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极富趣味性与可读性的文字,简要介绍了上海特色民居“石库门”的建筑风格、起源,演变,石库门的结构特色,讲述了上海老弄堂的风俗与市民日常生活风景,上海里弄民俗和发生在黑漆大门内的有趣故事,老上海名人名事与石库门,石库门的新开拓(新天地等),并导览了石库门的主要特色景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石库门(上海特色民居与弄堂风情)/发现上海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冯绍霆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极富趣味性与可读性的文字,简要介绍了上海特色民居“石库门”的建筑风格、起源,演变,石库门的结构特色,讲述了上海老弄堂的风俗与市民日常生活风景,上海里弄民俗和发生在黑漆大门内的有趣故事,老上海名人名事与石库门,石库门的新开拓(新天地等),并导览了石库门的主要特色景点。 内容推荐 本书流畅生动地简要介绍了上海特色民居石库门的建筑风格、起源,演变,石库门的结构特色,讲述了上海老弄堂的风俗与市民日常生活风景,上海里弄民俗和发生在黑漆大门内的有趣故事,老上海名人名事与石库门,石库门的新开拓(新天地等),并对石库门主要特色景点作了导览。从本书的阅读中,读者不仅可对上海的特色民居有了大概的了解,也从中体会与品悟出闻名于世的上海人“精明”“细致”个性风格中的居住环境的印记。全书体现知识性,以趣味与流畅文字给读者简要介绍有关石库门的知识与历史。富有可读性与趣味性,传奇故事打动人心。具有观赏性,精美照片与历史图片交相引人入胜。 目录 引子:石库门,上海城市名片004 第一章 上海石库门——百年民居特色007 1、上海曾经是石库门的海洋009 2、石箍门还是石库门013 3、石库门的滥觞019 4、石库门的“升级版”023 5、大房东029 6、二房东033 7、移民落脚地037 第二章 石库门弄堂风情041 1、从鲁迅笔下的弄堂叫卖声说起043 2、“四大金刚”——老上海人的特色早餐049 3、修鞋、理发、补锅、书摊——摊贩杂处053 4、弄堂周边店铺巡礼059 5、小弄堂大生意065 6、弄堂交响曲069 7、黑漆大门之内075 8、老弄堂里的传统游戏081 第三章 藏龙卧虎之地——旧居名人逸事087 1、蒋介石的石库门缘089 2、红旗升起的地方091 3、群星名人灿烂之区099 4、“亭子间作家”107 第四章 石库门里“新天地”——旧居新颜111 1、“此地不准小便”113 2、居住状况的“精打细算”119 3、调房风和装修潮123 4、难以割合的石库门127 5、石库门正在获得新生命131 第五章 石库门观览 137 1、“红色圣地”——新老渔阳139 2、“地下斗争据点”——慎成里143 3、“上只角”——霞飞坊144 4、名人辈出的万宜坊 146 5、“两个全国第一”——唐家弄148 6、钱庄聚集——兴仁里150 7、五金店密布的尊德里151 8、曾经的“红灯区”——会乐里152 9、日伪特务据点——浙兴里153 10、一幅未完成的石库门导游图154 参考文献161 后记163 试读章节 1.上海曾经是石库门的海洋 巴黎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不说埃菲尔铁塔,也不说凯旋门,站在高处眺望,两者之间一大片灰色石头建筑物几乎没有起伏。绵延的灰色似乎无边无际,那景色实在夺人心魄。 无独有偶,号称东方巴黎的上海,上个世纪也能看到类似画面。 女作家王安忆这样描述她的观感: 屋脊连绵起伏,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子。站在制高点上,它们全都连成一片,无边无际的,东南西北有些分不清。它们还是如水漫流,见缝就钻,看上去有些乱,实际上却是错落有致的。它们既辽阔又密实,有些像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还有些像原始森林,自生自灭的。它们实在是极其美丽的景象。 1986年,中国发行了一套以民居为主题的普通邮票,石库门作为上海的代表性民居与全国各地的代表性民居一起入选。 看上去貌不惊人的石库门为什么能够被选作邮票图案呢? 道理十分简单,沿苏州河溯流而上,两岸到处可以见到它的踪影。 人们常说上海是个海,上海可以说是石库门的海洋。 上海高楼不少,高耸挺拔;在它们面前,石库门正所谓小巫见大巫。上海也有古典园林,尽管美人迟暮,依然光彩照人;同它们相比,石库门实在少了点优雅的气息。与石库门出现的同时,上海也造了不少西洋式别墅;较之它们,石库门显得土里土气。 20世纪30年代,上海有20多万幢石库门。20年之后,88%的上海人住在石库门里。直到十多年前,石库门里还容纳了大约一半以上的上海人。石库门数量之多,由此可以想见。 石库门就是石库门,它毫不张扬,一幢接一幢,一排连一排,构成了一条条石库门弄堂,成为上海民居的代表。 丘吉尔有句名言:我们塑造了自己的房屋,而房屋又塑造了我们。司空见惯的石库门,是上海人的创造,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骨子里浸透了石库门带来的精神。不管是讽嘲,也不管是钦佩,中国人大多承认上海人的精打细算,承认那是上海人最显著的特性。细细想来,它和紧凑的石库门之间,是不是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呢? 人和房子,实在是分不开的。 要认识上海人,要认识上海,还是要走进弄堂,走进石库门一探究竟。 2.石箍门还是石库门 一些学者惊奇地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竟然没有出席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 十多年以后,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能出席。” 似乎很难理解,伟人居然会忘记开会的地方!? 其实,答案可以从中共二大在石库门召开中寻找。 1954年2月23日,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收到一大和二大代表李达的一封来信。李达在信中写道,二大是在他的家中,上海南成都路(今成都南路)辅德里召开的。 辅德里,上海滩上一条再普通不过的石库门里弄,离召开中共一大的望志路(今兴业路)只有两公里左右。李达回忆,1921年他租借了辅德里625号这幢两层楼的房子,和夫人王会悟住在一起。毛泽东参加过一大,一大会址也是幢石库门,为什么一大时没有忘记开会的地方,二大时偏偏忘记了呢?原来一大时,毛泽东与一大代表们一起住在离会场不远的博文女校中,同进同出,不可能发生找不到会场的事。而且,望志路南面当年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而南成都路(今成都南路)辅德里在洋泾浜附近,早就是连排连片的石库门了。石库门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石条门框的黑漆大门。一条弄堂如此,一条马路上所有弄堂都是如此,干篇一律的黑漆大门成了最让人讨厌的迷宫。于是,普普通通的石库门,竟然让这位伟人迷失了方向。奇怪吗?却又不得不相信这可能是毛泽东没有出现在中共二大会场的合理解释。 现在该认识一下石库门了。 那么,石库门的名称从何而来呢?它的黑漆大门通常被石条构成的门框所包裹。上海话中,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称作“箍”。比如用铁圈包箍的木桶,那铁圈就叫铁箍。于是有人说,石库门得名于石条门框,它就像套在大门上的箍。石库门本来应该叫“石箍门”,“箍”、“库”在上海话中音相近,以讹传讹,误叫成石库门。也有人说,中国古代宫殿都将最外面的大门称为“库门”,将上海这种小巧玲珑的民居比作宫殿,称为“石库门”,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也算是上海人的幽默吧。 究竟是“箍门”还是“库门”其实并不重要,让人感兴趣的是,中国传统的房屋,上至巍峨帝王宫殿,下至平民百姓居所,大多为一幢幢独立的单体。联排式建筑是从西方引入的。然而,石库门的结构是砖木立帖式,黑漆大门,马头墙或是观音兜的山墙,都是地道的中国货。内部结构更与中国徽派建筑的格局极其相似。明清之际,徽商纵横中国,富甲天下,成为财富的象征和效仿的对象,徽派建筑也影响到东南一代的建筑风格。徽州地狭人稠,街巷狭窄,相邻住宅只能让出一个屋檐,为防火,家家户户都建高七八米的“防火墙”,高低错落叫“五山屏墙”。它与北方四合院最大的区别是有楼房,一般为二层小楼的三合院,中为天井。门楼木雕砖刻。色彩淡雅素静,玲珑华丽。正房一层中为厅,两侧为卧室;有过道通后面,拐角处有楼梯,楼上多为女眷住宅区域;二楼中是供祖先的祖堂。隔墙木雕精美,古朴典雅。上海寸土寸金,开发商要考虑如何在最小的空间获取最大的利用价值,所以石库门比起徽派住宅要小一号、甚至小两号。群体布局紧凑,相互毗连,成片纵向或横向排列,其单体平面及结构比四合院或徽派建筑占地小而又比西洋建筑造价低。这种亦中亦西的民居从何而来? …… P9-18 序言 引子:上海城市名片 说到上海,国人可能马上想到的是时尚、新潮、精明,而外国人可能想到的是冒险、兴旺;而如今,并不怎么古老的上海,也将开始申报一项上海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城市近代历史的重要标志。从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到新天地、田子坊、步高里,这些“石库门”里弄以其独特的海派风格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成为上海“石库门”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据介绍,在5月17日举行的世博论坛上,各路专家学者将围绕“石库门”的前世与今生,交流“石库门”文化内涵,城市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如何通过创意思维加以利用等问题。届时,论坛还将启动“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并开通“上海石库门网站”。《上海石库门共识》也将在论坛上形成,以保护传承“石库门”文化遗产。 这是2009年5月13日世博网上发布并在网上广泛流传与点击的热门消息。 2009年5月17日,世博会论坛《上海石库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在上海如期召开。代表论坛参加者宣读《上海石库门共识》的阮仪三,是同济大学教授,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这些头衔并不稀奇。如果讲到他做的事,讲到他为中国现在著名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曾经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为诸如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江南水乡古镇同里、周庄、西塘等等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立下汗马功劳时,人们对他不由得肃然起敬。现在,他又站在讲台上呼吁保护上海的石库门了。 既然标明“共识”,意昧着不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中国专家,还是外国学者,只要参加论坛的人,都有着共同的认识。可以期待,这呼吁必定会得到巨大的反响,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同步,上海石库门网站正式面世。这一网站将塑造“石库门”网络视觉形象,展示石库门独特魅力,建立多方参与的石库门交流平台。 上互联网看看吧,上海石库门的信息可谓多矣。有以石库门命名的商店酒家,有以石库门为商标的黄酒,有关石库门的书籍也颇受欢迎。 上海石库门有何魅力,竟会风靡市场;它又有何重要,会受到如此重视,以致要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筑昵? 简而言之,对于中国人来说,石库门不失为一个缩影,在它身上凝聚了上海,以及上海人的精气神,读懂它也就读懂了上海。而对新老上海人来说,石库门不失为一份形象的读本,它由兴起而兴盛,又由兴盛而向新的形态发展的过程,与中国一个半世纪的变化发展紧密相联。石库门记载了上海的沧桑变迁,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已成为海派文化的精髓和上海历史的见证。它的种种新变化,又在昭示着新老上海人生活其中的这座城市发展的方向。 石库门啊石库门,你是凝固的乐曲,更是生生不息的生命。 让我们走近你,审视你,解读你的种种元素,了解在你的身边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故事吧! 后记 当上海人民出版社苏贻鸣编审约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乐意。石库门里生,石库门里长,在石库门里整整生活了五十年,接触的亲人、同学、朋友,大部分也生活在石库门里,我应该是个石库门中人了。尽管以前也写过石库门,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讲。 可能许多与我同样,或者比我资格更老的石库门中人会发现,这里说的还不到他们心目中石库门的百分之几。我只能很抱歉地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心目中的石库门景象。只要说,这里描绘的的确是石库门的某一部分,我就满足了。因为石库门太博大了。至于以前还不了解石库门的,由此对它形成粗浅的轮廓,那更是我的万幸。 所以,我要感谢苏贻鸣先生,他让我有机会又一次梳理了自己的石库门情缘。 还要感谢上海市档案馆樊琳小姐、邬霜鹤小姐,卢湾区档案馆汪志星先生,虹口区档案馆芮昌宏先生诸人,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罗苏文、罗小末、伍江、娄成浩、许洪兴诸位专家的大作,给我不少启迪,引用之处不一一注明,谨致谢忱。 冯绍霆 2009年6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