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晓春主编的《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从清贫精神与方志敏的人生追求、清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精神与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清贫精神与当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和清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个方面,适时地融入党的十六大精神,紧贴时代脉搏,全面、深刻地阐发了方志敏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清贫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清贫精神的内涵、渊源及其借鉴价值,推出了以方志敏为象征的清贫精神,对进一步加强党政建设,教育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是很有意义的,不失为一本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清贫精神是方志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大力弘扬清贫精神,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王晓春主编的《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从清贫精神与方志敏的人生追求、清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精神与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清贫精神与当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和清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代序)/孟建柱
引言
共产主义的殉道者——清贫精神与方志敏的人生追求
俭约素朴洁白清贫
克己奉公秉德无私
热忱爱国赤胆忠心
坚贞不屈舍生忘死
远古飘来的“红线”——清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俭以砺志志存高远
俭以养德克己修身
俭以树人涵养家风
俭以养廉为民表率
俭以治国国泰民安
救国兴邦的神光——清贫精神与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
追求理想选择清贫
物质贫困精神富有
功勋不朽艰苦不忘
甘于清贫乐于奉献
承诺时代的吁请——清贫精神与当代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
艰苦奋斗知难而进
忠诚无私开创新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名利严格自律
执政为民公仆本色
托起明天的太阳——清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
复兴中华百年夙愿
发展经济历史伟业
建设小康中华腾飞
附录
始终艰苦奋斗永葆公仆本色——重读《清贫》有感
弘扬方志敏的清贫精神
后记
远古飘来的“红线”——清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东方升起的太阳,策驱四时运转,生生不息,万物更新;
升起太阳的东方,孕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古代文明,诸如玛雅文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加文明等等,但都失落在萋萋荒草、累累废墟之中。只有中华文明继往开来,巍然与江河同在,与日月争辉。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华民族数千年风风雨雨所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无数代中华儿女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所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正是我们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
而清贫精神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中一根醒目的红线,它从远古飘来,绵延不断,历久弥新。
一种精神、一种美德,最初总是在一些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然后逐步成为大众的榜样。
公元前5世纪,“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韩诗外传》卷五)。在漫长的岁月里积聚着能量的中华文明面临倾覆的厄运。
值此危急关头,一位先儒“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毅然提出“安贫乐道”的命题,领着弟子们忍饥挨饿,沐雨栉风,穷苦困厄,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漂泊般周游列国,却始终“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位先儒就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前551一前479)。他有个叫颜回的弟子,更是以安于贫而乐于道出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贫困不堪的生活中追求最高的精神境界。
经历了十四年流浪生涯之后,孔子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献,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序《易传》,从而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史的序幕,也打开了中华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历史之门。其影响极为深远,中华文化乃辉煌一时、闻名于世。于是,前仆后继的追随者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贯通了一条“安贫乐道”的血脉,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望其项背。
清贫精神源于安贫乐道,但清贫精神不等于儒家的安贫乐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清贫精神首先体现的是崇俭戒奢的思想。
其实,早在孔子之前数百年(距今约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贵俭的思想。《周易·节卦六十》中载:“甘节,吉”——甘于节俭,前途吉祥美好:“安节,亨”——安于节俭,做事通达顺利;“苦节,凶”——苦于节俭,结果将是不幸。
《国语·晋语》中载:晋国的正卿韩宣子,因财富不多,常为此发愁,而晋国大夫叔向却向他祝贺。叔向为何贺“贫”?因为在他看来,不搜刮财富的人,可能有德无难;而贪财恃富的人,往往无德有难。这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有戒奢崇俭以求德、求福的愿望。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传统应该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民族的许多传统也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却又生命洋溢;经历史长河积淀而来,渗透于民族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却叉世世代代接力传递,不断吸纳、改造、融合、创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从而形成新的时代精神。
孔子正是在总结前人贵俭、尚德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时“颇乏天惠”且“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安贫乐道”这个人生命题。而“安贫乐道”又依赖儒家文化的特殊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仔细考究,“安贫乐道”这一命题所要解决的,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的生存困境中如何“守死善道”,即坚持崇高的思想道德的问题,它因而体现着一种高昂激越的殉道精神,一种对人生理想和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怀。也正是在这一积极的层面上,安贫乐道才能够熏陶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培育中华民族崇俭戒奢、追求高质量精神生活的传统美德。
毋庸讳言,“安贫乐道”这一命题也暗藏着儒家文化的单向思维:乐道只能来自于安贫,只有安贫才能拒绝功利欲望、拒绝贪图享受,才能在肉体的磨难中指向精神的超越,从而把“乐道”严格限制在“安贫”这一维之上。它多少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困境无可奈何的哀叹,包含着传统的文化人对改善物质生活的消极心态,因而也培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求安求均、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民族心理。
因此,我们倡导清贫精神,并非要重复古人“安贫乐道”的老路。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死守儒家的安贫乐道既不合时宜,也不近人情。因为我们现在面临和所要解决的,是在丰衣足食,甚至过上小康生活以后如何寻找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的问题。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抓住中华传统美德中“崇俭戒奢”这根红线,挖掘先人们“俭以砺志”、“俭以养德”、“俭以树人”、“俭以养廉”、“俭以治国”等方面的嘉言懿行,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了解,正确把握清贫精神的时代内涵,从而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清贫精神发扬光大。P32-36
提高境界 开阔眼界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境界,伟大的实践需要宽广的眼界。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是当前摆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它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综合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境界,是指人们在修养、学识和道德上所达到的高度和水平。它潜藏于人的思想意识,外化为言行。
境界是一种理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人生境界。共产主义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都是革命者的人生航标和指路灯塔。方志敏烈士曾在死牢里写下光耀千秋的诗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又是何等崇高的境界!有了它,就能志存高远、胸怀宽广;有了它,就能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在人生的征程中不迷失方向。今天,我们经常面对的虽然不再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但是,如果理想动摇了,境界滑坡了,就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革命意志和力量,精神空虚,私欲膨胀,最后走上蜕化变质的道路。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崇高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含糊。
境界是一种精神。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与共产党人崇高的境界紧密相连的,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不能控制的,但生命的“宽度”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实现社会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看到,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毋庸讳言,也确有一些党员干部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人民服务上,而是忙于为自己、为亲属、为部门谋取私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就是精神境界不高、道德素养不够、思想品质不纯的表现。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像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汪洋湖那样,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革命战争年代,在江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今天,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抛弃吗!
境界是一种胸怀。无私的境界与博大的胸怀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我们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实践者,要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对党员干部来说,提高境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讲党性、讲原则,讲团结、顾大局。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共同的事业走到了一起。同志之间要多沟通、多商量,不闹个人意气,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不搞无原则纠纷。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坦诚相见。特别是在干部任用问题上,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识人的智慧、用人的胆魄和容人的雅量,一切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不搞亲亲疏疏,不以人划线,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经常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悉心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和反对自己的意见,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形成一个政通人和,同心同德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一定的境界决定了一定的眼界,而一定的眼界又反映和影响着一定的思想境界。目光如鼠、见识短浅,是不可能有崇高境界的。
要有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必备素质。在当今这样一个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增强的开放世界里,是否有战略的眼光、开放的思维,是否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闭目塞听、封闭落后,必然被时代所淘汰。要有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国情,把握省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激发创新活力。江西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更要把改革、发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跳出江西看江西、立足全局看江西、着眼未来看江西,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发展的大局中寻找发展机遇,把握发展趋势,以开放促改革,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
要有洞察未来的深邃眼光。“风物长宜放眼量。,,党的干部是一任接一任的,而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长久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着眼未来、着眼长远,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决不能为了个人的“政绩”和升迁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洞察未来,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种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的能力和本领。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都有一个由隐到显、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特别是对人民内部矛盾,对一些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要做到心中有数,早作准备,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
要有总揽全局的宽阔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目无全局的将领,即使争得一城一池,最终难免全军覆没;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围得一子一目,终究难逃满盘皆输。经济社会生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否具有总揽全局、驾驭全局的视野和能力,是衡量我们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讲政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全局、懂全局、谋全局。这对于各级党政一把手来说极为重要。”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培养系统思想,讲究辩证思维,善于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牢牢把握和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工作。要抓方向、谋大势、管大局,注重研究和思考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善于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担负的责任放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衡量。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才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分清是非,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保证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崇高的境界和宽广的眼界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受长期艰苦的磨炼。
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它有赖于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通过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千变万化的新情况,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作为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争做学习型的好干部。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有没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实自我,必须学得广博。要有计划地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和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把握其基本观点,领会其精神实质。还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以及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的新知识。充实自我,必须学得深入。把学与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做到学用相长、融会贯通。我们不仅要善于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句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善于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善于向兄弟省市学习,积极地“请进来,走出去”,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不断创新。只有确立不断学习、全方位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做学习的楷模,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以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开阔的眼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推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
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必须战胜种种诱惑和考验,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古人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要战胜的最大敌人正是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遇到的诱惑和考验很多。有的人往往见诱心动,见财心痒,见色脑昏;有的人虽然主观上想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但遇到一点麻烦就知难而退,有了一点过失就自暴自弃。如何在考验和困难面前抗住诱惑、顶住干扰?如何去战胜“小我”、成就“大我”?重要的是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初”、“慎微”、“慎终”,把“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问题想清楚、答正确,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特别要在思想上筑起拒污浊于千里之外的牢固堤防,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耐得住清苦,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本色,过好权、位、名、利、色这“五关”,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拒腐蚀,永不沾”,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党员干部境界的提高、眼界的开阔,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升华的过程,一个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人们常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经过不断努力和锻炼,在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我们都不能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而应把它看成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个步骤和环节,看成是为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步骤和环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和层次,还有新的高峰等着我们去攀登。如果满足于已有的进步,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我们才能永立潮头,不断达到新的更高的境界,拓展更宽更广的眼界,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清贫精神是方志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大力弘扬清贫精神,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努力,《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一书终于付梓了。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非常重视该书的出版,将他的《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一文作为本书的代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担任本书总顾问。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共青团江西省委、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和江西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王晓春教授设计了全书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整体的写作思路。具体分工:引言由王晓春撰写,第一部分由王晓春和袁俊撰写,第二、四部分由潘叶锋撰写,第三、五部分由刘雪明撰写。附录的两篇文章分别由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潘东军和中共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熊良华等撰写。全书由王晓春统稿。
书前插页和书眉展示的与方志敏《清贫》手稿相对照的文字中,凡与现行文字规范不一致之处,编者均在该处后括号内标出现行规范用字。特此说明。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新华通讯社、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江西省弋阳县人民政府及方志敏烈士纪念馆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图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伯流审阅了书稿,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书中所用图片除上述提供者外,尚有部分图片未能及时与有关部门和作者取得联系,请有关部门和作者见本书后与江西教育出版社联络,以便及时支付相关稿酬。
本书虽经反复修改,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本书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