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堂风/散文公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雪松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代散文已经构成一个大的对话文化空间,其中,个人经验和大众经验对话的重叠,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就山东的散文创作而言。雪松的散文在这个方面做着自己的努力。他的散文立足鲁北平原的文化积淀。融合了诸多新鲜因素,在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宛如挺立在鲁北平原的文学之树,散发着自己特有的地域光彩,给人以勃勃生长之感。这本《穿堂风》收入作者雪松创作的散文随笔作品90余篇,十余万字。

内容推荐

在《穿堂风》中,作者雪松以与大地精神往还的纯朴心灵,阅读大地上的事物,感悟大地的内蕴,发现大地上鲜活的生存细节,并依此抒发、延展自己富有诗性的激情、感动和思考。作品情感沉郁,语言富有张力,篇幅短小而存宽厚的精神容量。此前,作者已出版诗集、书法集六种,《穿堂风》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

目录

穿堂风

荒原

出城

锄头颂

二月

露天而眠

行走的亲戚

柏林禅寺

正午

金色

黄河上的月光

春天

玩泥

底色

在海边

在山中

哺乳

变迁

麻雀

小调

户外

宁静

老井

白花花的阳光

夜晚

老母羊

平淡无奇

怀念

对手

葬礼

卡洛琳,巴尔大妈及其他

词语笔记

朋友

西行散记

生活——在此刻、此处

品质写作

以民间的道义

心仪

日记四则

空车

无语

随想

旧物

泉城,水声……

梨园絮语

孟良崮的桃花

纪念一位双目失明的女孩

季节

抖颤

命运一种

凡·高

女人

母校

卧室

夜的中心

母亲

把手

陌生的挥手

告别仪式

乌托邦

溶洞

谁能将平静坚持到最后

何日君再来

街道

妞妞

少年两题

梨园小记

一盏马灯,一把油纸伞……

护身符

远去的青草

我们从哪里来

火把李的梦

站立

无处可去

黄河,作为一种修辞……

诗歌中的深情

写作

为一本时尚杂志所作的卷首语

年届四十

落叶之美

其他,及写作

附录

读雪松的散文

温暖与感念

后记

试读章节

穿堂风

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罗伯特·勃莱

老屋的穿堂风带来漫长暑期的慵倦、冥想和沉睡。已经过去多久了,我仿佛仍然酣睡在那凉丝丝的草席上梦想翩跹。虽然那梦中的一切简单而贫瘠:青蛙的纵身一跃;一块惹人垂涎欲滴的糖果;一阵从雨滴上吹来的风,以及遥远公路上与我无关的汽车响着摇滚亢奋的鼓点向我开来……整个一生最优质的睡眠都在那儿消耗掉了,那份沉睡的执著,对于长大后我的经久不息的失眠焦虑仿佛是一种预支。

这是北中国一片又一片遥远幽闭的村庄,一片又一片直面雨雪风霜长满绿枯野草的泥土房顶。通往外面的路像沟渠的土坎坎一样细仄弯曲——这里能藏下浩大的秘密生活f就像无人打扰的睡眠),并且寂然无声地千古传递。这里也是人世暗暗铺排的尾声——就连浩大的东南季风在热带的海岸携带充足的风雨登陆以后,眺望广漠的悠远而逐渐走向纵深的北中国的乡村,也丧失掉了它的干军万马风驰电掣。当它跋涉来到古老村庄。我家的老屋——几辈子人住过的传递着宁静’寂寞的老屋的时候,它的呼吸已变得细若游丝了。或者说,它的能量被这里更深厚古老的沉静的力量吞没,就像一块石头落入深井中。

正是在这干旱、凝固的地方,在这廉价的绿豆汤的酷热天气里,穿堂风慰藉了我整个童年时代。

——近在咫尺的屋门外,灼热的阳光像滚滚白炽的钢水在烧铸。在它的疯狂之下,天井里的一切处在忍耐之中。大黄狗在南墙根下厚重的阴影里大口喘气,它长长的舌头变得焦干。松恹恹的秫秸栅栏和墙头上的丝瓜叶、扁豆叶,还有老杨树本就不肥厚的叶片,更像是丢失了肩膀,蜷曲着爬满星星点点的枯意——只有黑暗低矮的老屋,拥有着厚厚的每年都要抹一遍泥浆的土坯墙、老式木板门、灶台、柴烟熏黑的屋顶、燕巢和埋入地下半截的水缸的老屋,像一副真正的盔甲,保留下了一年年、一代代积蕴的一丝潮湿阴凉的气息(它甚至就是一抹若有若无的感觉)。北墙上连着后院的门像前门一样洞开着,流动的空气裹挟上这丝丝潮湿的凉气——穿堂风便荡漾在我的慵倦、冥想和沉睡之上,撩起微澜的梦境……

那是怎样的一丝微风啊——那时我尚不懂得打比喻,但我知道,穿堂风抚摸着我裸露的每一块皮肤、骨骼和整个的心灵。它荡漾的婴儿般的手不曾抽回,它撩动我最初毛发的余韵留在了我的生命里——毫不紧张、轻柔絮语般的推动把睡意和慵倦带来——没有一点心事的平静,这种平静像禀赋一样使我后来的人生有了别一种颜色,甚至有了对于它的依赖和永久的期待。

在宁静的乡村里,睡眠本不是神奇之物,更何况有穿堂风的滋润呢。所以当太阳逼走早晨的清凉后,我就在祖母为我铺下的草席上躺下——天井里的“火”越烧越旺,空气仿佛凝固了,灼目的阳光像一个泼妇赖在门口。我仰看着黑黑屋梁上的燕巢,黑衣白肚的燕子飞进飞出,唧唧喳喳。后来它们就只飞回不再飞出。此时,祖母也在我的耳边轻声哼唱起来:南来的风北来的风好凉快呀……不多久,穿堂风便真的清凉起来,睡意安然抵达了——不知不觉中。我往往要一直睡到太阳落下墙头,暮色涌起在天井里……

如同这漫长的暑期一样,在穿堂风里,祖母总有纳不完的鞋底,就像她眼前打发不完的日子——她磨得光滑的针线簸箩,她那在头发里磨针的动作,“哧哧”的单调而好听的抽麻线的声音,始终伴随着我的呼吸和梦境。她粗糙的手指上像一个紧箍咒一样套上去的顶针,从未见摘下,那上面一个个凹点都快要磨平了。她披着一件蓝色粗布对襟单袄,她低垂的乳房裸露着,上面布满了褶皱——她苍老的怀抱就像这老屋,像这老屋里的燕巢,一只只燕子从这里飞走,有的飞回来过,有的没有再飞回。

村庄在炽热的阳光里像晒蔫的庄稼一样毫无生气,偶有一两声母鸡的叫声,或换针头线脑的叫卖腔调。也常有村里的爷爷奶奶大伯大婶顶着满头大汗到我们老屋里坐坐——他们或是刚从田里回来,或是来借耧或者犁之类的农具。在穿堂风里,他们像是自言自语——地里缺水了,草长高了什么的……他们的语调平淡而无奈。在睡意蒙咙中,我听到这些平常的事,虽与我无关,但我还是愿意听着一长大以后我才知道,那可说可不说的闲话里包含了辛酸。

P1-3

序言

有根的行走

——《穿堂风》序

王冰

当代散文已经构成一个大的对话文化空间。其中,个人经验和大众经验对话的重叠,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就山东的散文创作而言,雪松的散文在这个方面做着自己的努力。他的散文立足鲁北平原的文化积淀,融合了诸多新鲜因素,在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宛如挺立在鲁北平原的文学之树,散发着自己特有的地域光彩,给人以勃勃生长之感。

雪松是由诗歌转向散文创作的。因此,在雪松的散文中必然泛着诗意的光泽。他的散文字面干净洗练、段落张弛有度,给人一种剑锋一般的光芒,激发了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雪松散文的文字是干练的,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这自然得益于他多年来诗歌创作的训练。他用多年来练就出的识见力,以及对艺术的感受力,表达着诗一样敏锐的内心体验。因此,他的作品注重启示和象喻,追求言外之意。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从而使他的散文体现出的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比如在《其他,及写作》中,他的发现独具慧眼,他把为人所忽略的“其他”所隐含的最为隐秘的事情一一透视出来,他写到:“其他,在灾害似的叙述里,往往就这样被放置在词语的后面,不被命名地一笔带过。”“一本书,方方正正。早已远离了真正的‘叙述’。它是叙述者的棺木,同时,隆起话语权利的坟头。”“道德的迷雾、生命的骨头、时间的枯井、思想的闪电——使你从周围缓缓展开的时空锁链中分离出去,处于无助的困境,或像一阵风吹去你脸上的水珠。”于是,大多数的书写者成为了“丢失了词根的写作者、失语症患者涌荡在大街、印刷所和书亭”。“写作,就是对词语的反复侮辱。”这些文字,具有具象化的多意性、喻拟性和朦胧性,它能把最鲜明的感官形象堆列到突出的前景位置,以激发读者欣赏的能动作用。这标志着雪松对其散文的把握与深化程度。

如同写作诗歌一样,雪松总在寻找某个词语来突出一种意象,并能自然地将其所附带或涵盖的意义,作为自己写作的入口和归宿。比如他在《穿堂风》中,将罗伯特,勃莱的“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做了中国式的阐释——老屋、童年、祖母、村庄、北中国、都是作为一种精神在“抚摸着我裸露的每一块皮肤、骨骼和整个心灵”。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一个“隔”的概念,在雪松的这些散文里,其情、景、词、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都在隔与不隔之间自由跳荡,强调出他对于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文化理想以及平凡生活的诗意的重视,它体现了散文这一文体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自然状态,也在于一种智性发现与人性关怀,所有形式方面的追求,仅仅是以其自身达到完美为终极目的方式而已。而一个优秀的作者也只有在洞悉了这些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实地表述他的思想、抒发他的感情、描摹他的所见所闻,雪松的散文也在努力体现着这些。比如在《行走的亲戚》中,雪松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发现了旧历新年亲戚之间的行走,是“一种有根的行走”——是劳作之后的收获与欢欣。淳朴的民风民俗融化在了作者心里,也融化在阔大的天地之间,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它温暖着一种渴望,孕育着一种希望,于是“我的心田正像一壶被漫天风雪烫热的酒”——这样的表达方式很特别,漫天风雪的寒冷在作者笔下,隐得无影无踪,只有温暖流淌在心间,这种笔调明显具有诗意的独有色彩。

一般说来,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活跃、丰富,明显地呈现出民间性、多元化的特征。其内涵和格局表现在创作中,就是散文创作所涉及的立意和主题,以及写作的基本立场。和倾向性发生了很大的偏转,个人化的趋势日益清晰地显露出来。当然,“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及社会因素对于作家的影响,也使散文创作必然会出现多元化的态势。这个时期的创作,或者富有哲理和人道精神、或者婉转抒情、或者倾向于个体内心的倾诉、或者注重文体的创造与革新,甚至是一些大众消费性的散文也应运而生。因此,作为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山东,其散文创作必然会出现繁盛的局面。在这中间,雪松的散文创作是有着其独特贡献的。比如他的散文《玩泥》、《二月》、《哺乳》写得都很别致、精巧,表达出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其中充盈的真实情感,无不激荡着作者自己本真的思考和冲动。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生命的激情、生存的焦虑、欲望的灵性、鲜活的生命存在,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他在对生活和社会深入的思考中,把自己的理解和梦想投注到字里行间,表达出一种对于现实的关照,弘扬了一种人文精神和生存价值取向。

在人的生命本能中,有一种对智慧的渴求。正是这种渴求,使人始终处于一种上升的状态之中。而当下的某些散文,便是用这一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智慧的——它们或是呈现一种游离、或是表达一种忤逆、或是显示一种喧哗,但都在努力呈现自己的精神才智。他们在创作中踽踽独行,努力倾听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正是这种智慧,应该成为引领我们进入智性阐释的主要途径。雪松的散文正是有着明显的智性色彩,《黄河上的月光》就是这样的一篇——在雪松的笔下,只有月光在为“疲惫至极”、“老马一样”的黄河疗伤,而“月光下的黄河,静静地,把声音藏在心里,竖起无数只灌满泥沙的耳朵,在谛听一只只蝴蝶。”可以说,雪松的这篇文字,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雪松的散文在文学性中渗透智慧性,在智慧性中显示自己的个性——内敛、超脱、聪明、甚至有些冷峻。

后记

我学习诗歌写作多年,于散文随笔类的文字实属余事。而开始着意于它们,则只是近些年的事。我的这类文字,曾受到职业散文家朋友的批评指正,也曾受到著名诗人黑大春、青年评论家王冰等诸多朋友热情洋溢的肯定和鼓励——这也许源于我在写作方式上偏于野异的思考和另类的实践:我所寻找的,是介于散文与诗歌、“正文”与“序言”之间的一种新的形式——对我来说,这种新的形式还很不清晰、很不稳定。还介于想象冲动与理性认知之间,我希望读者朋友批评它,并帮助我将它们清晰起来。

为了出版这些杂花生树般的文字,我尊敬的著名诗人、画家林莽老师专门画了三幅插图,评论家王冰、孙光新、孙永庆先生写来了评介文章,作家马明博先生牵线搭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王雅静、鲍伯霞老师劳神费力,友人王尊龙弟鼎力支持,为了帮助我整理打印文稿,我的妻子经常要熬到深夜,在此,一并鞠躬致谢。

2010年1月20日濯耳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