卑感,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自卑感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源泉。人类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会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去争取优越以及完美,从而获得成功。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在自卑感的驱动之下,人们的发展才能够持续地往更高层次迈进。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超越自卑》这部书中,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卑形成的原因,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是如何克服自卑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超越自卑》这本书不但是心理学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为人父母者必读的经典之作,就是对普通人来说,只要我们想克服自卑感,想在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也需仔细阅读。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更好地把握自己。
十二、爱情和婚姻
在德国的某个地区,有一种很古老的风俗,来试验一对未婚青年是否适合于一起过婚姻生活。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典礼之前先被带到一片广场上,在那里事先已经安放好一棵砍倒的大树。新郎和新娘要用一把两端都有把手的锯子,把这棵树的树干锯成二段。通过这个试验,能够看出他们两个人愿意和对方合作的程度有多高。假使他们之间无法协调合作,彼此互相掣肘,那么终将一事无成。假使他们中间的一个想要居功,什么事都要自己做,而另一个又心甘情愿地让开,那么他们的工作将会事倍功半。总之,他们两个人都必须积极进取,而且他们的积极进取还必须结合在一起。这些德国农人早已知道了合作是婚姻的首要条件。
如果有人问我爱情和婚姻是什么,那我会把下面的定义送给他,虽然这个答案很可能是不完整的:
“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爱情和婚姻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合作的这种观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即便是人类各种追求中最重要的肉体的吸引力,也是人类的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我常常说:由于人类体能上所受到的限制,所以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没有人能够永久地生存下去。因此人类保存生命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我们的生殖能力和对肉体吸引力的不断追求,来使后代得以繁衍下去。
在我们的时代,我们发现有些爱情问题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纷争。这些困难摆在了结了婚的夫妇面前,他们的父母们又关心着他们,最后他们的难题把整个社会都牵扯进去了。因此,假使我们要想给这个问题找出一个正确的结论,那么我们的研究必须完全摒弃偏见。我们必须把我们所学过的事物都忘掉,我们在探讨的时候,应该竭尽所能地不要让其他的思考来干涉完全自由的讨论。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能够把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当做是完全孤立的问题。人类是绝对无法按照这种方式获得完全自由的,只凭他私人的想象,他是绝对不能解决他的问题的。每一个人都被几种固定的系带束缚着,他是在一个固定的架构中发展的,他的种种决定都必须按照这个构架来做出。这些系带之所以发生,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们居住在宇宙之中的一特定点,而且必须在环境给我们的许多限制之下发展。其次是我们在我们的同类之间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以使自己能适应他们。最后是人类有两种不同的性别,我们种族的未来就依赖在这两性关系之上。
由此我们不难了解:如果一个人对他的同伙以及人类的幸福都很关心,那么他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先考虑到同伙的利益,他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方式,也不会损坏到别人的幸福。他不一定非得知道:他是在按照这个方式来解决问题。你如果问他,他可能自己也无法说清楚自己的目标,但是他却自然而然地在追求着人类的幸福和进步,在他的各种活动里,你都能够看出他的这种兴趣来。
有许多人是不太关心人类的幸福的。在他们的人生观中,他们从来也不问:“我能对我的同胞有什么贡献?”“我该如何做才能成为团体中良好的一分子?”他们只是问:“生活有什么用?它能带给我什么好处?我要为它付出多少代价?其他的人有没有为我着想?别人是不是欣赏我?”假如一个人在应付生活问题时,总是抱着这种态度,那么他在解决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时也会采用这种方式。他会不断地问:“它能带给我什么好处?” 爱情并非像某些心理学家所想象的是一种纯粹自然的事情。性是一种驱力,是一种本能,但是爱情和婚姻并不单单是如何满足这些驱力的问题。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发现:我们的驱力和本能经过发展。都已经变得优雅高尚。我们的某些欲望和倾向都已经被压抑掉了。我们从我们同伴的行为中学会了,要怎样做才不会让对方发怒。我们也学会了怎样穿着打扮,怎样把自己修饰得更漂亮。即使是对付饥饿,我们也不只是寻求自然的满足,我们有高雅的口味,饮食时,还有种种礼仪需要顾及。我们的驱力已经全部适应于我们共同的文化;它们都表现出我们已经学会的,为人类福利和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所做的各种努力。
假使我们把这种了解应用到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面,我们又能发现:在此,。它又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大家的利益、对人类的兴趣等问题。这种兴趣是很基本的。我们在认清只有考虑到人类整体的利益,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才能获得解决之前,来讨论这个问题的任何方面,例如它的补救、改变或新的婚姻制度等等,都是没什么益处的。我们也许应该改进它;也许应该为这个问题找出更完好的解答:但是,即便我们能够找到这种更完好的答案,这种答案之所以完好,也是因为它能更周全地考虑到:我们活在地球的表面上,必须和别人联系,而且有男女两种性别。只要我们的答案能把这些情况考虑进去,其中的真理便能永久存在,不可动摇。
当我们采用这种研究方向时,在爱情问题中我们的第一个发现就是:它是需要两个人协力合作的工作。这种工作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我们多多少少都曾经学过怎样单独工作,也多多少少学过怎样在一群人中工作。但是,成双成对工作的经验,对于我们通常都是很少有的。因此,这些新的情况会造成一种困难,但是,假如这两个人以往对他们的同伴都很感兴趣的话,要解决这种困难就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就非常容易彼此发生兴趣。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要把这种两个人的合作问题完全解决好,每一个配偶都应该比关心自己更关心对方。这是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唯一基础。我们应该能够看出,有许多关于婚姻的意见及其改革的计划,都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假使每一个配偶对他伴侣的兴趣都比对自己的兴趣要高的话,那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真正的平等。假使大家都很有诚意地奉献出自己。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低声下气或受人压抑。-只有当男女双方都有这种态度时,平等才有可能出现。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应该努力使对方的生活安适和富裕,这样,他们才会有安全感,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才会觉得自己被需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婚姻的基本保证,以及这种关系中幸福的基本意义。这种感觉让你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你,你的配偶需要你,你的行为是正确的,你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和真正的朋友。
在合作的工作中,是不可能让一个伴侣接受从属的地位的。假如两个人中有一个人想要统治对方,强迫对方服从他,那么他们就无法非常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在我们现实的情况下,有很多男人(其实有很多女人也是如此)相信:男人应该扮演领袖的角色。这些男人要独裁专制,成为一家之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不愉快婚姻的原因。没有谁愿意心平气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伴侣们必须是平等的,因为只有在平等的时候,人们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难的方法。比方说,在某种情况下,他们对生儿育女的问题能够达成协议。他们清楚地知道:当他们决定不生育时,他们已经作了能影响人类未来的誓言。他们也会对教育问题达成协议,他们在遇到教育方面的问题时,会尽快设法解决,因为他们明白:如果儿童受到不愉快婚姻的影响,那么孩子在精神上会饱受痛苦,而且不会有良好的发展。 在我们现代的文化里,人们经常都没有能够做好合作的准备。我们的教育都过分地注重个人的成功,都太过于强调要考虑我们能够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我们不难了解:当两个人以婚姻的亲密关系生活在一起时,他们在合作方面以及对人关心方面的任何失败,都可能产生不幸的后果。这种密切的关系,有很多人是第一次经验到,他们很不习惯于把另一个人的利益、目标、欲望、野心和希望考虑在内。他们对如何解决共同工作的问题还没有做好准备。我们不必对那些我们抬眼就能看见的许多错误感到惊异,我们应该面对这些事实,并学习如何在将来避免发生这些错误。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是很难应付得了成人生活中的危机的。我们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一向都是遵照着我们的生活样式,而婚姻的准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一个孩子典型的行为里,在他的态度、思想和动作里,都能够看出,他是怎样在训练自己,来准备应付成人的情境。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他对爱情态度的主要轮廓就已经定了型。、
我们在儿童发展的早期能够看出:他已经在形成他对爱情和婚姻的展望。我们千万不能认为他会表现出像成人一般的性激动,他只不过是在对平常社会生活的一面下定决心而已。他觉得自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爱情和生活都是他环境中的因素:它们非常自然地就浸入到他对自己未来的概念之中。对它们,他必须有某种程度的理解,对这些问题,他也必须保持某种立场。我们绝不可以认为儿童很早就显现出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并选择他们所喜欢的对象是一种错误、胡闹或性早熟的影响。我们绝不应该嘲弄它,或者把它当成笑话。我们应该把它当做是他们迈向爱情和婚姻准备的一个步骤。对他们我们不仅不应该取笑,而且还应该同意孩子的看法,认为爱情是一种神奇美妙的工作,是他们应该准备从事的工作,是全体人类都必须参加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起一个理想,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以良好的教养以及愿意热诚奉献的姿态与对方进行交往。在将来,我们会发现,孩子们都会成为一夫一妻制的最忠诚的拥护者,即使他们父母的婚姻不是十分和谐,他们也不会深受其害的。
P184-188
大多数人对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非常熟悉,而对阿德勒则比较陌生,其实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他们是并驾齐驱的伟大学者。阿德勒在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先是做眼科和内科医生,后来转向精神病学,曾经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
1900年前后,阿德勒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精神病理学方面。1902年,他写了一篇分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文章,此文在维也纳著名的杂志上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他很欣赏这位年轻的医学博士对精神分析学的看法和理解的深度,就给阿德勒发了一封亲笔信,邀请阿德勒加入由他本人主持的“星期三精神分析协会”。于是阿德勒加人该协会,成了弗洛伊德的最早同事之一。阿德勒的加入使弗洛伊德很高兴,因为他的思想和见解大大深化了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阿德勒也随之声名鹊起。起初,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赏,也非常信任,直到提议由他代替自己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并负责该会会刊的编务。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文——《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当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因为弗洛伊德一直把阿德勒看做是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的怀疑和偏离,但是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弟子,而是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1911年,阿德勒公开地批评弗洛伊德学说的错误,由于弗洛伊德在理论上坚持自己的观点,阿德勒愤而辞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并称自己的体系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到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已是声名远播的人物了。在1922年至1930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年,阿德勒应邀访美;1927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2年出任纽约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他决定在美国定居,1937年,他应聘赴欧洲讲学,但是由于过度劳累而心脏病突发,死于苏格兰阿伯登市的街道上。
写于1932年的《超越自卑》一书,就是这位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书中,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卑感形成的原因,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是如何克服自卑感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阿德勒博士特别强调自卑感,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自卑感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源泉。人类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会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去争取优越以及完美,从而获得成功。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在自卑感的驱动之下,人们的发展才能够持续地往更高层次迈进。
其实阿德勒本人就是超越自卑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他幼年时患驼背,行动极不方便,后来一场大病几乎夺去了他的生命。身体的赢弱,让他有一种不如别人的自卑感,那时他就立下目标,要成为一个医生,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后来他真的成为医生,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本书不但是心理学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为人父母者必读的经典之作,对普通人来说,只要我们想克服自卑感,想在工作、学习、生活上获得成功,就需要仔细阅读,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地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译者
2006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