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老兵开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当一个作家宣称“我的创作完全来自生活的美感。我一直把创作当作生命的副本。”还能质疑他在文学河床里拥有自己奔腾的力量,拥有自己百川人海的方向么?陆令寿的这本散文集所宣示的正是如此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换一种活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陆令寿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一个老兵开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当一个作家宣称“我的创作完全来自生活的美感。我一直把创作当作生命的副本。”还能质疑他在文学河床里拥有自己奔腾的力量,拥有自己百川人海的方向么?陆令寿的这本散文集所宣示的正是如此意义。 内容推荐 陆令寿善于用不同的题材、语言、手法、风格来构建自己的文本,对生命体验的真实性作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心香一瓣》、《哲思札记》这两个章节中,他巧妙而充分地运用了自己多年积累的语言和精神资源,用哲人的目光丈量生命的厚度和长度,挖掘生命本质上的意义。“……手脚并用之后手脑并用……生活将五彩斑斓。思维是一把镐,开掘出来的是金灿灿的硕果。举手轻轻点击生活的键盘,大脑铆足劲开始启动,全方位地搜索,隐藏在生活底处的宝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在生活中聚宝》)“中年人生不是打扑克,输掉还可以重来。时间老人不断地提醒中年人生还要积蓄,积蓄智慧,积蓄情感,积蓄金钱,积蓄健康,但更重要的是积蓄做人的尊严。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趁我们还来得及的时候,小心呵护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断赋予生命新的创造。”(《积蓄中年》)读着这些充溢文本的智性箴言,我们触摸到的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思想成果。还有《在历史传承中构建道德信念》、《让节俭融入生存智慧》、《看看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等等,一改说教的空洞和乏味,实现了人格的完善和与艺术进步的同一性,凸显出创作的艺术个性。 目录 序 换一种活法——开卷的独白 第一辑 乡土情怀 光荣人家 老爷子进京 月亮湾的老翁 看社场 门前的桃树 祖母,悄然离去 伯父是个烂好人 爷爷的那点事 瞎子舅舅 泰山大人 祈祷安乐 老爷子学会了生意经 那被刮走的半页发言稿 看戏 爹妈的称呼 桥 变迁中的老家春节风俗 过年编故事 亲不亲,故乡人 诗意悠悠的故乡 第二辑 人在军旅 我的秦城岁月 别样的美丽 捡起回忆的碎片 掬起曾经的感动 奇瑰之观在于险远 将门少帅 小冯轶事 生命深处的感动 爱的基石 军嫂 兄弟,你没有权力这样做 挽住生命的背影 西山,有一群守岛兵 捣鼓电视剧 为军人主婚 来自网络的挑战 军嫂之歌 上士叫我舅舅 一个记者的墓志铭 我与基层零距离 工作组里的趣事 在国防大学的日子 老宣传,我想对你说 第三辑 心香一瓣 立在书架上的老南京 耳边响起战马的嘶鸣 生命的美丽与残酷 伤残世界 锁定期待 最初的矫正 在生活中聚宝 漫步海边 积蓄中年 握别衰老 两个女孩 小姐的名片 女囚 受洋罪 劫后吟 根雕 食蝎 学电脑 水之忧 来自朋友的感动 第四辑 哲思札记 在历史传承中建立道德信念 让节俭融人生存智慧 人生三要素 从恐慌看恐慌 卸下镣铐跳舞 不能输给未来 华西村的那个老人 亦谈鄢一忠 平常之心敌官欲 看看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提倡“自警慎欲” 科学引领我们前进 从皮定均将军查哨说起 活得更明白一些 在长江大学演讲 给阳光女孩博文的回贴 走出精神的困惑 感受《狂雪》的震撼 一个难释的情结 写作,生命的副本 沧浪之水濯我缨(代后记) 试读章节 当兵二十六个年头还在部队里磨蹭。兵当老了,父亲这个军属也当老了。父亲是一个极有光荣感的军属。我刚当兵那年月,正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狂热年代。高中毕业后,考大学无门,只有接受“再教育”的份儿。于是,一到征兵的季节,适龄青年便挤破了头似的朝当兵这条道上奔。过五关斩六将,一纸盖着鲜红大印的入伍通知书送到了我的手中。其时,正奋战在水利工地上的我有一种范进中举的失态,撂下肩上的挑子,狂奔到父亲面前,高扬手中的通知书:“阿爹,我当上兵啦,我当上兵啦!”父亲一脸的欣喜,工也不上了,拉着我走亲戚。他逢人便告知,儿子是如何百里挑一被带兵的军官看上的,“现在当兵比古时候考状元还难哩”。 在公社的小码头,我们一溜子新兵胸佩大红花,接受公社书记庄严的训话。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把我们送上“蓬……蓬……蓬……”冒着黑烟的机帆船。杨柳轻拂的岸边,父亲站在欢送人群之巅,向我自豪地挥手,那情形有点像伟人。 在我之前,全村还没有一人当过兵。父亲很是荣耀,无论什么场合,他总要摆一摆“军属老大爷”的谱,我在部队里入党、提干甚至得个嘉奖什么的都会成为父亲与乡亲们茶后饭余的谈资。久了,村上的人便不按辈分喊他的尊称,而是叫他“陆军属”。父亲不管这样叫他有什么含义,一概笑呵呵地应和。他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有种你也送一个儿子到部队上去为国出力。那时,大队对几个可数的军属倒挺看重的。快过年时,老支书就让下边的人把军属召去,讲几句拜年的话,发五块“压岁钱”,然后摆一桌饭局,撮得大家一个个喜笑颜开。饭毕,父亲带着满嘴的油腻,倒背着手,踱着四方步,哼着《双推磨》的小调,一步三摇地走进村来。村上人看到父亲老远就问:“陆军属,今年大队里都有什么招待呀?”父亲故意提高嗓门应答:“不算盛食,只‘十碗头’”。“十碗头”说的是有十个大荤上桌的宴席,在那个不能温饱的年头说起来足以让人垂涎。“可有大鱼大肉和板烧?”“这算什么稀奇,有不少吃剩的。”“你吃不了怎不带些回来让我们沾点光?”“咱好歹也是个军属,又不是要饭的,怎拉得下脸来吃着带着?”父亲的一席话说得全村人都愣愣地仰视他。 不知是哪年,老支书退了,换了一个年轻的主事儿。过年时,年轻支书不像老支书那样给军属摆饭局、发压岁钱,只在腊月二十七八,带着一帮小年青敲锣打鼓放鞭炮,走村串户给军属拜年。家人早早准备好糖烟瓜果和茶水,拜年队伍一到,父亲笑容可掬地把客人迎进屋。看热闹的人把大门堵得水泄不通。年轻支书和老支书一样,热情洋溢地说着过年的话。末了,例行公事似的把“光荣人家”的条幅、一副春联、印着县政府慰问信的年画儿噌给父亲。 人去屋空,村上也有好事的上门故意问:“陆军属,今年大队有什么招待?”父亲说,“你没有看到支书带着那么多人来拜年嘛。”好事者便说:“看到的,看到的,我只是问问今年有没有‘十碗头’。”父亲说,“如今改革啦,不兴吃喝那一套。”父亲依旧很荣耀。年三十晚上,他一丝不荀地重复着做军属以来的劳作。先在大门上贴“大地回春年年福,万象更新岁岁荣”之类的对联,尔后选在中堂最醒目的地方,让弟弟扶着他贴“光荣人家”和县政府赠的年画儿。这类在父亲看来极郑重的事儿,一概不让人代劳。做完这一切,父亲点上一支烟,吐着烟圈儿凝望着画中人。画上,一队从天安门城楼里雄赳赳走出的武警,肩扛钢枪护卫着国旗,一群放飞的和平鸽衔着橄榄枝自由地飞向蓝天。父亲知道,当兵的儿子虽然不如画上的标致,但他们做的事是一样的,都在护卫着国旗,护卫着和平,护卫着家乡。 岁月在爆竹硝烟中淡淡而去。年轻的支书提拔到别的地方当官去了,换了个更嫩的小年青接班。到了年更的时候,父亲依旧盼着嫩支书带着拜年的队伍上门来。然而,望眼欲穿,终也盼不到往年那热闹的场面。只剩下一天又要过年了,我们这个自然村的组长从上边开会回来,登门送上一卷“光荣人家”的条儿画儿。父亲接过条儿画儿,漠然地道声“谢谢”,不再言语。客人走后依旧庄重地张贴。村上的人似乎不再把父亲当军属看待,老的少的再也没人喊他“陆军属”,恢复了以前对他哥呀叔呀伯呀的尊称。父亲就生出一些失落来。他常常呆呆地望着墙上燕尾状的“光荣人家”的条儿想,儿子当兵二十多年,在外边保家卫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这兵当得越长,人家怎的越不把我当军属看待? 去年除夕,父亲挨到天黑,也不见有人送“光荣人家”的条儿画儿来。全家人说说笑笑吃着年夜饭,惟有父亲闷闷不乐。弟弟劝慰道:“那些‘光荣人家’也不能当饭吃,有它无它一样过年。”一句话把父亲惹恼了,父亲拍案而起:“你懂什么,真是个不晓事理的东西!”年过七十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劝阻,打着手电气冲冲地出门去了。 父亲一口气走了几里地,找到了嫩支书家。嫩支书一大家子正围着电视机看春节晚会。父亲进得门来劈头就问:“我儿子算不算当兵的?”嫩支书大为不惑地说:“谁说不是了?”父亲说:“那好,既然算当兵,我家是不是军属?”嫩支书说:“那当然。”父亲步步紧逼不依不饶:“你们为什么把军属的‘年货’贪污了。”嫩支书更加坠入云里雾里,惊讶地问道:“什么年货?”“就是那个‘光荣人家”。嫩支书哈哈一笑:“我当什么天塌下来的事哩,我早给你们村东的吴老大捎去了呀!”看着支书有些不屑的样子,父亲火冒三丈:“可到现在还没有鬼给我送去。今天不是我当着你一大家子尿你,比起先前的支书来,你差远了。那时候我当军属,你还穿开裆裤呢。人家哪年不给军属拜年,你倒好,连面都不照。”支书说:“你没看现在都改革了嘛,不能翻老皇历啦。”父亲凛凛地说:“你改的屁革!连军属都不要啦。没有解放军武警保卫,你能安安稳稳当支书吗?你没看到江主席给全国人民拜年,头上来就讲解放军武警?”嫩支书自觉理亏,连忙起身给父亲倒茶,说:“陆老爹,您消消气,拥军优属是我分内的事,没做好是我失职。”父亲讨回了公道,反倒有些过意不去,口气也软了下来说:“我也知道你支书是个大忙人,可这一年到头,你给军属们拜个年,说几句暖心话的工夫还是有的。”嫩支书接着又说了许多歉意的话,父亲转身要走。嫩支书站起来说:“慢着,陆老爹,我和你一起去。今天不把‘光荣人家’追回来交还你,我这个年也过不好。” 嫩支书和父亲一老一少说着笑着,走在除夕乡间的小道上。一阵比一阵热烈的爆竹声由远及近地盖过来……P3-5 序言 我欣赏陆令寿!作为从军三十五年的老兵,他所奉献的这本文集,虽然是军旅生涯中业余爱好的体现,所表达的文学精神,依然让人感动。因为文学而改变命运的人并不鲜见。能将文学深深嵌入那已知与未知的铁血男儿命运之中,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我一向认为,真正的文学是高贵的,人生的意义也是高贵的。军营中的陆令寿,他所拥有的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拥有了如此别具风味的文学风景。 从看守所到秦城监狱,站岗放哨、与犯人打交道,在小农场种菜、放鹅、养猪,再到只差一步就是将军的指挥员岗位,这样的经历,造就了怎样的新时期共和国军人?又成就了怎样的文学人生?不折不扣的职业军人到底与文学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 阅读文稿,深深地以为陆令寿是一位极重感情的军人。 他生在一个上善若水的有情家庭。乡下母亲信桃避邪,让儿子当兵前在门前栽一株,可多年来儿子未顾上吃一个,母亲挎一篮桃千辛万苦送到省城,“吃着母亲送来的桃,我想起母亲儿时给我猜的谜语:给你猜,给你猜,一口咬出血睐味。”(《门前的桃树》)情到文真,是为文妙谛了。“父亲是个极有光荣感的军属。”除夕了,没收到“光荣人家”的纸条儿纸画儿,他愤愤地找村支书讨要,“你没看到江主席给全国人民拜年,头上来就讲解放军武警?”儿子终圆了老父瞻仰毛主席纪念堂之梦,让他首次坐上飞机……(《光荣人家》)零散的生活琐事,在有情者的眼中、笔下散发出如许辉光,光影下,橄榄枝轻轻摇曳,这不是美文是什么?在至亲至爱面前,他体察入微,“爱过我的人一个个离逝,我爱的人正在长大”。他永远也忘不了在生命履历中每一个关爱过他给他物质和精神滋养的亲人。《瞎子舅舅》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盲人凄苦的一生,读来有一种让人锥心裂肺的痛;《伯父是个烂好人》从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长辈珍藏内心深处对“我”无私的偏爱;《泰山大人》把岳父的传奇经历和一个老军人的本色刻画得惟妙惟肖。他对那位曾经担任他五年的班主任怀着真挚的感恩之心。参加五十周年校庆,他作为校友代表在主席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坐签,“……于老师端坐在会场一隅,神情庄重。我不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他培养教育了学生,把学生推上了主席台,而他心甘情愿地在台下永远扮演着普通观众……”(《那被刮走的半页发言稿》)师生之情跃然纸上,在思想和精神上足见人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彰显生命体验的真切、深沉和丰富。他拥有情深谊长的战友。带着心灵去读《老宣传,我想对你说》,那些曾经与陆令寿在一个办公室里烧烟、在一个锅里抡勺的难兄难弟活龙活现地向你走来。同道诤言:“笔下有财产千万,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文字不过关,我们拿什么去指导工作?”(《掬起曾经的感动》)战友雪中送炭,给自己锻炼机会,他一一记下感动,记下友情“是人生得意时送来的清醒和冷峻,是让生命有序演绎的钟表,是风雨兼程中递来的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捡起回忆的碎片》)“无论是扬子江的波涛,紫金山麓温绵的细雨,还是黄鹤楼上金色的秋风,都不能枯竭我对秦城的思念……”(《我的秦城岁月》)一个情字淹没军营,浮出水面的珠玑文字,自然呈现出超越职业、独具个性的文学品性。 也因为责。因为职业决定的使命感责任感,使陆令寿的文学之旅与众不同。 关于责任,身为军人的他识见如钢铁浇铸。“责任是思想与时代的擦痕……作为当代军人,我们需要对责任作深沉而理智的思考。”(《感受(狂雪)的震撼》)“战争来了,军人要流血;和平时期,军人既要流汗,也要流血!……和平里也要履职尽责。”“军人的责任大于天。”(《在长江大学演讲》)这些理念,使他把握着这样一个原则:“创作对我来说,一直是副业。既是副业,就不能当正业。”尽管如此,他的创作成绩令人刮目,发表200万字作品,长篇小说《鲂儆郎》获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散文《光荣人家》获全国同类比赛银奖。正因为深潜血液里的“责”字,他将军人天职之外的自由,尽数纳入了自己职业版图,牢记“毛主席有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文学创作是很私人的事,只关涉灵魂和艺术。但在陆令寿这里,这份额外的责任,实质上也是一种恪尽职守,因为“军人就是奉献”。陆令寿将自己创作的疆界自觉设限,作为军人,这是绝对的精忠。他还坦言自己作品均以军人为主人公,创作聚焦军营“小人物”,这些都决定了他那军旅作家的纯正血统。 陆令寿善于用不同的题材、语言、手法、风格来构建自己的文本,对生命体验的真实性作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心香一瓣》、《哲思札记》这两个章节中,他巧妙而充分地运用了自己多年积累的语言和精神资源,用哲人的目光丈量生命的厚度和长度,挖掘生命本质上的意义。“……手脚并用之后手脑并用……生活将五彩斑斓。思维是一把镐,开掘出来的是金灿灿的硕果。举手轻轻点击生活的键盘,大脑铆足劲开始启动,全方位地搜索,隐藏在生活底处的宝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在生活中聚宝》)“中年人生不是打扑克,输掉还可以重来。时间老人不断地提醒中年人生还要积蓄,积蓄智慧,积蓄情感,积蓄金钱,积蓄健康,但更重要的是积蓄做人的尊严。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趁我们还来得及的时候,小心呵护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断赋予生命新的创造。”(《积蓄中年》)读着这些充溢文本的智性箴言,我们触摸到的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思想成果。还有《在历史传承中构建道德信念》、《让节俭融入生存智慧》、《看看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等等,一改说教的空洞和乏味,实现了人格的完善和与艺术进步的同一性,凸显出创作的艺术个性。 “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儿去?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不能忘本;我是普通战士,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人必须学会克制和约束,控制自己就是对心灵的拯救。……像小草、泥鳅和蚂蚁那样安于自己的土地和低处的生活,从这里走向宁静致远的境界。”(《来自朋友的感动》)他在散文诗里将这境界缓缓呈现:“苍老的只有我的容颜,而灵魂和思想都将获得不朽和永恒!”(《生命的美丽与残酷》)今年3月5日,他作为受聘的客座教授第一次在长江大学发表演讲,他针对一个叫阳光女孩在博客上的对他演讲的质疑,在回帖中“很理性、很平静”的与阳光女孩交流了不同看法,“我不同意有些媒体说得我的报告受到‘热捧’,好像有点夸张。我真实的感觉是既未‘热捧’,也未受到冷遇。”这种交流既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而是平视,打通了那所谓不可逾越的精神代沟。“我听到苍鹰的翅膀与夜的撞击/善飞的乌总想着用顽强的翅膀驱散夜的孤寂和黑暗”“有了灵魂,干什么都有境界。”如此,他跳出了身份职业之囿,进入了文学内环线。康·巴乌托夫斯基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就是诗人和作家。”当一个老兵开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当一个作家宣称“我的创作完全来自生活的美感。我一直把创作当作生命的副本。”还能置疑他在文学河床里拥有自己奔腾的力量,拥有自己百川入海的方向么?令寿兄的这本文集所宣示的正是如此意义。 刘醒龙 2009年6月26日 后记 沧浪之水濯我缨 (代后记) 在紧张而又繁杂的工作间隙,我几乎用每天走路都带着小跑的节奏,忙里偷闲地编撰散文集文稿。掩卷之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就像当兵前在家挑担送公粮,走了几节田埂就要换肩,或者找个平整的地方歇一脚,卷起麦草编织的笠帽呼呼地扇着凉风,驱赶着闷热和疲劳。 在这之前,我出版过一个中短篇小说集和一部长篇小说。出版散文集是我珍藏在灵魂深处一个未竟的梦。但苦于时间的窘迫和自己的懈怠,迟迟未能兑现心中的夙愿。每每想起来,对生活有一种亏欠感。我的创作始于散文。散文轻快、简捷,纪实性强。当我把二十多年来大部分公开发表的散文串在一起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我军旅生涯的真实轨迹。那些庶几淡忘的故事渐渐地生动起来,像打鱼人起网一样,鲜活的鱼儿在离水时活蹦乱跳。这些故事带着游子对故土的思念、对亲人的怀旧;带着浓郁的兵味、战友的情谊;带着思想的荷露、生命的觉悟,似久别的恋人脸上挂着温柔的笑意款款地向我走来。这位恋人让我苦苦地追寻、痴迷地眷爱。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她曾经滋养了我的精神,浸润我孤独的世界。我曾经对我心中这位恋人写下过这样的诗文: 因为我的贪婪,欠下你太多太多,还未偿还 因为我的笨拙,造成了一堆又一堆误会,还未释然 因为我的失信,迟迟没有兑现一次又一次承诺,我的诚信受到了良心的拷问 因为我的忽略,不在意你情感上一波又一波变化,在无意中冲撞了你内心的纯真与美好 因为我的粗疏,还有一摞一摞的问题与你切磋,希冀你敞开思想的大门 多年的相识,积攒下一沓一沓理不清、剪还乱的情愫 你像冬日里泻进我办公室里一缕一缕的阳光,消散我周身的寒气 我对你的思念,如同春潮奔泻的长江,前浪过去,后浪又滚过来 在春风秋月的履历中,我像与人决斗过一样,身心极度疲惫和空虚 多想挽着你的臂弯,在静谧的夜色里,欣赏挂在树梢上的月光 多想与你共度良宵,守望晨曦里的小屋,感知黎明前的清新 多想在夕阳的照射下,极目远眺远山含黛的俊秀,江河澎湃的峻急 多想在丛丛簇簇的鲜花中拈来一瓣芳香,让它浓馥我荒芜的心田 …… 上帝是公平的。我们栖居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享受同一阳光的照耀,同一天空的遮蔽,呼吸同一种空气。然而,世间万物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构建着不同的生活层面,打造不同的生活质量。 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我们常常觉得欢乐太短,大笑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怅失。怅失之时,总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天的尽头默默注视着我。夜阑人静,我会听到一个遥远的声音飘荡而来:喂,亲爱的,你还好吗?这声问候将游子的泪水凝结,将我的忧愁驱散。 在内心极度落寞的时候,我走进了一片晴空,桂花正香,月色透明。来自恋人的温暖和安抚,缩短了痛苦在生命中的航程。枯萎的情思抽出了鹅黄的新芽,逝去的爱从林中悄然走来,夜色中飒飒秋风化作一行行诗句。收敛了歌喉的夜莺又开始鸣唱,一叶小舟泊在了温馨宁静的港湾。 一束阳光照亮我心灵的天空。在感受阳光的同时,我也要为别人送去温暖。用心活着,用心去感受每一个个体的生动。像小草、野菊、泥鳅和蚂蚁那样安于自己的土地和低处的生活,从这里走向宁静致远的境界。 于是,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成了挂在天边的那双眼睛,除了关注自己,也在牵挂着远方的那位恋人。 生命是奇妙的,让人美丽,也让人残酷;让人幸福,也让人痛苦;让人轻松,也让人沉重。 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却无法停止生命的循环。 孩童不可遏制地长大,大人无可奈何地老去。 生命的开始,宛若春花的蓬勃,鲜艳欲滴,展现着无限的美好。 欢乐总是匆匆而过,想拽也拽不住。欢乐的边缘连接着淡淡的忧伤,忧伤之后又有了新的欢乐。我听到了,生命神秘的脚步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 清晨、下午、黄昏……不断循环的表象里,负载着一个个孤独的寂寞。 我的额上有了衰老的皱纹,两鬓冒出了根根银丝。 没有长大盼着长大,长大之后害怕衰老。 衰老之时,想起我爱过的人,还有爱过我的人。我爱的人正在长大,爱过我的人一个个离去。祖母的慈爱、伯父的乐善、父亲的忠厚、大姐的勤勉,还有瞎子舅舅的聪慧,都曾经营养了我最初娇弱的生命,使我的生命强大起来。他们走得匆匆,没来得及与我这位终年漂泊、萍踪无迹的游子打声招呼就去了九泉。这些仙逝的先人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时不时地闯进我的梦境,他们在天堂一隅还在默默地关注我、护佑我。 往日的欢歌笑语随风飘散,烙下锥心的痛。 掬起曾经的拥有,感念之后是感恩。天道酬勤,上苍没有亏待我。 秦城、南京、武汉,我生命的三角洲。秦城,开启我生存的智慧;南京,给予我六朝文化的淬冶;武汉,让我领略“九头鸟”的神奇和英勇。我挚爱我脚下曾经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我珍惜生活的慷慨恩赐。 生命不在于长短,官位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过程的精彩。所有的都会老去,唯有信念和爱情至死不变。把衰老的脸和痛苦的皱纹嵌入爱的深处。年老的时候仍然有人陪我闻花香、赏月色,有一双手轻轻安抚历经磨难的心灵。 苦难是磨刀石,它将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无论是颓废的荒塬还是希望的田野,都因刀的锋利而成为收获的土地。沙漠中有鲜花的绽放,嘈杂中有美妙的音乐,恐慌中有温柔的安详。 南京“7.31”空难的惨烈,九一、九八洪水的肆虐,京沪高速淮安段液氯泄漏对生灵的毒杀,唐山、汶川地震的血腥……让我破碎的心一次又一次经受了剧烈的苦痛和煎熬,唤醒了我永远不泯的悲伤。 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残酷一开始就直面死亡。 生命的枯荣,昙花惊现,星泪纷纷。无论今天发生什么,都将成为过去。 日月行天,落了还会升起。 古人语: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生命无法永远下去,那么幸福也无法永远下去。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日: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老夫子这位智慧聪颖的老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教导我们:水清就洗帽带,水浑就洗脚。生活的哲理就这样质朴无华。 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一刻也不能停顿下来。 拣起生命之树掉下的音乐碎片,编织我吟咏的心曲。 背上我的行囊,向山峦之巅踽踽独行。 唯有诗文逃离世俗,延缓生命的美丽,对抗生命的残酷。 在世俗的纷争中,苍老的只是我的容颜,而灵魂和思想都将获得不朽和永恒。 呵,生活,我终生不离不弃的恋人,你的秀发迷住了我的双眼,你将睡眠的衾被轻轻地轻轻地盖在我的身上。我安然地沉睡过去,梦中见到了最美的你。我和你忘情地相吻。一切刚刚开始。我相信诗人张国领所说:“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 写于2009年5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莫言:多年前我曾为时在部队担任政治工作但醉心文学创作的陆令寿戏题:“左手抓政治、右手搞文学”,由此结缘。如今他的散文集出版,读后甚喜。他以勤奋的思索来梳理纷繁无序的生活,用童年的视觉和不失本真的情怀观照如矢的岁月,笔下散发出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和地道的兵味,是一本有真情实感的书,特此推荐。 刘醒龙:当一个老兵开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当一个作家宣称“我的创作完全来自生活的美感。我一直把创作当作生命的副本。”还能质疑他在文学河床里拥有自己奔腾的力量,拥有自己百川人海的方向么?陆令寿的这本散文集所宣示的正是如此意义。 陈应松:陆令寿作为军旅作家,他的散文集勾勒出别样的文学风景,真实、细致、纯正地刻画了当代军人成长的心理轨迹,把对社会和生活的感悟诚朴地呈献给读者。他的作品如同沉淀在江底的三峡石,沉雄而又坚硬,凝重而又厚实,读来清风扑面,心旌摇曳…… 王树增:陆令寿的创作极具特色,注重反映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人在其社会中的心灵轨迹,张扬扎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