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的视野看历史。以全新的眼光看世界。探索历史演进规律,揭示民族兴衰奥秘,分析人物成败原因。
看全球化进程风云激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全球通史(普及版)》紧扣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脉络,从大范围、长时段的角度来讲述历史,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全书分为六大部分:早期人类文明(公元前3500—前500年);古典社会组织(前500—500年);中世纪(500年—1500年);全球一体化的开端(1500—1800年);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年);现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本书由周明博编著。
在全球化进程十分迅猛,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时代,人们深深地感到:学习世界历史,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读史是为了开阔胸襟,增长智慧。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很多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反恐成为热点,地区冲突加剧,环境问题恶化,能源危机显现,全球疾病蔓延,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是对当代人智慧的考验。怎么去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熟悉过去的历史,找出问题的起因,总结前人应对困难的经验,才能给今天开出药方。
读史还可以加深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只有了解邻居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和人家成为朋友。世界是丰富多样的,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社会组织模式和信仰;文化差异不是坏事,没必要感到威胁,读史可以使我们变得睿智宽容。
《全球通史(普及版)》紧扣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脉络,从大范围、长时段的角度来讲述历史,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
《全球通史(普及版)》分为六大部分:早期人类文明(公元前3500—前500年);古典社会组织(前500—500年);中世纪(500年—1500年);全球一体化的开端(1500—1800年);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年);现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本书由周明博编著。
第一部分 早期人类文明(前3500—前500年)
两河流域的早期社会
众神之王马都克
从弃婴到国王的萨尔贡
汉谟拉比法典
巴勒斯坦和腓尼基
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和犹太人
腓尼基人
非洲早期社会
美尼斯统一埃及
金字塔的来历
商博良破译埃及文字
南亚早期社会
印度河的赐礼——哈拉巴
雅利安人的入侵
种姓制度的起源
婆罗门教的产生
爱琴文明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
东亚早期社会
早期农业社会和夏朝
商朝与甲骨文
周朝与分封制
第二部分 古典社会组织(前500—500年)
波斯帝国的兴衰
强大的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的文化
琐罗亚斯德教
中国的统一
百家争鸣——中国的轴心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一统的开创者
汉武帝抗击匈奴
儒家统治地位的确立
印度的国家、社会与宗教
印度列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早期佛教
阿育王统一印度
希腊城邦与希腊文化
希腊城邦与海外殖民
尚武轻文的斯巴达人
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
僭主政治
希腊波斯战争
伯里克利与希腊“黄金时代”
伯罗奔尼撒战争
马其顿帝国的兴起
希腊化世界
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古代罗马文明
第伯河畔的永恒之城
罗马共和国的辉煌
从民主共和走向军事独裁
罗马帝国的兴衰
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第三部分 中世纪(500—1500年)
拜占庭帝国
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法典
帝国的衰亡
拜占庭的遗产
拜占庭和斯拉夫人
第三罗马
阿拉伯、突厥、蒙古的扩张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神权共和时代
倭马亚王朝
阿拔斯王朝
东西方贸易的中介
蒙古大扩张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东亚地区帝国的复兴
中国隋、唐、宋三朝
科举制度的形成
新儒学
与大陆若即若离的日本
西欧基督教社会的形成
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西欧的附庸制与采邑制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的基督教会
诺曼人征服英格兰
中世纪盛期的西欧
西欧城市和商业的兴起
教权与王权之争
十字军东征
法国王权的加强
英国的代议制民主
分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徒有虚名的神圣罗马帝国
政治分裂的意大利
意大利的城市
古罗斯国家
基辅罗斯的兴衰
罗斯受洗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金帐汗国对罗斯的统治和影响
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危机与复兴
黑死病横扫欧洲
英法百年战争
中世纪的西欧文化
中世纪的大学
文艺复兴运动
第四部分 全球一体化的开端(1500—1800年)
跨洋交流和全球联系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的确立和地理大发现
早期殖民征服及其性质
欧洲的转变
德国路德的宗教改革
加尔文新教、英国国教
欧洲的专制王权模式
尼德兰革命
“无敌舰队”的覆灭
三十年战争——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初始
在封闭中沉睡的亚洲
三大伊斯兰帝国的衰落
中国由盛转衰
日本结束战国时代,走向统一
第五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年)
欧洲与美洲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启蒙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彼得一世改革
工业社会的产生
人类迈进蒸汽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一体化
欧洲维也纳体系和美洲体系
拿破仑对外战争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拉美各国独立战争
欧洲的1848年革命
俾斯麦与德意志的统一
意大利的统一
美国南北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
亚洲的危机和非洲的“开发”
伊朗巴布教起义
印度反英大起义
非洲被列强瓜分
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
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崛起
西欧主要帝国主义国家
美西战争爆发
俄、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全球性市场的形成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新殖民主义应运而生
第六部分 现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萨拉热窝事件
全球性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
新老帝国主义在巴黎的交锋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经济大危机横扫世界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
日本二·二六事件
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异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的创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日本偷袭珍珠港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决战中途岛——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创建联合国
东西方从冷战到缓和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朝鲜战争
北约与华约
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
两大阵营内部的冲突与分化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南北对话
民族主义浪潮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以色列国的建立
印巴分治与克什米尔问题
伊拉克反帝反封建革命
巴勒斯坦救国抵抗运动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埃及七月革命
信息时代的到来
第三世界的兴起
变动中的世界
东欧剧变
南斯拉夫解体与波黑冲突
德国统一
8·19事件与苏联解体
海湾战争
欧盟的成立——欧洲走向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全球恐怖主义
移民浪潮
附录: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人征服,被迫使用波斯文字来记载历史。尽管古埃及人遗留不少图画语言史料,由于文字的读法早已失传,后人无法解读。因此,古埃及的历史成了待解之谜。
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带领法国远征军到了非洲东部,准备攻击英属印度殖民地。拿破仑没有越过尼罗河,他的出征失败了。但很意外,法国的那次远征,却偶然解决了古埃及人图画语言的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拿破仑手下一名叫布夏尔的青年军官带领士兵在尼罗河口的罗塞达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时,发现了一块令他感兴趣的石碑。这块别致的黑色玄武岩上,像其他许多埃及古迹一样,雕满了各种小像。但不同的是,碑上用两种文字三种字体刻着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字。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罗塞达碑”的著名石碑,现收藏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罗塞达石碑的发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许多学者都想抓住这个契机,一举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从而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很快被确认是古埃及的民书体文字,并且借助碑上的希腊文,领悟到象形文字和民书文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
时光一晃就是20年,古埃及文的破译工作几乎毫无进展。就在这时,法国一位叫商博良的年轻学者,通过不懈努力,竟完成了解读象形字的历史重任。商博良生于1790年12月23日,父亲是法国南方小城中的书商。在书堆里长大的孩子,对书有着特殊的爱好,尤其着迷语言文字本身。小商博良4岁学会读写法文,年仅9岁便掌握了古希腊文和拉丁文。10岁时,商博良与22岁的兄长让同住在格勒诺布尔市,结识了著名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傅立叶。傅立叶收藏了一些用古埃及文写成的纸草文献,他得悉兄弟二人是古埃及迷,就请让和小商博良参观他的收藏品。纸草是古埃及人发明的书写材料。在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着一种近似芦苇的水生植物纸草,古埃及人割下纸草,取出草骨,切成小薄条,在木板上一块块贴起来,压平晒干后即成黄色纸卷。笔管则用纸草茎,墨水由纸草炭化加水配制。由于古埃及干燥少雨,许多古代纸草文献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傅立叶借工作之便收集到的正是这种古文献。
当傅立叶遗憾地告诉兴致正浓的商博良,纸草上的象形文字还无人可解时,11岁的商博良决心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准备工作。具有语言天才能力的商博良不仅掌握了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还学会了阿拉伯文、古印度的梵文;以及公元3世纪以来埃及人用的科普特文。掌握了语言武器,他便能随意阅读各种原始著作,而不必借助翻译作品了。商博良14岁时就开始写作三卷本的《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史》,这就为他解读象形文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1821年,商博良定居巴黎,得到一份字迹清晰的罗塞达碑文抄本,于是全力以赴进行破泽工作。
商博良丰富的外语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人类破译象形文的梦想在他手里实现了。商博良发现,古埃及人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划上粗线。“罗塞达碑”上也有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经过不断探索,商博良终于对照着希腊文,读通了埃及国王和王后奥帕特拉这两个象形文字,它们可以从右到左,也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拼读出来。商博良由此确信,象形文字中的图形符号,总的来说,代表的是发音的辅音符号。1822年9月27日,商博良在皇家科学院宣读了关于象形文字释读的学术报告,这标志着一门人类知识的新学科——埃及学的诞生。古埃及5000年历史的宝库向人类敞开了大门,而这位天才的埃及学之父当年才32岁。两年后,商博良发表了关于象形文读写法的专著。
原来,罗塞达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侣们,给当时的国王歌功颂德而刻写的。这位国王就是第十五朝法老托勒密。小小的罗塞达城,由于有了这块借以解开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石碑而举世闻名。
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它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的,但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表意符号是用图画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及定义。但是表意、符号都不能表示字的发音,因此古埃及人又发明了表音符号。表音符号也是一些图形,它共有24个子音,在这一基础上,又构成了大批的双子音和三子音。如口为单子音,发“Y”的音,燕子为双子音,发“WY”音,甲虫为三子的双子音和三子音。如口为单子音,发“HPr”的音等,但这些发音都不止表达一种意思。为了区分不同范畴的符号,古代埃及人又发明了类似于汉字中的部首偏旁的部首符号。绝大多数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号。
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古代埃及历史的不同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出现过多次变化。中王国时期出现过祭司体,后期埃及时出现过民间体,在罗马统治时期又出现了科普特文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没能发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却对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腓尼基拼音字母,‘为世界各地拼音字母之始。
古代埃及历史,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城邦的出现开始,到公元前525年被波斯所征服为止,除有过希克索斯人人侵外,基本上保持了埃及文化的单一发展过程。但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正是由于罗塞达石碑的发现和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成功,才使古埃及历史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人于诺萨斯建造宫殿之前的1000年,在以色列人追随摩西摆脱奴隶身份之前的几百年,当中国还处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的时候,埃及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古埃及人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人类文明,这是人类历史上所知的最早和最辉煌的文明。诸如农业的改良,文字的发明,医学的进步,以及完美的建筑、雕塑,精美的手工艺品等。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在世界上仍然可以见到它的影响。P21-23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的过程。公元1500年是一个大致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世界各大文明基本是各自发展,文化交流是较为缓慢的;而1500年之后,随着航海探险和殖民活动的深入,西方人把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东西方的互动大大加快了。而到了今天,全球化进程更是迅猛,深刻地影响着“地球村”的每一个公民。全球贸易、投资、旅游、移民、留学、互联网,使得“天涯若比邻”。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一个公司共事已是司空见惯;地区事件总会波及全球,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就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海啸,谁都无法幸免。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们深深地感到:学习世界历史,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读史是为了开阔胸襟,增长智慧。回顾上一个世纪,我们会发现,人类在这一百年中所取得的成就要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甚至可以说超过各个世纪的总和。这是一个科技飞速进步,经济高度发展的世纪,可是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此时,在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的眼中,它最为恐怖、血腥,又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很多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反恐成为热点,地区冲突加剧,环境问题恶化,能源危机显现,全球疾病蔓延,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是对当代人智慧的考验。怎么去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熟悉过去的历史,找出问题的起因,总结前人应对困难的经验,才能给今天开出药方。
读史还可以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互信,增进友谊。世界史介绍了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使我们认识到:每个民族都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我们邻居的文化,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结下友谊;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邻居的文化,才能获得人家相应的尊重。世界是丰富多样的,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社会组织模式和信仰;文化差异不是坏事,它可以激荡出活力,如果全世界全都一个样子那才真叫乏味,那意味着世界的活力已经枯竭,成为一潭死水。研习世界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即便遇到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也没有必要感到不愉快,那不是什么威胁。因此,研习世界史可以为我们在不同社会之间进行建设性的沟通打下基础。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历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所以,我们如果想了解世界大势,就不能过分专注于局部,而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整体去把握。对那些在人类历史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编者都花了较多笔墨进行讲述,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的传承”、“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西欧代议制对后世的影响”“地理大发现与世界一体化的开端”等。从大范围、长时段来讲述历史。
编者为了突出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脉络,突出全球视野,故把这部书命名为《全球通史》。全书分为六大部分:早期人类文明(公元前3500—前500年);古典社会组织(前500—500年);中世纪(500年—1500年);全球一体化的开端(1500—1800年);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年);现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因编者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