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19--中国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何晓明//邓建华//金仁吾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近代史上,1919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不仅爆发了无四运动,而且发生了不少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社会影响的重大事件,如《湘江风雷》的诞生、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杜威来华讲学、“少年中国学会”的成立、裸体模特风波、私立南开大学的建立、郭沫若为代表的新诗的崛起等。本书采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以1919年为原点,适当串前挂后,对这些事件予以通俗、生动的述说。书中还配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这就更使本书具有图文并茂之效。

内容推荐

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从什么立场体味,1919年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格外引人注目的多事之秋。

但凡多事之秋,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总是忧喜参半;但是对于诗人和史家来说,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绝好吟诵主题和探究对象。

于是,我们就有了史诗。

于是,我们就有了讲述《1919:中国故事》的理由、欲望和激情。

1919年,戊戌变法时期就声名显赫的梁启超依然活跃在政坛和文坛。这一年元旦的清晨,他与弟子张君劢、蒋百里等人在航行于南中国海的日本邮船“横滨丸”的甲板上,共同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的升起。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巴黎,是欧洲,但是心中沉甸甸挂牵的,却是身后祖国的命运和肩上国民的责任。新的一年会给梁启超师徒带来怎样的遭遇和感受呢?新的一年会给更多的中国人带来怎样的遭遇和感受呢?

这一切,《1919:中国故事》将会向你娓娓道来……

目录

卷首语

一、梁启超师徒欧洲行

 1.“求一点学问,尽一份责任”

 2.刺激与震撼

 3.中西文化关系的新思考

二、净业湖中的亡灵

 1.粱巨川是谁

 2.预谋已久的自沉

 3.“殉清第一人”

 4.薪火相传

三、小说《荆生》起风波

 1.不懂外语的翻译家

 2.“荆生”究竟是谁

 3.小人物张厚栽

 4.大人物与小人物一起出局

四、城头变幻大王旗

 1.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2.段总理“武力统”

 3.大戏正演,主角溜号

 4.南北议和,议而不和

五、巴黎和会:中国对列强说“不”

 1.外交总长的心思

 2.英姿勃发顾维钧

 3.代表名额与国家尊严

 4.精彩发言,义正词严

 5.列强分赃,勾心斗角

 6.代表团拒绝了政府的训令

六、吴宓与陈寅恪在哈佛

 1.演讲赠诗成知音

 2.购书请客显豪气

 3.学术分汉宋,文化较中西

 4.爱情,婚姻,“汽壶”

七、勤工俭学法兰西

 1.法兰西,我们来了

 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3.十六岁少年的留学岁月

 4.闹学潮与押送回国

八、杜威来华讲学

 1.杜威与胡适的师生缘

 2.实验主义大师游历半个中国

 3.依依惜别的深情

九、“五四”狂飙

 1.天安门前

 2.不眠之夜

 3.总指挥“傅胖子

 4.火烧赵家楼

十、罗家伦单挑辜鸿铭

 1.“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2.学生要老师“下课”

 3.新旧两派成水火

 4.为恩师打抱不平

 5.骂出来的学问

 6.马寅初批示,辜鸿铭走人

十一、“总司令”冲锋在前

 1.在研究室和监狱中探讨文明

 2.“独秀已被捕

 3.全民大营救

 4.“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

十二、湘江风雷

 1.“洞庭湖的闸门开了

 2.“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十三、主义与爱情

 1.“返国图他兴”

 2.“我是爱南开的”

 3.演讲女生邓颖超

 4.觉悟社《宣言》

 5.一号与五号

十四、群英荟萃“少年中国”

 1.七人发起

 2.毛泽东来访

 3.田园诗与鸟托邦

 4.主义之争

十五、博多湾的诗情

 1.初到博多

 2.诗情喷发

 3.大渡河与青衣江的渡润

 4.新诗的护佑“女神”

十六、加拉罕两次对华宣言

 1.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2.张斯麟中将率团访苏

 3.中苏签署《解决悬案协定大纲》

 4.一声叹息

十七、“败坏风化”还是探讨艺术

 1.“谋求中华艺术的复兴

 2.蔡元培的支持

 3.中国第一女模陈晓君

 4.初会恩师

 5.法庭抗争

十八、张伯苓与南开

 1.“三易国帜”的刺激

 2.忘年之交

 3.远渡重洋,赴美考察

 4.化缘显贵,延师大才

 5.菁菁校园,奥运先驱

十九、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

 1.秘密结社

 2.武装反袁

 3.“肇和之役”

 4.铁血暗杀

 5.中国国民党诞生

二十、生命的抗争

 1.自刎于花轿中的新娘

 2.流言蜚语

 3.谁是真凶

 4.殉自由的女子“光焰万丈”

 5.悲剧并未落幕

二十一、台江之滨的正义风暴

 1.绝非偶然的惨案

 2.举国声援

 3.抵制日货

 4.“第一次外交胜利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梁启超师徒欧洲行

1919年的元旦,在日本邮船“横滨丸”宽阔的甲板上,梁启超迎接了新年第一轮朝阳的冉冉升起。

南中国海碧涛万顷,“横滨丸”破浪前行。梁启超与随行的张君劢、蒋百里、刘崇杰等人,黎明即起,各抱一本书,在甲板上旁若无人,高声朗诵。他们通英文的学法文,通法文的学英文,俨然用功的中学生。到了中午,更彼此交换着当老师,检查学习的成绩效果。师徒一行都是头一次远航,感觉新奇而又紧张。在给女儿的信中,梁启超轻松幽默地写道:“舟行之乐,为生平未见,波平如镜,绝似泛瓜皮于西湖也。君劢最畏海行,一登舟即解衣高卧,置备呕器于枕畔,数日后乃以大航海家自命矣。”

戊戌变法时期已名满天下的梁启超,此时要到哪里去?

1.“求一点学问,尽一份责任”

辛亥革命以后,梁启超依然是政坛上的活跃人物。遗憾的是,袁世凯、段祺瑞式的军阀强权表面上对梁氏礼貌有加,实际上却丝毫不给他实现“宪政”抱负的可能机会。希望破灭后的失落与沮丧令梁启超又一次萌生出弃政从文的念头。

1918年5月,他在给友人的信中“郑重相告”:“此时宜遵养时晦,勿与闻人家国事,一二年中国非我辈之国,他人之国也。”同年10月,梁启超会见《申报》记者时表白:“心思才力,不能两用,涉足政治,势必荒著述,吾自觉欲效忠于国家社会,毋宁以全力尽瘁于著述,为能尽吾天职,故毅然中止政治生涯,非俟著述之愿略酬。决不更为政治活动。”这一年从春至秋,梁启超专心于中国通史的著述,勉力笔耕,其乐陶陶,自称“每日不知其手足之舞蹈也”。也许是用功太勤,伤及身体,梁启超患肋膜炎及肺炎,不得不中断写作。秋冬之际,他一边休养,一边加紧谋划以私人身份游历欧洲。此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国之间利益再分配的巴黎和会即将举行。关于此次出游的目的,梁启超列举了两条:“第一件是想自己求一点学问,而且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拓一拓眼界”;“第二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场,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申诉申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

这次欧洲之行,准备充分,从酝酿到成行,历时一年。行前梁启超与大总统徐世昌接洽多次,取得当局的支持,并得到六万元的公费资助。加上新朋旧友馈赠四万元,旅费虽不充足,但也基本够用了。梁启超本人对此行抱有极大希望,除了政治上向世界舆论申诉“冤苦”,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在思想方面也期待着幡然醒悟的收获。从上海出发前夕,梁启超与张东荪、黄溯初畅谈通宵,“着实将从前迷梦的政治活动忏悔一番,相约以后决然舍弃,要从思想界尽些微力。这一席话要算我们朋辈中换了一个新生命了”。

1918年12月28日晨,梁启超偕张君劢、蒋百里、刘崇杰及杨鼎甫(录事兼服役)乘坐日本邮船“横滨丸”离开上海,同行的丁文江和徐振飞“因船位缺乏,分道首途”,另船赴欧。

“横滨丸”沿东南海岸,过台湾海峡,经香港、新加坡,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在科伦坡稍事停留后,折向北行,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入大西洋。经过四十五天的漫长航行,1919年2月,梁启超一行抵达伦敦,与先期到此的丁文江、徐振飞会合,休整一周之后,至法国巴黎。其行程安排是,在巴黎“少留观察和会情形,并代表中国为舆论之鼓吹。三月七日自巴黎出发考察各地战地,游毕仍返居法国。六月七日起游英国者一月。……七月末旬游比国。八月初旬游荷兰,末旬游瑞士。九十月间游意大利,游毕仍返巴黎,居两月。十二月十日起游德国者一月。次年一月复返巴黎,便做归国的准备了”。  在欧洲一年的时间里,梁启超一行考察政治社情,会见各界名流,发表演说谈话,努力实现出游的初衷。

在“尽国民责任”方面,梁启超与国内保持密切联系,通报有关巴黎和会的动态,提出自己的建议。四月末,他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七月初,梁启超又致电国内政要并转南北当局诸公,速捐私见,以谋统一。“启超在欧数月,每遇彼都人士以内乱情形相质,则若芒刺在背,不知所对。”“中国今日如重洋遇飓,远援无补,出生入死,纯恃自力,若更操戈舟中,只有同归于尽,当此存亡俄顷,有何嫌怨之不捐,有何权利之复可恋”,书生意气之中,更显爱国赤子的拳拳之心。

P1-3

序言

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从什么立场体味,1919年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格外引人注目的多事之秋。

但凡多事之秋,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总是忧喜参半;但是对于诗人和史家来说,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绝好吟诵主题和探究对象。

于是,我们就有了史诗。

于是,我们就有了讲述《1919:中国故事》的理由、欲望和激情。

《1919:中国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长沙、福州,也发生在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日本福冈。这当然不是故事讲述者的思维逻辑发生了紊乱,而是因为这些发生在域外的故事确实与中国社会的迁演、中国文化的流变、中国历史的走向息息相关。

《1919:中国故事》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俗;涉及压迫与欺诈,阴谋与权术,抗争与奋斗,真理与道义;当然,还有友谊与爱情。

《1919:中国故事》的主角,无疑是年轻一代。这一年,邓小平、邓颖超十五岁,周恩来二十一岁,罗家伦二十二岁,傅斯年、刘海粟、赵五贞二十三岁,吴宓二十五岁,毛泽东二十六岁,郭沫若、王光祈二十七岁,胡适二十八岁,陈寅恪二十九岁,李大钊三十岁,顾维钧三十一岁;即便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也才刚刚四十岁。作为极具符号意义的这一年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群英荟萃,学会宗旨高张“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俗”的旗帜,正揭示了风雷激荡岁月的急切需求和一代风华少年的宏远抱负。虽然学会最终因为思想的歧异和“主义”的冲突而分崩离析,但它存在的象征意义却强化了1919这个特殊的年份在历史长河与国人心目中的不朽地位。

1919年,戊戌变法时期就声名显赫的梁启超依然活跃在政坛和文坛。这一年元旦的清晨,他与弟子张君劢、蒋百里等人在航行于南中国海的日本邮船“横滨丸”的甲板上,共同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的升起。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巴黎,是欧洲,但是心中沉甸甸挂牵的,却是身后祖国的命运和肩上国民的责任。新的一年会给梁启超师徒带来怎样的遭遇和感受呢?新的一年会给更多的中国人带来怎样的遭遇和感受呢?

这一切,《1919:中国故事》将会向你娓娓道来……

后记

去年底的某天晚上,我接到东方出版中心褚赣生君的电话。电话中,他开门见山,兴致勃勃地对我聊起《1919:中国故事》的编辑构想,并询问我有无兴趣承担撰写之任。

我与赣生君是相识相知十多年的老朋友,还都是学历史出身。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我迅疾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极好的选题。它好就好在1919年的中国,确实有太多的“故事”可讲。当倾向庙堂与精英的“正史”往往因为枯燥乏味而饱受人们冷落的时候,贴近江湖与草根的“故事”理当挺身而出,慨然担负起传递真知,表达情感,提升见识,寄托希望的义务与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期以来主要围绕“正史”打圈圈(今后很可能依然如此)的我,也就此获得了一个极好的调节、充实和丰富自身的机会。

因此,电话里我几乎没有一秒钟的犹豫,就接受了赣生君布置的“命题作业”。

既然是《1919:中国故事》,当然在2009年内推出最好。为此,我邀约了大学同窗好友邓建华君、金仁吾君一同来做这件兴味盎然的工作。我主要负责全书的内容结构设计、篇目标题拟定、文字修改定稿,建华君、仁吾君则负责绝大多数篇目的初稿写作。在将近半年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或当面商讨,或电邮往还,多得切磋琢磨之乐,这一点是我在后记里特别应该记上一笔的。

何晓明

于湖北大学教师公寓望湖居

2009年6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3:49:22