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向朝廷借官的启示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32年,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四月,光武帝刘秀亲自率军征伐隗嚣。在进军中,颍川郡出现民变,盗贼蜂起,掠夺侵占所属县城。河东郡的守军也发生叛乱。这些民变、军变都离京城不远,直接影响到京城的安全。八月份,刘秀就急忙返回京城,九月初一回到宫中。刘秀在布置平叛中对执金吾寇恂说:“颍川临近京城,应当及时平定,只有您才能胜任这件事情,请您以九卿的身份,率军出征。”刘秀没有直接下命令,而是以商量的口气来说,这也是刘秀的用人风格,尊重人,理解人,推心置腹地同臣下商量事情。寇恂对颍川的盗贼看得不重,而且对平乱也心中有数,就没有直接接受这个任务,而是对刘秀说:“颍川郡之所以盗贼变乱,是因为听说您带兵到陇西、蜀国远征去了。您不在京城,他们才敢胆大妄为,乘机作乱。现在您回来了,只要一出面,这些盗贼就会害怕而归顺,不需要大动干戈。我愿意手执兵器为您做先锋。”刘秀接受了寇恂的意见,亲自率军出征。正如寇恂所判断的那样,颍川的盗贼看到皇帝亲征,也就全部投降了。
公元26年,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寇恂曾任过颍川太守,而且政绩不错,当地老百姓都很怀念他。史书记载他曾把扰乱地方的军人抓起来斩首示众,明正典刑。由此可见,他执法公正,从不徇情。他还担任过汝南太守,在任上时,盗贼清静,郡中无事,而且还曾兴修乡校,大办教育,很得百姓拥护。刘秀让他到颍川平定盗贼,也是知道他曾在这里做过太守,而且治理有方,熟悉情况,并想让他再到这里任职。现在刘秀亲自出马,盗贼平定了,也就不再提寇恂到颍川任职的事情。但在回军的路上,老百姓挡住了刘秀的车马,请求他把寇恂留下来。《后汉书》的记载是:光武所经之处,百姓纷纷遮道请求,说:“愿陛下复借寇君一年。”老百姓向皇帝借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刘秀答应了百姓的要求,把寇恂留在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让他安抚当地官民,收容投降的残余盗贼。
寇恂是东汉跟随刘秀创业打江山的著名将领之一,“云台二十八将”榜上有名,是开国的功臣。史书说他“明习经术,德行高尚。一生戎马,奋其智勇。治民有方,威望素著。屈己为国,顾全大局。朝廷倚重,遐迩闻名”。在当时也是被世人称道的。我们今天不去更多地评述寇恂的历史功绩,仅就百姓向朝廷借官这件事来说,就值得深入思考。一个人在地方为官,而且处于乱世,能够做到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并向皇帝当面提出“再借用一年”,的确是很感人的。如果寇恂心中没有百姓,没有为百姓办多少好事,老百姓绝对不会提出这种要求。一些官吏在任时,还可能有不少人说好,恭维之声不绝于耳,一旦离开,人民就开始骂娘。这样的事情不少。所以,看一个官吏,不仅要看他在位时的政绩名声,更要看他离位后的群众评价。如果都能做到像寇恂那样,老百姓主动向朝廷借官,天下肯定大治。当然,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不会有,但如果真正让人民去选官,选举自己信任的官,同借官的性质当是一样的。
百姓向朝廷借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件十分特殊的事情,虽然罕见,但寓意深刻。这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对能为人民办事、能确保一方平安、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官吏,人民群众是信任、爱戴、拥护,并留恋的;二是提出借官,就说明对现任的官吏是不满的,说明现任官吏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连社会治安问题都解决不了,在他的管理下,人民没有安全感,既不能安居,也不能乐业;三是对朝廷的用人制度是不赞成的,你的制度选不出好官,老百姓就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向朝廷借官,借来的官比你派来的官好。
这一发生在近两千年前的事情,对今天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至少有三点:一是做领导的,应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怎样赢得人民的支持,为人民干点什么,能使人民真正富裕安康。人民是最公道的,干得好,干得不好,人民心里都有一杆秤。二是对谁负责的问题,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是做给上边看,还是真正为了人民干。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要一致起来,因为两者是不矛盾的,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要走了样的。对上负责、做给上边看和对下负责、真正为了人民干,由于着眼点不同,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唯上还是唯下,这是个为政观的问题。三是怎样选人用人问题,也是用人观的问题和用什么样的办法选人用人问题。是用亲近的人、自己信得过的人、照顾各种关系的人、会说不会干的人、善于搞各种关系的人,还是用老百姓信得过,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而不唯上、不媚上,不去拉关系、走门子、投其所好的人;是凭实绩用干部,还是凭感情用干部,是让人民群众来定干部,还是由上边少数人来选干部,把选拔干部的权力交给谁,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P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