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文明绵延最长的文明大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世界七大文明古国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中断了,有的落伍了,只有中国文化从山到今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仍然屹垃于吐界民族文化之林,继续为世界和人类文化作着贡献。这是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吴怀祺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文明绵延最长的文明大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世界七大文明古国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中断了,有的落伍了,只有中国文化从山到今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仍然屹垃于吐界民族文化之林,继续为世界和人类文化作着贡献。这是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 内容推荐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变古的时代与文化上的变古 第一节 变古时代的文化新思潮 一、理学的勃起 二、经济新因子与文化新气象 第二节 右文政策下的宋文化 第三节 宋文化与社会 一、宋文化与历史的走向 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二章 宋文化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 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经世观念 第二节 文化上的创新、兼容精神 一、创新精神 二、兼容精神 第三节 都市文化:市井细民的精神需求 第三章 文化纷争与融会 第一节 王霸义利之辨 第二节 华夷之辨 第三节 朋党论与“党禁” 第四节 儒释道融会 第四章 各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与宋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第一节 北方各少数民族对宋文化的吸纳 一、辽、宋之间的文化交往 二、宋文化与党项族 三、宋文化与女真族的封建化 第二节 宋文化对亚洲文化的影响 一、宋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二、宋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三、宋文化在日本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与宋文化的辐射 一、阿拉伯:宋文化向西方传播的中介 二、宋文化传人其他东南亚诸国 三、火器、印刷术的西传 第四节 域外文化的内传 第五章 学派纷呈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张载、王安石的气学 一、张载的“太虚即气”说 二、王安石的道器论 第二节 程朱理学 一、《太极图说》与《通书》 二、二程的“天理”论 三、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第三节 陆九渊的心学 第四节 陈亮、叶适的实学 一、陈亮的永康之学 二、叶适的永嘉之学 第五节 邵雍的象数学 第六章 僧、道与秘密宗教 第一节 宋代佛教的命运 一、佛教在宋代的沉浮 二、佛教宗派 三、援佛人儒 四、佛说与文学 第二节 道教与宋代政治及文化 一、崇道教 二、道派兴衰 三、陈抟及其他道家 四、儒道融合 第三节 民间秘密宗教 一、庞杂的秘密宗教 二、盛炽的秘密宗教 三、组织、法规与活动 第四节 巫觋与巫术 一、巫觋 二、巫术横行与禁巫 第七章 发达的教育 第一节 门类齐全的官学教育 一、中央官学 二、地方州县学 第二节 繁荣、兴盛的书院教育 一、书院源流 二、北宋的书院教育 三、南宋书院的兴盛 第三节 科举制度新发展 一、贡举 二、制举 三、童子举、武举、“三舍法” 第四节 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一、重教思想 二、重视德行修身的思想 三、蒙童教育思想 四、务实循序的教育方法 第八章 繁荣的史学和史学的走向 第一节 中古史学的极盛时期 一、修史机构的完善 二、新史体的创立 三、史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理学和史学的相互影响 一、理学和史学 二、天理论和历史盛衰论 三、正统论和史书编纂 第三节 历史因革论和经世事功之学 一、历史因革论 二、事功之学与经世之学 第四节 史学批评与《通志》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一、金石学成就 二、方志、杂史与笔记 第九章 气势非凡的宋代文学 第一节 古文运动与散文名家 一、北宋初期的古文运动 二、欧阳修、王安石与北宋中叶的古文运动 三、北宋古文运动的殿军——苏轼 四、古文运动后的宋代散文 第二节 诗风与诗派 一、宋初诗风与流派 二、北宋中叶的复古诗派 三、革新派与北宋诗歌创作的繁荣 四、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五、陆游与南宋前期诗坛 六、南宋晚期的诗派与诗人 第三节 风格多样的宋词 一、五代词风的延伸和发展 二、开辟宋词新天地的柳永慢词 三、“新天下耳目”的苏轼词 四、繁荣兴旺的北宋后期词坛 五、南宋前期风格多变的词风 六、辛弃疾的爱国词 七、南宋后期的“伤痕”词 第四节 民间艺术的杰作——话本 一、小说话本 二、讲史话本 第十章 绚丽多姿的艺苑 第一节 绘画——一个鼎盛期的到来 一、翰林图画院 二、人物画 三、山水画 四、花鸟画 五、水墨梅竹画 六、壁画 第二节 书风与书家 一、宋初书风 二、书法四大家 三、徽宗与瘦金体 四、书学研究 第三节 乐舞与都市文娱 一、音乐 二、舞蹈 三、城市娱乐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之光 第一节 天文学与数学的新高峰 一、天文学的发现、发明与著作 二、辉煌的数学 第二节 三大发明 一、火药与火药武器 二、指南针的发明及应用 三、毕舁与活字印刷 第三节 沈括与《梦溪笔谈》 第四节 全面发展的医药学 第五节 地学与农学 第六节 瓷器、冶炼与建筑 一、瓷器工艺 二、冶炼技术的提高 三、建筑业的辉煌 第十二章宋代社会时尚 第一节 多彩的生活方式 一、服饰风格的多样 二、餐饮业的发达 三、宅第的豪华 四、交通工具的改进 第二节 繁缛复杂的礼俗 一、婚嫁习俗 二、生育习俗 三、丧葬礼俗 第三节 多样的节日娱乐 一、传统节日与娱乐 二、诸圣节 三、诸庆节 四、祀神节 第四节 行会时尚 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一、理学的勃起 宋代文化在仁宗朝庆历年间前后发生了大的变动,这是宋代政治经济变动在文化上的折光。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经过80年的发展,宋代社会达到它的兴盛阶段,但盛世之下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欧阳修深有感受地说: 今宋之为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乱,无抗敌之国,内削方镇,无强叛之臣,天下为一,海内晏然,为国不为不久,天下不为不广也。……然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将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可想到了怎样的地步!面对这样的局面,朝臣文士思考社会的前途,提出各自改革弊端的对策,不同的观点展开论争。墨守经义注疏的旧经学,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理论创新、史学盛衰大总结,成为历史发展的要求。 庆历年间文化“丕变”,又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归结。北宋前期文化思想基本是沿着原有路数向前运动。文化上有过大总结的壮举,太宗、真宗朝完成四大部书的编纂,这就是《太平御览》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文苑英华》一千卷以及《册府元龟》一千卷。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首置翰林侍讲学士,邢昺首任,奉命与杜镐、孙爽等校订群经义疏。经书义疏完成后,雕版达十余万版,可谓是右文盛事,但文化上表层辉煌不足表明文化发展,它只能是标志旧经学终结。经疏的整理,一方面为新的意识形态出现作准备,另一方面,这种繁琐僵硬的“疏不破注”的“死”,有待突破。 事物总是在相互联结、相互矛盾中向前发展的,旧的事物中孕育着新的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生事物便会破土而出。唐中期以后,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思想家,从更深理论层次上认识历史、社会,观察历史前途。北宋前期,有的学者已经不满意疏不破注的治经路数,有的要求以新的一家之说,发明经义;有的学者在“通释老书,以经史传致精意,为一家之说。”还有的学者,主张当作“一以贯之”的达者,反对“治一经或至皓首”,提倡会群经以论治国之理,等等。凡此,都表明了当时出现一股思潮,不满意注疏之学,不满意文献的简单的整理汇编,要求突破旧的学术格局,熔铸出新的学术,孙复说:“专守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于《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也。专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范氏之说而求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秋》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 在文学上,宋初的浮靡学风受到抵制,文坛上的那种“缀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走到了尽头。史学上,在大规模的类编文献中,要求以史为“龟鉴”的风气盛行起来。真宗朝臣编《御屏风》、《御览》,意在从过去的经史子集中,摘取嘉言懿行的内容,作为君王治国的借鉴。 以经学为主干包括史学、文学、教育各个文化领域中发育出来的新学风、新文风,到了仁宗朝,汇成一股新思潮。 文化新思潮突出体现在经学的变化上,这就是理学的勃起。皮锡瑞《经学历史·八》着重从经学上说明当时文化上的大变化,他说: 经学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笃守古义,无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犹汉、唐注疏之遗也。宋王旦作试官,题为“当仁不让于师”,不取贾边解师为众之新说,可见宋初笃实之风。乃不久而风气遂变。《困学纪闻》云:“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据王应麟说,是经学自汉至宋初未尝大变,至庆历始一大变也。 经学历史进入到“变古时代”,“变古”二字,很贴切地说明了当时文化大变动的基本特征。 “变古”文化新思潮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疑古思潮与发明经旨的结合,从而使儒学经历一次更新,理学由此应运而生。宋人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皮锡瑞在转引这一段话后,又说:“排《系辞》谓欧阳修,毁《周礼》谓(欧阳)修与苏轼、苏辙,疑《孟子》谓李觏、司马光,讥《书》谓苏轼,黜《诗序》谓晁说之。此皆庆历及庆历稍后人,可见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对旧经学的怀疑和重新解释经籍结合在一起,并且升华到“理”的高度,提出新学说。二是务实风气与经世学风盛行。文人墨客在时事纷纭复杂与政局危机十分严重的形势下,吟风弄月不会有众多的唱和者。文学上的古文运动也是在这一时期走上高潮。古文运动以复古文为旗号,谈道统、文统,用心都在提倡作有用之文。三是个性的抒发与人文精神的张扬。这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即使在经学上也可以察觉到其痕迹。疑古思潮中解经不守约束的风气很可以说明这一点。“新进后生,口传耳剽,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司马光在《论风俗札子》中批评新进后生,不知他对自己的疑《孟子》该怎样评价。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学术思想活跃的表现。 文化新思潮来势汹涌澎湃,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六《士刘诸儒学案》中以“庆历之际,学统四起”八个字概括庆历年间学术思想大变动的特点,说: 庆历之际,学统四起,齐鲁则在士建中、刘颜夹辅泰山(孙复)而兴。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永嘉之儒志、经行二子,浙西则有杭之吴存仁,皆与安定(胡瑗)湖学相应。闽中又有章望之、黄唏,亦古灵(陈襄)一辈人也。关中之申、侯二子,实开横渠(张载)之先。蜀有宇文止止,实开范(仲淹)正献公之先。筚路蓝缕,用启山林。 齐鲁闽浙蜀各地学人开启新学术,引发出理学的勃起。宋初有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与范仲淹、欧阳修等,而后是关学张载、洛学二程之学,皆与庆历诸儒有纠葛渊源。理学很快形成濂、洛、关和邵雍象数学等几个主要流派。 P7-9 序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见智见仁,莫衷一是。 从西方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古代。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约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来的,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or cultivation-of the mind”。汉译为“文化是心灵的哲学(修养)”。其中cultivation本义是耕种,引申意为耕种一栽培一培养一修养。这可谓哲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并视文化是一个趋向品德修养终极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有代表性的是艺术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艺术的总称。”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 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其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一是英国著名学者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就是追求我们的整体完美,追求的手段是通过了解世人在与我们最有关的一切问题上所曾有过的最好思想和言论……引导我们把真正的人类完美看成是为一种和谐的完美,发展我们人类的所有方面;而且看成是一种普遍的完美,发展我们社会的所有部分。 这是心理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文学艺术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陶冶心灵,追求社会完美与和谐的过程;二是另一个英国著名学者泰勒1871年在《文化的起源》中提出的人类学的文化定义。他说: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的定义第一次强调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和“文化是整个的生活方式”。 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20世纪初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学的文化概念: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我们这里是在包容较广的社会学含义上使用它,即它是指人造物品、货物、技术过程、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社会遗产。这文化包括所有习得的行为、智力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经济的、道德的或精神的价值系统。一种特定文化的基础是它的法律、 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 此一定义第一次强调价值观念和价值系统,是文化内涵的核心。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视野的拓展,人们进而在生物学乃至在整个宇宙的范围之内,探讨文化问题。例如,生物学的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不同物种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项目”主持人、加拿大学者谢弗,则进而提出了宇宙学的文化概念:“文化一般是指物种,特殊地是指人类观察和感知世界,把自己组织起来,处理自身事务,提高和丰富生活,以及把自己安置在世界上的那种方式。” 由上可知,西方文化概念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拓展与深化的。据统计,1920年前只有数种不同的文化定义;但是到1956年,就已多达150余种,也集中说明了这一点。其中,如果说阿诺德的定义是对古代以来文化认识的集大成的话;那么泰勒的定义强调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和“整个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学家强调文化内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与价值系统,则更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构成了今人理解文化的现代基础。这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至于其后新说迭起,尤其是生物学的、生态学的、宇宙学的概念的出现,固然反映了人们视野的开拓,但是文化的概念既囊括了物种与宇宙,实渐泛化了,以至于无从把握。 …… 编纂这部多卷本《中国文化通史》,目的正在于助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书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当代社会科学的各种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因之,本书不仅写汉民族的文化,同时也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相渗透、交流与融合。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书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也注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免民族虚无主义与民族虚骄情绪。 从目前已出版的有关文化史的著作看,编纂体例不一,其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重宏观把握,突出问题,以论说为主;一是重微观透视,突出部门文化,以描述为主。前者的优点是脉络清楚,简洁明快,论说有深度,但历史信息量小,失之抽象;后者的优点是具体翔实,便于查阅,但头绪纷繁,失之散漫。文化史究竟应当怎样编写,是一个不易解决的大问题。当年常乃德曾说:“有时具体记录所表现不出的内在精神,非有抽象的理论加以解释不可。故理想的文化史必多少带有史论的性质,不过不可空论太多,影响事实的真相罢了。”足见他已深感到了困惑。今天学术界的意见仍不统一。我们以为,编纂一部大型的文化通史著作,当有理论框架一以贯之。该书既要具有能帮助广大读者从中学得丰富的中国文化史知识的功能,又应是视野开阔,脉络清晰,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特点。为此,须将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问题论说与部门描述很好地结合起来。 总之,本书力图突出一个“通”字:从纵向上说,要求全书各卷之间脉络贯通,要于沿革流变之中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从横向上说,当避免写成部门文化的简单拼盘,要注重时代精神对文化现象的整合,注重诸文化部门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平衡的发展。同时注意文化的层间、空间差异,以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共分10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两宋卷、辽西夏金元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晚清卷、民国卷。各卷附有参考书目。 本书实行各卷主编负责制。编委会同仁通力合作,历时四年,备尝艰辛。但因中国文化通史的编纂工作本身难度甚大,加之主编来自京城内外不同的单位,作者为数较多,联系不便和学养有限等原因,著者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各卷水平仍难一致,全书与既定的目标,也存在着差距。我们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借鉴和吸收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敢掠美,这里谨表谢意。 本总序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 郑师渠 1999年8月初稿 2009年6月修改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本套丛书第1版出版于2000年,若再上溯到1995年项目正式起动,则距今已有15年之遥。15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正进入重要阶段。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现代化,首先就是人的现代化;而所谓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道德文化素养的提升,所以,归根结底,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文化的现代化。也因是之故,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宏伟目标。报告不仅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而且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术反映时代。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随着文化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持续升温,其时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注对中国文化总体史的探究。这也正是本丛书当年创蒽的缘起。 本丛书的作者多是来自京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青年学者。当年既没有什么科研经费,也没有什么津贴,大家的合作主要是出于共同的学术兴趣。整套丛书写作长达四年之久,尤其是最后一年,几乎每周末都需要开会讨论问题。但大家心态平和,似乎都乐此不疲。当然,说到底,这还要感谢当年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因为那时侯高校没有如今这样沉重的量化考核的压力,作者得以避免产生浮躁的心态和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当年参与本丛书编写的作者,今天多成了有成就的学者和各单位的学术骨干,大家有时聚首,说起来都很怀念那一段共事的时光。 由于种种原因,本丛书出版后没有为更多读者所熟知,也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找到我,认为这套“文化通史”依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向广大读者推介,希望能够将之再版。这一动议让我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学术与市场双向的判断力,和助益学术的执着追求。所以,我当即表示欣然同意。 现在本丛书即将出版,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策划编辑饶涛、李雪洁同志为本丛书出版付出了很多的辛劳;硕士研究生明天、李艳凤、鞠慧卿同志为本丛书的图片选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申致谢意。 郑师渠 于北京师范大学 2009年5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